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向前
自古河流育名城,運河亦然,比如京杭大運河邊的淮安、揚州,隋唐大運河邊的開封、洛陽等。這次,咱們不說這些聲名顯赫的大城市,說個運河邊上的小鎮——道口——正是位於滑縣、盛產燒雞的道口鎮。
10月22日,河南省「行走大運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來到道口,見識了因運河而興盛的這座中國名鎮的古與今。
就是這條運河,帶來了豫北一帶的人煙蒸騰,包括道口鎮的興起。
史書記載,公元608年,隋煬帝詔發河北諸郡百萬民夫,在沁河左岸引沁水,開鑿永濟渠,南達於河,北通涿郡。宋元時期永濟渠稱御河。因流經春秋時期古衛國之地,明代改稱衛河並一直沿用至今,是華北平原上溝通南北的重要水道,持續通航約1800年。
運河開通幾百年後,道口作為渡口漸漸熱鬧起來,並在明清至民國年間日益繁榮,贏得「小天津」之美譽,曾為豫北重鎮,是河南四大名鎮之一。
道口古鎮邊碼頭的青石板上,有當年繁華留下的印痕
當地講解員介紹,歷史上的道口,碼頭沿河密集分布,上下數裡,船桅如林,航運繁忙。此段現存原生態古河道8240米,古碼頭9座,古城牆3000餘米,歷史街區古建築1000餘間,基本保持了原有形制和結構。
「古鎮現存一面街、順河街、大集街等歷史街區。透過古屋比鄰、商鋪連綿、巷弄穿錯的街區尚可領略古鎮昔日的繁華,是運河區域航運發展與文化交流、傳播的歷史見證。」講解員稱。
歷經風雨而依舊保存的道口鎮古城牆,是過往歷史的記載者
人河兩相宜,繁華鋪滿地。穿行在道口古鎮,明清民居撲面而來,那裡面有一段段的船客故事,迴響著運河一聲聲的水波船浪。
運河裡打撈出來的鐵錨
近年來,滑縣縣委、縣政府多措並舉科學實施大運河、道口古鎮的保護利用工作,以運河遺產為中心,逐步實現與周邊人文環境的對接,逐步打造集文化傳承、文物保護、旅遊觀光、娛樂休閒和文化產業發展於一體的運河古鎮。
有水就有浪,有浪就有風險。為報平安,運河兩岸修建了不少廟宇。這是道口鎮的大王廟,早已是文保單位。
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在道口鎮、滑縣煥發出新時代的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