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伏羲陵
羲皇子孫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聖地!
一、源於羋姓(源於軒轅氏),出自西周初期周文王姬昌之師鬻熊之後端木典,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歷史文獻《端木氏家譜》、《端木氏祖德性譜》的記載:黃帝次子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二子:長子重黎,次子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少子季連。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之後其世系失記,至二十餘世有鬻熊,仕於周,為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之師。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為姓,名端木典,這是端木氏得姓之始祖,其後幾世斷紀無考。
西周末期,有端木典的後裔端木舒,仍仕於周王室。他隨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陽,在建立成周的過程中建有功勳。端木舒生子徹,端木徹生子緘,端木緘生子容,端木容生子宿,端木宿生子廣單。後來端木廣單被衛獻公姬衎聘為客卿,自此,端木氏家族遷居衛國。端木廣單生子伾。端木伾生子巨。端木巨仕衛靈公姬元,「匡君澤民,稱衛之賢大夫」。端木巨娶蘧氏,蘧氏「天性賢良,仁慈端莊……懷孕十月,夢神賜寶玉」,遂誕子,因名端木賜。按此記載,端木氏源出羋姓,為祝融氏的後裔子孫。
春秋時期,在孔子門下求學而道藝精通的七十二賢者之一的端木賜,就是衛靈公執政時期(公元前534~前493年)的大夫端木巨之子。端木賜,公元前520~前456年,字子貢,衛國人(今河南濬縣),著名孔子門下弟子。關於端木賜之字,著名漢朝學者劉向在《說苑》中,將端木賜之字「子貢」稱為「子贛」,並指出:「子貢乃子贛之誤」,他還強調,在端木賜為魯國宰相時,魯公賜端木賜字子贛,因「贛」字的古讀音為gòng(ㄍㄨㄥˋ),因而後人凡筆訛為「子貢」,屬於音訛所改。這一說法在漢朝典籍《石經》中也有描述:「貢應作贛」。「贛」字今天讀音為gàn(ㄍㄢˋ),則是因古代吳越人的地方方言讀音而致,為漢語九大方言中「贛方言」的特點,並影響到許多漢字讀音的衍展性。端木賜善於經商,是孔子所有弟子中最富裕的,家累千金。端木賜其人善於辯論,做事很能幹,曾出任過魯國、衛國、齊國的宰相,曾經遊說吳國,出師敵齊以存魯。但他「富貴而能謙恭守禮」,故而他的家族一直很昌盛。端木氏源遠流長,祖述聖學,書香門第,歷代英才輩出。端木賜的後裔如今繁衍已至八十九代。自先賢端木子貢之後端木家族有系統的族譜,繁衍、遷徙昭然有序。
在端木賜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端木氏,歷經兩千五百餘年,綿延數十代,至今後裔宗脈遍布海內外,分衍有端木氏、端氏、木氏、沐氏、贛氏、貢氏及部分林氏等。端木氏族人以及省改的端氏、木氏、沐氏、贛氏、貢氏、林氏族人皆尊奉端木賜為得姓始祖。
二、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端木氏,出自漢族端木氏融入回回民族。端木氏回族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和東南沿海地區。
三、源於改姓,出自臺灣省林氏族人,屬於外夷侵略被迫改姓為氏。在今臺灣省,有一部分端木氏族人,其原本姓林氏。在中華民族最深重的恥辱時期——日本殖統治時代(公元1895~1945年),日寇強迫當地人民的漢姓倭化,於是很多林氏族人皆改成了「端木」氏。「端木」意即「雙木」之林氏。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中國人民收回了寶島臺灣,島內許多端木氏族人恢復了原來的林氏,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人維持端木氏複姓,一直相傳至今。
著名人物有:孔子弟子端木賜,端木賜的後代端木叔,三國大儒端木癢,元代吏部郎中端木本,明代刑部尚書端木以善,清代文學家端木埰,清朝書法家端木埰、書畫家端木焯、端木治等。
·END·
太昊伏羲陵
編輯:秋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