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當你處於人生低谷時,一定要看的一部勵志片《百元之戀》。
該片導演武正晴是著名的喪燃片代表,所謂喪燃,顧名思義,既喪又燃,這部《百元之戀》也是如此。
影片講述了32歲未婚女青年一子,毫無生活鬥志,每天懶懶散散的幫家裡的料理店幹活,更多的時間花在了在遊戲中虐殺侄子上。
離異後回到娘家的妹妹二三子看不慣姐姐的行事作風,兩人打了一架後,一子搬出了家裡,並在經常光顧的便利店找到了一份收營員的工作。
在便利店周圍,一子認識了很多奇怪的人,並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拳擊。她想贏一次,她想要那種比賽完後,和對手互相拍拍肩膀的感受。
她努力訓練,儘管最後在比賽中仍然輸掉了,但她的經歷以及輸掉比賽後一子毫不掩飾說出口的"我真的好想贏。"都讓觀眾看到了從她"廢材"的人生裡,看到了希望,得到了鼓勵。
它不像一般勵志片一樣,講述處於低谷,歷經種種磨難,奮力拼搏後逆風翻盤的成功者的故事,這部影片從小人物的視角出發講述了一個失敗者的故事。主人公一子的經歷,帶我們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人生,失敗是人生的常態,而成功不是。
失敗的背後,是小人物的自我放逐
影片開頭,一身肥肉,臃腫不堪的一子印入眼帘,32歲未婚、沒有事業、死氣沉沉,這種種標籤無一不在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失敗者。
有人說,對於那些被生活打擊的體無完膚的失敗者,我們總是抱有同情和憐憫之心,但是對於一子這樣並沒有受過什麼很大的創傷,卻依然對生活如此消極態度的失敗者,我們卻很想痛罵她,罵醒她,就像一子的妹妹二三子看不慣她的行事作風,痛罵她那樣。
一子和二三子打完架離開家時,在家門口摔了個大馬趴,她慢騰騰的爬起來,也不管頭上的番茄醬和少了一隻的鞋子,就那麼往前走。
在被妹妹罵時,一子一瞬間的憤怒,表明她其實是渴望有所改變的,但現實種種讓她感到無能為力,所以她選擇離開。
她何嘗看不懂父母的對她的失望和焦慮,何嘗看不懂妹妹對她的鄙視,正是因為承受的夠多,又無力去改變,所以她開始放任自我。
再到後來,一子在便利店上班認識了話嘮猥瑣的同事野間,在被野間強暴後,她十分冷靜的用酒店電話報警,沒有哀嚎哭泣,更沒有抱怨和憤怒。
一子過於冷靜的表現,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她對這個世界的抽離感,這種不在意的背後,也許是她已經被生活強姦了無數次的習以為常,所以面對這些事情,沒有震驚沒有憤怒,似乎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她就像這個世界的一個旁觀者。
一子的形象其實也代表了很多小人物的生存現狀,就如同在便利店周圍聚集著的那群奇怪的人,強姦一子後,被警察追捕的野間,他明目張胆拿了便利店的錢然後消失;因為偷竊被開除後還經常來店裡拿臨期食物的小老太;患有抑鬱症的店長。
他們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因為受盡周遭的白眼與鄙視,開始自我放逐,他們丟掉原則與道德感,隨意過活。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害怕從來不去改變和嘗試
因為受盡白眼,所以越發的墮落,不敢嘗試,因為害怕嘗試後會引來更多的嘲笑,所以固守著自己的一方天地,一生沒有活出自己的價值。
一子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
在一子因為開始練拳擊,不再頹廢生活,變得堅毅且自信時,父親對一子說:"你變了很多,很好。像爸爸這樣到老了都沒有活出價值,你沒變成這樣是好事。"
父親不曾追求夢想,不曾有過那種熱血沸騰的時刻,你說他後悔嗎,從他遺憾的語氣中不難猜出他時後悔的,後悔年輕時不曾勇敢追夢,所以他連努力拼搏後失敗的機會都沒有體會過。
一子曾經也是一個沒有自我價值認同感的人,同樣的,在別人眼裡,她也是個廉價的女人。
一子偶然認識了拳擊手狩野,並開始和他約會,第一次約會時一子和他的對話,一子問:"為什麼是我?""我覺得你不會拒絕,生氣了?""不,沒有。"
在尊嚴被這樣踐踏的時候,一子依然無動於衷,因為她早已放下了尊嚴,別人的侮辱對她來說不重要,正如後面一子自己所說,我就是價值100元的女人。
後來一子開始練拳擊,在比賽場上,即便被對手打得落花流水,她依然堅持戰鬥,沒有放棄,儘管最後落敗,但是她依然贏得了家人、觀眾的掌聲。
一子和父親就是正反兩面,父親一生沒有拼盡全力追求過夢想,而一子做到了,他是羨慕一子的,從始至終,一子的父親沒有說過如果追夢途中遭遇失敗怎麼辦,反而直言一子這樣很好。
所以你看,重要的根本不是會不會失敗,而是有沒有敢於改變的勇氣。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從來不曾開始。
成功不是常態,失敗才是
這部電影的標籤是勵志片,起初我以為,這大概也是一個逆風翻盤,看完讓人覺得爽快的片子,但影片從開頭就無與倫比的喪,到中間時,一子開始練習拳擊的時候終於有點燃起來,就像是在起飛前的助跑,每一步都踏在人心尖上。
一子想參加比賽,但教練說,32歲正好是女拳擊手退役的年齡,勸她不要想了,一子不肯放棄,她想比賽,想贏一次。
她嚴格的鍛鍊自己,一次次去找教練表決心說想參加比賽,教練無數次的對她說算了吧,比賽很辛苦的,她都沒有放棄,反而是更加努力,把參賽的各項要求一個一個的練達標,最後終於成功登上了比賽場。
本以為這麼拼命的一子最終會贏得比賽,逆風翻盤,結果竟然還是輸了,其實看到這裡我是有點難過的,我想拼盡全力想贏,卻發現離贏這個目標其實還有很遠一段距離,我想任誰都會產生一些挫敗感吧。
直到一子在狩野面前崩潰大哭,說自己真的好想贏,哪怕贏一次時,我又釋然了。
林肯曾說:我們關心的,不是你是否失敗了,而是你對失敗能否無怨。
誰的人生是不經歷失敗的呢,即便是那些已經成功的人,背後多的是我們不曾看見的黑暗時光,失敗才是人生的常態,一子接受了失敗的自己,她敢於正視自己想贏的心,那勢必不會被這一次的失敗打倒。
這部電影之所以一直受到這麼多的追捧,正是因為它真實,一子拼盡全力後的失敗經歷撫慰了一直在失敗的痛苦中苦苦掙扎的我們。
無論是已經成功的人還是像本片主人公一子一樣拼盡全力還是失敗的人,必然都經歷過失敗的痛苦,經歷過失敗後成功的人,無疑是幸運的,但還在失敗中掙扎的人也不要氣餒。
寫在最後:
你走過的每一步都是算數的,可能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那個目標,但過程就是價值。
就像一子,即使她最後沒有贏,但是她練出了讓教練都誇讚的左勾拳,她勇敢的做出了改變,為自己的夢想努力的拼搏了一次,這就是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接受失敗乃人生常態這件事,或許會讓我們下一次的起航更有爆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