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物業、業主代表開展民主協商
村民開展協商民主議事
家和苑社區志願者聯合醫護人員開展助殘活動
特約記者趙尹通訊員鮑升濤王為
「退休幹部當起小區黨支部書記,單位『一把手』成了支部委員,私營業主當起樓棟長,音樂愛好者做起文體員,鄰家阿姨變身調解員……」置身於張灣區大街小巷,黨建引領隨處可見,社區服務時時可享。
去年以來,張灣區總結疫情防控先進經驗,堅持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從組織運行、服務供給、民主協商、多方參與等多方面,推動基層黨建為城鄉治理聚力賦能,努力把基層黨組織打造成群眾叫得應、離不開的「主心骨」和「貼心人」。
一核多元,有呼必應,築牢基層「主心骨」
「今天是我們社區大黨委暨共駐共建第四季度聯席會議,目的是建立會商機制,推動職能部門資源和力量下沉……」去年11月20日,張灣區漢江路街辦陽光社區召開「大黨委」共駐共建聯席會議暨「3+N」書記和骨幹隊伍集中見面會。過去,一個社區十幾名幹部想理順幾萬人的事兒,常常力不從心。
「一人走百步不如百人走一步」。張灣區打破條塊分割組織壁壘,全面貫通「街道黨工委—社區大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動力主軸,成立4個街道黨工委,組建34個社區黨委,吸納84個駐區單位、200多名黨組織負責人進入社區大黨委兼職。每季度一次「大黨委」聯席會議,每月一次「三方聯動」會議,每周一次居民議事會議,實現大事共議、要事共決、難事共解、實事共辦,城市基層治理和社區建設從「獨角戲」變為「大合唱」。
黨員不好找,群眾心不齊,服務不到位,曾是基層治理的難點。張灣區把黨的基層組織觸角延伸到群眾身邊,全覆蓋建立小區黨支部335個、樓棟黨小組1077個,配建小區黨支部陣地59個。率先成立物業行業黨工委,組建業委會246個,推選黨建指導員、樓棟「紅管家」48名,單建聯建「紅色物業」黨支部3個。去年疫情防控期間,黨的基層組織網絡體系發揮出超常作用,3000餘名無職黨員迅速集結成立105個臨時黨支部,組建黨員突擊隊123個,以社區大黨委為核心、小區黨支部和樓宇黨小組為骨幹,充分發揮社區網格員、志願者、小區物業、樓棟長、公益組織作用,築起社區防控「鋼鐵長城」。
相對於城區,鄉村治理一直是短板。去年,張灣區圍繞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強化提升行動」,全面探索建設片區黨委、產業支部等聯合黨組織,實施「頭雁」工程和「一村多名大學生」培養計劃,完成36個農村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提檔升級,全覆蓋建立民主議事協商組織,指導制定村規民約。圍繞「七彩西溝、方灘畫廊」資源優勢,積極推進「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示範區」創建,推動基層組織建設和生態保護、鄉村治理、民生改善「同步過硬」,用紅色資源引領綠色發展,實現紅綠交融、綠富同興!
四治融合,守望相助,打通治理「大動脈」
「自從家門口建起『議事會』,咱們社區很多老問題有了解決辦法!」張灣區車城路街辦高家灣社區一處上世紀70年代建設的安置樓,亂搭亂建等問題始終困擾著居民。去年,社區圍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將「議事協商會」搬到居民家門口,黨員、群眾、執法單位面對面擺政策、講道理,拆違這個過去人人頭痛的難題有了解決利器。不久,小區違建順利拆除,收回的公共用地打造成綠地和居民活動場所。
群眾訴求多,社區力量弱,怎麼辦?張灣區積極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多方參與基層治理格局,建立完善「居民公約+小區業委會」等治理機制,探索建立村(居)民議事會制度,規範民主議事程序,引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花果街辦放馬坪成立了居民理事會,支部書記、會長楊志金帶領12名無職黨員引導居民主動參與鄰裡糾紛調解、項目拆遷協調等社區事務;車城路街辦巖嶺社區半山尚小區黨支部招募熱心業主組成「小區志願管家」,協助物業辦開展服務,並定期開展文明樓棟評選活動;藍山郡小區通過議事會、會客廳等形式,對停車、養狗等公共事務進行民主協商,有效激發了業主參與小區治理的積極性。
基層治理有溫度,還要靠「德治」揚正氣、「智治」提效率。張灣區車城西路8號東鑫大廈由39名退休老黨員組建黨支部,他們主動發揮餘熱,定期組織居民開展聯歡會、百家宴等活動,引領形成守望相助之風,成為十堰家喻戶曉的「幸福大廈」。張灣區漢江路街辦探索信息化治理方式,開發智慧社區APP平臺,基層黨建、政務服務、物業管理、信息諮詢等實現掌上「一鍵通辦」,居民辦事不再跑冤枉路。
同時,張灣區以黨建為引領,通過國有資產劃撥、房地產開發商配建、駐地單位共享等模式,破解部分社區無辦公場地、無居民活動陣地等難題;以車城路街辦陽光藍山郡社區為代表的「三項清單」制度,實現服務資源與群眾需求無縫對接;以漢江路街辦陽光社區為代表的「三事分辦」制度,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漢江路街辦東風社區黨群藝術團、車城路街辦公園社區老年大學、花果街辦頭堰社區「愛心食堂」、紅衛街辦「紅衛紅」志願服務隊等200多個社會志願服務組織,合力參與社會治理和公益服務,打通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支撐保障,集約高效,激活更多「動力源」
「小區黨支部建得怎麼樣,能否發揮作用?小區還存在哪些亟需解決的困難問題?」去年11月24日,張灣區委副書記、區長周玲變身社區黨建專員,深入包聯社區19個小區走訪調研,為基層治理把脈開方。「一社區一專員、一小區一支部」,去年以來,張灣區集中向社區派遣縣級黨建專員37名,指導街道向社區派遣第一書記37名。統籌轄區公共醫療和法治資源,先後向社區派遣公共衛生健康專員1258名、法治專員37名,推動61家區直機關企事業單位、2497名在職黨員幹部到社區報到,為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注入了強勁動力。
緊扣街道社區責權不對等、「小馬拉大車」、工作推進難度大等突出問題,張灣區在全市率先完成街道體制改革,科學設置「五辦三中心」,賦予街道人事考核權、徵得同意權等「五項權力」,調配下放編制154名,全面充實街道力量,破解街道「責任無限、權力有限」瓶頸難題,讓條塊關係更加順暢。考核聘用社區工作者477名、後備人員40名,落實社區書記「事業崗位、事業待遇」,出臺社區工作者隊伍專業化建設標準,讓基層工作崗位受人尊敬、令人嚮往。
張灣區先後出臺20多項加強城鄉基層治理的政策,新增2000多萬元將社區幹部工資報酬全部納入財政統籌,新設立500萬元基層治理專項基金,並建立村級配套黨建經費三年遞增機制。實施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領頭雁」培養工程,制定村(社區)集體經濟收益創收獎勵辦法,建立特殊榮譽津貼、職業津貼、任職年限補貼制度。聯合住建等部門,啟動30多個房地產項目社區配建用房移交工作,為社區爭取6700多平方米社區服務活動場所。投入800多萬元高標準建設村(社區)黨建綜合體16個,建成全市首家「支部書記學院」,並建設一批小區黨員群眾服務點、政治生活館、黨建特色園區、黨建文化帶等「紅色矩陣」,全面提升城鄉基層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