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精講:三體星球動不動就亂紀元被毀,科技卻「高速」發展

2020-12-22 小惜情感

很多人看完《三體》會產生三體星球科技快速發展;這種錯誤認識,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三體人能夠回想遺傳,也就意味著三體人的常識能夠不斷代進行傳承;

其二、三體國際簡略、冷漠,每個人都沒有自己的日子,全力進行發展科技;

其三、三體人使用腦電波進行交流,相對於人類更加高效。

這三個原因加起來很容易讓人感覺三體人科技發展速度很快,其實相反,這三個原因造成了三體人科技發展嚴重問題。

整個三體世界,可查到的所有197次文明,科技發展都呈勻速或減速態勢。以侵略地球的這輪文明為例,整個文明的科技發展速度已近乎停滯,接近崩潰。

侵犯地球的三體人科技開展程度怎樣?和人類有多大的距離?

在《三體》中,侵略地球的這輪文明科技爆炸飛躍大約發生在地球的1900年前後。在接到葉文潔廣播信號後,也就是大約在1980年前後其科技發展到原子時代,並逐步觸及量子世界大門,能將自己的宇航速度提升至光速的10%。

三體人用了多久開展這個水平,書中沒有清晰的說明,但從1379號監聽員的回想中能夠大致找出一個參閱。1379號監聽站,其實便是一臺小型大功率的射電望遠鏡,不只能夠接受來自國際的電波,也能夠向國際宣布信息。

這個監聽站在三體國際現已存在了上千年時間,這說明三體人從創造射電望遠鏡到開展至原子科技發展了上千年,即便是在最好的情況下,換算成地球上的時間也有800多年左右。

反觀人類,人類從科學誕生到現在不過600年歷史,在1888年才發現電磁波,在1937年才創造射電望遠鏡,直至1960年前後才建成一批大型實用的射電望遠鏡,敞開國際查找方案(也便是SETI方案)。

假如要以射電望遠鏡的建成為參閱,人類在今日不到60年的時刻現已進入原子科技,並開端窺探量子技術。

儘管今日人類的科技還無法到達三體人侵犯地球之前的水平,以某項科技成果來對全體科技水平進行評判也有失公允,但仍然能得出一個大致的定論:三體人的科技開展速度至少落後人類10倍以上。

而且更可怕的是,人類科技的開展速度呈加快狀態,越來越快,而三體人則完全相反,越來越慢。

按照現在人類科技發展水準,估計要不了100年時間就能整體趕上三體人侵略地球之前的水平。當然這也是三體人一定要用智子封鎖人類基礎科學的原因所在,否則等第一艦隊在400年之後晃晃悠悠的來到地球,只能被毀滅。

三體人的科技發展速度為什麼那麼慢?

除了客觀存在的天災外,三體人所擁有的一些優勢也是三體人的劣勢。

一、記憶遺傳決定了三體人知識固化,很難出現迭代更新,這是記憶遺傳最大的缺點。由於記憶遺傳的存在,每個三體人事實上相當於活了上千年。每個人最難打敗的對手就是自己,一個人一旦知識體系構建成熟,就很難做出改變。

二、腦電波溝通缺少中間前言,很難產生文藝作品,文藝儘管和科技並不相關,但卻和開展科技的人有直接的聯絡。因為人不是機器,在長期繁忙之後總需要停下來歇息一下,經過美好的文藝作品來放鬆自己,然後找出更好的靈感。

三體人腦電波的溝通方法因為過於直接,缺少中間轉呈的前言,這種生理特點再加之千年的回想遺傳,決定了三體國際很難產生文藝作品,每個人的心中缺少心理上的潤滑和享受。使整個三體國際只能像機器,不停向前、向前……一路狂奔直至破損、報廢。

三、極端簡單、冷酷的社會形態決定了需求的匱乏。科技最大的原動力來自與需求,就像我國的高鐵一樣,並不是我國的科研水平整體超越了國外,而是我國龐大的人口決定了我國對高鐵強烈的需求。

三體人由於社會形態極盡簡單、冷酷,造成科技發展需求不足,各領域發展嚴重不平衡,不僅很難通過各學科交叉帶動整體科技進步,即便是某些優勢領域也很難持續。

對於沒有讀過原著的朋友,建議好好閱讀一番。《三體》不是難懂的工具書,而是真正易懂又能流暢閱讀的科幻作品。共3本,分別是:《三體I》——地球往事、《三體II》—— 黑暗森林、《三體III》—— 死神永生,每一本都無比精彩。

我在剛接觸《三體》時,立刻就被書中緊湊的劇情和作者超乎常人的想像力所吸引,書中所出現的「黑暗森林法則」、「降維打擊」等內容,徹底顛覆了我對宇宙和這個世界的認知。

尤其是第三部《三體—死神永生》,絕對算得上是一篇大手筆,它將整個地球,整個銀河系,展現在宇宙的大背景下,真正觸發靈魂深處對於人性的思考。

它不僅可以給你帶來閱讀的震撼,更會引發對人性的深層次思考,對你的價值觀會有所啟迪。

在書中,人們被他帶到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是中國的文字從未創造過的、一個恢弘而邏輯自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地球如海中一片樹葉,微不足道,朝不保夕。

原價195元的精裝版全3冊《三體》,現在一本僅需36元,三本優惠大,一本接一本,環環相扣,讓你停不下來,科幻的世界,體會最貼近內心的巨作。

相關焦點

  • 三體問題簡述
    在這樣的世界裡,亂紀元中仿佛行星離開了宜居帶:時而雙星、三星當空,使地面化為一片熾熱的海洋;時而天空中出現三顆飛星,地面進入到漫長而寒冷的長夜。而在恆紀元中,文明開始復甦,生命的正常活動回復進行。       我們可以看到,在虛擬的三體世界的漫長演化歷史中,幾乎所有的科技發展都圍繞著這樣的一個主題:如何預知亂紀元或者恆紀元的到來及時限。
  • 三體:王者帶不動青銅,羅輯無奈向第二任執劍人程心交出威懾權
    在劉慈欣的《三體》中,從危機紀元開始到太陽系二維化,結局早就在葉文潔發出信號時註定。而在這段漫長的幾百年間,最美好的時光應該就是在羅輯執劍時的威懾紀元。那時候,三體艦隊轉向,暫時免除了地球人類的末日崩潰。
  • 《三體》手遊大猜想!撞艦水滴,點擊就送!(誤)
    三體裡這麼多人物,能做出的卡牌也是很不少。汪淼同學作為《三體1》的主角,首抽就抽一張他是很科學的設定。至於遊戲的形式,劉慈欣先生在《三體1》裡曾描寫了一個虛擬實境的網路遊戲,可以將這個遊戲做成一個劇情線,就像《鎖鏈戰記》裡的那樣。至於戰鬥系統,這個目前還很難猜想,也不排除還是《鎖鏈戰記》那樣,汪淼同學召集著周文王姬昌秦始皇一幹戰友,在亂紀元和恆紀元的交替中與怪物戰鬥著,順便尋找三體世界的真相。
  • 《一本好書》今晚上演《三體》,這八個細思極恐的腦洞你聽過嗎?
    先來一致預告片壓壓驚:--這是個腦洞分割線,請擴大腦部存儲空間-- 腦洞一:三體人脫水 腦洞指數:三顆星 這種腦洞在三體裡不算難理解,主要是指當天上出現三個太陽,三體星球進入亂紀元,文明瀕臨毀滅,在長期的毀滅倖存中,三體人研究出在亂紀元存活下去的秘訣,那就是集體「脫水」,在亂紀元所有人都「脫水」成了片狀,保存在倉庫裡,然後等適宜生存的恆元紀一來,大家就「浸泡」,於是乎又活了過來,三體文明得以延續。
  • 中國首部雨果獎小說《三體I》:末世下的「人性」和「神性」
    毫無疑問,劉慈欣做到了,他用一種平靜無華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個瘋狂的外星世界——三體,這個滅亡又重生了兩百多次的星球。《三體I》中沒有過多描繪這個星球的樣貌,但它通過一個名叫三體的遊戲將這個星球的歷史徐徐展開。
  • 網飛要拍《三體》,應該去哪兒取景?
    圖/Wikipedia在《三體》小說中,三體人把行星受到三顆恆星共同作用的時期,稱為亂紀元。處於亂紀元的三體星,季節、晝夜都處於無法預測的混沌狀態,有一次三顆恆星直接連成了一條線,巨大的引力把三體人直接吸上了天空。
  • 三體羅輯傳:什麼是技術爆炸?我們現在的科技是在爆炸增長嗎?
    三體中提到了一個很關鍵的點,就是科技大爆炸。這也是黑暗森林法則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沒有科技大爆炸就沒辦法絕對的推出黑暗森林法則。危機紀元中,智子鎖定人類科技,也是依靠了這個點。那科技大爆炸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人類歷史上的科技大爆炸可能是哪些事件?
  • 讀《三體》:莫比烏斯環上的兩隻螞蟻
    我沒想到《三體》這麼好看,名下無虛啊!決定先把三本《三體》讀完,再去讀七本《哈利波特》。從科幻到魔幻,雖然都是幻,應該大不同。先書透一下:「三體」是一種外星文明。在這個離地球四光年的星球上,因為三個太陽無規律的起落,三體人經受著恆紀元與亂紀元無序更替,寒冷與高溫一次次毀滅三體文明。
  • 知乎|如何評價《三體》系列小說?
    科幻小說最開始號稱點子文學,一個出色的點子可以撐起整個故事(比如阿西莫夫機器人系列的機器人三定律,基地系列的心理史學)。而三體三部曲中有無數亮瞎了的經典創意,比如第一部出現的三體世界的恆紀元和亂紀元,比如第二部的黑暗森林理論(你可以說這個理論不嚴謹,但是說實話哪部科幻敢說自己是真正嚴謹的?
  • 三體粉,過年好!Netflix將參與開發製作《三體》
    期待《三體》數年,影視工業成熟的環境更適合它《三體》小說的厲害之處不必多說了吧,用橫空出世來形容它都不為過。這樣一個超級IP,在今天這個唯IP改編論的資本市場裡,不是沒人想動它,就是動了之後,一直沒下文,無限延期,粉絲連輸出的地方都找不著,就是想想它有一天會被改編出來的樣子。
  • 三體3:死神永生
    威懾紀元三體人對人類束手無策,其實就是拿邏輯沒辦法。很可能就是在這個紀元,三體人想出來一招,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找到了那個大腦,把雲天明複製出來,來對付邏輯(作為邏輯的破壁人,也某種意義上成為了三體人的面壁者)。
  • 盤點《三體》中三大神級人物
    書中提到他的爺爺在朝鮮戰場上,看到志願軍與美國軍隊科技的差距,戰場上殘酷現實。所以他認為水滴和人類的大戰,人類必將失敗。所以在人類與水滴大戰開始的時候,他挾持「自然選擇號」戰艦外逃,為人類文明保留下了種子。他雖然認清了生存的現實,極度理智和殘酷,但也是個大愛之人。在最後動了惻隱之心,猶豫了一下,被「終極規律號」消滅,就此結束了他在三體中的故事。
  • 【享讀】夜航星|三體與後三體時代的中國科幻(下)
    一個新詞出現了:「後三體時代的中國科幻」。這不僅是一種時間上的斷代,同時也是一種空間上的區隔——當下「三體粉」們所佔據的社會與文化空間,已經遠遠溢出了曾經孕育中國「科幻迷」的空間,而後者在未來十幾年間的發展趨勢,依然迷霧重重,生死未卜。按照美國科幻作家戴蒙•耐特的說法:「科幻小說是少數人的大眾文化。」
  • 細思極恐的哲學——淺析《三體1》,蟲子從未被真正戰勝過
    所以,太陽、地球軌道恆定,地日關係穩定,地球生存環境相對恆定,這叫恆紀元。而三體是三顆恆星無規律運轉,沒有恆定的生存環境,這叫亂紀元。三體是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三星系統,這三顆恆星軌道內的行星中,誕生了三體人和三體文明。
  • 最牛科幻《三體》要拍電影 你知道有多難嗎
    第一部《三體》還停留在地球上,講了一個三顆恆星不停做三體運動(這也是整部小說的名字來源)的故事。三體運動是不規則的,一顆行星因為引力變換,不斷被某顆恆星捕獲,離得太近,於是行星上的「三體人」都被燒死了,文明一次次慘遭毀滅。這個文明頑強地生存了下來,還發現了地球。好吧,這是一個外星人的故事。《黑暗森林》講了三體人要入侵地球,最終失敗的事兒。
  • 《三體》將改編成電視劇,目測三體星人要變守護地球的正義使者
    同時楊文軍說他想花大量的空間去塑造人物性格和情感,而不光是聚焦在科技特效上。哦,所以特效5毛,情感滿分,然後沒準編劇一個不留意就寫成想要毀滅地球的三體星人其實滿肚子苦衷,然後成為了守護地球的正義者的故事。
  • 三體:人類為什麼不感謝面壁執劍的羅輯?
    這一開始就註定著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任務。政府官方不感謝羅輯命運起伏跌宕,承擔重任的羅輯用他固有的思維控制著執劍人按鈕,不為其他政治派系因素所影響。這也就失去了政治支持。鷹派主張向三體世界提出更加苛刻的條件,企圖徹底解除三體世界的武裝,有些方案已經到了荒唐的地步。鴿派關注的焦點集中在被羅輯洩露坐標的恆星系是否有生命和文明。
  • 《三體》日本銷量登頂,一周狂賣11萬冊,大劉坦言:曾擔心賣不動
    大劉說:在韓國,《三體》第一部只賣出400本,不是4000本,而是400本!銷量不佳,美術設計要背鍋,《三體》韓國版的圖書封面可以說是毫無美感,甚至有些恐怖。2019年7月4日,遲到了11年的《三體》日文版正式發布。這樣大劉既激動又害怕,激動是因為迫不及待地想聽聽日本讀者的反饋,害怕是因為銷量重蹈在韓國的覆轍。所以大劉曾經坦言:擔心《三體》在日本賣不動。
  • 《三體》落地,十年一夢
    其次就是團隊方面,包括導演神遊八方、編劇Dr.Baa、場景設計師本圖斯在內的團隊成員,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三體》粉絲,居住在世界各地。成員之間的溝通全靠QQ。隨著劇情的發展,製作難度也與日俱增,原本的一周一更,變成了幾個月一更。成員的熱情在此時逐漸被消耗殆盡,人員流動較大。
  • 劉慈欣獲雨果獎,那麼如何評價《三體》系列小說?
    而三體三部曲中有無數亮瞎了的經典創意,比如第一部出現的三體世界的恆紀元和亂紀元,比如第二部的黑暗森林理論(你可以說這個理論不嚴謹,但是說實話哪部科幻敢說自己是真正嚴謹的?黑暗森林理論作為一個「科幻小說中的理論」,能夠解釋故事發展,引發讀者思考,已經夠了)、水滴、面壁計劃和破壁人,第三部更是充滿了各種令人拍案叫絕的點子,以至於我當時閱讀的時候,幾乎震驚:劉慈欣你是要讓其他科幻作家改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