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米蘭達規則與沉默權

2021-01-11 中國法院網

2011-03-07 13:53:29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章筱青

  在沉默權的發展歷史上,可以說美國的沃倫法庭在1966年通過米蘭達案件所創設的米蘭達規則(Miranda Warnings)是其重要的裡程碑。然而有學者將米蘭達規則等同於沉默權,甚至作為沉默權的代名詞;也有學者認為米蘭達規則包含沉默權。實際上,在米蘭達規則存在之前的數百年,沉默權(反對自我歸罪特權)已栽入很多國家的成文憲法。米蘭達規則作為一項訴訟規則,只是對憲法性權利——沉默權保護的外國規則,其賦予犯罪嫌疑人的只是沉默權的受告知權,其本身並不具有實體上的意義。

  說到沉默權,就不能不談有名的米蘭達規則(rule of Miranda)。1963年,歐內斯特•米蘭達因被控犯有綁票和強姦罪而被亞利桑那州費利克斯城警察局逮捕,在未被告知有權請辯護律師、也沒有辯護律師在場的情形下作了有罪供述並最終被送上法庭,雖然米蘭達的辯護律師提出反對意見,亞利桑那州刑事審判法院陪審團仍裁定米蘭達的供述可以作為認定有罪的證據,並作出有罪裁決。1966年6月13日,美國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爾•沃倫推翻了對米蘭達的原判決,其理由為:警方在審問在押的嫌疑犯時,應事先告知他有3種權利:即保持沉默的權利;拒絕被迫作出於己不利的供詞的權利;在訴前或訴訟中聘請律師,如無力自聘律師則應由指定辯護人為之辯護的權利,否則嫌疑犯的口供不可採信。這就是刑事訴訟中極為重要的「米蘭達規則」,也稱「米蘭達須知」。它規定警方在訊問在押的嫌疑分子之前必須告知他:你擁有美國憲法修正案第5條和第6條所規定的權利,具體內容為:1、你有權保持沉默;2、你所說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並將要在法庭上作為對你不利的依據;3、你有權同律師進行談話,並有權要求在你被訊問時,有律師同你一起在場;4、如果你需要律師又無力聘請的話,將在進行任何訊問之前代你指定律師。

  沉默權(Privilege of Silence)又稱反對自我歸罪特權(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是被告人的一項訴訟權利。美國學者Christophere Osakwe認為,沉默權包含以下三層含義:1、被告人沒有義務為追訴方向法庭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陳述和其它證據,追訴方不得採取任何非人道或有損被告人人格尊嚴的方法強迫其就某一案件事實作出供述或提供證據;2、被告人有權拒絕回答追訴官員或法官的訊問,有權在訊問中始終保持沉默,司法警察、檢察官或法官應及時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此項權利,法官不得因被告人沉默而使其處於不利境地或作出對其不利的裁判;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就案件事實作出有利於或不利於自己的陳述,但這種陳述須出於真實的意願,並在意識到其行為後果的情況下作出,法院不得把非出於自願而迫於外部強制或壓力所作出的陳述作為定案依據。該項原則實質上賦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兩項權利: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於是否陳述享有不受強迫的權利;另一項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於是否陳述及是否提供不利於己的陳述享有選擇權。

  沉默權在西方具有悠遠的傳統。「正義從未呼喚任何人揭露自己的犯罪」,古羅馬法關於自然正義的司法原則就包含了沉默權的內容;在教會法中,12世紀的聖•保羅曾明確指出:「人們只須向上帝供認自己的罪孽,而無須向其他任何人招供自己的罪行」。一般認為,沉默權的核心內容「不必自我歸罪」原則可追溯至英國一句古老的格言「人民不自我控告。」13世紀,英國宗教法庭在刑事訴訟中強迫被告人進行「職權宣誓」,否則將被訴諸刑求。為了對抗宗教法庭的不人道審訊方法,被告人經常以「不必自我歸罪」作為辯護理由。後來,「不必自我歸罪」逐漸演變成一項司法制度,沉默權即源於此。17世紀之後,隨著資產階級政權的逐步確立,沉默權開始在法律中得以確認。 1789年9月25日通過的美國憲法修正案(又稱"權利法案")第五條規定,"在任何刑事案件中不得強迫被告人自證其罪"。沉默權首次正式上升為一項憲法性權利。在此之後,許多國家相繼在訴訟法或憲法典中規定了沉默權。沉默權作為現代法治國家犯罪嫌疑人的一項基本人權,作為刑事司法公正的標準之一,得到了普遍的強調和維護。沉默權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項訴訟權利已在國際社會達成共識。

  但是近年來,新加坡、愛爾蘭、英國、美國等國權衡沉默權利弊後,紛紛通過立法對沉默權作出了限制。在英國,被告人在面臨刑事指控時,突然向訊問他的警察發動襲擊,或者立即逃跑,在這種情況下,被告人實施了動作方面的反應並實際在陳述方面保持了沉默,法官仍可以從這一事實中推導出對他不利的結論。1972年,英國允許法庭根據警察進行訊對問受訊問人拒絕提供有關事實的情況作出必要的推斷。1987年,英國刑事審判法第二條規定,在反嚴重欺詐辦公室的官員調查欺詐案件過程中,犯罪嫌疑人如果在沒有合法理由的情況下拒絕回答提問或說謊,該行為即構成犯罪;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各種"例外"判例,也對沉默權適用範圍和適用程序進行了限制。如"善意的例外"、"獨立來源的例外"、"因果聯繫削弱的例外"、"公共安全的例外",等等。可以說,對沉默權加以限制代表著沉默權發展的新方向。但是英國於1998年通過了《人權法》,把《歐洲人權公約》的有關規定引入英國國內法,可以由法院在判決中直接適用,並於2000年全面實施,《人權法》的實施將對前述限制沉默權的法律構成新的挑戰。

  沉默權的內容,有四層含意:1,不得被強迫自證有罪。指控公民有罪必須由控方拿出證據。嫌疑人不負舉證責任,不能被迫提供不利於自己的證據。2,有權保持緘默,拒絕陳述和回答訊問。供述基於自願,不得強迫。3,不得因其沉默而做出不利於被告人的推定。不得因其沉默不語而對其加重處罰。4,警方有責任明確告之其有沉默權,否則以違反規則而使實施的行為無效,所獲證據不能作為案件依據。

  可見,沉默權的內容與我國刑事訴訟制度對嫌疑人應如實供述、坦白交待的要求完全是南轅北轍。既然這樣,沉默權是否就會使嫌疑人有恃無恐,為所欲為了呢?絕不是的,沉默權也有其限制。事物都有雙重性,嫌疑人如果保持沉默,那麼就無法為自己辯護。沉默權是保護了嫌疑人的人權,而刑事訴訟肩負的是懲處犯罪,保護受害者人權的責任。因此,行使沉默權的嫌疑人也會陷入對自己不利的地位。因為堅持緘默的同時也喪失了為自己辯護的權力和機會,司法當局就會依據其他證據做出不利於沉默者的推定和判決。

相關焦點

  • 法律小知識:米蘭達規則
    這即是「米蘭達規則」運用中的具體表現。根據米蘭達規則,如果當事人表示他想要一名律師,那麼訊問必須停止,直到律師到場為止;如果當事人找不到律師,但表示只有在有律師的情況才願意和警察交談,那麼警察必須尊重其保持沉默的決定;如果訊問在沒有律師在場的情況下進行,而且取得了一項陳述,那麼政府方面就負有很大的責任證明,即被告有意識和自願地放棄了其不得強迫自證有罪的特權以及聘請或指定律師的權利。
  • 【知識庫】「米蘭達法則」即沉默權簡介(一)
    ——在美國電視連續劇《神探亨特》和其他偵探、警匪中,我們看到美國警察在拘捕人犯時,無論當時情況多麼緊急,總要不厭其煩地說上面一段話。這不是亨特的口頭語,也不是編劇的創造,而是美國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這就是美國刑事訴訟中赫赫有名的「米蘭達法則」。要介紹「米蘭達法則」規則,就不能不介紹「米蘭達強姦案」和「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
  • 美國法律解讀:米蘭達規則
    (Miranda Warning)是指美國警察(包括檢察官)根據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1966年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一案的判例中,最終確立的米蘭達規則。在訊問刑事案件嫌疑人之前,必須對其明白無誤的告知其有權援引憲法第五修正案,即刑事案件嫌疑犯有「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特權」,而行使沉默權和要求得到律師協助的權利。
  • 從「章瑩穎案」看中美刑事司法:沉默權、律師權利、陪審制度差異
    對於這段話是美國著名的「米蘭達警告」,是美國執法人員在逮捕嫌犯時候必須對其進行告知的內容。即使是中國的公眾對這段也並不陌生,藉助於美國影視作品的影響力,「米蘭達警告」傳播到世界各地,使人們知道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權在面對警察訊問時保持沉默。「米蘭達告知規則對於沉默權制度在美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手捧鮮花迎接「米蘭達警告」
    按照這一原則,中國的刑事、民事案件的當事人均享有合法的「沉默權」。前不久還有人在報刊上發表文章說,「沉默權應當緩行」。奇怪,條約籤字生效己經多年了,怎麼還要「緩行」?既然中國已經在條約上簽字,那麼對於是否接受和實施此條款的討論已沒有了意義。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口是心非,不能食言而肥。無論我們喜歡不喜歡,都得接受它,都要執行。
  • 論沉默權制度的人權保障意義
    關鍵詞:沉默權制度;制度引進;中國國情;訴訟結構;司法制度  沉默權是保障人權的一項重要的司法制度,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權反映了社會文明進步程度,但沉默權的確立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  一、沉默權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一)英國的沉默權制度   沉默權制度誕生於英國。
  • 聰利說法‖經典案例:「米蘭達警告」——你有權保持沉默!
    今天,我們分享一個法律人沒有不知道的案件——『米蘭達案』。即使你對這個案件不熟悉,但是只要你看過美國的犯罪片,就一定會對其中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你有權保持沉默。」這就是著名的『米蘭達規則』(Miranda warnings,中文又譯「米蘭達警告」)。
  • 崎嶇的正義|米蘭達|辛普森|程序正義_網易新聞
    但事後米蘭達以警察訊問時沒有告知自己公民權利為由提起上訴,最高法院支持了米蘭達的上訴理由,裁決口供予以排除,本案現有證據不能定罪,被告人獲釋並由此確定了著名的「米蘭達規則」。該規則確定後,一審證據全部被推翻,警方對這一重罪案件只能重新啟動偵查程序。
  • 什麼是米蘭達警告?美國警察抓人時為什麼說:你有權保持沉默?
    在訊問的過程中,警方沒有告知米蘭達有權獲得律師幫助,也未提醒他有權保持沉默。警方很快偵查結束,案件進入法院審理。因為米蘭達沒有錢聘請律師,法庭指定律師莫爾為其辯護。庭審時,米蘭達的律師莫爾對警方沒有告知米蘭達享有沉默權利提出質詢。警方稱當時確實沒有履行告知義務。律師認為,警方沒有履行告知義務,侵犯了米蘭達的沉默權,警方從米蘭達處獲得的證詞不能作為證據。
  • 米蘭達規則是個什麼鬼
    根據她的描述,警察於3月13日將米蘭達抓獲。抓獲後,警察將被告進行了「排隊」,受害女孩當場指認米蘭達就是罪犯,米蘭達也供認不諱,並寫了一份供認書,還在上面籤了名字。以米蘭達的供認書和招供情況為證據,法院判決米蘭達犯劫持罪和強姦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20年和30年。米蘭達不服,在獄中多次向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寫信上訴,終獲成功,這便是美國刑訴領域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
  • 美國朝野激辯是否應給恐怖分子「米蘭達權利」
    新華社發(吳凱翔攝)  紐約汽車炸彈爆炸未遂案正在掀起美國朝野的新一輪激辯——即,是否該賦予恐怖嫌犯「米蘭達權利」?  這場爭論的導火索是製造上述未遂爆炸案的恐怖嫌犯沙赫扎德在被逮捕時,聯邦調查人員仍然告知他:「你有權保持沉默,如果你放棄這項權利,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將成為呈堂證供」。
  • 什麼是 「米蘭達規則」(Miranda Warning)?
    這段宣告,稱為「米蘭達原則」(Miranda Warning),又稱米蘭達警語。這個警語的名字由來,要回溯到1966年的「米蘭達案」。1963年,恩尼斯託·米蘭達(Ernesto Miranda)因為綁架、性侵罪名被捕。在沒有告知憲法賦予他應有的權利的情況下,米蘭達坦承犯行。
  • 淺談PCB設計系統中的設計規則和約束
    打開APP 淺談PCB設計系統中的設計規則和約束 上海韜放電子 發表於 2021-01-13 13:32:17 PCB設計取決於一套規則和約束條件
  • 《米蘭達 第三季》有才,任性
    米蘭達三十多歲了,單身,一米八幾的個頭,有次為了約會,只好去人妖服飾店買裙子。長相呢……經常被人誤以為是男人。這便是英劇《米蘭達》的女主角。英國人真的太敢了,前有「肥瑞」,後有「米蘭達」,並且都給她們配了帥哥在身邊曖昧。到底是出過簡·奧斯汀的民族啊!但這當然不是《米蘭達》的全部。如果你在這時就嫌棄地關了視頻,那就太可惜了。因為你往下看,就會發現米蘭達自有她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