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朝野激辯是否應給恐怖分子「米蘭達權利」

2021-01-11 搜狐網

  5月4日,一名警察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紐約聯邦南區法院警戒。紐約時報廣場未遂事件嫌疑人、巴基斯坦裔美國人費薩爾·沙阿扎德將於當天下午在該法院接受庭審。現年30歲的費薩爾·沙阿扎德於3日晚間在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被拘捕,當時他企圖搭乘飛往杜拜的飛機離開美國。新華社發(吳凱翔攝)

  紐約汽車炸彈爆炸未遂案正在掀起美國朝野的新一輪激辯——即,是否該賦予恐怖嫌犯「米蘭達權利」?

  這場爭論的導火索是製造上述未遂爆炸案的恐怖嫌犯沙赫扎德在被逮捕時,聯邦調查人員仍然告知他:「你有權保持沉默,如果你放棄這項權利,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將成為呈堂證供」。

  這句警匪電影中常見的對白,正是「米蘭達警告」的三個核心內容之一,另外兩句是:「你有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訊問時有權要求律師在場;如果你沒有錢委託律師,我們將為你指定一名律師。」

  米蘭達警告來自於最高法院1966年的一個裁定,當時最高法院發現一個名叫米蘭達的搶劫嫌疑人被錯誤地定了罪。最高法院推翻了原判,並提出了上述三原則。「米蘭達警告」由此誕生,並成為美國司法體系內正當程序中的一個支柱。

  然而,紐約未遂爆炸案發生後,在野的共和黨人質疑,在恐怖襲擊案件中,賦予嫌犯米蘭達權利會阻礙調查人員獲取關鍵線索,讓其他恐怖分子有機會逃脫或者再次發動恐怖襲擊。包括麥凱恩在內的共和黨人均表示,在弄清紐約未遂汽車爆炸案的全部細節之前,給予沙赫扎德米蘭達權利,完全是一個錯誤,他們認為,沙赫扎德應被視為戰俘,不應給他公民權利。 在6日召開的美國參議院撥款委員會的一場聽證會上。出庭作證的美國司法部部長霍爾德為此強力辯護,他表示,賦予沙赫扎德米蘭達權利並沒有阻礙調查人員對他的調查,事實上,在獲知自己擁有沉默權之後,沙赫扎德仍繼續與政府保持合作,而且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線索。他堅持,作為一個美國公民,沙赫扎德應該擁有他的基本權利,他必須在民事法庭接受審判,而非軍事法庭。

  然而共和黨人提出了一個反面例子,去年聖誕節美國發生的炸機未遂案中,聯邦調查局在審問嫌犯穆塔拉布之前向其宣讀「米蘭達警告」。共和黨人認為,正是因此,導致對穆塔拉布的審訊只進行了不到50分鐘就草草收場。

  新當選的馬塞諸塞州聯邦參議員的共和黨人斯科特·布朗在其勝選演講中,就曾公開抨擊歐巴馬政府是在「偏袒」恐怖分子。他說,納稅人的錢是用來買武器打擊恐怖分子的,而不是用來請律師保護他們的。而曾經支持歐巴馬經濟救助計劃的溫和派共和黨議員科林斯,也毫不留情地批評白宮在應對恐怖主義問題上存在「盲點」,稱政府是在執行對恐怖分子的「寬大政策」。

  霍爾德在六日的聽證會上拒絕了這樣的批評,他認為,那一個小時內,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聯邦特工已經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他認為,米蘭達警告是憲法權利,每個被捕的美國公民都有權被告知這一權利。他還列舉了更多被告知米蘭達權利後,恐怖嫌犯仍繼續配合的案例,如2009年預謀襲擊紐約地鐵事件。

  眼下,這場爭論仍在持續發酵,特別是隨著國會中期選舉的臨近,可以預料,共和黨人將抓住這一機會,與歐巴馬政府圍繞國家安全政策的唇槍舌劍將愈演愈烈。雖然歐巴馬政府依然堅持保持美國法律的核心價值,不過,正如美國媒體評論的那樣,他將發現,在秩序和爭議之間尋求和平,掌握恰當的尺度有多難。(記者 吳慶才)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美國法律解讀:米蘭達規則
    米蘭達權利爭議。 米蘭達權利確立後遇到了不少阻力和挑戰,在是否繼續實行米蘭達權利的問題上,出現了不少爭議。 2010年紐約汽車爆炸案 2010年5月6日,紐約汽車炸彈爆炸未遂案正在掀起美國朝野的新一輪激辯——即:是否該賦予恐怖嫌犯「米蘭達權利」。
  • 美國議員不滿法庭向美爆炸案嫌犯宣讀米蘭達權利
    中新社發 李洋 攝     中新網4月27日電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波士頓爆炸案嫌犯焦哈爾•察爾納耶夫在被宣讀「米蘭達權利」(Miranda rights)後,開始拒絕與美國執法部門合作,此前他還通過手寫字條以及示意方式接受美國調查人員的問話。
  • 淺談米蘭達規則與沉默權
    1966年6月13日,美國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爾•沃倫推翻了對米蘭達的原判決,其理由為:警方在審問在押的嫌疑犯時,應事先告知他有3種權利:即保持沉默的權利;拒絕被迫作出於己不利的供詞的權利;在訴前或訴訟中聘請律師,如無力自聘律師則應由指定辯護人為之辯護的權利,否則嫌疑犯的口供不可採信。這就是刑事訴訟中極為重要的「米蘭達規則」,也稱「米蘭達須知」。
  • 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
    美國刑事訴訟中的米蘭達權利(mi-randarights),也就是犯罪嫌疑人保持沉默的權利,是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法律制度。    米蘭達權利來自於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Mirandav.Arizona,384U.S.436(1966)),該案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於1966年審理並最終以5比4作出判決的一個裡程碑式的案件。
  • 米蘭達警告!
    1963年,美國人(Ernesto Arturo Miranda,部分文獻譯為埃內斯託·阿圖羅·米蘭達,小學教育水平)因涉嫌對一名18歲的菲尼克斯女性居民搶劫、綁架和強姦而被當地警察逮捕。他在警局接受了兩個小時的訊問,並在一份自白書上簽名。之後進行了非常簡短的審判,法庭根據米蘭達的供詞而判其有罪。
  • 五十多年前,一個告誡,看公民權利的保障
    回望五十三年前的米蘭達案,一個告誡,引發美國司法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判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認為,只有在檢控方可以證明警方在盤問前以及盤問期間告知被告人享有諮詢律師的權利和優於警方盤問的拒絕自證其罪的權利,以及被告人理解並且自願放棄上述權利的情況下,才能在審判時採信受刑事羈押的被告人在回答訊問時所做的有罪陳述與無罪陳述。
  • 什麼是米蘭達警告?美國警察抓人時為什麼說:你有權保持沉默?
    你是否完全了解上述權利?」看到這裡,很多人心中不免有疑惑,為什麼美國警察在逮捕或詢問嫌疑人時要說這麼一句話?首先,警察對嫌疑人說的這句話就是著名的「米蘭達警告」,也稱「米蘭達規則」,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訊問時,有保持沉默和拒絕回答的權利。「米蘭達警告」是美國具有特殊意義的法律制度。
  • 我的父親是恐怖分子
    他用平靜的語調向全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我的父親是個恐怖分子。1990年11月5日成了他生命的轉折點。無論是接受採訪,還是對外演講,他的開頭總是「1990年11月5日,我的父親暗殺了梅厄·卡赫納,猶太防衛聯盟的創始人。」這場暗殺讓扎克的父親埃爾·塞伊德·諾塞爾成為了首名在美國本土行兇的伊斯蘭極端分子。
  • 米蘭達規則是個什麼鬼
    下面我們先來聽一個故事:1963年3月3日深夜,一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某影院工作的女孩(18歲)下班回家時,一輛汽車突然停在她面前。一名男子從車裡鑽出來,一手抓胳膊一手捂嘴,將她塞進汽車後座,把手腳都捆住,並在車內將其強暴。該女孩被放開後,馬上跑回家給警察打了電話。根據她的描述,警察於3月13日將米蘭達抓獲。
  • 聰利說法‖經典案例:「米蘭達警告」——你有權保持沉默!
    今天,我們分享一個法律人沒有不知道的案件——『米蘭達案』。即使你對這個案件不熟悉,但是只要你看過美國的犯罪片,就一定會對其中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你有權保持沉默。」這就是著名的『米蘭達規則』(Miranda warnings,中文又譯「米蘭達警告」)。
  • 恐怖分子的孩子註定是恐怖分子嗎?
    這些恐怖分子的孩子沒有選擇童年遊戲是一起製作簡易炸彈
  • 揭秘:ISIS恐怖分子在巴黎如何使用PS4討論並策劃暴動
    巴黎慘案令人深思,恐怖分子用什麼方式傳遞信息,策劃暴動成為了安全從業者關注的焦點。法國當局剛剛發現並驗證了恐怖份子是如何計劃大屠殺的。  令人驚訝的是,ISIS的策劃方法涉及了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遊戲機-索尼公司出品的PS4。  抓捕恐怖分子的行動中,至少一臺PS4作為證據被警方收入。那麼恐怖分子為什麼使用PS4作為通信工具呢?
  • 【知識庫】「米蘭達法則」即沉默權簡介(一)
    ——在美國電視連續劇《神探亨特》和其他偵探、警匪中,我們看到美國警察在拘捕人犯時,無論當時情況多麼緊急,總要不厭其煩地說上面一段話。這不是亨特的口頭語,也不是編劇的創造,而是美國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這就是美國刑事訴訟中赫赫有名的「米蘭達法則」。要介紹「米蘭達法則」規則,就不能不介紹「米蘭達強姦案」和「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
  • 英國媒體製作紀錄片,揭發土耳其勾結恐怖分子,美國:相互利用
    有消息稱,英國媒體拿出了美國發布的有關土耳其為恐怖分子源頭的報告,並根據土耳其幹擾利比亞的相關情況製作了一部紀錄片。根據英國媒體報導稱,美國國務院針對「恐怖分子」發布了一項報告,該報導以非常堅定的態度指出,土耳其與恐怖分子相互利用,不斷的向全世界輸送恐怖分子,在利比亞內戰以及伊拉克戰爭中出現的恐怖分子都是開源於土耳其,或是與土耳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土耳其是名副其實的恐怖分子輸出源頭。
  • 武裝分子處死親媽 恐怖分子行為人神共憤
    武裝分子處死親媽 恐怖分子行為人神共憤時間:2016-01-08 19:2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武裝分子處死親媽 恐怖分子行為人神共憤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一直以殘暴著稱,但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想像他們做出弒母這樣滅絕人性之舉。
  • 法律小知識:米蘭達規則
    ;你有會見律師的權利,如果你請不起律師,政府可以免費為你提供一名律師。」米蘭達規則確立「沉默權」和「律師在場」制度,主要源於1966年的美國聯邦法院判決的「米蘭達訴亞裡桑那州」一案。米蘭達並非什麼法學家,其實他是一起強姦和綁架案的犯罪嫌疑人。1963年3月的一天,在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名女士被一個男人塞進車裡強暴,大約10分鐘後,被害人被釋放。事後經被害人的指控和描述,有前科的23歲青年米蘭達被該州費利克斯城警察局逮捕。
  • 假如你的父親是恐怖分子
    恐怖分子 在本應享受青春的年齡,奧薩馬和艾曼被推上了不可逆轉的命運之路。2014 年,導演德爾基回到故鄉,偽裝成同情聖戰的戰地記者,混入敘利亞北部一個恐怖分子家庭,與他們一起生活了兩年半。之後,這部《恐怖分子的孩子》獲得了聖誕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世界電影單元紀錄片),入圍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這部紀錄片的嚇人程度足以把一大票恐怖片比下去,更可怕的是它的恐怖來自赤裸裸的現實。
  • 香港蒙面暴徒=ISIS恐怖分子!
    這些蒙面暴徒及其所代表的罪惡勢力,和伊斯蘭國(ISIS)恐怖分子又有何區別?香港市民必須知道,現在警方要對付的絕非「手無寸鐵」的學生,而是蓄意要殺死市民的恐怖分子,如果不採取必要且有實質打擊效果的武力,這些暴徒必將會殺死更多無辜港人。
  • 8大必看大戰恐怖分子的電影!
    《空中一號》是1997年7月25日上映的一部動作電影,本片是近來好萊塢「總統電影熱」的繼續,但是,與「影子陰謀」「絕對權力」和「白宮謀殺案」等片截然不同的是,此番由哈裡森福特扮演的美國總統不再是醜聞的中心,而是披上一件英雄的金色鎧甲,他臨危不亂,英勇善戰,看起來比去年比爾普爾曼在"獨立日"中飾演的總統更加威風凜凜
  • 朝陽少俠:美國強行洗白「東突」恐怖分子,蓬佩奧還要再磨一把反華...
    2011年7月30日,2名「東伊運」恐怖分子在喀什劫持一輛卡車,刀殺司機後駕車衝向人群,並下車砍殺群眾,造成8人死亡、27人受傷。次日,恐怖分子又在該市瘋狂砍殺行人,造成6人死亡、15人受傷。 「恐怖片」背後,又是美式大型雙標現場 首先,美國對自己和盟友國內發生恐怖襲擊滿腔怒火,對禍亂中國的恐怖分子卻「慈悲為懷」。 近日,法國等歐洲國家頻發斬首、槍擊等襲擊事件。美國政府對此第一時間表示,「我們的心與法國人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