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 10: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申有順講衛河
————作者:申有順
衛河,是海河流域漳衛河水系的一條支流,它源於太行山南麓河南省輝縣蘇門山百泉,先後流經河南省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等5市的淇縣、滑縣、濬縣、湯陰、內黃、清豐、南樂後,經我市的魏縣、大名,在館陶縣徐萬倉與河匯合後,北上東流入海。
————衛河魏縣第六店段
衛河之始可追溯到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黃河在宿胥口改道東流後,宿胥口大河以西的蘇門山泉水、湯水、淇水(今淇河)等穿越宿胥故道,東流匯入白溝,這是衛河形成之初。
漢代,黃河與白溝分流,白溝成為黃河故道。東漢未年,據《三國志·魏書》記載,魏武帝曹操為攻佔鄴城,統一北方,於「建安九年(204年)春·正月,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這是中國大運河在黃河以北之肇始。白溝的疏通,不僅成為黃河以北地區的水運幹道,曹操的軍用物資可以源源不斷地運到鄴城,保障了戰爭所需,為曹操軍事上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同時,它也為鄴城經濟社會發展,四百年的風華絕代,「六朝古都」的繁榮,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與鞏固有著重大作用。
————鄴城遺址
到隋朝,據《隋書·煬帝上》記載,隋煬帝為了鞏固北方政權,遠徵高麗,在黃河以北利用曹魏白溝故瀆,於「大業四年(608年)春·正月·乙巳,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 )」,這就是中國大運河永濟渠段。據《元和郡縣誌》記載,當時永濟渠水面寬十七丈(合今15..3米),深二丈四(合今1.92米),可以通行大型龍舟。史載隋煬帝曾三次乘御樓船在此巡遊或出徵高麗,並在沿途駐蹕。
唐代是永濟渠上最興旺的時期。當時在永濟渠中行駛的糧糟船、商船、水師船多達三萬艘。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載:「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舮相繼」,呈現出一派「百舸爭流,舟楫競航」的繁榮景象。史載僅在武則天十幾年間(684年至701年)由永濟渠運來的江淮大米就達百萬斛之多。隨著航運的發達也孕育了冀南城鎮帶的誕生。象三次為都七為陪都聞名遐 邇的北京大名府,獨領風騷四百年的毛州治所館陶,北京到南京建有兩道城(牆)的「龜背城魏縣以及永濟古城、平恩城、清淵 城、古洹水、邊馬古邑、金灘鎮等。
到宋朝,黃河北浸,與永濟渠長期合流,泥沙淤積,河道多次發生變化。慶曆八年(1048年)黃河在澶州商胡(今河南省濮陽市東)決口,向北流經大名入永濟渠,永濟渠改稱御河。宋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決黃河,由泗入淮,黃河離開御河改向東流。北宋時「國家根本,仰仗江南」,當時在御河上,歲發綱糧近百萬石,漕運仍很繁忙。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也帶來運河航道的變化。為了方便漕運,元世祖忽必烈在原來中國大運河的基礎上,裁彎取直,不再經過河南、河北,開通了由杭州到北京的京杭大運河。但這時的御河在元政府實施「濟水保漕」的政策下,仍擔負著重要作用。因此,史書載有「元大德四年(1300年)為解決金代黃河奪準以後御河水量不足,由臨漳境內分引漳河一支,經成安廣平至館陶孫莊南入御河,以利漕運,此道流經120年後淤塞」。
衛河之名始於明代。據《畿輔安瀾志》記載:「衛河,古清、淇二水所導也。
————館陶縣徐萬倉漳河入衛處
漢為白溝,亦曰宿胥瀆,隋為永濟渠,宋、元曰御河,明曰衛河」。另據清崔述所著《御河水道記》載:「衛水者,泉水之俗稱,本小水也,源出河南衛輝府蘇門山……,經故衛州、衛縣(古地名,位於衛輝府東北,今廢)城下,而人遂呼之為衛河。其初蓋緣行道之人不知其名,稱以其地名之。其后里巷相沿,遂習為常,本無足怪」。而在《魏縣誌》中也記載有明朝時期,因該河源於衛輝府,終於天津衛,人們取其首尾兩字,稱其為衛河至今。這時的衛河雖然不是京杭大運河的主航道,但河南、河北賦銀貢糧,京津一帶雜貨,仍經此河運往京師,「凡漕糧入市,蘆鹽入汴,率由此道」,衛河上下仍是船桅如林,航運繁忙。
清定都北京後,曾把三藩、河務、漕運列為國家三大要事,作為水運航道的衛河除運送田賦外,碼頭上商船雲集,舟帆競行。楊遵義所著的《萬莊與臨西》一書中,對館陶縣尖冢碼頭就有這樣的記載:「尖冢,是衛河上的一座重要碼頭,民間素有一京(北京)二衛(天津衛)三尖冢的說法」,「運河上滿載木材、煤炭、糧食、棉花、瓷器、鹽、鐵、白灰、雞蛋、山貨、石材等貨物的船隻往來如梭,絡繹不絕。碼頭上每天等待的船隻都存有20一30隻,等待卸貨的船隻一般排號需等待7天左右,每天貨物裝卸量約計200萬斤以上」。
————大名縣龍王廟大橋
————衛河大名縣窯灣段
民國初期,衛河失修,河床淤積,碼頭塌坍,船泊破舊。1937年日冦佔領魏縣、大名後,又在衛河航道布設沉船、橋樁等,至使航道完全中斷。
1945年魏縣、大名全縣解放,為恢復衛河航運,冀南三專署成立衛運河河務局,確定徐萬倉以上稱衛河,徐萬倉以下至四女寺為衛運河。同時,清理航道,向船民發放貸款,支持水運發展,到1958年以後,衛河上的國營航運開始後,衛河上的航運迎來了又一次復興,僅運煤量每月就達到幾千噸以上。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隨著鐵路公路交通的發展,衛河上的航運才逐漸蕭條,到1963年特大洪災以後,長達2000多年的衛河航運才徹底宣告結朿。但是衛河作為冀南大地上的「母親河」,雖然航運退出了歷史舞臺,它至今仍在滋孕著這一片廣袤的土地與生靈,發揮著灌溉、給水、洩洪、防澇、改善生態環境等功能。
————館陶城邊的衛河
現在的衛河是海河五大水系之一。它從河南省安陽市的楚旺鎮進入我市魏縣後,從張二莊鄉北善村南經軍寨村南、北留固村南、南英封村東、南辛莊東南後,又進入濮陽市南樂縣元村鎮北,然後,又折返到我市大名縣後,從南向北,先後經過龍王廟、趙店、上馬頭、金灘鎮、紅廟、北堤、營鎮,穿境而過。最後,到館陶縣徐萬倉與漳河會合。全長393公裡,其中在我市魏縣長15.9公裡、大名45.4公裡;控制流域面積14880平方公裡,其中在邯鄲境內646.5平方公裡。
————衛河上的軍留揚水站,是梨鄉水城魏縣的重要水源之一。 2006年我國啟動中國大運河保護和申遺以來,衛河作為中國大運河永濟渠再一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中國大運河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並提出了要建設運河文化帶和運河遺址公園的指示,衛河現在已成為在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四個高地」之一,我們對衛河的認知和保護利用傳承己上升為國家戰略,衛河必將在新時代新徵程中再度輝煌。(完)
來源:百裡圖傳媒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