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訊 往日,大家習慣了手機上的碎片閱讀,紙質書籍的溫度早已慢慢淡去。宅在家中的這段日子裡,讓我們倒是有了時間拿起書架上的書,細細讀起。
除了時間給了這次「衝動」的機會,很多原因來自一部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
上線一個多月,拿下了豆瓣9.2分的高分。很多人一開始看這部紀錄片,是衝著「胡歌配音」而去。但不到一集的時間,就深深地被故事圈粉。
影片的名字源自波蘭作家米沃什的同名詩歌。詩歌的最後一句寫道,「但是書籍將會豎立在書架,有幸誕生,來源於人,也源於崇高與光明。」
《但是,還有書籍》故事很短,只有5集。每集30分鐘,1個主題,3個不同講述者。正是這15個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恰好構成了浩瀚書海裡的眾生相,拼湊出了一本「人間讀物」。
這部紀錄片的妙,不是在於它為你「種草」了多少本書,而是鏡頭對準了書背後的人。雖然這個網絡時代,一位寫手可以通過網絡傳遞自己的文字,但是只有當這群人發現了這些內容,才會有可能走到書架。
他們是出版商、圖書編輯、繪本作家、書籍裝幀師、二手圖書老闆……
他們統一的名字叫「做書人」,但其實又都是「書痴」,在用自己虔誠的態度,探尋著文學的寶礦,真正做到「以書為夢」。他們不是搭建烏託邦的人,而是希望能引領大家走進烏託邦的人。
這部劇集打開方式非常抓人,它第一集《書海編舟記》從我們最熟悉的圖書編輯和譯者身上出發。
導演組本打算拍一個像日本劇集《重版出發》那樣很燃的故事,但當故事慢慢展開之後,沒想到是一個表面有些「喪」,但是內心依舊有熱血理想的故事。
正好契合了影片一開始,知名出版社圖書主編朱嶽說的,「打卡,開電腦,然後看看豆瓣,再看會兒稿,完了看看郵箱有什麼事兒,然後一天就過去了……」
這是他這10年圖書編輯的日常,一句「還那樣」,成了同行之間招呼的話術。
尋著關於他的生活軌跡,圖書編輯僅僅只是他用以「餬口」的手段,而成為作家才是他真正的理想。
然而,在他39歲時,一本小說的出現,讓他對這份相對枯燥的工作有了一個全新認識。這本名叫《寂寞的遊戲》的小說,讓他感到了深深的震撼。
「要做這本書,而且要好好做。」
這是朱嶽的想法,但整個過程如同書名一樣,有些許「寂寞」。
公司營銷部的同事向百餘位讀書人推薦這本書,卻沒有人願意讀,甚至是直接婉拒。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才慢慢有媒體發現了這本書,在更大眾的地方做了推薦,被重新安排在了書店更醒目的位置。
用朱嶽自己的話說,因為有了這次經歷,「我的頭腦不斷被刷新」,他開始積極拓展尋找那些大陸現當代作協文學譜系之外的中文寫作。
2018年,他在自己的公眾號裡曾寫了一篇文章,裡面有這麼一段話,「想多做一些華語文學,把中文(華文)寫作的空間放大,讓讀者看到中文寫作達到了什麼水準,做了哪些嘗試,不希望那些好作者、奇特的作品被龐大的讀者群無視。」
在人人唱衰實體書的當下,圖書編輯本就是帶有理性主義的行徑,而像朱嶽這種「孤注一擲」的舉動,更是難上加難,但他有信心,「華語文學將要出現一場爆炸」。
如今,朱嶽正在挖掘更多的原創,去發掘更多的新人作者。這種編輯與作者之間的權衡,是很多可能性的開始,但似乎在這部紀錄劇集中,還略顯單薄。
在電影《天才捕手》中,編輯發現新人的那種伯樂之意,其實也是書籍成為傳奇的關鍵。
以言辭為絲縷編舟,這一葉扁舟渡著人世間的情感來往,無論是輕若鴻羽還是重不可計,都不怕覆滅。或許對於發現編書奧秘的朱嶽而言,幸福也是不過如此,而那些讀到這些小說的人,又將是另一種難以言說的幸福。
編舟本就是一件工匠精神的事情,而且附帶了一份過時的浪漫。
當然,有人編舟,自然有人擺渡。
樂開書店的蝸牛和lulu是一對神仙眷侶,身體和靈魂有一個必須在路上,他們卻想把兩個都帶上。在線下,他們去各個地方擺書攤;在線上,他們做圖書漂流活動。他們總是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得好玩又有趣。
他們隨性,書攤的位置從來不受拘束,只要有人的地方,都能到達。
有一次,他們把書店開到了一個村子裡,村裡的青年人都外出務工了,只剩下一些中年婦女和留守兒童。但是,對於書店這種「新鮮事物」,還是吸引了不少村民的駐足圍觀。
「這裡的書都可以打開看,沒開封的也可以看,書就是希望它被看。」lulu從不在乎這些細碎的東西,只是渴望大家能做出看書這個行為。
可能到了最後,一本書都沒有賣出去,但是有人停下來,翻開了一本書,認真地看了幾頁,對lulu而言,那份幸福就已經傳遞出去了。
每件事情說出來都很簡單,它遠沒有日劇《重版出來》那樣熱血。
如同紀錄片中,範曄翻譯《百年孤獨》,他為了精準地把握馬爾克斯的語言風格,先找來了他所有的作品,在找出學術界對他的各種研究,正是為了翻譯的「信達雅」。
小說出版之後,這版翻譯大受好評,他自己卻說,「如果再給我多點時間,還有些可以微調,或者是一些潤色。」
其實這一切都和紀錄片一樣,很微小的存在,但又有負重於泰山的厚重。在這個浮躁和快速前進的社會,或許大家可以因為這部紀錄片,停下來,拿起身邊的書。畢竟,激起閱讀熱情這件事,已經難能可貴了。
書與人的關係,本就充滿奧義。書與編輯的關係,以及和讀者的關係,總是一兩句話難以道明。
畢竟身處書海中,做書人是在用枯燥編制浪漫。
就像電影《編舟記》那樣,男主角用了整整15年的時間編輯辭典《大渡海》。執著的平凡,沒有任何言語的偉大,如同他們在辭典裡對「戀」的解釋那樣,「喜歡一人,寤寐求之,輾轉反側,除此之外,萬事皆空之態,兩情相悅,何須羨仙。」
做書人,痴迷書籍,待書愛書,也莫過於此。
不管如何,一切還歸於書本身。
如同這一季《但是,還有書籍》最後一集《快時代閱讀指南》裡描述的那樣,在手機壟斷都市人精神生活的今天,讀書的儀式感正在慢慢變弱。依舊還是會有一群人,在碎片化的時間裡,把平日的通勤路途變成自己的精神角落。
書的魅力不是因為它的本體而充滿魅力,而是因為能擁有讀者,它的價值才會被凸顯。
如同我們小時候被灌輸的概念一樣,書能慰藉心靈。輕閱讀也好,還是深度閱讀也罷,不如借著這段時間,拿起身邊的一本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