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二字鉗羊馬的來歷

2021-02-12 光遠詠春拳

一入詠春門,終生正身範

詠春拳二字鉗羊馬的來歷,詠春拳的二字來源於我們的正身馬的雙腳掌呈現內八字外形,兩個大腳拇指形成一條短線,兩個腳後跟形成長線,看似二這個大寫數字,至於鉗羊馬,這名字的來由是來自羊互相打架時的形態,羊打架是用頭頂上的角互相向前推,被推倒的一方便算為輸,而他們互相向前抵力時後腿的形態就是二字鉗羊馬的姿勢,此為一說,另外聽人還有一說,就是練習者一說起這個名字,第一想到「二字」會矯正腳掌位置,聽說「鉗羊馬」就會想起膝蓋那裡夾著一隻羊,名字是用來矯正膝蓋的姿勢。


詠春拳注重「力從地起」,「腰馬合一」,馬的重要性是如何強調也不夠的。眾所周知,詠春拳正身坐馬時是站「二字拑羊馬」,那何謂二字拑羊馬?怎樣才是正確的二字拑羊馬? 

「馬」來源自古代馳拼沙場的騎兵,將士們衝鋒陷陣無論是閃避或追擊敵人,都倚靠坐下的戰馬,好的將士便要達到人馬合一的境界。「扎馬」或「坐馬」是鍛鍊「馬步」的基礎,而馬步就是保持坐馬的姿勢來步行(當然行走時就不是二字拑羊馬)。扎馬或坐馬若是長久不動時又名「站樁」,站樁亦是修練功力的一種方法。 

大部份的武術扎馬都是雙膝向內拑緊如坐真馬一般,詠春馬比別家武術為小,故不「拑馬」,而稱「拑羊」(此處只取其意,不是說如真羊大小)。有說「拑羊」應為「拑陽」,此說頗為矛盾。至於說以內拑之力將敵方之腿拑住,實際卻是絕不可行,笑話一宗,不提也罷。 

馬開步半詠春二字馬「馬開步半」,即開馬後兩足尖分隔約一足半的長度。「二字」就是指坐馬時兩足尖與兩足跟形成一中文之「二」字(圖1),意思是雙足尖的距離比雙足跟的距離略短,若過短便成「八」字(圖2),若等長便成「四」字(圖3),若過長便成「倒八」字了(圖4)。有些詠春建議雙足要構成一等邊三角形,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八字馬(圖5)! 

 

 

 

 

當雙足構成一「二」字,雙足向前延伸交會,便形成一等腰三角形(不是等邊),三角腰長約如一手臂由膊至拳尖的長度(圖6)。從物理學上說,以此姿勢出拳,足部便有最強的抓地力。(這只限於正身二字馬,正身子午馬或側身馬卻有不同,此點略為複雜,暫且不談。)若是「八」字、「四」字、甚或「倒八」字,那就絕不能「力從地起」了。 

二字拑羊正確的拑羊馬,當雙足構成「二」字後,由足尖到足跟拉一直線,眼從此線向前看去,足尖、足跟、膝、臗關節要連成一直線,即四點置於同一平面上。從肌肉學上說,這姿勢能發揮腿部三重伸展肌的最大力量,亦不會對關節做成不正當的扭曲和壓力。


從側面看,正確的重心線應位於腳中心後約一英寸(即前足腕之下),而體重則平均分配在重心線的前後。收臀提肛後,[骨氐]薦骨與股骨要拉成一直線,這就是「六合發力」、「腰馬合一」的一個要點和秘訣。這時雙腿微微內拑以保持前說之四點於一平面再整體下坐,內拑之力切忌過大,否則便會變成五壞馬之「挾馬」。再此重申,千萬不可練內拑之力以求將任何東西拑住,這只是笑話。再有一說以拑膝力以防敵方掃腳而不易跌倒。

馬有五敗詠春歌有云:「馬有五敗,十者九壞,現挾跪撐,攤身最慣。」所指的就是坐馬時常犯的五個錯誤,依次是「現馬」、「挾馬」、「跪馬」、「撐馬」、「攤身馬」(圖9),而其中又以攤身馬最為常犯。敗馬不單影響動作、難以發力,更甚者是對關節做成不正當的扭曲和壓力,令到筋骨勞損,習以為常,對身體做成永久的傷害。(至於五壞馬的詳細錯誤與害處,容後再談。)。 


站二字拑羊馬必須端正平衡,姿勢正確,重心分布恰可,松沉而穩,始能達到「力從地起」,「腰馬合一」,「六合發力」的要求。 

官方網站:

北京www.guangyuanguoshuguan.com

天津

www.tjwingchun.com

總部報名電話:022-87021121


客服QQ:2906358709


武館地址:天津市南開區時代公寓A座26層(24層出電梯左手邊上樓即到)


微信平臺:tjycqzh


武術不僅是格鬥競技或體育運動,還是一種哲學和文化,是內心的力量。它像是一束光,可以伴隨你在生活中勇往直前,乘風破浪,引領你到更遠的地方。

——周光遠

感謝您對天津光遠詠春國術館的支持!歡迎加入光遠詠春大家庭,武術與健康伴您同行。

相關焦點

  • 詠春拳是「二字鉗陽馬」還是「二字鉗羊馬」?
    但凡詠春門人都知道「二字鉗yang馬」是詠春拳的根基,那麼到底是「二字鉗陽馬」還是
  • 詠春拳初級攻略之二字鉗羊馬I
    詠春拳初級攻略(2011.年1月新修版)注意:以下一個小標題為一個動作,後面是對動作的解釋
  • 形意拳比詠春拳厲害嗎?
    詠春拳號稱一個打十個,甄子丹也經常耍一耍他的詠春拳,而且是有模有樣的。只有抬高詠春拳,才能捍衛曾經說過的話,「我要一個打十個,我是宇宙無敵」。一個練武的居然這麼聰明,實在是讓人羨慕的汗顏!眾所周知,詠春拳的創始人是個女人,是專門為力量小、爆發力差的女人量身打造的一套拳術。
  • 通過《葉問外傳張天志》論詠春拳
    這也使得這部片子票房慘澹,別的就不說了,我想借著這部電影談談詠春拳。詠春拳是我國的民間拳法,相傳是由五枚師太創編的一種適合女性的拳法。在我國為了使得拳法更容易流傳,常用的做法就是讓其出於名門,詠春拳也是這樣,相傳五枚師太就是南少林少林庵的弟子。所以,詠春拳也說自己出於少林。但到底是不是,已無從考證。詠春拳雖然創拳於清朝中朝,但是大規模流傳卻是在清末民初。
  • 詠春拳、中醫針灸班開班啦!
    青年時拜入廣東佛山姚才姚祺詠春堂拳館掌門人姚忠強恩師門下,由姚忠強師父,姚永強大師父,姚漢強二師父等三位師父親授拳術。一、掌形及握拳要領二、企馬(站樁)三、出縛四、開樁二字鉗羊馬要點及運用五、菘肩膀六、抱球手七、轉馬八、前後走馬九
  • 央視美女主持人經緯與李蜜跟王志鵬師傅學詠春拳
    李蜜一雙高跟長靴,加上牛仔褲,經緯一身運動裝,頭戴棒球帽,二人你一拳我一腳
  • 詠春拳不是葉問發明的,而是她,葉問的祖師奶!
    在廣東省有一戶姓嚴的人家戶主嚴二,嚴二妻早逝只遺下一個女兒,取名詠春生得花容月貌,少而聰穎
  • 嚴詠春與詠春拳
    夜看電視《五枚調教嚴詠春》,其中嚴詠春用穩固的「二字拑羊馬」與羊洗澡,真是十分形象。
  • 詠春拳裡的高級技術——六點半棍
    六點半棍絕對可以算是詠春拳裡的高級技術。六點半棍法是運用詠春的運勁方式來以撐船長杆為兵器,再加上少林棍法的一些基本動作合成的。有人認為詠春是水軍拳,六點半棍是水戰中使用的兵器。唯獨六點半棍的下盤基礎是典型的四平馬,也是南少林拳的基本馬步,洪拳也是以此馬步為基礎的。
  • 非遺名錄 詠春拳(附:詠春拳拳譜)
    此拳根據「長手能運氣、短手能自保」的原理,以「短橋窄馬、擅發短勁」為主要特點,以「拳、橋、膀、指、掌」和「吞、吐、浮、沉」及「二字拑羊馬」為手、身、步法的標誌。其進功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練習詠春氣功(腎氣歸元);第二羊段練習十二個老式,即子午拳(穿心捶)、獨龍拳、偏身拳,箭拳、外廉手、內廉手、外搭、內搭、外耕手、內耕手、三品掌、撲翼掌。
  • 南拳之詠春拳
    詠春拳盛行於廣州、佛山、肇慶、順德、鶴山及福建、港澳等地;國外加拿大、美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國亦有流傳。詠春拳基本功套路有八分箭拳(單人或雙人練)、一偏一箭拳、飄膀爆指(雙人或單人練)、壓腰、黏手、打竹樁、三星樁、木人樁等;拳術套路有小念頭、標指、尋橋等;器械套路有齊眉玉女棍、二字刀;對練套路有大刀拆凳等。詠春拳以上、中、下三膀手為基本動作,手型有鳳眼拳、析葉掌、挫手。
  • 詠春拳之日字衝拳
    點擊上面 藍色字免費訂閱
  • 截拳道與詠春拳
    而截拳道中的「道」字,除表示一種武術風格外,還包含有「空手道」、「跆拳道」等當中蘊藏的精神修煉之道。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詠春二字乃是為了記念詠春拳之創始人嚴詠春師祖。祖師嚴詠春原籍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於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
  • 詠春拳創始人到底是誰,詠春拳的發源地又究竟是哪裡?
    而發展至今的詠春拳實質上是經過歷代詠春先師逐步發展完善而成。雖然有許多人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於廣東佛山,但是由於文字資料的缺乏,有關詠春拳的歷史只在群眾中口頭流傳,再則就是野史小說的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說法就互有出入,故有關詠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 周至譓:再說詠春拳
    蘭桂本名徐癸酉,是番禺北仁風鄉北村人,師承「攤手五」,工「二花面」。大塘村人王老佐(現稱王魯作)、王牛鹹等人跟他學藝,班中武藝便在該村流傳至今。後來王老佐徒孫王淦波(綽號「牛淦」)到香港傳藝,在元朗十八鄉的山貝村設館授徒。王牛鹹的後人就選擇以南少林武術醫學行醫濟世,在東莞、香港開設醫館至今。「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聯軍侵佔廣州,大大削弱了清政府的管治。
  • 練了詠春拳,真的能一個打十個嗎?
    電影《葉問》中,甄子丹的「功夫」讓很多人才熟悉了詠春拳,甚至會比劃幾下詠春拳標誌性的「二字鉗陽馬」。之所以用「詠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學心得的結晶體現。「詠」字的右半邊「永」字的點、橫、折、豎、勾、挑、撇、捺,就暗藏著詠春拳的拳理與招法。 說法二:與清廷「火燒少林寺」有關,當時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復明」遭到圍剿,只有5個絕頂高手逃了出來,其中一個是五枚師太。
  • 拳譜:詠春拳、五形拳、易筋經、降龍十八掌,拿走不謝!
    雖雲定法 變化人為 禪宗絕學 旨在修身 肉身成佛 古今幾人 無為無我 無界無終洪家五形拳立正站好立定式 雙手握拳提至胸雙劍切橋切至中 雙掌一翻抓握拳雙提日月頂至胸 烏鴉亮翅向旁開 連續向旁運三展 向上拋肘手至腰 向旁標指至沉橋 沉睜對膊指撐天左掌右拳移至中 烏龍滾珠至腰後開步鉗羊護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