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談及二戰,不少人率先想到的是諾曼第登陸的重要性,是原子彈徹底粉碎日本軍國主義的最後瘋狂,是蘇聯俘虜60萬日本關東軍以及中國長達13年的抗日戰爭。但在國際社會,二戰的主角似乎主要集中在美、蘇、英三國身上,卻常常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中國在二戰中起到的關鍵作用。對此,羅斯福曾表示,如果二戰時期中國沒能頂住壓力,率先投降,那麼盟國恐怕都要敗亡,世界歷史將被改寫。身為美國第32任總統,他為何會說出這番言論?
其實二戰的兇險遠遠超出後人的想像,法國的幾乎不戰而降讓當時的同盟國陷入極其被動當中。不僅打擊、動搖了前線的士氣,甚至不少小國以及一部分政客也生出了投降軸心國的想法。畢竟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軸心國的攻勢根本無法阻擋,這也是美國遲遲不肯公開參戰,而是選擇躲在背後支持同盟國的原因。若非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恐怕會一直「置身事外」,直到局勢明朗。
在歐洲戰場上,德國的「閃電戰」可以說是所向披靡,若非有出工不出力的義大利和有著一戰時奧匈帝國底子的匈牙利這兩個「豬隊友」拖後腿,恐怕德國會在進攻蘇聯的時間上更寬裕,而不是陷入蘇聯戰場。可即便如此,同盟國的軍隊依舊在艱難抵抗著德軍的進攻,根本無暇顧及亞洲戰場。而那時的亞洲戰場,裝備精良的日本軍戰鬥力和戰鬥意志絲毫不亞於德軍,甚至瘋狂程度猶在德軍之上。
中國作為二戰時期亞洲的主要戰場,直接拖住了超過百萬的日軍。據戰後統計的數據顯示,二戰期間日本派往中國的軍隊在100萬至180萬之間,其中還不包括日本組建起的「偽軍」。而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戰場的偽軍總人數在210萬左右,最多時曾同時服役接近百萬人。如此看來,中國戰場拖住的日軍包括偽軍總人數在400萬左右。試問,如果中國戰場潰敗會怎樣?大量日軍、偽軍將湧入亞洲其它戰場,從而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整個亞洲戰場局勢恐怕會立刻潰敗。
一旦亞洲戰場潰敗,日軍將與德軍夾擊蘇聯。應對一個德國尚且吃力,面對德日夾擊,蘇聯恐怕再難抵擋。一旦蘇聯被軸心國徵服,所剩下的美、英等同盟國恐怕同樣大勢已去。所以,亞洲戰場決不能潰敗,一旦潰敗則功虧一簣。而整個亞洲戰場,中國才是主戰場。原因很簡單,一旦日本拿下了中國戰場,保守估計可以騰出超過50萬日軍,並組建起超過300萬偽軍馳援其它亞洲戰場,而且偽軍數量還會不斷增加。同時,其它戰場的日軍和他國偽軍也將陸續解放出來,投入到進攻蘇聯以及歐洲的計劃中,那時同盟國將無力挽回敗局。
為了能牽制住日軍,美軍那時候確實對華輸送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但同時中國軍民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二戰結束後,中國遇難者超過1800萬,若算上傷殘軍民,人數接近3600萬。要知道建國初期,中國總人口才5.4億人左右,這個傷亡數字相當於總人口的6%。而當時的英法兩國人口總和才8800萬左右,3600萬的傷亡數字直接佔比兩國總人口的41%,造成的經濟損失按照當時的匯率計算,更是達到的5600億美元。
據經歷過那場戰爭的老人們回憶,方圓百裡的村子,每家每戶都有人死在日軍手中。而在戰後,幾乎損失殆盡的工業、蕭條的商業、荒廢的田地以及被耽誤的生產可謂是令我國元氣大傷。若非後來,我國藉助抗美援朝從蘇聯那裡得到了不少補給,以及獲得蘇聯在工業上的扶持,我國很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用來「舔舐傷口」,才能逐漸從戰爭陰霾中走出。可見,為了拖住日軍,中國付出了怎樣慘重的代價。也難怪羅斯福在二戰後感嘆,如果中國沒能頂住壓力、纏住日軍,同盟國大概率將會敗亡,而二戰的歷史將被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