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鴨綠江畔的丹東,舊稱「安東」,在歷史上也是山東人闖關東的重要落腳地之一。
根據《安東縣誌》記載,山東人大規模遷入當地,是在同治年間之後。到了《安東縣誌》編撰時(民國十六年),不少移民家庭只是經歷了一兩代人,他們雖然已經在安東縣落戶,但習慣上仍標註「原籍地」。因此,在《安東縣誌》記載的人物當中,可以看到很多膠東半島的籍貫。而在「孝子」章節裡,首先介紹到的人物,就是一位來自文登的王姓人(文登具體村莊沒有記載)。
這位「孝子」名字叫做王德山,志載:「王德山,原籍文登,清光緒十一年因家貧隨父母徙居安東。」
王德山一家來到安東之後,落腳在青梅村附近(現在丹東市元寶區站前路有個青梅村)。因為是無奈之下闖關東,王德山的父母當時年紀已經比較大了,來到異地他鄉之後也不能幹重活。一家的生計重擔,就落到了王德山的身上。
一開始,他早出晚歸,挑著貨擔做點小買賣。掙了錢之後,就立馬回家孝敬父母。後來他發現賣菜的生意不錯,就開荒建起了一片菜園,專門做蔬菜買賣。
他一早一晚在菜園裡種菜收菜,白天就挑到集市上去賣,十分辛苦。他的父母看在眼裡,疼在心上,勸他少幹點活。王德山為了讓父母寬心,每天回家雖然身體疲憊,但仍強顏歡笑,裝出一副輕鬆的樣子。
王德山的妻子姓仇,也很體貼丈夫,能顧家持家。丈夫在外幹活的時候,她就在家裡精心照顧兩位老人。
好多年下來,這戶從文登過來的人家,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了一些,但也算可以自足自給,一家人其樂融融。
後來,王德山的父母畢竟年事已高,又常年患病,快到八十歲的時候,已經無法下床。志載:「德山侍奉湯藥,左右就養。疾革時,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數月。」
在父母先後去世之後,王德山又力盡所能,盡子之孝道。所謂「養老送終」,他做得十分到位。
通常來說,人在陌生的環境中,受到的輿論壓力相對小,有時候會不自覺地放鬆對自己的道德要求。難能可貴的是,王德山來到關外之後,雖然也人生地不熟,但仍恪守孝道。他這種做法,並非是為了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他完全可以不在乎別人的評價),而是內心的淳善使然,因此更為難能可貴。
不求名,名自至。王德山的舉動,也得到了周圍人的紛紛稱讚。《安東縣誌》編撰時徵集孝子典型,當時他所在的區就推薦了王德山的名字。而修志之人對他也十分認可,將他的事跡列在了「孝子」章節中的首位。他不僅在丹東的歷史上留下了口碑,同時也為原籍文登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