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又出新書了!霍金講述黑洞的所有秘密,一本人人都能讀懂的黑洞...

2021-01-17 鳳凰網

書名:黑洞不是黑的霍金BBC裡斯講演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5月

作者: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

編輯推薦:

5個必須擁有《黑洞不是黑的》的理由:

★《時間簡史》出版近30年後,霍金又一新作!

★霍金以研究黑洞聞名,他究竟知道些什麼?《黑洞不是黑的》將告訴你黑洞的秘密,還有霍金最新的研究成果,霍金說:他有可能憑此而獲得諾貝爾獎!

★不懂物理?小學生都能看懂!全書沒有公式,並配有插畫,大衛·舒克曼撰寫的註解淺顯易懂,1小時無壓力暢讀!地鐵到站,你對這個世界又多懂了一些;

★它非常美,拿到它你會有種愛不釋手的感覺。精裝雙封面,燙啞光銀內封,腰封背面是印銀的霍金年表,它有一種精緻又性感的美;

★特別收錄吳忠超先生的《黑洞極簡史》。

作者簡介:

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被尊崇為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1963年,年僅21歲的劍橋大學研究生史蒂芬·霍金染上運動神經疾病,被告知只有兩年可活。然而他卻成為龔維爾和基斯學院的卓越研究員,後來被選為盧卡斯數學和理論物理學教授,牛頓從1663年起曾擔任這一教職長達30年。霍金教授現在是劍橋大學理論宇宙學中心的研究所長。他被授予超過12個名譽學位,1989年被授予榮譽勳爵。他還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美國科學院院士。他為普通讀者撰寫的暢銷書包括《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

大衛·舒克曼

大衛·舒克曼是BBC新聞科學編輯,從2003年起報導科學和環境問題。他報導過美國太空梭的最後一次升空以及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發現。他是BBC十點新聞的定期撰稿人,著有三部著作。

內容簡介:

只能用機器人與我們交流的霍金現在仍保持著異常的活力,他懂得宇宙學中很罕見的數學語言,而且他力求贏得更多大眾的理解。《黑洞不是黑的》是霍金2016年在英國BBC廣播公司裡斯講演中向大眾傳遞的對黑洞的洞見,其中談及的"黑洞無毛定理"使得黑洞研究變得極度純粹,並直擊自然的核心奧妙。他以遊刃有餘的通俗講解,將我們帶向宇宙最奇異的角落。這位傳奇物理學家斷言,只要能理解黑洞以及它們如何挑戰時空的本性,我們就會更接近揭開宇宙的奧秘。黑洞裡真的什麼都沒有嗎,這個問題也許不是作為大眾的我們所要關心的問題,卻是我們偶爾想起會好奇的一個話題,這本書則以極簡的講述,告訴我們一個不同以往的黑洞。在經典引力物理中,霍金除了貢獻了奇性定理,還發現了黑洞視界面積不減定理。霍金這次要告訴我們,黑洞並不像想像的那麼黑,事物可以從黑洞逃逸,信息可以某種方式保存。本書由大衛·舒可曼撰寫導言,並特別收錄吳忠超《黑洞極簡史》。

文摘試讀:

導言/大衛·舒克曼

有關史蒂芬·霍金的一切都是迷人的:他在絕境中的病體下深藏的天才;他那只有一塊肌肉活動的臉上露出的意味深長的微笑;還有他那機器人的聲音,這種特別的聲音邀請大家分享他的發現的快樂,與他的思想一同去漫遊宇宙最奇異的角落。

這位非凡的人物克服千難萬險,超越了尋常的科學邊界。他的著作《時間簡史》影響驚人,售出了超過1000萬冊。從他本人出演流行喜劇中的角色,到白宮對他的邀請以及廣受歡迎的霍金傳記片,都肯定了他的名望。霍金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家。

20世紀60年代,當他被診斷患了運動神經元病時,醫生斷言他只有兩年的壽命了。但半個多世紀後,他仍然在研究、寫作、旅行,並且還經常在新聞媒體上露面。他的女兒露西用"極度倔強"來解釋他這種異常的活力。

不管是由於個人遭受的痛苦,還是由於他的熱情,霍金都令人浮想聯翩。他最近告誡人們,人類正面臨著一系列自己製造的災難--從全球溫化到人工改造的病毒--一篇報導他的這些觀點的文章獲得了那天BBC網站上最多的點擊量。

極其諷刺的是,如此傑出的一位交流者卻不能正常地與人對話。進行採訪前,人們必須預先提供訪談問題。若干年前,為霍金工作的職員提醒我在採訪過程中不要與他閒談,因為他即便是回答最簡短的問題,都要花很長時間去遣詞造句。然而,當終於和他會面時,我激動得忍不住脫口而出:"你好嗎?"--於是只能內疚地等待他回答。他很好。

在他位於劍橋的辦公室裡,有一塊寫滿了方程的黑板。宇宙學當中需要使用很多非常罕見的數學語言。不過,霍金對科學研究的特殊貢獻恰恰就是駕馭一些顯然是屬於不同專業領域的方法: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他是最早將原本設計用來探索原子內微小粒子的科學手段應用於研究廣袤太空的人。

在這個極端複雜的研究領域,霍金的同事們也許會擔心,大眾永遠無法理解他們的研究。不過,霍金的一個明顯特徵恰是力爭贏得更廣泛的受眾。在2016年的BBC裡斯講座中,他遊刃有餘地將畢生對黑洞的洞見凝縮在兩次15分鐘的講演中。對於那些好奇卻同時感到困惑,或者著迷於這思想卻害怕科學的讀者,我在關鍵點上都附加了註解,希望能有助於理解。

節選/黑洞沒有毛嗎?

有人說,事實有時比小說更不可思議,沒有什麼比黑洞的情形更體現這點了。黑洞比科幻作家的任何異想天開都更怪異,但它們卻是已經被科學證明了的存在。科學界不僅較晚才意識到大質量恆星可在自己的引力作用下往恆星中心坍縮,而且在對坍塌後留下的天體和物質的行為的相關思考也很遲緩。1939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甚至寫了一篇論文斷言,因為物質只能有限度地被壓縮,所以恆星不能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縮。許多科學家都贊同愛因斯坦的這個直覺判斷。而在反對者當中,最主要的大概要數美國科學家約翰·惠勒了。他在諸多方面都是歷史上推動黑洞理論的英雄。他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中強調,許多恆星最終會坍縮,並指出了這種可能性給理論物理學帶來的問題。他還預見到坍縮的恆星轉變成的天體,也就是黑洞的許多性質。

DS:"黑洞"這個詞字面意思很簡單,但是要想像在太空中某處一個真實存在的黑洞則比較困難。試著想像有一個巨大的下水口,水盤旋著流入其中。任何東西一旦滑過這個下水口開始下傾的邊緣-對應黑洞當中所謂的"事件視界"-就無法返回。因為黑洞是如此強有力,甚至連光都會被它們吞沒,所以我們實際上看不到它們。不過科學家知道它們的確存在,因為黑洞會將靠其太近的恆星撕裂開來,與此同時向太空中發出振蕩波。最近一項有重大意義的科學成果就是探測到了正是超過十億年前兩個黑洞碰撞產生的所謂的"引力波"。

在一顆正常恆星的幾十億年壽命的大部分時間裡,支持恆星對抗自身引力的力量來自於恆星內部的熱壓力,而熱壓力產生於將氫轉變成氦的核反應過程中。

DS:美國航空航天局用高壓鍋來比喻恆星。恆星內部的核聚變的爆炸力產生了向外的壓力,將一切都往內拉的恆星自身引力把這壓力約束在恆星內部。

然而,恆星最終必將耗盡它的核燃料,失去與自身引力對抗的熱壓力。這時候恆星就會收縮。在某些情形下,它可能變成一顆"白矮星"而支持自身。然而,1930年薩拉瑪尼安·錢德拉塞卡證明,白矮星的質量大小是有上限的,其最大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倍。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對全部由中子構成的恆星計算出類似的最大質量。

DS:白矮星和中子星都曾是像太陽那樣的恆星,而其內部的核燃料已經燃燒殆盡。由於失去了使之脹大的力量,無法阻止自身引力拉力將其縮小,於是它們就變成了宇宙中的某些最緻密的天體。不過在恆星的大小排名表上,這些恆星卻是相對較小的,這意味著它們的自身引力大小不足以使恆星完全坍縮。因此,史蒂芬·霍金和其他人最感興趣的問題是,最大的恆星在到達其生命終點時會發生什麼?

那麼,當那無數擁有比白矮星或中子星更大質量的恆星耗盡它們的核燃料時,它們的命運又如何呢?羅伯特·奧本海默,後來的原子彈之父,研究了這個問題。1939年,在和喬治·沃爾科夫、哈特朗德·斯奈德合作的兩篇論文中,他證明了,這樣大質量的恆星,其內部向外的壓力不足以支持自己;而且如果你在計算中忽略壓力,那麼一顆均勻的球面對稱的恆星就會收縮到具有無限密度的單獨的一點。這樣的一點被稱為奇點。

DS:一個奇點是由一顆大質量的恆星被壓縮到難以想像的小的點時的結局。這個概念一直是史蒂芬·霍金研究生涯的典型主題。它不僅有關恆星的終結,還有關形成整個宇宙的起點的更遠為基本的觀念。正是霍金關於這些的數學研究為他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我們有關空間的所有理論都是在假定時空是光滑和幾乎平坦的基礎上表述的。所以這些理論在奇點處都崩潰了,因為在那裡的時空曲率為無限大。事實上,奇點標誌著時間本身的終結,這也正是愛因斯坦對之持有異議的原因。

DS: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物體使圍繞它們的時空變形。想像放在一張蹦床上的一個保齡球,它會改變蹦床布料的形狀,使得其他較小的物體朝它滑去。人們通常用這種辦法來比喻和理解引力效應。倘若時空的彎曲程度越來越厲害,最終變成無限大,在此處我們日常所熟知的時空規則就不再適用。

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臨。大多數科學家,包括羅伯特·奧本海默,都將注意力轉向核物理,引力坍縮問題被大多數人遺忘了。而被稱為"類星體"的遙遠天體的發現重新激起了科學家們對這個研究課題的興趣。

DS:類星體(quasar)是宇宙中最明亮的一類天體,也可能是迄今為止能夠被檢測到的最遙遠的天體。這名字是"類恆星射電源天體"(quasi-stellarradiosources)的縮寫,而且它們被認為是圍繞黑洞渦旋的物質盤。

媒體推薦:

"他能以如珠的妙語清晰地詮釋宇宙的複雜……他擁有非凡的頭腦。"--《觀察家》

"物理學的大祭司,幾乎能夠讀懂上帝精神的少數人之一。"--《洛杉磯時報》

"跟隨這樣傑出的頭腦去揭示這麼偉大的問題真是激動人心。"--《星期日泰晤士報》

"愛因斯坦之後最卓越的科學頭腦之一。"--《每日快報》

"自從愛因斯坦後,在使大爆炸和宇宙創生的思想融會貫通方面,他無疑比任何物理學家貢獻都大。"--《新聞日報》

"天才、唯一、悲慘和勝利……霍金引導我們領略現代宇宙學觀念的演化,從亞里斯多德和哥白尼,經伽利略和牛頓,到愛因斯坦以及霍金本人。"--《雪梨晨報》

 

 

相關焦點

  • 人物素描:霍金的黑洞理論
    霍金的黑洞理論「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愛和愛我的親人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一位女記者提出一個刁鑽的問題,但霍金還是以恬靜的微笑這樣回答。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徵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徵服了世界。許多人說,霍金是以《時間簡史》等科普讀物以及傳奇人生贏得盛名的。實際上並非如此。
  • 被黑洞吞噬的物質去哪裡了?它們會穿越時空嗎,霍金的黑洞人生!
    黑洞堪稱宇宙中最可怕的天體,能吞噬其周圍包括光線在內的一切物質,在黑洞內,物理學上的時間和空間都沒有了意義。那麼,如此強大的黑洞會是穿越時空的通道嗎?其實說到這裡大家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刻板印象,黑洞並不是一個洞。
  • 黑洞不黑:霍金最新論文稱信息可從黑洞內部逃出
    霍金教授宣稱,黑洞這種被視作「毀滅深淵」的天體外部可能存在一層「柔軟的電性毛髮」(soft electric hair)。去年,史蒂芬·霍金指出黑洞並非很多人想像的那樣,是萬物「永恆的牢獄」,數據或信息是有可能從中逃脫的。
  • 霍金:「我不懼怕黑洞,我才是它的主人」
    與之相對應的還不僅有我們所捕獲的影像,我們真正提出黑洞這一概念不過兩個世紀前。黑洞最初理論出現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但愛因斯坦並沒有給這種天體命名,他在《廣義相對論》說:如果一個天體的質量非常大,引力非常強,甚至可以強到連光都無法逃脫它的引力,但是這種天體絕對不會出現在自然界中。
  • 霍金的五大理論:黑洞信息悖論與時序保護猜想
    今天我們繼續來說霍金的五大理論。霍金的第四大理論是「黑洞信息悖論」。黃博士給小姐姐寫了一封信,拿到信後的小姐姐嚇毀了,壓根看都不敢看,於是她怕信燒了,誰TM看你給我寫的信,我把它丟在風裡。小姐姐想,如此一來就可以把黃博士寫在信上的那些噁心情話,徹底消滅在人世間,但黃博士卻說:你燒吧,你燒吧,你永遠燒不掉的。
  • 人性的黑洞: 霍金,科學偶像的另一面
    撰文  |  李夏恩霍金去世剛好一周年,但他所創造的神話卻並未散去。回想去年的3月14日霍金的去世匯成了一股滔天巨浪,談論霍金的聲音就像洪水砸在數萬架鋼琴上發出的琴鍵合鳴——每一家媒體都在齊聲哀悼,每一個微信公眾號都在同灑熱淚,如果智慧型手機能像毛巾一樣手擰的話,恐怕每個人都能擰出滿滿一桶淚水。
  • 霍金生前的最後一篇論文發布了:關於黑洞信息悖論
    這篇論文目前可以從預印版論文平臺 arXiv 上免費獲得,其中還包含對霍金深深的敬意:「失去這位可愛的朋友與夥伴,我們深感悲痛,他對黑洞物理學的貢獻一直激勵著我們,直到生命的盡頭。」這篇論文是對霍金職業生涯的一種收尾,收集了他關於黑洞量子結構最後的一些研究成果——霍金在過去 40 年裡一直在研究這個主題。
  • 英國發行首枚「科學家」系列紀念幣霍金黑洞紀念幣
    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在前段時間露出真容,瞬間吸引了重大的關注,一時之間網絡之間瞬間刷屏。 說到黑洞我們第一時間就能想到的除了浩瀚的宇宙,還有就是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為了紀念霍金逝世一周年,英國皇家造幣廠推出了「科學家系列」紀念幣,將會特別打造一枚黑洞紀念幣。
  • 黑洞如此可怕是如何形成的?霍金:用好了能造福人類
    1958年,美國物理學家大衛·芬克爾斯坦描繪出了黑洞的構想圖:太空中一個黑色的區域,在這個這裡,引力非常大,大到任何物質包括光子都無法從這個區域中逃逸出來。廣義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圖:Rμν裡奇曲率張量,R是標量曲率,gμν度規張量,G是牛頓引力常數,Tμν應力能張量。張量描述了時空中物體的幾何形狀。
  • 黑洞信息悖論之謎,霍金最後的問題被解決了嗎?
    在所有黑洞相關的問題中,最令理論物理學家頭痛的或許是黑洞信息悖論。這是霍金證明黑洞存在熱輻射後誕生的一個麻煩的問題,也是霍金生前最後一篇論文研究的問題:黑洞蒸發後,所有與之相關的信息都丟失了,因而違反了信息守恆律。數十年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物理學家提出了許多猜想和模型,如今終見曙光——黑洞信息沒丟!那麼黑洞信息悖論要被終結了嗎?
  • 霍金一生都在尋找它——能讓霍金獲得諾貝爾獎的神秘天體
    史上最暢銷科普書《時間簡史》的作者,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一生致力研究黑洞,他幾乎所有的理論貢獻都與黑洞有關,而幾乎所有關於黑洞的理論和定律也跟他有關,所以稱他為「黑洞之王」毫不為過。而在他所有的黑洞理論裡,以他名字命名的霍金輻射是他畢生最重要的理論貢獻。
  • 關於黑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這回或錯了,對的是霍金
    Space網站刊文稱,通過對探測引力波的數據進行認真研究,兩名物理學家認為,他們發現可能存在一種新型黑洞的證據:不符合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推導出的光滑的黑洞模型。▲可能存在一種黑洞,違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但符合霍金的黑洞理論在廣義相對論中,黑洞是一種簡單的天體:被無限壓縮的奇點,四周是光滑的事件視界,光線、能量或物質都無法穿過事件視界而逃出黑洞的「魔爪」。
  • 霍金說:我能知道宇宙的秘密,卻搞不懂女人
    霍金是偉大的科學家,是個有趣的人,生前喜歡打賭、拍戲和玩微博,最想見的人是夢露。但我相信,他昨天並沒有死,而是藏進了《時間簡史》! 在他還活著的時候,記者曾經問他,如果以後有機會見到夢露和牛頓,你會更想跟誰聊天?「當然是夢露。」在尷尬的半小時等待後,這就是霍金曾給出的答案,「牛頓看上去脾氣不好。」在談到這個世界時,他會說,我能知道宇宙的秘密,但永遠搞不懂女人。
  • 霍金為什麼無緣諾貝爾獎
    >歲時不幸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當時醫生為身患絕症的霍金判定最多活過兩年,可霍金就是要逆天而行,倔強的活到至今,並且成了現在的萌萌噠微博網紅「歪頭殺」,絲毫沒有阻撓到他如今的學術地位,以及在輪椅上待累了,就探索個宇宙的大秘密,再爆出一個大新聞來玩玩,相當的可愛。
  • 教授演講出現「黑洞」段子,女生質疑性別歧視,教授回應出自霍金
    今天聽了個物理學講座,期間演講者(男)有這樣的發言,「法國人把黑洞想歪了,黑洞嘛,blackhole」。他自己覺得很幽默,咯咯笑,看大家不懂補了一句,「男生再想一想,女生就不要想了。」  但是該女生卻認為,該教授不應該僅僅只向自己道歉,而是要跟現場所有被冒犯到的女生道歉。而對於這件事情,該女生認為這就是一個有關性別不平等,或者是性別歧視的事情,原因是該教授在他默認的公共場合,用冒犯女生的行為開了玩笑。
  • 黑洞獵人丨加州理工博士詳解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霍金若活著也...
    這個結果實際上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光進入黑洞就不能逃逸」是一致的:在相對論下,光速是宇宙中信息傳播速度的上限,如果光都不能從事件視界裡穿出,那麼自然任何有效的信號都不可能從事件視界內部發送到外部,從而對外部的物理過程產生影響。
  • 霍金去世了,這些影視作品,讓我們看到一個生動豐富有趣的霍金
    他因黑洞和宇宙起源的突破性研究獲得了極高的學術地位,並因對理論物理學的不懈科普擁有了大批圈外人粉絲。影視界對他也充滿了好奇。有關霍金的學術,懂的人萬中無一。但沒關係,我們可以從那些影視作品中,接觸到一個生動、豐富、有趣的霍金。
  • 霍金,緣何偉大? 我想跟大家慢慢說一說....
    直到1959年,當時其他的物理學家們開始想要深入研究黑洞的相關理論....也正是那一年,霍金進入牛津大學,他那時年僅17歲,比大多數其它學生都年輕,卻有著超群智力和驚人的學習能力。他的物理導師後來稱讚,霍金是他所教導的學生中最具有聰明才智的一位,「他只需要知道某個問題有答案,不需要查看其他人怎樣解答,他都可以給出答案」。
  • 霍金《黑洞是什麼》 |宇宙無垠,我們由奇蹟構成
    據說事實有時候比小說更奇怪,而且找不到比黑洞的情況更能真實地體現這一點的了。黑洞比科幻作家夢想的任何東西都更奇怪,但它們是堅實的科學事實。
  • 世間再無霍金,時間永留簡史 | 看看浙大圖書館裡哪些霍金的書
    但霍金還是以恬靜的微笑這樣回答。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徵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徵服了世界。8.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9.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10.我們一世為人被教導很多常識,但常識往往只是偏見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