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媒記者走進「中國麵包之鄉」資溪「拜師學藝」(圖)

2021-01-11 中國江西網

網媒記者體驗麵包製作

網媒記者體驗麵包製作

網媒記者體驗麵包製作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王樊焦俊傑報導:結束了在資溪九龍湖景區的參訪後,8月21日下午,全國網媒江西行採訪團來到資溪麵包文化產業園。眾網記們不僅觀摩了製作麵包的整個過程,還向資深麵包師傅現場學習,並成功的完成了自己的專屬作品,體驗了一把DIY的樂趣。

  資溪,贛東邊陲的一個山區小縣,不產小麥,也不是麵包消費的最前沿,卻成了「中國麵包之鄉」。然而,在這裡,卻走出了數萬「麵包大軍」,分布在全國上千個大中城市,甚至涉足俄羅斯、越南、緬甸等國,書寫了一段縣域經濟發展的神話。

  來到「麵包王國」資溪,眾網媒大咖們入鄉隨俗,親自上陣製作自己專屬風格的麵包。生活需要新鮮,創作需要用心,靈感需要一個火花。面對最流行的DIY,記者們戴上帽子,讓思想天馬飛馳,讓心情隨性自然,用手拿捏出獨一無二的生活藝術。

相關焦點

  • 暢行中國 | 麵包之鄉 「好吃」資溪
    麵包之鄉 「好吃」資溪 壯麗70年,奮進新時代暢行中國——全國交通廣播記者走進江西大型融媒體主題採訪活動進行了兩天可以說這兩天的參觀採訪給記者的感觸非常不同總結起來就是:在南昌,真好看在資溪,真香!為啥?因為資溪是遠近聞名的中國「麵包之鄉」!資溪江西撫州市的一個山區小縣人口只有12.6萬卻走出了4萬多人的「資溪麵包大軍」分布在全國許多城市每年麵包業為資溪帶來40多億元產值那資溪縣是怎樣發展起來麵包業的呢?
  • 「中國麵包之鄉」資溪文旅招商推介走進福州
    福州新聞網5月24日訊(記者 邱陵)24日,由資溪縣委、縣政府主辦的2019年資溪縣文化旅遊招商推介會在福州舉行。據了解,資溪地處江西省東部、武夷山脈西麓、長江經濟帶與海西經濟區交匯處。推介會上,資溪縣副縣長張明春將資溪概括為三句話,即「因生態而珍貴,因麵包而聞名,因旅遊而興旺」。
  • 「靠麵包打天下」?記者探秘中國麵包之鄉
    本臺記者:佳藝贛東邊陲的山區隱藏著一個「中國麵包之鄉」——資溪。這裡走出的數萬「麵包大軍」在全國各地開有5萬多家麵包店,足跡還涉足俄羅斯、法國、越南、緬甸等國,每年為資溪帶來40多億元產值,書寫著一段縣域經濟發展的神話。
  • 不產小麥,無麵粉廠,這個山區小縣成「中國麵包之鄉」
    不產小麥,沒有麵粉廠,也不是麵包生產、消費的最前沿,資溪,贛東邊陲的一個山區小縣,卻成了「中國麵包之鄉」。資溪全縣人口只有13萬,卻走出了近5萬人的麵包軍團,在全國1000多個縣市開設1.6萬多家麵包店,並已走出國門進入俄羅斯、緬甸、越南等國外市場,實現年產值近200億元,同時帶動周邊縣市20餘萬人從事烘焙相關行業,書寫了一段縣域經濟發展的神話。
  • 綠水青山間竟然深藏著「中國麵包之鄉」
    小城的麵包物語記得在南昌的時候,總能在街頭看到「資源麵包」店,我一直以為它是一個麵包品牌,直到來了資溪我才明白,原來它指的是資溪人開的麵包店,原來大山深處的這個小城竟然還是享譽全國甚至全世界的「中國麵包之鄉」。
  • 「中國麵包之鄉」居然在江西?「麵包+旅遊」的玩法讓你難以忘懷
    「中國麵包之鄉」在江西?你沒聽錯,就在撫州市資溪縣。位於江西省中部偏東,撫州市東部的資溪縣,是江西東大門,也是江西進入福建的重要通道。資溪縣走出的數萬「麵包大軍」,在全國乃至全球各地開有5萬多家麵包店,每年為資溪帶來40多億元產值,全縣12萬人當中有3萬多人從事麵包產業,佔總人口的25%。「人人都會做麵包,人人都能當師傅」這句話,這在資溪縣一點都不誇張,一個被森林覆蓋的山區縣城,既不種小麥,也沒有麵粉廠,卻以麵包揚名天下,堪稱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神話。
  • 感受中國軍魂 全國網媒記者走進南昌艦
    全國網媒記者參觀南昌艦(本文圖片皆由記者邱業成拍攝)楊雙峰為全國網媒記者講解會議室的作用楊雙峰正在講解一些南昌艦上的使用物品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黃思農報導:5月31日,本來該是高溫的南昌,卻稀稀拉拉下起了小雨,今日的氣溫只有20度左右,記者在南昌艦主題公園看到前往參觀的遊客大多數為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全國網媒記者走進南昌艦時,也不禁感受到了軍人精神的莊嚴與肅穆。
  • 江西一個小縣城市,人口13萬,是遠近聞名的「中國麵包之鄉」!
    資溪建縣於明朝萬曆六年(1578年),時名瀘溪縣,民國三年(1914年),因避湖南省瀘溪縣同名,奉命改為資溪縣。資溪是中國麵包之鄉,資溪麵包7000多家麵包店遍布全國,還分布在俄羅斯,越南,香港等地。資溪縣擁有江西馬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九龍湖國家溼地公園、華南虎野化放歸基地等國家級名片。
  • 江西資溪,麵包之鄉,為什麼卻吸引靈隱寺的大覺禪師在這裡修行?
    這一次,跟隨由中國綠色時報社主辦的「中國森林旅遊美景推廣計劃」,走進江西,第一站,便來到了資溪大覺山,走進傳說中的「神山聖水,覺者天堂」。扇子石插於巨石之上,高約十米,恍若天外飛來之物,相傳因覺者仙師讀經入迷,不慎墜扇於此。在山水之間,向著蓮花峰頂徐徐攀升,如今,因著纜車,上山之路已經變得很愜意。然而,在纜車上,望著偶爾露出地面險峻的山路,不得不感慨,曾經的「覺者」,曾經的信眾,是怎樣的執著,怎樣的信仰支撐著他們一步步,翻過一座座山,最終抵達蓮花峰。
  • 以資溪麵包故事為題材的電視劇《麵包先生》,男女主演是王雷、秦海璐!
    請點擊上面資溪愛在人間黃輝關注,支持一下吧(資溪人都在關注喲)由藝海納川國際文化發展公司擔任製作的《麵包先生》(又名《像我們這樣奮鬥》)
  • 國機智駿新能源汽車驚豔全國網媒記者(圖)
    【2020年全國重點網媒江西行專題】2020年全國重點網媒江西行走進國機智駿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王樊報導:新能源汽車的「電機、電控、電池」三項核心技術,國機智駿都有專業的團隊在做9月24日,參加2020年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江西行的記者集體被國機智駿新能源汽車「驚豔」到,不少記者還近距離試駕體驗國機智駿新能源汽車的不凡品質。匯聚全球研發專家和行業精英的國機智駿,堅持自主研發,聚焦三電核心,構建涵蓋新能源整車設計、研發、製造、銷售和服務的全價值鏈體系。
  • 拜師學藝
    拜師學藝 2020-10-30 16:44:43
  • 電視劇《麵包先生》,12月31日在資溪正式開機!招募群演啦!
    請點擊上面資溪愛在人間黃輝關注,支持一下吧(資溪人都在關注喲)
  • 美猴王之拜師學藝
    在原著《西遊記》的第一回和第二回中,介紹了美猴王拜師學藝的情況,其具體詳情如下:一、學藝行程:先從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乘東南風,二、學藝經過首先、苦練基本功。其次、學藝目的明確。孫悟空學藝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長生不老」。當菩提祖師問他「你今要從我學些什麼道?」悟空的回答,既顯示對師父的尊重,也突出自己的選擇。
  • 感受綠色生機採訪紅色故土 網媒記者走進龍岡畲族鄉張家車
    2019全國重點網絡媒體吉安行採訪團在龍岡畲族鄉張家車(本文圖片由記者舒言誠攝)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見習記者鍾玄翀報導:10月23日上午,2019全國重點網絡媒體吉安行記者團從吉水縣出發驅車來到革命老區永豐縣,品畲族鄉之美,探尋紅色印記
  • 拜師學藝,不可不知道的禮儀流程有哪些
    拜師學藝,不可不知道的禮儀流程有哪些文/@成長新視點拜師學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傳承技藝的一個必要環節。在中國古代民間,對技藝傳承有著嚴格的要求和約束。無論是傳統武術,還是烹飪、中醫,或者木工、鐵匠、泥瓦匠、竹篾匠、金石匠、書畫匠等,他們在技藝傳承上,都必須走拜師學藝的流程。傳統拜師禮儀流程,主要有前期考察、收徒準備和拜師儀式三大階段。一、前期考察。兩個人正式成為師徒關係之前,都會有一個彼此考察階段。拜師的人,會經人介紹選擇自己心儀的行業、師門及師父。
  • 拜師學藝這個事,我想說說
    ……忠臣無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引自清代詩人羅振玉《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且在拜師學藝這個事上,從古至今都有明確的從屬關係,徒弟進了師父的門,行了拜師禮,基本就由師父管教,父母都不能言說。而徒弟的未來,也是師父說了算,不得背叛師門,否則就是欺師滅祖,會被行業裡所唾棄。
  • 成功三部曲:出門、拜師、學藝
    然後拜師學藝,經過苦練最後學得絕世武功,繼承高尚品德,成為一代武林大俠。 金庸筆下的郭靖拜洪七公為師,學會降龍十八掌;令狐衝拜風清揚為師,學會獨孤九劍;張無忌也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學會了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他的師父張三丰更是德高望重。
  • 北大研究生北京賣牛肉粉 曾嘗百店拜師學藝(圖)
    創業之初,張天一既是老闆,有時又客串大廚。客人們大多不知道他是北大的碩士研究生。  本報訊 「吃圓的,還是吃扁的?」昨日,記者採訪了張天一。  「碩士粉」開在京城繁華處  守著一鍋牛肉、牛骨湯熬到凌晨兩三點,次日一早再搭地鐵首班車進店,燒水、煮米粉、招呼客人……還有3個月就要畢業離校,這就是張天一現在每天的生活。  在北京朝陽區環球金融中心M樓,旁邊就是高大上的渣打大廈,周圍不乏法式大餐、日本料理等高端環球食肆,你很難想像,這裡會有一家湖南街頭常見的「津市牛肉粉」。
  • 西遊記中,孫悟空拜師學藝的真實動機是什麼?
    西遊記中,孫悟空拜師學藝的真實動機是什麼?《西遊記》中,孫悟空是貫穿其中的靈魂人物,要了解他就需要知道他的人生軌跡:花果山為王、靈臺山拜師、大鬧天宮、五行山思過、西天取經、修成正果,等等。而這些重頭戲的契機當是靈臺山拜師。孫悟空有著通天入地的本領,又在花果山為王逍遙自在,為何還要尋思著拜師學藝呢?原著描述一:「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學爬會走,拜了四方。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