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文明幾千年開始,農民通過耕作以獲取食物,在中國有句老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國的海岸線在世界排名前列,海邊也是盛產各種海鮮,農民會通過各種養殖技術和物流,將海鮮配送到全國各地,即使是遠隔千裡的新疆,也能吃到新鮮的海鮮,當然僅限於比較常見的海鮮,對於沿海人來講,隨時能品嘗到內地人吃不到各種各樣的海鮮。我們一般去餐館用餐時,酒店都先會送一壺茶和瓜子用來開胃,在沿海地區的餐館有的會送一種長得像瓜子的海鮮小吃,你一定很少見到吧!它就是尋氏肌蛤,因為外觀長得像南瓜子,也被人成為「海瓜子」。
海瓜子屬於貝類海產品,是一種淺色的小蛤蜊,殼很薄,形狀大小像南瓜子,略呈三角形,殼長只有17-24mm,殼高大概在9-12mm之間,它們常成片粘連在一起,生活在鹽度比較高的灘涂中,貝類肉質肥美,盛產於梅季,主要分布在我國南北沿海的灘涂上,尤其在福建的東南部至廣東省汕尾市之間的海域內最多,捕捉最佳時間為每年的3月和8月。
以前海瓜子都沒什麼人吃,被列為低級貝類產品,通常是捕捉它飼養其他高級的海鮮,後來農民發現,海瓜子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首先它殼表面的粘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鈣等多種營養成分,能夠及時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其次它具有調節血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平咳喘等功能;因此非常受人們的喜愛,各個地方吃法都不一樣,通常的做法有:蔥油、醃製、炒食等。
它除了能夠為人類帶來美食之外,還是一種海鮮的餌料。由於它的繁殖力非常強、生長周期短,因而農民會捕捉來養殖蝦,特別是夏秋高溫期投喂,發現養殖區域的水質不易發生變質,後來很多人也開始養殖海瓜子,市場上一斤都賣到10塊錢以上,成為沿海農民的另外一種致富之路。
你們那邊有吃海瓜子嗎?你們的吃法有什麼不同?歡迎大家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