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戈情未了劇照】
他是各個博物館的「館痴」
他說「探戈像愛情,這舞在當下的即興,就像不能排練的情話。」
他畫畫 他寫詩 他看電影 他跳探戈
他是2016李欣頻老師創意禪堂桂林場的神秘嘉賓
百頤文創推出「他系列」第二篇
Tango takes two,探戈,雙人共舞。
探戈像愛情,兩人之間如膠似漆又難分難解的關係。男人帶領(lead),女人跟隨(follow),合拍處,同進同退,扞格處卻似男人進逼,女人節節後退。而男人轉身,女人隨之迴旋;男人以自己為圓心,劃出女人的圓。或者如騎士般奉承公主,扮演最佳男配角,烘託女主角。
一位探戈老手(Tanguero),可以帶出從未跳過探戈的新手宛若公主舞影翩翩,讓旁觀者讚嘆不已。總是男人帶領,女人跟隨,帶領的責任重大,而形式上,邀舞是男士的特權(傳統的探戈舞會嚴格禁止女士們起立走向男士邀舞),卻要以眼神邀舞(eye contact),由女士決定是否接受,愛情的語言,不張狂。
探戈像愛情,這舞在當下的即興,就像不能排練的情話。探戈的即興,當下彼此只有對方。男人帶,女人隨的規則,並不是完全由男人決定一切,而是音樂驅動一切。男人詮釋旋律與節奏,女人傾聽男子的心意。擁舞的彼此,重心由分而合,同樣的節奏與步伐,一進一退,一個圓心,另一個環繞,一方靜止,另一方移動,一切關乎音樂的進行或休止,男人聆聽音樂,女人聆聽男人。兩個陌生人在樂音響起的那一刻成為知己,而兩個熟識的朋友也許永遠無法跳完一首曲子。
當卡洛斯˙索拉爾(Carlos Saura) 的《探戈情仇》(Tango, 1998) 拍出了探戈男女之間的愛與恨、分與離,曖昧與閒愁、俏皮與輕快、青春和世故,那胡安卡洛斯寇貝斯(Juan Carlos Copes) 飾演的探戈老手卡洛斯(Carlos Nebbia)和粉嫩青春女子的奇妙相遇,如此神奇地把這世界上不同角落的人,如磁鐵般吸引到以阿根廷為名的一個探戈世界。
夜的靈魂
探戈舞者,化身為「永恆的探戈」(Forever Tango),或者「探戈舞者」(Tanguero) 等舞劇中角色巡迴世界,在巴黎、倫敦、紐約、舊金山、東京、巴塞隆納、羅馬、柏林,甚至澳洲、莫斯科,在世界每一個點亮夜晚燭光的舞臺,奏起探戈的樂音。我們這些探戈新手或老手,出國旅行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毫不思索地在行李箱放入一雙舞鞋(女士們可能是三或五雙)。這一雙舞鞋使我們能暫忘人生的粗俗、工作的煩悶,助你逃離白日裡囂鬧的城市、地鐵裡擁擠的人群。當種種束縛你心智的生活枝節,漸漸覆蓋你的人生時,也許在某一個越夜越美麗的陌生都市,走進一場探戈舞會,你的人生,或你這一天真正的生活,才開始發光。
你低垂的雙眼思量著,每一個步伐,重心的移動,每一個轉身,帶動的能量,傳遞著細膩的意念,暗示著舞伴,種種意念發動的瞬間、暫停、徘徊,欲行欲止、將往復旋,都在當下的選擇。入耳的樂音已然飄逝,已踏出的步伐無法反悔,這細膩而又決然做下決定的當下,或許是你這一日之中最感性卻也極理性的判斷。
探戈如是感性,而它流暢與變化如行草般的韻律又是那麼多理性的累積,貌若反射,似是自然流露,厚積勃發,化為當下的即興。當Leader與follower,心有靈犀的同進同出,將往復旋,而顧盼有情,無須排練,而步向必然的未知,挪移到必然的巧合時,難道對眼前的陌生人沒有似曾相識(déjà vu )的感覺嗎?
舞伴與對手
如果你曾發現一個陌生的知己,在探戈的樂曲中,那該是多幸福的剎那;有一日,你發現知己已經陌生,又如何再舞在探戈裡?《探戈情未了》就說了一個令人驚奇的愛恨交織的探戈人生。
傑曼克羅(German Kral)的新片《探戈情未了》(Our Last Tango, 2015) 說了一對探戈舞者的愛情故事,這部紀錄片的主人翁,是探戈史上最知名的「舞王」胡安卡洛斯寇貝斯(Juan Carlos Copes)與「舞后」瑪莉亞尼維斯(Maria Nieves),他們的愛情起伏,真是不下於他們締造了半世紀的探戈傳奇。
探戈,是胡安與瑪莉亞帶出布宜諾斯艾利斯酒吧,登上世界劇院的表演舞臺,使得在二十世紀初曾經瘋迷巴黎的探戈,再度風靡美國,甚至在百老匯佔有一席之地。這次,貼近84歲的「舞王」與81歲「舞后」的鏡頭,傾向了瑪莉亞愛恨情愁的現身說法,緊繫著她對探戈之愛的執著,令人動容。導演自然融入戲劇的元素、中、青輩探戈舞者的貼身探問與舞姿重現、將舞蹈與青春交織的人生包覆的難分難解,但人生的憂喜豈是言語講得明白?鏡頭下暗示的遺憾與激動的保留恐是永遠的秘密了。無論你是否欣賞探戈、是否也跳探戈,都很難不因此觸動內心。精彩的紀錄片,並非以鏡頭自以為是地揭露一切,卻是燃起那些事不關己的人們內心的溫度。
再一首探戈
這部傑曼克羅(German Kral)執導的《探戈情未了》,監製是文˙溫德斯(Wim Wenders)!溫德斯的電影,尤其是紀錄片,視覺及聽覺的節奏特別契合。他近年的《碧娜鮑許》(Pina, 2011),和薩爾加多兒子共同執導的《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 2014)大家印象猶新,但他17年前的《樂士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 1999) 更是音樂搖蕩靈魂的奇作!而《樂士浮生錄-II》(Buena Vista-II) 的導演正是傑曼克羅。
瑪莉亞與胡安在14歲與17歲時相遇,共舞超過半世紀。他們從相戀到結縭,婚姻卻又陰錯陽差的因法律而失效,幸福乍成虛妄,兩人經歷多次的愛憎與舍離,卻終究選擇共舞。五十餘年的共舞,讓探戈從愛情的語言,蛻變成技藝的傳奇,甚至從瑪莉亞口中道出,因為恨而跳得更好的心態!為何與他共舞?因為她沒有其他男人,跳得比胡安好;對他,也沒有任何女人,更了解他!從舞伴(partener)到敵手(rival),終究要舞下去。然而教她黯然的,並不是胡安最後和另個女子成家養育子女,而是胡安結婚之後仍舊和她搭檔演出了將近20年,終究要跟她拆夥,這才真正傷透了她心。早已不相愛,為何還傷心?男人,怎能完全了解一個少女的心,一個妻子的情,一個夥伴的舍與擁有,一個認了命運終究還保有探戈燃亮生命的願?她的怨難道是人生如女子的舞步,節節退後,所有都一一遠去?愛情、婚姻、子女的選擇不由她,連探戈的舞臺也由不得她,哪裡是一句「女人為男人流的淚,都是不值得的」所能道盡。但她與胡安半世紀的共舞,終究成了世人口中的傳奇。
探戈如愛情,不只是呢喃軟語,不只是纏綿交融,不只是熱烈燃亮,不只如火石相激閃爍刺目,更可能是劍拔弩張的敵手(rival),如仇似恨,自瑪莉亞口中道出,比起莎莉波特(Sally Potter) 的《夢幻舞神》(Tango Lesson, 1996) 中以巴黎聖蘇爾畢斯教堂(St Sulpice)壁畫中,雅各與天使搏鬥的姿態,影射男舞者與女舞者的舞伴(partener)關係,一變而為對手(rival)的譬喻,更真實而令人震撼!
經歷種種,瑪莉亞與胡安在人生豐收的季節後,於世人的期盼下,終於因為《探戈情未了》的開拍,再度聚首。紀錄片的句點下在空無一人的舞臺上,未曾完整播出舞王舞后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在千萬人見證下共舞的完美「結局」,然而,這令世人感動的「再一首探戈」(Un Tango Mas) 卻瞬間穿越時空,令人憶起他們多年前的「上一曲探戈」(Our Last Tango)。
他的畫
【速寫探戈】
【探戈 綠長裙】
【探戈速寫 藍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