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運河 | 道口道口,說不盡的渡口故事

2021-01-08 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向前

  自古河流育名城,運河亦然,比如京杭大運河邊的淮安、揚州,隋唐大運河邊的開封、洛陽等。這次,咱們不說這些聲名顯赫的大城市,說個運河邊上的小鎮——道口——正是位於滑縣、盛產燒雞的道口鎮。

  10月22日,河南省「行走大運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來到道口,見識了因運河而興盛的這座中國名鎮的古與今。

  

  就是這條運河,帶來了豫北一帶的人煙蒸騰,包括道口鎮的興起。

  史書記載,公元608年,隋煬帝詔發河北諸郡百萬民夫,在沁河左岸引沁水,開鑿永濟渠,南達於河,北通涿郡。宋元時期永濟渠稱御河。因流經春秋時期古衛國之地,明代改稱衛河並一直沿用至今,是華北平原上溝通南北的重要水道,持續通航約1800年。

  運河開通幾百年後,道口作為渡口漸漸熱鬧起來,並在明清至民國年間日益繁榮,贏得「小天津」之美譽,曾為豫北重鎮,是河南四大名鎮之一。

  

  道口古鎮邊碼頭的青石板上,有當年繁華留下的印痕

  當地講解員介紹,歷史上的道口,碼頭沿河密集分布,上下數裡,船桅如林,航運繁忙。此段現存原生態古河道8240米,古碼頭9座,古城牆3000餘米,歷史街區古建築1000餘間,基本保持了原有形制和結構。

  「古鎮現存一面街、順河街、大集街等歷史街區。透過古屋比鄰、商鋪連綿、巷弄穿錯的街區尚可領略古鎮昔日的繁華,是運河區域航運發展與文化交流、傳播的歷史見證。」講解員稱。

  

  歷經風雨而依舊保存的道口鎮古城牆,是過往歷史的記載者

  人河兩相宜,繁華鋪滿地。穿行在道口古鎮,明清民居撲面而來,那裡面有一段段的船客故事,迴響著運河一聲聲的水波船浪。

  

  運河裡打撈出來的鐵錨

  近年來,滑縣縣委、縣政府多措並舉科學實施大運河、道口古鎮的保護利用工作,以運河遺產為中心,逐步實現與周邊人文環境的對接,逐步打造集文化傳承、文物保護、旅遊觀光、娛樂休閒和文化產業發展於一體的運河古鎮。

  

  有水就有浪,有浪就有風險。為報平安,運河兩岸修建了不少廟宇。這是道口鎮的大王廟,早已是文保單位。

  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在道口鎮、滑縣煥發出新時代的勃勃生機。

相關焦點

  • 行走大運河 | 大名府在邯鄲,為啥卻被叫作「北京大名」?
    行走大運河 | 大名府在邯鄲,為啥卻被叫作「北京大名」?高揚接受行走大運河採訪組採訪高揚:當時也是為了預防以後的水患,把這個城建成了「龜背城」,中間高、四邊低,四邊挖了四個大坑,下雨的時候或者有水患的時候,不會積攢在城裡,咱們這裡面有72條小街,在當時也是商賈雲集
  • 「行走大運河」全國網絡媒體滄州行|講述運河故事 傳承運河文化
    「行走大運河」全國網絡媒體滄州行|講述運河故事 傳承運河文化 2020-10-25 15: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著名的長江渡口——西津渡
    京杭大運河與滾滾長江在此交匯 西津渡是一條樸實的古街,因為它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蹟,還有及其優美的傳說。 西津渡古街,當時是人們修葺於雲臺山間的沿山棧道,供人們去江邊碼頭之行走方便。古時的長江水,兇猛異常,在雲臺山的半山腰,就建有一個供南來北往客人或坐船或登岸的渡口,西津渡便慢慢隨之揚名開來。
  • 行走大運河——運河區藝術家走進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
    行走大運河——運河區藝術家走進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產業園 2020-11-05 15: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行走運河,賦能小康」——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來了!
    我們落實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要求,積極開展大運河文化活動,深化文化價值研究,加強專題文藝創作,開展宣傳教育,講好大運河故事,努力把大運河建設成為一條文化之河、生態之河、發展之河、人民之河、融合之河。第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 行走大運河|糧倉、糕乾,筐兒港,這裡竟藏著一座「十四倉」
    為助力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推出全媒體新聞行動「行走大運河漕運是修建大運河動因,大運河是漕運的載體。採訪組沿著運河行走,發現兩岸有許多糧倉遺址,有些地名甚至直接來自糧倉,比如北辰區的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北倉鎮。正是通過這些糧倉,我們與大運河達成了穿越時空的對話。接下來記者就從石碑、糧倉、閘口、糕乾等運河留下的印記,為您揭開天津段北運河滄桑巨變的冰山一角。
  • 【高端媒體看大名】《行走大運河》報導了咱大名六百年古城牆!
    【高端媒體看大名】《行走大運河》報導了咱大名六百年古城牆!■編輯:薛志朋■責編:龐 濤■審核:王曉靜■主辦:大名縣融媒體中心您的關注是我們更新的動力原標題:《【高端媒體看大名】《行走大運河
  • 贈書 | 《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by Twentine(無量渡口)
    >文 | Twentine(無量渡口)楊昭是一名古董修復師,過著奢侈卻封閉的生活。外表平淡無奇,內心行走邊緣。我寫這個故事,就是想說明,這些不被大眾接受的癖好與感情,或許並不全是悲劇。人世無常,生活遠比小說豐富,人也遠比角色多情。在這樣的花花世界裡,一定有一些邊緣的感情,在某個角落,開花結果。所有的欲望與愛,最後都會隨著時間洗盡鉛華,歸於安穩與平淡。
  • 非遺跨界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再訴大運河不盡情緣
    主創合影 主辦方供圖  《帆影弦歌萬千重》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也是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非遺原創劇目展演作品。故事講述了明成祖遷都北京,蘇州崑曲社瑞霞班班主蘇九鳴也決定從大運河北上,發揚崑曲文化的故事。  該劇編劇楊建業長期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工作,致力於傳承傳統文化。他表示,此次創作《帆影弦歌萬千重》頗有幾分明代傳奇小說的色彩,同時一則還原明代遷都故事,展現厚重歷史,一則以大運河為線索,將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串聯。
  • 「我7000歲」|徐秀森|京杭大運河|黑陶|博物館|...
    提起隋唐大運河,就不得不說河北邯鄲的館陶縣,這裡因漳河、衛河的交匯而聞名。兩千多年的歷史上,館陶從未更名,豐富的歷史積澱,讓館陶綻放出迷人的風採。跟隨行走大運河採訪組走進館陶縣,領略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漳河衛河交匯處來到館陶縣採訪大運河,有一個地方不得不去,館陶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牛蘭學如此說道。
  • 探尋大運河古蹟!德州大運河故事將登陸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
    古德州的經濟、文化發展都與大運河息息相關。今年是大運河申遺成功六周年,這兩天,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組走進德州,拍攝德州大運河的故事。王德勝說,大運河作為德州一個傳統的歷史文化符號,在當年給德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上的輝煌。伴隨著大運河申遺的成功,德州再一次進入了一個主流的輿論視線當中。我願意把最經典的文化符號介紹給大家,讓全國、全世界的人都對大運河感興趣。
  • 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大運河》開播
    10月26日,CCTV-4《遠方的家》欄目大型系列節目《大運河》第一集《從寧波啟航》正式開播。當天傍晚,該片的首播儀式在寧波慶安會館舉行,多位研究大運河和寧波歷史文化的學者和《遠方的家》欄目組主創一起,在中國大運河的起點,揭開寧波和中國大運河的故事。
  • 大運河手繪地圖正式發布
    現場,由姑蘇區轄區的六所學校聯合帶來的「賞遊運河·品學蘇韻」行走大運河專場演出贏得陣陣喝彩,讓人流連忘返。該活動由姑蘇區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姑蘇區吳門橋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承辦。   大運河蘇州段沿岸文化繁榮,典型的文化遺蹟有彩雲橋、橫塘驛站等,而這些遺蹟都在姑蘇區內。
  • 大運河保護與申遺丨重返大運河,為了那段並不遙遠的往事
    劉楓說,考察團從北京出發時不足百人,一路上不斷有人員加入,到杭州時已達150多人。這從側面反映了考察活動的社會影響。他說,大運河自山東濟寧以北早已斷水,成為故道,還留有一些遺蹟,如河道、碼頭、船閘等。有些河道成了臭水溝或垃圾場,周邊情狀顯得相對貧困。從濟寧向南,一直到杭州,大運河還是一條運河,碧波蕩漾、舟船穿梭,兩岸富庶。劉楓特別提到現存運河極其可觀的貨運效益:相當於六條京廣鐵路的運輸量。
  • 渡口記憶
    今天的我,手握方向盤,眼見洞庭湖水波光粼粼,自駕車從茅草街大橋上呼嘯而過的時候,卻又勾起了我不少渡口的記憶。生於南縣,長於南縣的我,「等渡」就像是一幕伴我成長的老電影,講述著茅草街渡口的老故事,多少回又在夢裡上演。
  • 北京大運河文化節啟動
    本報北京11月8日電(記者賀勇、施芳)7日,以「行走運河,賦能小康」為主題的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正式開幕,八大板塊、30多項活動在線上線下同步展開。開幕式上,大運河文化帶考古成果正式發布。近年來,北京不斷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在白浮泉、玉河故道、路縣故城等9處遺址點取得重要考古成果。在大運河沿岸發現的路縣故城遺址,把通州建城史至少提前到西漢初期。首次在路縣故城遺址周邊發現大規模的冶煉相關手工業遺存,為研究漢代路城地區手工業發展、經濟發展提供重要資料。
  • 水脈文脈交融 跟記者一起尋訪大運河古韻今風
    歷史之河閱不盡豐盛文化大運河上文化豐饒,形制不拘一格。大隱隱於市。一如杭州中河南路與萬松嶺交匯處,東西橫跨中河的鳳山水城門。建於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的鳳山水城門,是杭州僅存的古城門,也是整條大運河兩處水城門性質世界遺產點之一。活水北通大運河,南勾錢塘江。1986年重修後,其旁闢出公園,門洞下近20米的河道保留元明時原狀。
  • 大運河亮出百公裡農業精品線
    「大運河保護沒有結束時,只有進行時。」文化節閉幕式上,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王傑群說,今年首次舉辦全市層面的大運河文化節,是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內容,是挖掘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內涵的重要平臺。今年的大運河文化節整合了沿線七區的文化文物資源,利用多種渠道集中展示大運河的歷史之美、生態之美、人文之美、遺產之美。
  • 命運,讀書人,梨花渡口——大預測師傳奇3
    鐵山寺,坐落於淮安府,京杭大運河迤邐穿過城池。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寺內一座涼亭處,幾個華服男女正在圍著一個青年男子而坐,男子身著一身襲白衣,腰系一條黑色絲帶,一雙眼睛極有神採,正與旁邊的眾人含笑應答。
  • 2020「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大運河主題賽公告
    2020「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大運河主題賽公告第一部分:總賽概述賽事名稱:2020「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本屆主題:共同命運守望前行指導單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單位:中國外文局承辦單位: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大賽組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