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亞當斯故事集共24集,從尼克的童年到青年再到成年的人生經歷。
文章重點解析第一部的5個章節:講述尼克亞當斯童年發生在北方森林中的故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是一名感動世界的美國作家,一提到海明威,我就想到了那個《老人與海》中與大馬哈林魚搏鬥的老人:堅韌、倔強不服輸。這像極了現實中的海明威。
《紐約時報》評論說:"海明威本人及其筆下的人物影響了整整一代甚至幾代美國人,人們爭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國精神的化身。"
海明威出生於1899年,美國作家、記者,先後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在戰場上獲得銀質勇敢勳章,他的多部文學作品《太陽照常升起》《老人與海》《永別了,武器》更讓海明威獲得了新聞界的"諾貝爾獎"—普立茲獎和諾貝爾文學獎。
海明威的在《老人與海》中的一句話也體現了他自己的人生信仰:我可以被摧毀不能被打敗。"喝最烈的酒,釣最大的魚,娶最美的妞"這是海明威對自己的戲謔。寫出《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菲茨傑拉德曾戲言:"海明威每寫一部小說都要換一位太太。"
讓後人津津樂道的不僅是他在戰爭和文學中所做的貢獻、獲得的至高榮譽,還有他一生結了4次婚,如此精彩的人生,生命最終定格在1961年,在自家的地下室裡用雙管獵槍結束自己。
海明威家族四代人均死於自殺,海明威的父親、妹妹、兄弟、孫女包括後代,根據記載,海明威家族受到躁鬱、酗酒、糖尿病的折磨。明尼蘇達州的一座著名的精神病醫生診斷海明威家族患有躁狂抑鬱症,這是一種家族遺傳精神病。這個可怕的遺傳學精神疾病最終被海明威最小的孫女瑪麗爾·海明威破解,靠冥想和瑜伽堅強地活下來,還登上了2003年的《人物》雜誌封面。
1、 年輕意味著希望和活力,可死亡的氣息又是如此靠近
我們都說母愛細膩溫柔,父愛粗狂深沉,在生活方面,母親照顧孩子事無巨細,而父親在培養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方面更加注重孩子獨立能力、果斷精神。男孩在和父親的生活中,能從父親那裡學到審視自己的行為,承擔更多的責任。
父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許不像母愛那種溢於言表愛的流露,卻能從方方面面中透露出無聲的愛。在尼克亞當斯開篇的章節,尼克的父親帶著他和叔叔喬治去野外露營,將年少的尼克夜晚獨自一人留在營地,三下槍聲是尼克遇到困難或是危險時喚回外出父親和叔叔的信號。
在這個過程中,文中寫到:尼克穿過林子走回去,路上倒害怕了起來。夜間他對林子總不免有點害怕。才兩三個禮拜前,他們在本地教堂裡,剛唱過一首讚美詩,"生命總有一天會斷送"。他們唱這首讚美詩時尼克明白了自己總有一天必定會死。這使他感到非常難受。這是他頭一回明白自己遲早難逃一死。
這是文中第一次尼克獨自一人時意識到死亡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避的事實,也是第一次正視死亡是必然發生的結果。死亡意味著生命的消失,遠離現實的世界,大部分的人都不願意提及或者面對這個詞語,而這又是所有人無法拒絕的事實。
對於年幼的尼克來說,此刻森林中的靜謐,讓他立刻聯想起這個詞語,在日益恐懼的念頭中,急不可待地放了三槍喚回了渡船釣魚的父親和叔叔。
海明威在塑造尼克這個角色時,可以說是塑造他自身的縮影,海明威的一生充滿了暴力、死亡、愛情的味道。
面對叔叔不以為然埋怨尼克的話語,父親十分理解尼克的行為,並且在第二天早上,父親明確地告訴了尼克,所謂的"夜晚的恐怖聲音"是兩棵大椴樹枝椏交叉,迎風摩擦時發出的聲音,又堅定地告訴尼克,連閃電也傷不了他。、
父親不但沒有責怪尼克破壞了他們釣魚的計劃,還成功地轉移消釋了尼克的恐懼心理,賦予了他更多的勇氣。在單篇《兩代父子》中,尼克回憶父親時說過:他非常愛他的父親,父親教會他最重要的兩件事,一是釣魚,二是打獵,他特別感謝父親培養他這方面的熱情,而這也是作者海明威真實的愛好。
文中開篇第二章連著寫到了一印第安女人難產分娩時,新生命誕生時希望和痛苦並存那一刻,這期間發生的意外,產婦的丈夫,不確定是自己勞作時的嚴重受傷,還是看到妻子難產時的絕望,選擇了房間的一個角落自殺,尼克親眼目睹這一切。
他把蒙著那個印第安人的頭的毯子揭開來。他這麼往上一揭,手溼漉漉的。他踏著下鋪的床邊,一隻手提著燈,往上鋪一看,只見那印第安人臉朝牆躺著。他的脖子貼兩個耳根割開了一道大口子。鮮血直冒,使躺在床鋪上的屍體全汪在血泊裡。他的頭枕在左臂上。一把剃刀打開著,鋒口朝上,掉在毯子上。
尼克第一次直面死亡,血腥的場面,毫無保留地映入眼帘。男人也不是堅不可摧的,這是尼克第一次明白男人在面對壓力時也會選擇自殺來結束精神的痛苦。也引發了他和父親的對話:
"死,難不難?爸爸?""不,我想死是很容易的吧。尼克。要看情況。"
對於死亡這件事,我的認為是:如果一個人連死都不怕,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是可怕的?所有的人都要接受這個人生結局,這一切註定發生,人生中的坎坷和災難,在死亡面前時,就會顯得無足輕重。
海明威最終選擇自殺,並不是逃避、恐懼,恰恰是他學會了正視死亡,晚年他疾病和傷痛纏身,這位倔強的老人不願意受到命運的戲弄,正如他的人生信念: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是不可以被打敗。
2、 初戀是最美好的情愫,遭遇初戀的背叛既是最大的傷害也是一個男孩走向成熟的開始
尼克有個交往的女孩叫普羅登斯·米切爾,懵懂純真的初戀,之所以美好就在於人生第一次的戀愛是難以忘懷、不可或缺的回憶。尼克同所有年輕的男孩一樣,經歷了最美的初戀季節,卻在不經意間被父親識破了初戀的女孩背叛了他。尼克的淚水打溼了枕頭,心碎一地結束了美好又痛苦的初戀。
後來的故事集中,我們會發現尼克對待愛情的態度有一陣變得毫無知覺,隨意,我想這與尼克的初戀被綠有很大的關係。作為尼克的縮影海明威,一生結婚4次,其中2次離婚均因為婚外情。
海明威的愛情觀也可以通過他的另一篇小說《永別了,武器》來可見一斑:戰爭摧毀了人們之間的幸福和理想,在戰爭中,人們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愛成了歡樂與痛苦的根源,愛情是美好的,然而戰爭中的愛情只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
海明威在1918年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一名救護車司機,在1937-1938年期間,他又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
這樣的經歷也讓海明威對處於戰爭年代的愛情的不確定和幻影,繼而轉變理念:只有勇氣和信念才是永不消失的精神。
可以說,小說中尼克失敗痛苦的初戀也預示了後來的尼克在很長一段時期對愛情的迷茫和不在意的態度。
3、 多次提及的印第安人,他們的生活狀態和語言表達,其實是歷史、殖民地戰爭的反射
從第二單篇,尼克的父親就被請求給以為難產的印第安父女接生,到她的丈夫因為受不了壓力而選擇自殺,再到鋸木工迪克·博爾頓印第安人言語上的"侵犯",和在喝醉了酒在馬路上橫七豎八差點被馬上軋死印度安人,到後來的印第安人全部離開。
一系列地提及印第安人的生活狀態、他們的語言、性格,這其中有很深的歷史原因。其中我鋸木工人工人迪克·博爾頓和尼克父親之間的對話展開敘述:
迪克·博爾頓對尼克的父親回過頭來。
"我說啊,醫生,"他說,"你偷了好大一批木材啊。""別那麼說,迪克,"醫生說,"這是衝上岸來的木頭。"
"你幹嗎這樣?"醫生問道。"原來是懷特-麥克納利的,"迪克說著站起身,撣掉褲膝上的沙土。
這裡的醫生就是尼克的父親,被迪克說成"偷木頭的賊"的醫生惱羞成怒,回到小屋子,推擦著獵槍和子彈。這瞬間的轉變只是因為尼克的父親將別人輪船上漂走不要的木頭拿來為己用,卻被迪克說成"偷",在尼克父親看來,這是侮辱和誹謗,更有一個他自認為的想法是:迪克此舉是故意想跟他吵一架,以此來抵消醫生救活迪巧患有肺炎的老婆所欠的一筆醫藥費。
而醫生的妻子,尼克的母親看見丈夫此舉,只是對醫生說了一句:"親愛的,我倒認為,我真的認為,誰也不會真的做出那種事。"以此打消了可能一場血腥爭鬥。
尼克的父親在先前對尼克的細心呵護,與這裡瞬間的憤怒轉變反差很大,這裡我們先來追溯一下小說中尼克生活的年代和印第安人的聯繫。
印第安人和美國人長達幾百年的鬥爭。16世紀開始,歐洲的殖民者大量奴役屠殺印第安人,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中對於印第安人的認識都停留在野蠻、兇狠、窮困和木訥的階層。
尼克父親的態度和摸槍的下意識動作,也從正面向讀者傳達一個信息:白人對待印度安人是可以隨時有生殺大權的,而迪克的挑釁和不懼怕也如實反映出印第安人也並非都是軟柿子,曾經的白人也非常懼怕這些原住民。
歷史上印第安人曾經打死過西班牙殖民遠徵軍頭目奈華斯。甚至在1812年第二次英美戰爭中,與英國結盟的印第安人甚至隨同英軍殺到華盛頓,火燒白宮。
而從文中尼克與父親第一次去給難產的印第安婦女接生時,父親對於產婦撕心裂肺的喊叫聲是如此回答小尼克的:"不過讓她去叫吧,沒關係。我聽不見,反正她叫不叫沒關係。"
而在和朋友喬,加納一家子的對話中,他們將印第安人等於與臭鼬,這是赤裸裸的蔑視,也是種族的優越,面對朋友的詢問,尼克下意識掩蓋自己有一位印第安女友的事實,都說明了美國白人對待這些原住民的態度好比對待一隻臭蟲。
那路上醉倒了10個印第安人,更是直白地表露出這個民族沒有統一的榮譽感和危機感,他們只顧眼下,雖然驍勇善戰,卻毫無計劃,以至於最終被白人徵服的結局。正如尼克他們的解釋:印第安人沒有一個發的,記憶中唯一一個印第安人老人西蒙·格林有過一個大農場,可是當他死了後,他的子女把農場賣了,分掉錢財,奔別處去了。印第安人就是這副樣子。
在尼克生活在北方森林中的這些歲月,小尼克的眼中,我們既能看到環境、時代、民族背景對他的人生影響,也能從中窺視出,美國原住民之所以最終被白人打敗的根本原因。
在尼克.亞當斯故事集第二部分中,尼克的獨白中,我將進一步解析尼克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