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岐:滇南的茶業丨珍貴茶文獻史料全文實錄

2021-02-22 曉德書號

編者按:此文原載《新動向》第一卷第六期上(1938年9月發行),今用簡化字錄出,標點符號上酌情添加頓號。作者張鳳岐(1910-1992),字翔生,昆明人。1933年東陸大學畢業,旋考入燕京大學研究院,1935年畢業回滇。長期研究雲南邊疆及中外關係問題,1935年參加中緬勘界,任翻譯;又對普思沿邊、十二版納及瀾滄、孟連等地實地調查一年,著有《雲南外交問題》,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本文即作者據1934年、1936年在普思沿邊、十二版納調查所作。

 


《新動向》1938年第1卷第6期



本文由雲南省圖書館地方文獻部整理編輯,授權曉德書號刊發。


滇南的茶業

張鳳岐

1、中國的產茶區


茶是我國特產之一。遠至漢、唐時代,茶已成為我國國際貿易唯一的交換物。

海關自有貿易記載以來,華茶出口即與年俱增。迨至光緒十六年(一八八六年)輸出數量達一百三十四萬公擔,值銀五千二百二十萬元,於出口總值中居半數以上,而佔出口商品的第一位。自此以後,茶的輸出年有增進。雖至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茶的地位已為生絲所超過,但直至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還大體能夠維持第二位的地位。可是,自大戰以後,茶的輸出即已一落千丈,出口位置已降至第五位以下,一九二〇年且造成最低的記錄,計輸出十八萬五千公擔,值一千三百八十二萬四千餘元,僅佔出口總額百分之一·六三。其衰落的程度,可以想見。當我國茶業蒸蒸日上之際,在鹹豐、道光年間,荷、英等國已存侵奪我國茶市的企圍。爪哇自一八二四年,印度自一八三八年,即由我國輸入茶種及產制技術,開始試驗。

此後,我國所獨佔的世界茶市場,已為他國所平分。最近三十餘年來,歐陸的紅茶市場,既被印、錫、荷、印所奪,美洲之綠茶、烏龍市場,又復被日本、臺灣所劫;磚茶除國內蒙、藏兩地外,向以俄國為唯一市場,但自蘇聯提倡茶業,一九三七年後,該國消費已能完全自給。近年綠茶雖在非洲發現新市場,但日本茶商已竭盡心智,進行摻拼方法,前途已不可恃,我國茶業一落千丈的原因,半由於國外茶業興起的結果,半由於華茶不知改進的所致。第一,茶園的經營,向採小農經營,而非大規模的企業經營。第二,茶葉製造,在精製之前,粗製手續概系委諸於不明科學原理及好貪小利的茶農。第三,茶業的運銷,不重安全,不重經濟。茶葉的質受浸溼受潮的害,而成本反而加重。第四,茶業組織,若茶農,若茶號,均不健全,營業也不合理。這是我國茶業衰頹的原因。


2、中國的產茶區


我國的產茶的區域,有自然界線。高級紅茶,計分兩區:一為湖北的宜昌,二為安徽的祁門,至德,及江西的浮梁三縣。中級紅茶為湖南的安化及江西的修水,武甯。低級紅茶則散處於兩湖各縣及浙江的溫州等地。綠茶高級者集中於新安江一帶,其次為浙江的紹屬及湖屬各處。雲南普洱思茅,景東一帶亦產綠茶。內銷茶方面,則有福建安溪的「鐵觀音」,浙江杭州及其附近所產的「龍井」,安徽霍山及六安的「毛筆」。以上全國著名產茶區,有的已淪陷在戰區,有的已在烽火中,茶產自然受到無情的摧殘。惟獨滇茶,在後方,大有發展的餘地,為增加對外貿易的出口貨計,為增加戰事生產力計,我們對滇茶,應有明確清楚的認識。

作者緣就兩年前滇南邊地調查的實際所得,很忠實的,很簡單的,介紹以普洱思茅為中心的雲南茶業現狀。

 

3、滇南的茶業


「普洱貢茶」,是舉世聞名的。然而普洱(即今日的寧洱縣,)並不產一株茶樹。真正生產大量的茶樹所在地,卻是環繞著普洱區域一帶的順寧茶,景東茶,及倚邦茶,易武茶……這些地方出產的茶葉,以質料說,是很美好的;以銷路說,除供給本省需用外,還遠銷到外國如越南、緬甸、印度。再由緬印轉銷前後藏。

作者最稔熟的產茶地是普洱思茅沿邊區域一帶。這裡,曾經有九個月的實際調查工作,而且是兩度經歷其地的(民國二十三年及民國二十五年)。本文所述的一切,完全是個人親身口訪眼見的客觀事實。

普思沿邊區域,今已依行政區劃分為六縣另一設治局。六縣是車裡,佛海,南僑,鎮越,江城,六順。另一設治局是臨江設治局。這整個區域屬於位於寧洱縣(即普洱)的第二殖邊督辦公署管轄。這區域是僰撣民族(即滇俗名擺夷族)所聚集的。本區域最大的特產是稻穀,茶葉,樟腦,蔗糖,紅木,植物油,澱粉,香蕉,橘柑,及金,銀,銅,鐵,鹽,硝,磺,礬,石膏,石油等……而以稻,茶,樟腦為最馳名,且已有成效。現在我略談一下思普區域的茶產罷。思普區所產茶葉,分為方茶,圓茶,緊茶,磚茶,散茶,等數種。佛海所制出的方圓形餅茶,多數銷往暹羅、緬甸及香港、重慶等處。依邦、易武兩地所制出者則概銷於越南河內以及思茅、昆明。緊茶於冬春間以一部份運出思茅售與藏人。我們每到春三、四月在思茅,甚至在佛海,見有駝馬千百成群的由西藏和由雲南西北麗江一帶來的藏人、古宗人,露宿在縣郡的附近山林曠地裡,那就是大批來購茶葉的商販了。其次,緊茶的大部份則運往緬甸、印度由加倫埠分銷前後藏,每年平均在五千擔以上。磚茶一種,僅佛海製造,專運由緬甸、印度直達前後藏銷售,為數並不多。散茶向來運銷思茅,經思茅茶商改制為方圓形茶餅,每七餅包作一包曰一筒,重四斤十二兩,一馱二十四筒,一擔一百三十筒。然後運至昆明分銷各地,這就是馳名天下的「普洱茶」了,最近佛海縣茶商對於散茶,大都自行直接運至昆明。佛海制茶事業,蒸蒸日上。最近西藏商人且直接到佛海縣購買茶葉,將來必奪思茅茶市無疑。

茶葉的產額,則分江內、江外兩處(江係指瀾滄江而言,惟在車裡縣一帶,另名曰九龍江,共實是異名而同實的)。江內產茶的地方是依邦,易武,漫撒,架布,蠻布,莽芝,革登,蠻松,攸樂等處。江外產產(應為「茶」字,編者注)的地方是佛海,南糯,蘇岵,猛崧,蠻芳,猛遮,頂真,猛混,頂真,猛遮(原文重複頂真、猛遮二處,未刪。編者注),猛阿,猛往,蠻輭,猛亢等處。以茶葉的產額相比,則江外較江內為多,每年約二萬擔,若能改良製法,講求銷路,當可增至十倍以上。每擔散茶重百斤,價由國幣三、四元至十餘元不等。惟依邦等江內各茶山產額較少,年約二、三千擔,價值倍昂。以上是雲南思普區產茶的大概情形。


4、車裡「三宋」茶業的實地調查

我提出車裡縣的三宋區茶業來討論,是因為我在此地特別注意這問題,而三宋的茶產也是很豐富而馳名的。三宋是車裡縣的一區,位於車裡的西北,為車裡縣通佛海縣的要道。所謂三宋是指蠻金,蠻昧,蠻芳三壩子而言。蠻昧位於東南,管有四村寨;蠻芳位於西北,轄有十三寨,為通佛海的孔道;蠻金位於南,管有五寨。僰撣人稱盆子(壩子)曰「猛」;稱高地曰「宋」。「猛宋」就是高山上的壩子的意思。這猛宋因處高地,所以氣候寒冷,嚴冬結霜。我在民國二十三年二月十二日與中央大學地理調察團同人嚴德一君在猛宋測候的結果,晨間約合五度,午前十時已升至十五度,正午則在二十度以上。大概六月最熱,冬季最寒,而無霧。九、十、十二月有霜,霜甚濃厚。這是產業區「三宋」的自然環境。

茶為三宋特產的一種。蠻昧之茶較攸樂為佳。茶株高三、四尺,枝生綠葉。偏產於猛宋至佛海縣的山林中,與樟腦樹同地而生,偏山林均是,取用不竭。民間概系靠茶產及樟腦產以為生。

猛宋採茶期分三季:廢歷春三月採摘者為春茶,每馬馱一馱重一百斤,當地售價約國幣七元左右。五、六月季採摘的茶為雨水茶,每百斤合國幣三、四元。八、九月採摘者為谷花茶(谷揚花時即採摘,故名),此為茶中佳品,每百斤售國幣十二元至十五元。價格視茶商需求以定,每年一度,每季來佛海市場購買。夷人缺鹽,茶商攜鹽換茶,每三斤雨水茶換得食鹽一斤。

在蠻亂回子寨中,我曾遇著一位久住昆明的回籍茶商馬某,他是經售團茶的。談及茶業甚詳。我把和他談話以及我親自調查的滇南茶業記敘如下。

(甲)以採茶時季論,茶分四類:

(一)春茶:廢歷三月中旬摘出,當地市價每百斤合國幣十二元至十三元。

(二)黑條茶:廢歷四月採摘。出市時在當地售價每斤合國幣五元。

(三)細黑條茶:廢歷五六月採摘,每百斤合國幣五元五角。

(四)谷花茶:廢歷八月摘,即所謂「白尖茶」,每百斤合國幣十五元,此系在採地向茶農收買的價格,若運至佛海發售,則可值每百斤國幣十五元,惟白尖茶自葉的尖端摘下者,量最少,故價最昂。

此外又有所謂「粗茶」,亦名「二屆茶」,為黃葉與黑條合拼摻合而成的,每百斤價僅國幣三、四元(收價)。

以上的四種茶均銷運昆明。運輸概系騾馬輸運,每馱運價至佛海縣至思茅合國幣四元。在思茅不收落地稅。惟出思茅境即邀茶銷費稅國幣二元二角五分。

 

(乙)以銷場言,茶分二種

(一)團茶,又名緊茶。主要銷路系緬甸、印度再轉西藏,亦有運往思茅售給古宗茶商者。此項團茶,系老葉黃葉合摻,質最劣。而味最濃。飲時須先煮,古宗人和之以酪及糖,吞食之,非此不足以解渴。團茶運往印度轉藏,系由南嶠縣西南的打洛渡,(亦即中國西南的極邊)以通景棟(孟艮),再轉加爾各達以抵藏地。每百斤成本國幣四元。運往印緬者須先在佛海繳茶稅國幣二元二角五分,或在打洛渡出境時上納亦可。茲將成本及市價分舉如下:

團茶每百斤成本費國幣四元,

揉工國幣一元五角

出口稅國幣二元二角五分,

駝馬費國幣三元五角(由佛海到景棟)

駝腳費國幣十元(由景棟至加爾各達)

總計國幣二十一元五角二分五,

在加爾各達每百斤團茶市價售印小洋五十元(合國幣五十元),即每百斤團茶得純利益國幣二十六元二角五分。

(二)圓茶:為質佳之茶,銷運香港,系佛海茶商張棠堦等所經營。

 

(丙)以製法編,就我沿途調查所知,可分兩種:

(一)炒茶:以葉採自茶樹,置熱鍋中,炒焙之,然後置諸涼蓆,以手揉搓之,再曝於陽光使幹。

(二)蒸茶:採茶葉焙乾,再揉搓之,又置諸竹籮中,將籮置篾器中蒸發之,取出以鐵炳,以手以足壓之使平,放入小布袋中,稱量其重量,壓平後即成茶柄。

 

5、佛海(猛海)是運銷滇茶到西藏的總樞


佛海縣是產茶的中心,同時也是華茶運銷緬印轉藏的中心。為什麼華茶不在印度緬甸銷行而僅為轉口地方呢?因為華茶,尤其是團茶(緊茶)是西藏人的必需品,藏人吃的是酪,油膩而疲胃,最需味濃解膩的濃茶,然而普思沿邊區域由北路銷茶於前後藏不更好嗎?但,這是交通運輸問題,若果滇藏交通有辦法,那麼,滇南的茶,必將舍印緬而直銷西藏。至於印緬的茶業,本身上有很好的供給和發展,印度在一八三八年即由我國輸入茶種及技術,逐漸大奏成效。我們檢討華茶對英貿易的歷史:自一八八〇年至一八八八年,每年在一百七十萬公擔以上,其中以一八八〇年出口最多。自一八八九年後,出口年減。至一九三二年僅有二四,七三九公擔,衰落程度,達於極點。以輸往英國的茶別言,十九世紀以紅茶居多,如一八八〇年達百六十萬公擔以上,佔我國紅茶出口總數百分之六十。此後即漸呈衰落。綠茶銷英數量不多,大戰以前,每年尚有千餘萬至二十萬公擔的輸出,戰後出口數量,不過數十擔。總之,華茶對英貿易的衰落,主要尚在於紅茶。紅茶銷路不振的原因,是英國殖民地茶業的勃興。綠茶戰前對於非洲方面的貿易,向由英人運至英國,再轉出口,銷路尚佳,近年非洲需茶,已從我國沿海直接運往。所以英國綠茶的輸入,頓形減少。

滇南的茶,運銷西藏,主要的出口轉口地是緬甸、印度,而以佛海縣為銷茶的中心。

(甲)由佛海經緬印入藏:

(一)佛海經猛遮,猛馬,猛阿(中國撣地)入緬甸的北撣部,邦灑,邦養,怒江猛高(緬甸撣部)而到錫箔(Hsipaw),共二十三日馬程。

(二)佛海經猛混,猛板,打洛(以上中國撣地)而入緬甸南撣部的景棟(即我國昔稱的孟艮土司地Kengung)凡馬程九日。達角江,(怒江),貴興(Kunhing)凡馬程三日,而至錫箔。共二十八日馬程。

滇茶到錫箔後,換火車運往仰光,路長五一〇公裡。由錫箔至曼德萊(Mandalay)較錫箔至仰光的運費加倍。由仰光運加爾各達,水程七二三海裡,三日可到。水運費每立方噸合十五盧比。由加爾各達轉火車運往施裡古(Siliguri)即哲孟雄,共陸程三三五英裡。由此地以牛車運往葛倫堡(Kalimpong)凡十英裡。又用騾子運入藏地的怕克裡凡馬程八日。又十二日馬程而抵西藏都會的拉薩。


(乙)佛海由陸路運茶至藏。

藏人先由阿墩子,中甸,維西,麗江等處南來思茅輸運。藏人分春、冬兩季,春盤到思茅,冬盤則直到佛海。拉薩至阿墩子計馬程四十日,至麗江十二日,至景東十五日,至思茅十二日。藏人為滇茶,不遠萬裡,跋涉步行,真是旅行的健將。他們南來思茅、佛海運茶的方法是先將冬盤茶自佛海運至麗江卸存。再轉來到思茅運春盤茶到阿墩子等處解卸暫存後再回到麗江運所存的冬盤茶。

思普沿邊區域的產茶地甚多,然均以佛海縣及思茅縣為銷轉中心。茶產最馳名的是依邦、易武。此系漢人經營,已稍知人工助長的方法,如分行裁植,斬除雜草,分開新枝。所以質最佳。此外若攸樂山茶,猛宋大寨之茶,亦滇茶中馳名的。以上是所謂「普洱貢茶」的一個實際調查,希望關心雲南實業的專家及當局,更進一步作普偏的系統的調查,來開發這滇南的富源之一——茶業,則是作者所最盼望的。

郭紅軍編著的《黑茶通史》中,也收集了很多真珍貴的普洱茶文獻資料。如果需要購買,可以到「曉德書號」淘寶店購買此書。

後面的話曉德書號作為一家專業的茶書店,旨在為大家提供優質的正版圖書服務,讓大家都能讀書優質的茶書。詹英佩老師的絕版書籍《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重印在即,現在預定中。

歡迎大家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的喜歡茶的人看到。

如有問題,可以加我微信。找書、聊茶。

相關焦點

  • 蔣塢顧峰胡氏宗譜中的兩篇珍貴史料讓真相大白
    (胡氏宗祠現狀實錄)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較大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高。於是,尋根溯源纂家譜之風盛行。
  • 珍貴史料首度曝光,重現不為人知故事 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將播
    整個拍攝製作過程中,攝製組跨越了4大洲1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實地拍攝,行程近9萬公裡,在29所世界級檔案館裡挖掘了大量珍貴歷史影音資料,其中大部分都是首次和世人見面。一、揭秘最新歷史發現與學術成果相比審判A級戰犯的東京審判,聚焦BC級審判的亞太戰爭審判,時間跨度更長,涉及的地理範圍、人員更廣,從某種程度上說,更能反映二戰後對日審判全貌,但是國際上對於亞太戰爭審判的學術研究非常有限,史料極為匱乏
  • 雲南原創醫藥主題歌曲《滇南本草蘭茂贊》以歌聲宏揚「布醫蘭茂...
    滇南本草,是雲南滇醫藥的寶典,由雲南嵩明人,蘭茂醫家編著。詞作者的祖父是貴州中草藥醫生,20世紀20年代來到雲南玉溪,以貴州中草藥和滇南本草的草藥結合,留下了許多珍貴資料。外公,舅舅對雲南玉溪地區中草藥的藥理也非常熟悉,保存,收集資料傳承下來。滇南本草比李時珍本草綱目早142年,記載了544種滇南本草的藥性,標本。雲南是世界著名的植物王國,藥材天堂,天然植物基因庫。
  • 全球茶業聚焦——第23屆深圳秋季茶博會今日開幕!
    (原標題:全球茶業聚焦——第23屆深圳秋季茶博會今日開幕!)大會指定普洱茶:龍泉;大會指定白茶:三泉;大會指定黑茶:雅雨藏茶;大會指定紀念茶:泰美;大會指定禮品茶:俸普號;大會指定特供茶:書劍;大會貴賓接待茶:賽雲;大會指定觀眾禮品茶:滇南古韻、正德號;大會指定茶點:麥軒食品等知名品牌強勢助陣茶博會。
  •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獲贈張元濟手跡等珍貴史料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館長趙書雷(左)與張平 10月16日,上海世界書局最後一任經理沈思期之子張平向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捐贈了著名出版家張元濟書贈沈思期的摘錄《文賦》行楷軸,以及一批世界書局相關的珍貴史料文獻
  • 一輩子 一件事——陳庭茂和他的《湘西百年影像實錄》
    當年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攝影人,用相機留下這珍稀的瞬間影像時,也許沒想到留下的是珍貴的史料,這些照片以其客觀性、真實性比文字敘述更能再現歷史本真。他想要把這些老照片編輯成冊展現給人們。但是,僅用當時的照片資料去編輯成書還遠遠不夠。
  • 王叔岷長孫:想把爺爺的珍貴史料帶回故鄉成都傳承
    長孫計劃帶王叔岷珍貴史料回故鄉「作為家屬,未來我們準備將(王叔岷)中國臺灣的珍貴史料帶回故鄉傳承下去。」王叔岷的長孫王永平表示,王叔岷在臺灣地區獲得「終身文化成就獎」後,把獎金加上自己的儲蓄共計750萬新臺幣捐出,在臺灣大學文學院成立了「王叔岷基金」,至今用於獎勵學業優秀的學生。
  • 毛澤東舊居陳列館:珍貴史料、實物帶人們走進偉人及家人的世界
    靜安區新聞辦供圖揭秘毛澤東舊居陳列館:珍貴史料、實物帶人們走進偉人及家人的世界中新網上海12月25日電 (記者 陳靜)上海慕爾鳴路甲秀裡318號(今:茂名北路120弄7號)是毛澤東一生中在上海居住時間最長的寓所。石庫門房子裡留下了毛澤東和家人們諸多生活痕跡和故事。
  • 學習|山鷹組合《朋友》歌詞滇南彝語版
    滇南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似乎面對新客的機會日益增多,熟人朋友圈越來越廣。不忘民族心,本著傳承祖先淳樸、熱情、好客的傳統,不忘人初心,本著真誠、善良、包容的心境,同時與正確的社會思想道德觀念,排除醜陋的、不文明的、不講正確觀念等行為,引導朋友行走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願每一位滇南人找到並珍惜自己真正的朋友。下面聽一聽滇南尼蘇納蘇語,融入真正友情,結合同胞們自己的心,感受體會思念渴望的情懷。
  • #珍貴史料# 愛因斯坦用英文解釋相對論 | 英文短片
    下面珍貴史料短片選自1948年影片《原子物理學》,愛因斯坦用英文解釋相對論。短片時長58秒,中英文字幕。愛因斯坦英文口音帶點德國味道。
  • 精準脫貧在安化丨八角茶業一家三代扶貧情
    安化雲臺山八角茶業,是一家祖輩侍茶的家族企業。20年前,一代「開闢者」龔壽松親手鑿出這條源源不息的河流,二代「掌舵者」鄧超芝致力於生產製造轉型,三代「革新者」龔意成則為其注入新時代的生命力。茶能飄香,亦能傳情。八角茶業如樹一般茂盛生長,卻始終不忘根本。龔氏一家將扶貧幫困融入家風,從幫助指導茶民種茶,到將茶葉、茶技「送上門」,再到如今「四方聯動」的幫扶模式。
  • 毛澤東舊居陳列館全新亮相 增補34件珍貴史料
    兩個月前,靜安文史館工作人員尋訪了韶山毛澤東故居和湖南板倉楊開慧故居,徵集了一批珍貴史料、實物。陳列館的展示櫃內,一套1938年版紅色《西行漫記》定格在了第183頁,上面清晰地寫道:「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而且從此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 武夷山欣怡生態茶業有限公司
    在各級政府和新老客戶的厚愛與大力支持下,2011年9月公司進一步擴大再生產,先後投資1700餘萬元,增建科技綜合辦公樓,佔地面積1276平方米,建築面積4750平方米。為發展綠色經濟,做大做強生態茶業基地,公司董事長符永樂充分挖掘武夷山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藉助綠色食品(茶業)示範基地、加工園區、現代茶園生態化的政策優勢,乘勢發展,搶抓機遇,打造了欣怡生態茶園基地,擁有現代化的流水線作業加工設備,並配合傳統製作工藝,使得擴建後的欣怡生態茶業有限公司規模更為優質高效,生產標準更為科學嚴謹,優質名品增多擴容,取得了更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企業發展進一步專業化、優質化、
  • 木蘭學者丨周唐二老:嘉惠學林,垂範後來
    自開始田野調查到《海南通史》(6卷本)成書出版的三十年間,教授夫婦二人走遍海南山水村寨、不辭辛勞探訪古代遺蹟,用腳步丈量,用筆尖記錄,收錄了諸多珍貴的民間史料,箇中艱辛不足為外人道。通過調查,他們收穫了許多珍貴的史料,如在昌江黎族自縣王下黎村,他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了黎族獨特的文身文化、樹皮布、燒土陶、織錦等,這些都是前輩學人極少關注與發掘的黎族傳統文化。著書過程中,周唐二老對一些問題的考證堪稱謹嚴,每一處疑點,他們都要經過田野調查,將獲取的資料與文獻記載作比對然後得出合理的結論。在兩位老教授看來,海南島文明史的研究不能局限於海南島本土研究。
  • 清遠市英德市紅茶產業園:「科技+品牌+產業園」英德紅茶建設茶業...
    清遠市英德市紅茶產業園:「科技+品牌+產業園」英德紅茶建設茶業發展模板金羊網  作者:羅春梅 劉豔芳 羅雪輝  2019-07-30 據史料記載,英德市種茶歷史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
  • 創新求索中國茶業發展小罐茶發聲中國茶業經濟年會引關注
    10月21日-24日,由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供銷合作聯社、清遠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茶業經濟年會暨2019中國英德紅茶文化節」在廣東省英德市圓滿舉行,小罐茶作為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常務理事單位,受邀參與年會,總結過往工作,聯合業界同行,為中國茶業發展建言獻策。
  • 中川浩宇聯手御仙天品茶業,當資本遇到茶業,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2020年12月5日,中川浩宇(深圳)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與御仙天品茶業(武夷山)有限公司籤訂戰略股權投資籤約,開啟資本+茶企發展的先鋒之作。中川浩宇此次增持御仙天品茶業股權,表達了對中國茶行業發展的看好,也表達御仙天品茶業創始人團隊、品牌實力、經營理念的認可。
  • 一日一書|《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追蹤研究實錄》
    一日一書|《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追蹤研究實錄》 2020-10-12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徵集丨女神節「鑑證實錄」作品展(三)
    雲徵集丨女神節「鑑證實錄」作品展(三) 2020-03-28 1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訪普洱茶「新秀」正豐茶業
    近日,一個名叫正豐茶業的普洱茶新品牌宣布成立,不禁引起媒體記者的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緣由和底氣,讓它選擇「逆勢而上」? 創立普洱茶新品牌的緣由正豐茶業創始人名叫黃震,是一個有著二十年普洱茶經銷經歷的老茶客。據悉,黃震二十年前偶然接觸到普洱茶,從此沉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