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的電影看多了就像喝多了雞湯一樣,不會再被正能量的情節感染,反而覺得審美疲勞。所以大多數的勵志片都在不斷的轉換方式去儲波發正能量,武正晴導演的《百元之戀》就是一部不同尋常的勵志片。電影講述的是32歲的一子,就像一個廢人一樣依靠父母和妹妹養活,從來沒有工作過天天沉迷遊戲,直到和妹妹的矛盾激發後她才搬出去獨立生活。在便利店工作讓她和打拳的男神得以認識,後來她接觸到了打拳並愛上了這項運動,最後她從一個廢柴逆襲。小編覺得每個人都擁有改變人生的機會,無論曾經生活有多頹廢,只有勇敢的改變自己,就可以獲得截然不同的人生。
電影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的成功,無論是前半段還是後半段,都很清楚的呈現給了觀眾,而且主要通過細節和環境來側面的稱託,達到導演想要的效果。同時也形成人物前後段的反差,給觀眾帶來視覺衝擊。剛開始的一子雙眼無神、動作猥瑣,坐在電腦前的廢柴模樣完全讓人無法想像這是一個32歲的成年人,生活環境邋遢混亂,讓小編覺得既熟悉又難以置信,似乎生活中很多沉迷網絡的人都是這樣的生活。而一子只是其中一個典型而已,在面對這樣的一子時很難想像她會如何逆襲,將廢柴人生轉變的積極向上。
影片之所以能夠引起共鳴,不讓觀眾疲倦是因為每一個人物的出現似乎都是貼近生活的,都是我們身邊會出現的,都真實的再現了社會底層的生活方式。一子在便利店兼職時,她摳門的老闆、猥瑣的同事還有那個因為偷錢被開除卻還回來拿過期食品的阿姨,一子就在這樣的環境裡度日。小編覺得電影雖然沒有刻意的突出這一方面,但是觀眾卻很容易被觸動,特別是看到店長一天打三份工的時候,這種為了生活變得狼狽不堪的模樣不也是每個人的日常嗎?在不知不覺中,共鳴就產生了,甚至有種親切感。看著電影裡的人,好像在看自己的生活。
電影的後半部分,節奏突然變快,就像是一子的人生節奏一樣。當一子接觸到拳擊的時候,她整個人和影片的節奏一樣有巨大的比較,而且影片的結局也讓人意外,在這意外中卻更貼近生活,減少了距離感。一子從一個廢柴變成了一個很積極的人,對待打拳也非常的認真。而且整個人也不再猥瑣躲閃,變得開朗自信了。不過她比賽輸了確實沒想到,小編本以為這是部勵志片結局會一樣的俗套,但是導演真正的目的可能不是這樣的,輸了比賽的一子似乎才更像一個普通人。夢想和現實之間是有落差的,我們作為普通人有扭轉人生的權力,當然也得承受夢想落空的後果。
比賽輸了生活卻還要繼續,雖然一子沒有成為拳臺上的贏家。可是她從廢柴的生活中掙脫了,她蛻變了自己獲得了新生,以後的人生她不用再像一個廢柴一樣,她找到了喜歡的東西也找到了適合的生活方式。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呢?在某些時刻肯定也想成為廢柴,或者成為過廢柴,但是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放任人生在頹廢中度過。我們都擁有改變人生的權利,即使人生的前半部分並不精彩,甚至令人唾棄,但是改變的權利在我們手上只要我們想就可以立馬改變現狀。在不斷的努力中,讓世界看見一個不一樣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