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故事,挺有意思的。
有個導演拍了一個紀錄片,講高樓大廈和燈紅酒綠。他拿著這部片子去了非洲,想看下本土人對這部片子會作什麼反應。
影片播完了,這些人興致勃勃討論起一隻雞來,說它怎麼在泥裡啄食吃,沒有一個人討論電影情節、取經、立意、拍攝手法。
導演就納悶了:影片裡沒有雞啊。
他回去看了一遍又一遍,還是沒有發現這個雞。這就讓他很困惑了:難道是他們自己的想像?他開始一幀一幀的拉這個片子,終於在一個角落裡發現了一隻雞。
而這隻雞出現的時間,低於 8 畫格。什麼意思呢?電影是每秒鐘 24 畫格的連續運動,如果一個事物出現的時間低於 8 畫格,一般人是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的。但是那些土著人關注到了,為什麼?
因為他們只認識雞,只對雞有認知。什麼高樓大廈、酒吧他們聞所未聞,更不知為何物,在看的時候自然就虛化了它們、把所有主體當背景,直到這隻雞的一閃而過,才讓他們興奮了起來。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存在於一本書《電影的本性》裡,而「你是否看到了一隻雞」也成了電影學中經常會說的一句話。什麼意思呢?我們每個人在閱讀一部作品、觀看一部電影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常常只是我們眼中的那隻雞。
我想到了我們的工作,常常因為一些問題和他人爭的面紅耳赤:業務方亂提需求、同事甩鍋、合作夥伴搶資源、領導瞎摻和、開發隨便砍需求……我們常常覺得在跟傻瓜對話,也常常在別人眼裡擔任著傻瓜一職。
誰也說不清楚傻瓜究竟是誰,而傻瓜是誰其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呢?是他基於什麼樣的原因和背景,得出了這個結論。
之前有個同事找我提需求,我們當前的產品是用信息流+分類來承載所有的視頻類內容,他希望能支持 Gif 的封面圖——不是優酷愛奇藝那種內容預覽型動態圖,而是BulingBuling閃耀燈牌的那種。
聽到的瞬間,我內心的反應是:What?你在說什麼?於是,我追問了一下:為什麼想要這麼做?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現在封面圖不能動的方式帶來了哪些實際的影響?
他說:我覺得我們應該嘗試使用更多形態的展示形式,有了靜圖就可以嘗試動圖。動圖肯定是比靜圖更能吸引大家注意力的。這是他看到的第一隻雞:動圖封面會比靜圖封面更能吸引注意力。
我又追問:在產品裡面,我們當前封面圖承載的是「展示標題」的功能,大家需要通過封面圖看到標題、來決定是否點開該視頻;會閃的那種一般只會承載吸引注意力的功能,標題的呈現效果一定會有折損的。你敢想像打開一個產品,全屏都在閃嗎?
他說:我在群裡試了一下,你應該也看到了,把封面圖改成 Gif 了(文案+圖+視頻連結),大家都說這個圖很有創意,我覺得咱們產品也可以上線這樣的功能。這是他看到的第二隻雞:大家認為動圖比靜圖更有創意。
我聽懂了他的需求:通過動圖封面來吸引更多人注意力,讓大家感覺有創意。但這只是表面上的需求,我需要了解他產生這個想法的真實原因和背景是什麼,也就是繞過他看到的兩隻雞,去找他沒有看到的、但最關鍵的那隻雞。
我問他:為什麼現在做群分發時改用 Gif 動圖,是一時興起、還是想要解決之前的某個問題,因為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簡單的標題圖;大家對動態圖的好評,是否提高了點擊率?你怎麼確定大家不是對新形態出現的正常興奮表現?
他說:數據不好,我們欄目要改版,就想著先試試這個方法。
也就是說,視頻點擊率和完播率下降了。
那問題的關鍵應該是:為什麼要改版?是為了提升點擊率、還是完播率、還是分享率、好評率?目標不同,整改方向和策略完全不同,優先級也不同。
確定了目標,再基於目標去找問題,看是內容問題、標題問題、視頻引導文案問題、還是引導圖問題?這個需要拉數據去看、以及 A/B 測試,才能找到好的解決方案。
他直接選擇了方案:用更炫的圖來吸引大家的目光,讓大家點擊。這個方法確實起到了效果,但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如果目標是完播率,那應該針對內容本身下功夫。即便是想解決點擊率的問題,也需要考慮是標題、引導文案還是圖的問題,不然做了一堆的事,都不知道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
最後的結論是:我們不會上 Gif 封面圖的功能。如果上線了,用戶打開產品看到滿屏都 bulingbuling 的,都是重點就會讓用戶沒有重點可抓。
我能給到的產品解決方案是什麼呢?把他們覺得重要的內容,做一個置頂的推廣,增加一個「置頂」小標籤,讓用戶一進來就可以看到。
我以為,我們看到的是一隻雞。
不久之後,我在會上被他點名投訴了:我不知道你們產品是怎麼評估需求的,為什麼我提的需求都不上,我那麼合理的需求。
我知道了。你看到了什麼,往往不取決於現實如何,而取決於你能看到什麼,而決定你能看到的範圍和樣子,是你的處境、立場、知識結構、文化背景、工作經驗、家庭環境,以及你全部人生閱歷。
即便以上都相同,但各自立場不同、出發點不同,對待事物也會不同。同一件事,過幾個月、幾年回頭再看,又是不同。
而真實的世界是,沒有人是完全一樣的,就像世界上根本找不出兩片相同的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