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

2021-02-22 中科院物理所

文:霍金

譯:凌高


本文作者史蒂芬霍金

  本次演講中,我(霍金)想問的是,我們在追求理解和知識方面能走多遠:我們是否能最終發現一套完備形式的自然規律?我所說的完備形式是指一套規則,這些規則至少原則上可使我們任意精確地預測未來,了解任一時刻宇宙的狀態。

  

決定論流傳久遠

  從亞里斯多德往後,哲學家和科學家都一直只是定性地認識規律。牛頓在1687年發表了包含其萬有引力理論的《自然哲學數學原理》,正是牛頓的這一著作使人們開始來定量和精確地認識規律。這導致了「科學決定論」思想,這種思想大概是由拉普拉斯最先表達的。如果在某一時刻,一個人知道宇宙中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那麼根據科學規律我們就能計算得出它們在任何其它時刻的位置和速度,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


愛因斯坦認為上帝不會擲骰子

  20世紀初期,一系列的科學發現諸如放射性原子的衰減似乎是隨機發生的,使決定論思想瀕於破產,用愛因斯坦的語言來說,似乎是「上帝在擲骰子」。不過,科學界通過重新定義什麼是對宇宙的完整理解及更改目標,重新挽救了決定論。這主要是狄拉克的貢獻。

  狄拉克表明,薛丁格和海森堡的工作可以整合到對實在進行描述的新圖景——量子理論中。在量子理論中,一個粒子不是像在經典牛頓理論中那樣用位置和速度兩個量來描述,而是用單一量——波函數來描述。

  

打了折的決定論

  波函數給出粒子可能在某一點出現的概率和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之間運動速度變化的概率,人們可以在波函數中求解到精確的位置或者精確的速度,但不能同時確定兩者。乍看這似乎是使完整的決定論變得不可能。因為人們不能同時精確地知道粒子在某一時刻的位置和速度,怎麼能預測其未來狀況呢?但是在量子理論中,人們不需要同時知道位置和速度兩個量。如果一個人知道物理規律及某一時刻的波函數,那他就可用薛丁格方程計算出該波函數隨時間變化有多快,進而計算出任何其它時刻的波函數。

  人們因此可以宣稱這還是一種決定論,不過這種決定論是一種打了折的決定論。因為人們不能精確地預測位置和速度這兩個量,而只能預測波函數一個量。我們得到的是一種被重新定義的決定論,剛好是拉普拉斯所設想的決定論的一半。

  為了計算出波函數如何隨時間變化,人們需要了解在整個宇宙都成立的量子規律。因此問題是,我們對這樣的規律知道多少?

  

沒有理論能預測未來

  儘管量子理論以及涉及電磁力的麥克斯韋方程的確適用於絕大部分領域,但還有兩個重要的領域在其適用範圍之外,一個是核力,一個是引力。核力決定了太陽發光、元素的形成,而引力導致了恆星和行星乃至宇宙本身的形成。所以,為了完整地理解宇宙,至少能夠原則上精確地預測各種事物,需要把這些方面都統一起來。

  弱核力已與麥克斯韋方程統一起來,形成電弱統一理論。對強核力,則由另一種不同的理論——稱為QCD——加以描述。電弱統一理論和QCD理論加在一起就組成粒子物理學的所謂「標準模型」,其目標是描述除引力外的所有事物。

  儘管標準模型在一切實際用途中都已足夠用,但科學家們仍然在孜孜尋求,試圖闡發出可以適用於整個宇宙的完備理論。這種追求的動力不在於經濟原因。從伽利略以來,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是為了金錢而進行基本理論研究的。我們尋求一個完備理論的真正原因是我們想理解宇宙,我們覺得我們不只是黑暗而神秘力量的犧牲品。如果我們認識了宇宙,那麼我們就可在某種意義上控制它。而現在的標準模型很清楚不能滿足這個要求。

  如果我們要理解宇宙的話,就必須有一個完全協調一致的量子引力理論。在過去30多年間,構建量子引力理論成了理論物理學界的最重大問題。但是這非常困難。


M-理論中的空間結構

  從1985年以來,我們就認識到超引力和超弦理論都屬於一個更大結構,即M-理論,而M-理論不是一種通常意義上的理論,而是一系列理論的集合。該集合中的每一理論在限制條件如低能量或低輻射情況下都成立,但是超出這限制條件就不適用了。這意味著它們中沒有任何一個理論能夠精確地預測宇宙的未來。

  

我們不是天使

  直至目前,大多數人都含蓄地假定存在一種終極理論,我們最終能夠發現它。事實上,我本人就曾說過我們會很快找到這個理論。但是M-理論讓我懷疑這是否是真的。也許要以有限數量的命題來闡述宇宙終極理論是不可能的。這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非常相似,該定理說任何有限公理系統都不足以證明其中的每一個數學命題。


哥德爾

  哥德爾定理和我們是否能以有限數量的原理構建宇宙終極理論有什麼關係呢?一個聯繫是明顯的。根據實證論科學哲學,一個物理理論乃是一數學模型。因此如果有數學命題不能證明的話,那就有物理問題不能預測。

  在標準的實證論科學哲學看來,物理理論無償居住於柏拉圖式理想數學模型天國中。也就是說,一個模型可以任意程度地詳細,可以包含任意多量的信息,而不會影響它們所描述的宇宙本身。但我們不是天使,可以從外面觀察宇宙。相反,我們和我們的模型兩者都是我們所描述的宇宙中的組成部分,因此一個物理理論是自指的,就像哥德爾定理所說的那樣。人們因此可以認為它或者是不一致的,或者是不完備的。我們迄今所有的各種物理理論既是不一致的,也是不完備的。

  如果不存在一種可從有限條數原理推導出來的終極理論,一些人將非常失望。我過去就屬於這個陣營。但是我已改變了我的看法。現在我很高興我們尋求知識的努力永遠都不會到達終點,我們始終都有獲得新發現的挑戰。沒有這種挑戰,我們就會停滯。哥德爾定理保證了數學家們總有事情要做,我想M-理論也將為物理學家們做同樣的事情。

來源:愛思想

圖片來自網絡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獲自然科學一等獎的「多光子糾纏及幹涉度量」是什麼?(2016-01-08)

2. 三胖啊,核彈應該這麼玩…(2016-01-09)

3. 愛因斯坦與玻爾有關量子理論的曠世爭論宣告終結(2016-01-17)

4. 科學家或發現太陽系真正第九大行星,冥王星已哭暈在廁所(2016-01-22)

5. 不看不知道,中科院竟然幫我們賺了這麼多錢(2016-01-16)

6. 這些是2015年的十大流言,2016不要再傳了!(2016-01-06)

7. 150年前的物理學妖精,首次出現在了實驗室裡(2016-01-10)

8. 星球大戰裡的「雷射劍」?你誤會了!(2016-01-12)

9. 理工科女博士真的是一種如「滅絕師太」一樣的存在形式麼?(2016-01-29)

10. 現代宇宙學簡史(2016-01-13)

點擊公眾號內菜單欄「Top10」可查看過往每月熱門文章Top10


相關焦點

  • 霍金為什麼說哥德爾定理是物理學的終結?
    這種偉大的生命不屈的精神力量,已經使得霍金在中國的知名度遠遠超過了楊振寧。霍金在去世之前做過一次演講,題為「哥德爾與物理學的終結」。他在演講中說道,「這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非常相似……根據實證論科學哲學,一個物理理論乃是一個數學模型。因此如果有數學命題不能證明的話,那就有物理問題不能預測。
  • 群眾眼中的霍金和物理學家眼中的霍金有什麼差別?
    霍金的《時間簡史》是令人感慨頗深的,但只有關於自旋1/2的奇異旋轉對稱性的一點讓許多物理學家大吃一驚,但是對大多數物理學家來說,霍金只是20世紀70年代理論宇宙學的「大人物」之一。他那時候的工作雖然在這個正式的子領域具有影響力和開創性,但並沒有對物理學產生太大或任何更廣泛的影響,因此如果你將霍金與牛頓、愛因斯坦(也許還有狄拉克)相比,我會感覺兩者並不在同一個層次上。當然,這並不是否認霍金的成就。
  • 科學:霍金的宇宙模型是什麼樣的?可以時間旅行的宇宙存在嗎?
    其中最著名的科學家有霍金,愛因斯坦,哥德爾,那麼他們的宇宙模型是什麼樣的?本篇我們看下這些非常有趣的宇宙模型。霍金的宇宙模型很像是克萊因瓶,與克萊因瓶相對應的是莫比烏斯環,到目前為止,最能體現我們宇宙樣子的,只有克萊因瓶了。1.克萊因瓶克萊因瓶可以描述為:瓶子上有一個洞,延長瓶子的頸部扭曲進入內部,頸部和底部洞口相連,這就是完整的克萊因瓶。
  • 諾蘭新作《信條》中,時空逆轉,為什麼霍金認為不可能實現?
    早在物理學家哥德爾的旋轉宇宙理論,時間旅行可以實現。科幻作品正是存從物理學理論前沿成果中不斷獲取創作靈感,與此同時,物理學研究也在接納吸收科幻作品所帶來的啟發性思路。時空逆轉,物理定律不允許史蒂芬.霍金提出了時序保護猜想,經過論證,霍金認為,物理定律會以某種方式阻止時間旅行成為可能無限先進的文明也不可能製造出時間機器
  • 12本關於量子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的科普書籍
    《粒子物理學的一磚一瓦:原子和亞原子物理學解釋》,作者仍然是本博士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和力經常被描述為「物質的積木」,所以有什麼比用實際的積木更好的方法來解釋它們呢?在這本古怪的書中,粒子物理學家Ben Still(《元素周期表的秘密生活》)闡述了輕子、夸克和其他粒子與彩色樂高積木的性質和相互作用——然後他用這些積木來解釋宇宙的運行。
  • 精選一組關於物理學家普朗克、霍金的軼事
    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普朗克與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大學時代的普朗克,是一個翩翩少年,多才多藝;具有極高的音樂天賦、會鋼琴、管風琴和大提琴,還有作曲天賦,曾在慕尼黑學生學者歌唱協會為多首歌曲和一部輕歌劇(1876年)作曲。
  • 億慄皇:霍金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成功
    史蒂芬霍金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並且從另外的視角看整個人類社會,看整個宇宙。史蒂芬霍金其實在很多人看起來並不是非常的強大,因為從很小的時候,他就患上了盧伽雷氏症,身體的活動受到了很大限制。
  • 霍金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張夢然   數十年來,霍金是代表黑洞、四維空間、地外生命的神秘圖騰,是學生作文裡不屈不撓、樂觀主義的典範。不過近些年,他更像一個流行文化符號,平易近人地出現在美劇和動漫裡,讓人們模仿他的電子發聲器,拿他的科技輪椅開玩笑,我甚至看過如何用樂高拼出一個霍金的教程。
  • 一個能和霍金比肩的物理學家的一本書《皇帝新腦》
    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是一名數學物理學家,他與霍金一起證明了奇點定理,彭羅斯樓梯,彭羅斯三角形,彭羅斯為你展現了一個無限循環的世界。本屬他的想法新奇大膽,獨到的解釋了精神與身體的關係,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 霍金為什麼無緣諾貝爾獎
    1980年以後,霍金的興趣轉向了量子宇宙論,提出了能解決宇宙第一推動問題的無邊界條件。2004年7月,他承認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是錯誤的。對於這一點,圈圈還是很欽佩霍金的,作為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學者,能夠有勇氣推翻自己曾經的學術論點,不管是從專業出發,還是不斷的探究新的發現,霍金都做到了對知識的嚴謹性和專業性。
  • 關於哥德爾及其不完備定理
    老愛說「直到我認識哥德爾後,我才搞明白數學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去辦公室坐班不是為了工作,只是為了有機會在下班時和哥德爾一起散步回家順便聊天」。這兩句話怎麼聽,都應該是後學晚輩致敬前輩宗師的口氣,可是老愛卻比哥德爾足足年長27歲。有老愛這兩句話加持,哥德爾就具備了成為流行文化偶像的潛質,不管他的理論多麼艱深晦澀。
  • 感悟偉大科學家霍金
    楊榮佳:【輪椅上的宇宙,寫給霍金】 接觸到霍金是在大學的時候,那時湖南科技出版社推出一系列優秀科普圖書,號稱「第一推動叢書」,霍金的《時間簡史》就是其中最廣為傳播的書。雖然生活拮据,我省吃儉用攢錢買下好幾本這些價格在當時不菲的科普書,除了霍金的《時間簡史》,還有彭羅斯的《皇帝新腦》、阿·熱的《可怕的對稱》和彼得·柯文尼的《時間之箭》等。這些科普書當中,最喜歡的還是霍金寫的《時間簡史》,不僅語言幽默,視野開闊,把時間的歷史娓娓述來,還聯繫到與時間相關的最前沿研究。
  • 物理學家霍金逝世,巨星隕落
    霍金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受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折磨長達55年,卻身殘志堅,將《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科學巨著留存世間,讓我們對科學有了更深的認知,尤其他在天體物理學、宇宙學等方面的成就,讓我們後人受惠無窮。
  •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了,一位走在宇宙前沿的人走了
    霍金的子女露西,羅伯特和蒂姆在英國新聞社協會通訊社發表的聲明中說:「我們深愛的父親今天去世了。」聲明稱,霍金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一個非凡的人,他的工作和成就的影響將會持續多年。1979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 哥德爾為什麼很瞧不起維根斯坦?
    維根斯坦和哥德爾都是天才,事實上,都是痛苦的天才。但是他們向世界展示痛苦天賦的方式卻完全不同。維根斯坦對於天才的本性、責任和特權有明確的觀點。而維根斯坦就是這種人,將天才的高度戲劇性付諸行動,因此羅素在還對他著迷的時候,向奧特林女士描述他「.也許是我所知道的傳統認為的富有激情、深刻、緊張和專橫的天才最完美的典範」。維根斯坦是可以引起信徒狂熱的那種天才,他們像他一樣穿襯衫時不扣上面的紐扣,還模仿他的動作和風格,比如說不管有沒有被哲學洞見擊中都用手拍下額頭。
  • 89年前,哥德爾提出的不完全性定理,至今數學界還沒完全理解
    自哥德爾發現以來的89年中,數學家偶然發現了他的定理所預言的那些無法回答的問題。例如,哥德爾本人幫助建立了關於無窮大的連續性假說是不確定的,而停止問題則是不確定的,該問題詢問使用隨機輸入的電腦程式將永遠運行還是最終停止。物理學中甚至還出現了無法確定的問題,這表明哥德爾式的不完備性不僅影響數學,而且以某種不被理解的方式影響現實。
  • 霍金在伽利略逝世300年後出生,這天分別是他們的生日和忌日
    也正是在這300年間,歷史見證了樸素的經典物理學向以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為支柱的現代物理學的跨越,伽利略和霍金也正是經典和現代物理學的傑出代表。回顧和比較兩人的學術成就以及身處的時代大背景,我們能更真切地體會到物理學在這300年間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 霍金在伽利略逝世300年後出生,今天分別是他們的生日和忌日
    也正是在這300年間,歷史見證了樸素的經典物理學向以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為支柱的現代物理學的跨越,伽利略和霍金也正是經典和現代物理學的傑出代表。回顧和比較兩人的學術成就以及身處的時代大背景,我們能更真切地體會到物理學在這300年間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 霍金又出新書了!霍金講述黑洞的所有秘密,一本人人都能讀懂的黑洞...
    1963年,年僅21歲的劍橋大學研究生史蒂芬·霍金染上運動神經疾病,被告知只有兩年可活。然而他卻成為龔維爾和基斯學院的卓越研究員,後來被選為盧卡斯數學和理論物理學教授,牛頓從1663年起曾擔任這一教職長達30年。霍金教授現在是劍橋大學理論宇宙學中心的研究所長。他被授予超過12個名譽學位,1989年被授予榮譽勳爵。他還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美國科學院院士。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到底說了些什麼?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雖然偉大、深刻,但是個人認為它並不深奧。對於一個普通人,只要願意動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準確理解它。當今的網際網路時代,網上有不少對「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介紹和解讀;60多年前,兩位美國作家歐內斯特·內格爾(Ernest Nagel)和詹姆士 R. 紐曼 (James R. Newman)撰寫的的著作《哥德爾證明》更是科普「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