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一個朝氣蓬勃的男孩,五位不忘初心的發起人和班主任,這是由騰訊出品的大型青年團訓節目《創造營2019》所呈現出的面貌,給網絡綜藝節目領域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活力。節目輸出的兩個關鍵詞——赤子之心、乘風破浪,洋溢著久違了的少年氣。
於《創造營2019》而言,「少年氣」一詞不是空泛之談,節目組對此有著清晰的定位和認知:少年心氣如海水一樣寬廣澄澈,永存向上之心,好奇,好學,不斷拼搏,也對舞臺始終保持真摯的熱愛,並不斷努力打磨自己,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不只是努力,而是要拼盡全力。於是,我們看到了舞臺上那些不問年齡,不念過往,只想奮力一搏追夢的熱血少年們,這也是中國少年的群像縮影。
鷹隼試翼
揣赤誠之心無畏前行
簡單幹淨,一臉英氣,《創造營2019》的學員們是帶著鮮明的青春氣息走上這個試翼舞臺的。他們不加粉飾地表達著各異的性格,但又有著屬於少年人共同的外顯特質——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牛超在舞蹈對決時極其鬆弛,把舞臺當做了他一個人的秀場;張顏齊毫不畏懼地稱「我比在這個舞臺上認為自己是最強的人還要強」。一群質樸、純粹的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他們不摻雜念,不理會世俗成見和流言蜚語,對自己所熱愛的行業投入了百分百的忠誠。趙政豪的高音秀,第一次唱破音後讓班主任「等一下」,落落大方重來一次;面對實力強勁的學員的展示,其他學員們都毫不遮掩地表達出自己的佩服和讚美,不帶任何身為「對手」的敵意。他們全無人情面子的複雜想法,只想著為夢想拼一把,乾淨得可以一眼看見內裡。
當然,他們的自信也是有底氣的,學舞蹈十四年,學竹笛十二年,學京劇八年……他們為了那份少年人的恣意張揚,付出了舞臺之外的巨大艱辛:從來沒有在衣服溼透之前出過訓練室,三年只回家了三次,用四年的訓練時間追了別人八年的訓練量。懷揣一片赤誠之心,才能扛起重壓,無畏前行。
節目組想挖掘、展現中國當代少年的正向風貌,從審美到品格、從能力到信念,全方位實現對當下少年的價值引領,而學員們的身體力行,就呼應了節目組的價值觀,立起了《創造營2019》的結實骨架。當學員咬牙苦練舞蹈基本功,平靜說出「十分耕耘,一分收穫」時,觀眾有理由相信,若他們能堅持在這條路走下去,定能以敢想、能拼、抗壓的品質,呈現出優秀的作品。
不矜不伐
以清醒的認知對未來負責
如果說《創造營2019》對於少年人熱血、拼搏的呈現已是當下綜藝生態的清流,那麼其通過賽制對少年氣之定義的完善和延伸,則是更難能可貴的了。
首期節目中,入營評級的賽制很「殘酷」——根據自我評價,選擇代表不同等級的ABCF班,選擇A班(尖子班)的學員,可能面臨不能通過班主任的綜合評級而降到F班(旁聽班)的風險。對於學員們或不夠謙虛,或懷著僥倖心理的選擇,班主任們都毫不留情地進行了「敲打」:有闖勁不是莽撞,一個人需要有非常清醒的自我認知,絕不能碰運氣。而當學員極力想通過加試來爭取進入A班的第二次機會時,班主任們也「鐵面無情」,一針見血地指出:「人生裡不見得都有第二次機會,這一次的表現都不做好,怎麼有權利去爭取下一次舞臺?」
這樣的少年氣,意氣風發而又不矜不伐,大無畏的同時不忘對自己的準確掂量。只有這樣,才是尊重自己,才能對未來負責。
節目的深度挖掘和引導,可以讓觀眾欣喜地看到了學員們對「少年氣」的全面理解。張顏齊說,「先要認清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水平,然後再全力以赴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表現出了超出年齡的穩重。而18歲的趙政豪,也很坦誠地展現出自己舞蹈上的短板,讓班主任們看到了他「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節目組與學員們的價值觀再度形成了雙向互通,《創造營2019》確實在實踐中一點點探尋著中國男團的標準,在此基礎上打造出來的中國本土男團,值得期待。
青春不懂落幕 少年來日方長
提及「少年氣」,我們的慣性思維裡總是會給這三個字附加上一個年齡標籤,可是,誰又能說年過而立的張遠、高瀚宇,人到中年的郭富城、蘇有朋沒有少年氣呢?點明「青春不懂落幕」,這是《創造營2019》的最大亮點。
30歲的高瀚宇,以昂揚的姿態接受節目組對已出道藝人設置的賽制,選擇最有實力的後輩周震南進行對決,雖敗猶榮。34歲的張遠,有著輝煌的過去,依然選擇站上舞臺,與比他小一輪還多的後輩比拼,只為「讓遺憾沒有那麼遺憾」,「看到自己真正認可的自己」。而郭富城、蘇有朋、黃立行、胡彥斌四位班主任,更是從來沒在自己成名的領域固步自封,一直砥礪前行。久經沙場之人要打碎自己,重塑自己,這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更艱辛的付出。不困於某個年齡層或者某段輝煌的過往經歷,敢於追夢者,敢於突破自我者,皆為少年,正如周震南所言:「大家追的是同一個夢,只是不同的身份而已。」
梁啓超在他的《少年中國說》裡寫道:「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因為有青春不落幕的希望之心,所以《創造營2019》裡的學員和班主任們都能「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真正的少年氣,不在年齡而在心,《創造營2019》濃縮了中國少年的群像,也由此提煉出了自己的精神財富——借節目中的話說:不是喪的時候,也不是嘆氣的時候,努力到不能再努力,永遠不要疏忽自己的業務——節目的核心內核和最大價值也在於此。(羅 文)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