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不喜歡他的電影,但它們票房依舊好得出奇

2020-12-22 帕克說事

讓《七個畢業生》(1985)、《捉鬼小靈精》(1987)、《城市英雄》(1993)、《永遠的蝙蝠俠》(1995)和《狙擊電話亭》(2002)這樣的電影大獲成功的,是觀眾而不是評論家。

八十歲的喬·舒馬赫於上周一逝世之後,安德魯·戈德曼在去年八月對導演進行的一次坦率而漫長的採訪成為了社交媒體上最受歡迎的文章之一。

喬·舒馬赫

「拍了一部影評人不喜歡的電影票房卻好得出奇是什麼感覺?」戈德曼問道。「這可能是發生在你身上的最棒的事情,」舒馬赫說。「因為它提醒了你,你是在為誰拍的電影。如果你只想為影評人拍電影,他們到頭來還是會噴你的。」

舒馬赫1939年出生在紐約,四十年代一直獨自在城市裡遊蕩,或是在他公寓後面的電影院裡消磨無數個小時。父親在他四歲時去世了,而母親每周工作六天。

大衛·裡恩的《遠大前程》(1946) 「在我7歲的時候對我產生了非凡的影響,」舒馬赫1999年接受亞歷克斯·西蒙的採訪時說。「我看著一個孤獨的孩子在墓地裡遊蕩,他的父親離世已經三年了,突然之間,那個犯人從墓碑後面跳了出來。多麼震撼的時刻!這也是一個有著遠大前程的窮孩子的故事,他受邀進入富人和頹廢者的世界,而那正是我想要去的地方,並以最快的速度到達了那裡。」

《遠大前程》(1946)

舒馬赫告訴戈德曼,他九歲開始喝酒,十歲開始吸菸,十一歲開始和男人「廝混」。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他開始頻繁地拍攝——一天拍好幾次,但在學習了設計和時裝之後,他找到了為紐約最好的一些百貨公司做櫥窗裝飾的工作,比如第五大道上的亨利·本德爾百貨公司。

「我們讓人體模型擺出自殺的狀態,」他1993年時對《獨立報》的希拉·約翰斯頓說, 「但我喜歡的部分在於,我得到了一塊窗戶一樣大小的防碎玻璃,把它立在一塊真正的玻璃後面,然後打碎這塊玻璃,這樣從街上看起來,整個商店就像被人闖入過。我讓所有的人體模型都蜷縮在角落裡。這很有趣。」

喬·舒馬赫

舒馬赫與著名時裝設計師哈爾斯頓一起工作和開派對,並在1970年戒掉毒癮,這讓他獲得了第一份服裝設計的工作。「在他開始執導筒之前,僅他參與過的電影就構成了一部令人敬畏的電影史,」格倫·肯尼在《決定者》(Decider)網站上寫道。

「1972年,弗蘭克·佩裡改編自瓊·迪丹同名小說的《順其自然》是他作為服裝設計師的出道之作,他設計了一套別致的「絕望之穿著」,安東尼·博金斯和塔斯黛·韋爾德在片中飾演兩個身處墮落洛杉磯的行走廣告牌。」舒馬赫還與伍迪·艾倫合作過《傻瓜大鬧科學城》(1973),他一直認為伍迪·艾倫是給了他做導演的勇氣的導師。

《傻瓜大鬧科學城》

以做導演為目標,他開始寫劇本,不管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他的第一批劇本要麼根植於黑人文化,要麼涉及了黑人文化。《樂壇風雲》(1976)是一部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哈萊姆區為背景的歌舞片,靈感來自至上女聲組合。

而喜劇片《洗車場》(1976)由富蘭克林·阿賈伊、比爾·杜克、喬治·卡林和指針姐妹合唱團主演,理察·普賴爾也出演了一個小配角。1978年,舒馬赫為西德尼·呂邁特改編了百老匯音樂劇《新綠野仙蹤》。普賴爾再次出演,而這個改編版《綠野仙蹤》的主角是黛安娜·羅斯和麥可·傑克遜。

《綠野仙蹤》(1978)

舒馬赫執導的第一部長片是《縮水老婆》(1981),這部喜劇在託德·海因斯的《安然無恙》(1995)中得到了致敬。莉莉·湯姆林扮演一位住在郊區的家庭主婦,由於持續接觸著一定量的日常家用化學品,她的身體不斷縮小,變得只有芭比娃娃那麼大。

《縮水老婆》

事實證明,技術上的挑戰是十分艱難的。「我對自己做過的任何事都不覺得尷尬,」舒馬赫1993年接受《紐約時報》記者伯納德·溫勞布的採訪時說。「我開始做導演之後,就只有兩個選擇:離開這一行或者做得更好。曾經有人對我說,我不敢相信你拍了《計程汽車》[1983]。

但我只能說,我需要這份工作。我不可能坐在家裡空想著,「呃,我是應該和勞倫斯·特勞德一起拍《計程汽車》,還是和梅麗爾、羅伯特一起拍《走出非洲》呢?生活不是這樣的。」

1985年終於出現了突破。如果說舒馬赫有一項舉世公認的才能,那就是選角。《七個畢業生》誕生於約翰·休斯同年上映的《早餐俱樂部》之前,演員陣容包括艾米利奧·艾斯特維茲、黛米·摩爾、羅伯·勞、安德魯·麥卡錫、梅爾·溫寧漢姆、賈德·尼爾森和艾麗·西蒂,他們是一群從喬治敦大學畢業後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關係密切的朋友。

《七個畢業生》

瑪麗·麥克納馬拉在《洛杉磯時報》上撰文稱,「《七個畢業生》對美國文化的影響再怎麼誇張都不過分。它不僅呈現了一個畢業後的『布萊德黨』(譯者註:Brat Pack,為一幫年輕演員的暱稱,他們常常一同出現在美國八十年代的青春成長電影中,以《七個畢業生》和《早餐俱樂部》為代表作)式青春演員陣容,而且把『成長』一詞標到了二十歲出頭,並一直持續到現在。」

舒馬赫在《捉鬼小靈精》(1987)中啟用了並不知名的基弗·薩瑟蘭,當時他並不知道後者是唐納德·薩瑟蘭的兒子。

《捉鬼小靈精》

《衛報》的彼得·布拉德肖評論道,《捉鬼小靈精》是「一部精彩的黑色諷刺喜劇,講述了年輕時的噩夢,是對彼得·潘故事的吸血鬼式改編——它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最棒的兒童英雄主義電影之一,可以與史匹柏的《E.T.外星人》或理察·唐納的《七寶奇謀》相提並論。」

「(《捉鬼小靈精》)或許沒有發明吸血鬼一樣酷的概念, 」《綜藝》的歐文·格萊伯曼寫道, 「但是,舒馬赫用一種堪稱奢華的音樂錄影帶式特質推動了影片的發展,他是第一個將其可視化的人——這早於《吸血鬼獵人巴菲》,也早於《暮光之城》,更開創了把怪物當嬉皮士的傳奇。」

在《別闖陰陽界》(1990)中,薩瑟蘭和朱莉亞·羅伯茨——同年的《風月俏佳人》讓她成為了超級巨星——扮演兩名在生與死之間試探的醫學生。

《別闖陰陽界》

2020年的此時,也就是在川普執政三年半的時候,回頭讀一讀卡羅爾·克洛弗在1993年《城市英雄》上映時為《視與聽》寫的封面故事很有意思。「我認為,有一種類似『普通白人男性』意識的東西正在形成,」她寫道。

比爾·柯林頓,第一個嬰兒潮時期出生的總統,剛剛宣誓就職。麥可·道格拉斯在片中飾演一名離異失業的國防工程師,在一個炎熱的夏日,他遇上了堵車,於是步行穿越洛杉磯去參加女兒的生日聚會。

我們隨後了解到,「自衛」(D-Fens,車牌上寫著這個名字)除了遭遇工作和家庭的失敗,他還被各種團體——拉美裔、黑人、富有的白人——宣稱為自己地盤的社區拒之門外。

「一個人究竟能如何從默認的類別中劃分出另外的利益集團呢?」克洛弗問道。「就像其他利益集團一樣:通過聲明遭受的壓迫。就身份而言,受害者地位是最重要的。『普通白人男性』的聲明是破產,無論是經濟上還是精神上的。」

《城市英雄》

《城市英雄》是舒馬赫25部作品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部——因為,雖然《蝙蝠俠與羅賓》(1997)引起了更多的爭議,但每個看過這部電影以及參與這部電影的人,包括舒馬赫本人,都認為這是一部糟糕的失敗之作。

舒馬赫從蒂姆·伯頓手中接手了這個系列,《永遠的蝙蝠俠》(1995)大受歡迎,「這部電影可能並未被公認為大銀幕超英電影的風向標,」《紐約時報》的傑森·貝利寫道。「但它可能是對舒馬赫風格最簡潔的概括:龐大而花哨、多彩而時尚、快樂且毫無歉意的大眾取悅之作。」

《永遠的蝙蝠俠》

《紐約時報》的戴夫·伊茲科夫冷冷地指出了舒馬赫在電影中「大膽的著裝選擇」,「比如《捉鬼小靈精》中年輕吸血鬼的朋克搖滾裝,引領了時尚潮流;而其他的,比如《蝙蝠俠與羅賓》中蝙蝠裝上清晰可見的乳頭,則不是這樣。」

2017年,《Vice》的記者諾爾·蘭瑟姆採訪舒馬赫時問及了那些乳頭。「在我們生活的這個複雜的世界裡,舊鉛筆上的橡皮擦大小的兩塊橡皮,這些小疙瘩,都能成為一個問題,」舒馬赫嘆息道。「這會出現在我的墓碑上的,我知道。」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舒馬赫改編自約翰·格裡森姆小說的兩部作品《委託人》(1994)和《殺戮時刻》(1996)獲得了較好的成績,後者中的主演馬修·麥康納在得知舒馬赫去世的消息後,向《綜藝》雜誌發送了一份聲明:「如果不是喬·舒馬赫在當時對我給予了信任,我的職業生涯就不會達到現在這樣的位置。」

《殺戮時刻》

其他曾與舒馬赫合作過的演員也同樣心存感激。科林·法瑞爾曾出演過《老虎連》(2000)和《狙擊電話亭》——彼得·布拉德肖稱後者是一部「駭人的、喧囂的希區柯克式微型驚悚片」,場景幾乎全部發生在「一個倒扣的棺材大小的空間」。

《狙擊電話亭》

2003年,法瑞爾在接受《獨立報》記者萊斯利·費爾佩林的採訪時表示,他「從喬身上學到了很多關於正直的東西,以及如何做一個正派的人,明白了所有裝飾都是無關緊要的。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他經歷過那些,做過那些事,買件T恤,把它撕成碎片,又重新縫起來。他從第一天起就非常照顧我,我知道,如果我遇到麻煩,我可以通過電話聯繫到他。」

彼得·索布辛斯基在網站RogerEbert.com上寫道,「(舒馬赫)最後嘗試的大片是人們期待已久的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歌劇魅影》(2004)銀幕版,但他的心似乎根本不在其中——除了明妮·德裡弗以名伶的姿態奉獻了歡快華麗的配角演出之外,這部電影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爛片,如果它沒有如此無聊,可能會成為當時的《貓》。」

《歌劇魅影》(2004)

但對於德裡弗來說,「喬·舒馬赫是我合作過的最有趣、最時髦、最搞笑的導演,」她在推特上寫道,「一位女演員曾在我耳邊抱怨;我是多麼地過分(我的確是)。喬幾乎沒有從《紐約時報》後面抬起頭,只說了一句,『哦,親愛的,沒有人想花錢去看規矩之中的表演。』」

評論家兼作家馬克·哈裡斯也在推特上發表了評論。多年來,影評人「嘲笑喬爾·舒馬赫,部分是出自恐同症,」他寫道。「是誰讓這個服裝設計師、櫥窗設計師,認為他可以執導電影?我一直很欽佩他,因為他對此毫不在乎,相信自己的眼界,而且樂在其中。」

喬·舒馬赫

最後引用一句舒馬赫說的話,我們再一次轉向安德魯·戈德曼的精彩採訪:「我常常在電影學校說的是,拍電影並不全是吹喇叭和戴墨鏡。每次拍攝都是苦差事。幸運的是,沒有什麼比這讓我更願意做了。」

相關焦點

  • 2021影評人最期待電影:《小紅花》排第三,唐探系列人氣依舊耐打
    而在2021年,內地影視圈也是備受期待,無數影評人也是在近日投選出了2021最受期待的五部電影。 第二名:唐人街探案3 2020年的春節檔開啟才一天左右,《唐人街探案3》的預售票房就已經突破了億元大關,創造了「華語電影預售最快破億」的記錄
  • 口碑不及格,依舊成爆款,中國觀眾不配好電影?
    但觀眾喜愛,不代表電影質量好。打個比方,《小時代》系列是爛片,近20億票房依舊讓郭敬明樂開花。第二條時間線,依舊是2002年,男主回到表白的前一天,發現這個時間已經沒有任何關於他存在的信息。一定要注意,這是消除存在,而不是親朋好友對他的記憶。記憶人腦對事物的反應,而男主在原生家庭的合影中,已經不存在了。這說明男主被消失的是存在,而不是人們對他的記憶。
  • 小成本電影也有好票房 新人導演的春天來了?
    小成本電影也有好票房 新人導演的春天來了?2018年,就有多部小成本影片獲得票房成功,不得不說,一個越來越開放、多元的電影市場正在形成。  幾年前,忻鈺坤導演第一部作品《心迷宮》,拍攝成本僅為170萬,最終獲得了1077萬的票房成績。他的第二部作品《暴裂無聲》(2017年)便獲得了《心迷宮》十倍的拍攝投資,雖然沒有實現《心迷宮》式奇蹟的漲幅,但是也收穫了5000多萬票房成績,同時口碑也不輸於《心迷宮》。
  • 《緝魂》:影評人吹上天,票房墜入地
    這類偏驚悚的懸疑燒腦電影,本身票房天花板不高,但在口碑的加持下,也不無成為「小爆款」的可能。遺憾的是,當「創造票房奇蹟」的前提口碑逐漸失控後,《緝魂》的「口碑票房雙爆夢」也就成了泡影。為何《緝魂》會讓業內影評人集體看走眼?如此再次避免這類業內和大眾審美割裂的事情發生?
  • 大報影評人
    在他的黃金時代,沒有登上他私人年度十佳榜的影片不可能贏得奧斯卡,沒有獲得他讚譽的外語片也難以在北美取得票房成功。克羅瑟是紐約影評人協會的主席,代表那種四平八穩的中產階級中庸口味,謹守《時報》所標榜的社會責任感。1967 年老邁的克羅瑟接連對《邦妮與克萊德》等青年電影判斷失誤,儼然被視為阻礙進步的絆腳石,黯然謝幕。
  • 內地票房過十億 獲寶萊塢歷史最高、口碑爆表,影評人放話年度最佳!
    該片從起片日起,票房與排片一路逆襲,上映26天,依然在內地票房榜單日票房排名第二。截至(5月30日),該片內地票房正式突破10億元,這也是印度電影在內地首次破10億。《摔跤吧!爸爸》作為一部「最不像印度片的印度片」完成票房逆襲,它用好口碑打破了觀眾間次元壁壘,而阿米爾·汗的敬業態度也讓中國影人慚愧,好票房不一定要靠小鮮肉和大場面。
  • 中國影評人現狀調查:誰在為影評人蓋章
    網絡流傳的「網絡影評人七大公約」1月11日,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牽頭的網絡影視評論委員會成立,會上選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張頤武為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張衛為理事長,並宣讀了「網絡影評人七大公約」,包括,實事求是批評、尊重每位觀眾喜歡或討厭電影的權利、反對網絡語言暴力。
  • 這些大眾討厭的電影,竟然被影評人奉為至寶
    根據「爛番茄」(Rotten Tomatoes)的數據, 網站「相當有名」(PrettyFamous)統計出了影評人評分與觀眾評分懸殊最大的影片。為了更具參考性,被列舉的每部電影都必須滿足在觀眾評分不高於60%,同時影評人評分不低於80%的條件。從喜劇到恐怖片,影評人給這些形態各異的電影打出了比普通觀眾高得多的分數。
  • 中外影評人齊聚平遙電影宮抨擊影評界亂象
    組委會提供中新網平遙10月15日電 (記者 胡健)平遙國際電影展學術活動——「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電影評論」影評人論壇14日下午在平遙電影宮論壇空間舉行,中外知名影評人共同探討中外影評人機制下的新特徵和新挑戰。參加論壇的有英國知名影評人、電影節策展人、作家湯尼·雷恩,法國知名影評人讓-米歇爾·傅東,以及中國影評人楊時暘和木衛二。
  • 開眼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評他眼中的十佳十差電影
    羅傑·埃伯特(1942年6月18日-2013年4月4日),美國影評人、劇本作家,普立茲獎獲得者。我仍然在渴望和夢想著,但是對我來說卻是如此難以溝通 - 不是表象,而是比喻的說法。6、《憤怒的公牛》(1980)
  • 影評人的口味
    最常見的情況是,普通觀眾不喜歡影評人推薦的某些「佳片」,又怪罪影評人惡評大眾喜聞樂見的影片。於是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把影評人和普通觀眾作為兩個群體,他們之間是否存在觀影口味上的明確差異呢?儘管這兩個群體所包含的對象非常不確定,但我相信口味差異是存在的。雙方最明顯的一個差異,是影評人對待一部電影通常更加嚴厲,即使是面對所有人都喜歡的電影,影評人也不太容易激動。
  • 他讓美國影評人感嘆「中國獨立電影大有希望」
    , CA 94121上映時間:8月11日 - 8月17日具體場次詳見影院網站www.lntsf.com/4star/6張電子票分為3對轉發朋友圈截圖抽獎抽出三位幸運粉絲~不需要大投資、流量明星和票房奇蹟200萬人民幣 24天拍攝東北鄉村
  • 《邪不壓正》觀感不佳,豆瓣評分持續走低,票房或不及預期
    一、《邪不壓正》的臺詞和人物說話的腔調與《讓子彈飛》《一步之遙》一脈相承,但是,在這部電影裡,某些片段人物的臺詞和說話的腔調總感覺怪怪的,有點假,或者說是聰明過頭了,反正聽上去讓人感覺很不自然不舒服。二、好的電影造就好的演員,或者說是好的演員輔助好的電影,《邪不壓正》中演員的演技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 《最美表演》首映 導演影評人犀利對話
    譬如今年的小成本佳作《心迷宮》,在好口碑的助力下成功走進院線,並取得了可觀的票房成績;《夏洛特煩惱》因口碑發酵成為票房黑馬,殺入十億元俱樂部,卻又因一篇指責抄襲的網絡文章陷入輿論漩渦。在今年的電影大事件裡,影評人群體意外地有了充分的存在感。
  • 封殺與沒落,影評人在美國
    目前,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大電影市場,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這個只佔有全世界人口4%的大國,每年貢獻著大約30%左右的全球票房。從電影票房、產業鏈、銀幕數等角度看,美國都佔據著全球電影的壟斷地位。繁榮的電影市場催生出一個特殊的產業——影評人產業,一些電影研究者、記者和業內人士以報刊、雜誌等媒介為主要陣地開展電影批評,形成了介於學術研究和大眾文化之間的精英文化,成為美國電影文化領域獨具影響的亞文化圈。
  • 情報Talk.06丨專訪資深影評人、臺灣電影節評委焚紙樓:動畫是我的妻子,電影是我的情婦
    那個時候在油管(也就是「youtube」)上剛好看到一部製作成本相對很低的電影叫《槍火》,但它對我好像很有魔力一般,深深的抓住了我的眼球,也和我以往看到的其它電影感覺很不一樣。為此我想知道,這部片子到底什麼地方吸引我?所以就找來大量有關電影的書籍來看希望解答這個問題。越看越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電影,而且很想將自己對於電影的感受挖掘出來,講述給大家聽。
  • 有時候,別太把影評人的話當一回事
    第二個,好萊塢巨頭華納兄弟旗下的超級英雄電影票房紀錄。這部電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當時在國內也是相當的火爆,不管是後勁走勢還是觀眾口碑,最後票房奪得了20當然,很多時候,票房高的電影不代表質量就一定優秀。
  • 《長城》《擺渡人》不好看?影評人從哪冒出來的
    12月賀歲檔最大新聞,應該就是因這幾天《擺渡人》到底好不好看,引起的一場針對影評人的口誅筆伐。  有評論認為,是豆瓣、貓眼上的影評人對《長城》、《擺渡人》等片子打分過低,從而讓觀眾止步,影響票房,進而上升到「影響中國電影工業」的高度。
  • 好看的電影推薦:票房收入最高的十部科幻電影
    科幻電影很少獲得影評人的褒獎,但這類電影從來都不是拍給影評人看的,它們是為影迷而生。在科幻巨製《超能查派》正在火熱上映之際,本篇盤點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十部科幻電影:注意星戰系列佔據了榜上的半壁江山!   On Friday, 「Chappie」 comes to movie theaters around theworld.
  • 當影評人轉型拍電影|觀察
    那麼,當影評人轉變「評論員」的身份,以「實踐者」參與到電影製作環節,他們的成績如何?尤其是「影評人」和「導演」在大眾輿論的推波助瀾之下,似乎擺脫不了身份的某種對立,又該如何應對轉變之後的身份立場?經過疫情之後的延檔,從目前來看,《蕎麥瘋長》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似乎都不盡如人意。拍sir在觀影過程中,不時聽到一旁觀眾的竊竊私語,甚至有人在影片結束時憤憤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