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德瑰:中日關係應有更大戰略格局

2020-12-23 環球網

美國的政局影響著中美關係,中美關係則影響著中日關係,同時日本的政局也對中日關係產生影響。菅義偉內閣和他的前任一樣,小心地謀求著在中美之間的平衡。

眼下,東京一邊貌似得到了拜登「協防釣魚島」的承諾,另一邊卻撇開印度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國家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亞洲發展的潮流不可阻擋,日本也不能誤了這班「公共汽車」。大變局下,中日關係將如何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將會怎樣,值得深思。

東亞合作的機遇

東亞地區多邊經濟貿易合作機制的形成,為中日進一步合作提供了歷史性機遇。15日籤署的RCEP標誌著約佔世界經濟體量三分之一的巨大經濟圈已經形成,GDP規模26萬億美元,超過歐盟。該經濟圈的人口達22億,約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對於貿易立國的日本來說,意味著最大貿易對象國中國和第三大貿易對象國韓國首次與日本籤署了經濟合作協定。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表示:日本與中國、韓國的貿易額佔日本對外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形成這樣的包括東協國家在內的新貿易框架,非常值得歡迎。

RCEP是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構想背景下提出的。2010年,美國提出TPP構想,並向日本施加壓力,要求其參加,日本經過痛苦權衡,調整了國內產業政策,在努力保護國內農產品基礎上同意加入。但川普上臺伊始就退出了這個機制,日本只好獨自扛起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的大旗,同時與東亞國家談判RCEP,雙面下注,積極參與多邊貿易合作,並小心翼翼地協調著與川普政權的關係。現在,歷史給了日本維護多邊貿易的機遇,也賦予中日兩國在全球化背景下務實合作的機遇。

海洋戰略的挑戰

中國的發展使日本陷入認知上的困境,日本在把中國視為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憂心忡忡地視中國為威脅。日本尤其把中國的海洋強國戰略視為進攻性的「海洋進出」,試圖利用日美同盟加以遏制。日本曾經積極配合歐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政策,現在又藉助美國積極推行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構想」。今年7月,蓬佩奧公然煽動說:中國的海洋戰略及其與印度的領土爭端證明中國不尊重鄰國主權,「世界應該團結起來應對這種動向」。菅義偉上臺後也繼續安倍內閣的政策,在美日澳印四國外長會議上強調日美同盟的重要性,加強在「印太構想」方面的合作。

在日本,有人認為中美兩國的對立,是以美國為首的海洋同盟與中國的對立,日本應該與澳大利亞、印度一樣,成為美國主導的海洋同盟中的一員。日本雖然是亞洲國家,卻有很強的「西方國家意識」,日本不但給自己的定位是西方「海洋國家」,還試圖聯合東南亞和印度等國構建「海洋亞洲」同盟。

儘管菅義偉明確說過,「亞洲版北約」不符合日本利益,但他還是強調應該強化日美同盟和印太合作,遏制所謂「中國的海洋進出」。日本要構建「海洋亞洲」,根本目的也是想遏制它認定的大陸國家中國向海洋國家的轉型,在南海和東海問題上向中國施加壓力,限制中國的合法權益。

領土主權的爭端

目前影響中日關係順利發展的最大現實障礙是釣魚島問題。日本依賴與美國的同盟,試圖通過向中國施壓,迫使中國承認該列島屬於日本,大肆炒作中國對該列島領海的巡航,煽動「中國威脅論」。

其實,釣魚島問題自1972年兩國形成默契之後,維持了40年的和平友好,為兩國經濟和人文交流創造了良好的氛圍。2010年,日本民主黨政權無視幾十年的良好局面,執意挑起釣魚島爭端,試圖利用日美同盟,製造實效控制的先例,把該島據為己有。日本政府還每逢美國新總統上臺都要求其承認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於釣魚島,事實上,美國的這種承諾除了加劇緊張局勢和限制日本的自主外交之外,不可能對解決問題有任何益處。

比如,2012年10月,中日因島爭關係緊張之際,美國連忙派遣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哈德利、前常務副國務卿斯坦伯格和阿米蒂奇,以及前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分別到東京和北京「滅火」。華盛頓的目的是想說明美國並不打算介入中日之間的衝突,更不想站在日本一邊與中國對抗。中日之間的事情還需中日兩國來解決,挾美自重,只會使事情更複雜。至於試圖利用美國就可以使中國讓步,達到得寸進尺的目的,那只會是痴心妄想。明智的選擇應該是面對現實,以大局為重,共同管控緊張局勢,實現合作共贏。

此次RCEP的籤署給世人一個重大啟示,亞洲的發展大勢浩浩蕩蕩,我們應該順應這一潮流。中日兩國同是亞洲的重要國家,世界的未來在亞洲,亞洲的未來在東亞,中日合作則關乎東亞的未來。中日兩國有著延綿兩千年的人文交流傳統,文化基因中的東方性遠遠多於西方性,兩國應該擁有更大的戰略格局,拋棄狹隘的價值觀分歧,通過人文交流重構文化共同體,抓住機遇、克服障礙,應對挑戰。中日應構建契合新時代的互不敵視、互不威脅的互惠平等關係,走出安全困境,擁抱亞洲共同崛起的美好未來,共同為地區和平與人類福祉做貢獻。(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相關焦點

  • 朱鋒:中日關係離全面改善還有多遠
    在這一波新的「大變局」中,中日兩國不僅無法置身事外,而且中日作為世界上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兩國能否加強合作、共擔責任,將對未來兩國人民的福祉、兩國在全球權力和利益格局中的地位帶來實質性的重大影響。現在,歷史已經把中日兩國推到了需要為未來的世界發展、繁榮與和平深度攜手合作的關鍵時刻。
  • 中國駐日大使孔鉉佑:中日關係展現強大韌性
    孔鉉佑說:「一是再次確認了中日關係的發展方向。王毅國務委員同日首相菅義偉、外相茂木敏充、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等黨政要員廣泛深入接觸,就穩定發展中日關係進一步凝聚共識、增進互信。雙方一致認為要持續加強溝通協調,管控矛盾分歧,攜手應對挑戰,積極推進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確保兩國關係始終沿著正確軌道向前發展。二是拓展了務實合作。
  • 中國發布丨徐麟: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規劃新時代中日關係
    論壇主題為「疫情後的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的作用」,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倡導支持、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共同主辦。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作主旨演講,他表示,16年來,作為中日兩國高層次官民互動交流的重要平臺,「北京-東京論壇」凝聚了一批批不忘友好初心,共謀合作發展的有識之士,他們為增進兩國民心相通、促進中日關係改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笪志剛:菅義偉就任 中日關係的變與不變
    在日本疫情持續及經濟低迷的狀態下,菅義偉的勝出結束了安倍閃辭留下的政治空窗期,也為後安倍時期日本政經格局走向的不確定性畫上了休止符。菅義偉在競選伊始就開宗明義宣布繼承安倍基本路線,他的當選也讓很多日本民眾感到穩定和安心,畢竟疫情下日本需要具有延續性的改革政策和務實外交,安倍經濟學的精華也需要得到繼承。
  • 中日關係:解鈴還須繫鈴人
    原標題:中日關係:解鈴還須繫鈴人   去年9月,日本民主黨政權炮製「購島事件」,導致中日關係陷於邦交正常化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一年過去了,雖然中日間各領域的交流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但兩國關係複雜嚴峻的局面仍未改觀,推動中日關係回歸正軌任重道遠。
  • 中日關係轉暖,「精日」不能翻案
    這已偏離了對「精日」分子的應有定性,變成不折不扣地為「精日」翻案。「精日」在中國是貶義詞,王毅外長指其是「中國的敗類」絕不為過。中國在吸收外來文明時主張兼收並蓄,多元化也是題中之義,「哈日」也好,「親日」也罷,都是中國社會對那些對日本情有獨鍾或能客觀審視日本國情民意人士的包容界定。
  • 中日關係要扶正壓邪_觀點中國
    劉江永:他的動機之一是出於破壞中日關係,破壞中日邦交40周年兩國改善關係的進程和兩國民間友好交往。這毫不奇怪。石原今年這麼折騰就是考慮今年是中日邦交40周年的特殊年份。實際上,他十多年前就提出過這樣的想法,在日本國內沒人理他,所以他跑到美國去造勢,企圖製造更大國際的輿論,自我炒作。
  • 劉永清:中日關係當務之急是要「扶正壓邪」
    當前日本面臨的關鍵問題是:今後是否容忍中日關係大局繼續受到釣魚島問題的幹擾和損害,而不是能否藉助右翼勢力在釣魚島問題上實現自己的意圖。  今年是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上半年過去,中日關係非但沒有改善,反而顯得有些不正常。不惑之年的中日關係卻似乎處於某種病狀,病毒就來自日本右翼的那股邪氣。
  • 每日一詞∣新時代的中日關係 China-Japan relations in the new era
    習近平指出,當前,中日關係面臨重要發展機遇。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日關係持續改善發展。今年6月,我同首相先生在大阪會晤,一致同意推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形勢越是複雜,越需要我們保持從容不迫的戰略定力,越需要我們具備登高望遠的全局視野。運籌新時代的中日關係,首先需要明確戰略共識。應堅持以全球大視野思考和謀劃兩國關係,堅持在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基礎上加強溝通協調,積極推動構建攜手合作、互利雙贏的新格局。這應該成為雙方發展新時代中日關係的共同戰略指引。雙方要把握正確方向,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確立的各項原則,妥善處理有關重大敏感問題,鞏固兩國關係政治基礎。
  • 共同致力於構建新時代的中日、中韓關係,中日韓合作為什麼會柳暗花明?
    此次會晤可以說受到了三國的共同重視,也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特別是習近平主席分別同文在寅總統和安倍晉三首相進行了非常成功的會晤,為雙邊關係在新的一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確立了基調。在這兩次會晤中,中日中韓都共同確認,致力於構建新時代的中日、中韓關係。
  • 分析稱中日關係當務之急是要「扶正壓邪」
    當前日本面臨的關鍵問題是:今後是否容忍中日關係大局繼續受到釣魚島問題的幹擾和損害,而不是能否藉助右翼勢力在釣魚島問題上實現自己的意圖。  今年是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上半年過去,中日關係非但沒有改善,反而顯得有些不正常。不惑之年的中日關係卻似乎處於某種病狀,病毒就來自日本右翼的那股邪氣。
  • 2013探索中日大智慧 鳳凰衛視時事辯論會特別節目 鳳凰視頻
    2013探索中日大智慧 鳳凰衛視時事辯論會特別節目 鳳凰視頻 中日辯論嘉賓
  • 【最新講座】中日關係關鍵詞:一衣帶水・同文同種・經貿互利——馮瑋
    當然,他沒有表述清楚,因此造成了一定誤解。對岸田文雄的這一表態,日本外務省一些官員,特別是日本駐華使館的官員,非常不滿,有的甚至情緒相當激動,認為岸田文雄這麼說,對好不容易構成的中日關係緩和的氣氛,是一種破壞。
  • 學者:安倍請辭下臺 中日關係會暫停
    他也研判,安倍請辭下臺後,中日關係會暫時停住。但此選舉操作恐造成中美關係質變,為國際政治帶來結構性的影響,川普更想團結其他國家「對中包圍網」,將全球推向「新冷戰」。 他表示,從地緣來看,美國若要圍堵中國,日本是無可或缺的環節,安倍為確保美國大選後,日本對美、中的外交戰略迴旋空間,不願助陣川普拉抬選情。新「內閣」在內外交困下,中日關係將面臨諸多挑戰。
  • 劉江永:世界大變局與中美日三國戰略選擇
    妥善處理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歸屬認知爭議和臺灣問題,還是重走歷史老路?囿於冷戰思維和傳統權力政治的現實主義決策邏輯,同中國搞戰略對抗,還是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新安全觀,與中國加強合作?這些戰略選擇將關乎未來30年的中日關係。2019年是日本的令和元年,也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日關係進入新時代。2020年將是具有過渡性、轉折性的一年。
  • 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六提「穩定的中日關係」
    「我相信雖然我們的首相換了,但對華政策大方向、大戰略還是不會有改變。」在垂秀夫看來,中日之間「最需要的是建立穩定的關係」,「我相信這就是菅義偉的對華政策」。「穩定」是貫穿了整場採訪的高頻詞。展望此次任期,東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以及將於2022年迎來的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是垂秀夫關注的重點。垂秀夫希望,身為大使的他依然能為中日關係「充分發揮所積累的知識、經驗與人脈」。
  • 戰略思維暴露了你的層次與格局!(全文乾貨)
    作者|路虎  來源|智綱智庫(ID:wzggzswx)本文根據智綱智庫執行總裁、上海中心總經理路虎在智綱會企業家俱樂部中的分享整理而成人人都應有戰略思維,但總是少數人才擁有。比如團隊建設,有些土豪認為自己有錢,奔馳開一輛砸一輛,牛奶喝一杯倒一杯,別人給年薪一百萬我給兩百萬,挖人就完事兒了,但這樣是絕對不可能真正建好核心團隊的,取巧和偷懶會帶來更大的問題。再比如企業核心能力的培育也是一樣的道理,都是需要長線思維和持續的大投入才行。
  • 丁元英和沈流舒:誰的格局更大?
    今天突然同辦公室的同事們聊起這兩部作品,兩個年齡相仿的中年男人成了大家討論的熱點:丁元英(王志文飾演)和沈流舒(王學圻飾演),誰的格局更大?那麼,這麼相似的兩個人,誰的格局更大呢?先來說說丁元英。在丁元英的眼裡,他的格局就是自己的格局,不會被任何外界的事物所擾亂。
  • 中日新時代健康論壇在青舉行 全球健康論壇第二屆大會將於明年6月...
    前不久,包括中日在內的15個國家籤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進一步促進中日雙邊經貿關係。相信中日兩國未來在科技創新、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節能環保、醫療康養、電子商務、第三方市場等重點領域合作將進一步加強。中日可在醫療衛生、養老照護、健康保險等方面開展不同層級和水平的合作。希望中日雙方優勢互補,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