南都訊 記者董曉妍 實習生鄭緯浩 通訊員宋莉萍 孔抒帆 7月16日入伏,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大戲」嶺南傳統天灸又拉開了序幕!享有「南粵杏林第一家」美譽的廣東省中醫院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適宜推廣技術基地。今年疫情影響,省中醫院開放小程序預約,當日預約+現場市民超5000人,老人孩子格外多。
據悉,自1984年大規模開展嶺南傳統天灸療法以來,每年天灸人次均達20餘萬。
今年新變化:穴位方面有調整,老人孩子格外多
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主任李滋平提到,受疫情的影響,廣東省中醫院這次的「天灸」活動更加重視機體的保健,在天灸的穴位方面也做了很多調整。這次廣東省中醫院選擇了更多健脾益氣的穴位,例如足三裡、三陰交、大椎等穴位,幫助增強大家的抵抗力。
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人的毛孔在三伏天是開放的,穴位貼敷更容易吸收,療效也更好,是補充人體陽氣的最好時機。除了穴位貼敷以外,李主任也建議市民回到家中做個艾灸、穴位按摩、泡泡腳,以達到補陽的效果。
「今年比往年有更多的老人小孩,也就是抵抗力比較差的群體來參加到這次的『天灸』活動中來,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李滋平也提到,今年非常多的小朋友來參加這次天灸活動,但從中醫醫師的角度出發,他是不建議兩歲以下的小朋友參與穴位貼敷的。兩歲以上的小朋友可以參與穴位貼敷,但是要注意不同年齡段的小朋友,最佳的貼敷時長也是不同的。三到六歲的孩子,貼敷的時間要控制在10分鐘左右;七到十二歲的孩子,貼敷的時間最長不能超過15分鐘;十三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貼敷二十分鐘左右。
而老人貼藥,也應儘量將時間控制在45-50分鐘,不能超過一個小時。「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認為穴位貼敷時間越長越好,貼敷的穴位越多越好。然而實際上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病灶不同,醫院也會選擇不同的穴位去進行貼敷。一般來說,醫院最多根據三種病灶來進行貼敷,如果貼敷的穴位過多,容易引起穴位疲勞、經絡疲勞,影響療效。」
首開小程序預約,初伏中伏末伏「三療程」
在現場,南都記者了解到今年首開小程序預約,但現場同樣也有慕名而來的市民。帶著孩子來做天灸的李女士說,自己以前也試過一兩次天灸。因為自己最近在上關於中醫養生的線上課,正好前幾天有提到天灸的療效和適用人群。而自己的孩子是過敏性體質有著過敏性鼻炎的毛病,所以覺得天灸對於改善孩子的過敏問題會有一定的效果。
李女士也提到,據她了解天灸要在初伏、中伏、末伏的日子裡分別做三次為一個療程,所以接下來兩次的天灸活動自己也會帶著孩子再來。如果說孩子的過敏體質和慢性病症有所改善的話,她也會推薦身邊的親朋好友來做天灸。
據悉,夏季是自然界中一年中最熱、陽氣最旺盛,根據中醫「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冬病夏治」常用於治療平素身體偏虛以及風寒溼型痺症(疼痛)等中醫辨證為「陽虛」的患者。以最常見的冬病夏治療法傳統天灸為例,在不同藥物配方基礎上,主要的應用於:①肺系相關病症:鼻炎、慢性咳喘、慢性咽炎、虛人感冒等;②痛症:頸肩腰腿痛、膝骨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網球肘、胃痛、痛經等;③其他類:慢性腸炎、消化不良、慢性盆腔炎、夜尿症、遺尿等。
「冬病夏治」也可自行居家操作
據悉,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有穴位敷貼、穴位按摩、艾灸、針刺等等。
在家裡自己做艾灸的話,可以選擇關元、足三裡、湧泉這些補陽的穴位,只需拿一條艾條,點燃艾條後在距離穴位兩到三釐米的地方燻置,感受到溫熱後持續20分鐘左右,每周做一至兩次。穴位按摩也可以選擇差不多的穴位,每分鐘維持揉按20次左右,持續20分鐘至局部潮紅、有熱感,補陽效果就很好。而一周泡幾次腳,可以刺激腳底的湧泉穴,也能夠起到很好的補陽效果。
天灸也叫「發泡療法」,古代的「發泡療法」主要是針對老年人的慢性病治療。由於華南地區天氣悶熱,人們出汗較多,如果引發燙傷,傷口也更容易感染。飲食方面,李滋平建議貼敷完回家的市民也要注意,忌食辛辣、生冷、易過敏的食物,最好選擇一些溫和易消化的食物。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