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半個世紀的載浮載沉,香港電視廣播公司(TVB)的發展歷程無疑是整個香港電視業的一個縮影。本文梳理了TVB50年發展的大致輪廓,從「創世紀」到「大時代」,再到「宮心計」帶來的內外交困,迎來50歲生日的TVB還能迎來「下一站彩虹」嗎?
文 | 葉實
11月19日,香港電視廣播公司(TVB)迎來成立五十周年慶典。汪明荃、曾志偉、鄭裕玲等200位藝人盛裝出席,共同為TVB慶生。
但與盛典當晚的星光璀璨相比,整個五十周年活動卻整體清冷。經典綜藝《歡樂今宵》復活被指「炒冷飯」,亮燈儀式寒酸的像普通公司年會,宣傳報導更是零零星星——倒是羅嘉良「炮轟」TVB的新聞成為焦點,這位TVB首屆視帝,也是第一位拿到三屆視帝的演員,本來已獲邀參加50周年典禮,卻因幾萬港元的經費問題遭到老東家冷對,臨時被取消邀約。
羅嘉良爆出的「家醜」,也多少反映出這個傳媒帝國走向落日餘輝的不爭事實。由於內外諸多因素,年過半百的TVB已經盡顯疲態,很難重現昨日榮光。從2016年報來看,TVB 2016年全年廣告收益僅為27億港幣,約合人民幣23億元。
對比內地衛視,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東方衛視2016年廣告收入分別約110.25億、80億、50億、45億,按照約定俗成的劃分,TVB 23億元的廣告收入在內地只能算是一家二線衛視。
曾經的華語電視之光,陸港兩地流行文化的引擎,如今卻江河日下,廉頗老矣,不禁令人感慨唏噓。歷經半個世紀的載浮載沉,TVB的發展歷程無疑是整個香港電視業的一個縮影,其所經歷的困厄和心懷的冀望,甚至觀照了整個傳統媒體的痛與夢。
本文試以四部TVB經典劇集《創世紀》《大時代》《宮心計》《下一站彩虹》為綱,粗線條鉤沉出TVB 50年發展的大致輪廓。
1965年,早已憑藉「邵氏影業」穩坐亞洲電影霸主地位的邵逸夫,敏銳嗅到傳媒環境的更迭,轉戰電視業,與利孝和等華人買辦和英資財團一起創辦了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並於1967年11月19日正式開播。
在此之前,獨霸香港電視業的「麗的映聲」為收費電視,而TVB則是香港首家獲得免費無線電視牌照的電視臺,因此又被稱為「無線電視」,TVB開播初期,觀眾約30萬人,因此並未引起霸主「麗的」的足夠重視。
但由於「無線電視」不像「麗的」那樣受地線所限,又是免費播出,加之無線電視還是首家採用彩色播映系統的電視臺,因此在短短幾年時間內,TVB迅速起步,收視和用戶覆蓋趕超「麗的」。
可以說,正是因為TVB的出現,才真正使電視成為一種家庭文化,推動了香港電視平民化的步伐。數據顯示,香港家庭電視機擁有量從1966年的15%,到1975年已增長至90%。
截至1972年底,全港收看TVB的觀眾已高達200萬人,而這一年「麗的」訂閱客戶銳減,觀眾萎縮至30萬人。1973年,「麗的」改為無線免費播出,以期和TVB正面爭奪業已流失的觀眾。
1982年,經過股權變更,「麗的」改名為亞洲廣播電視(簡稱「亞視」),此後幾十年,香港電視一直處於「無線」「亞視」雙雄爭霸的拉鋸戰中,創造了香港電視業璀璨的「大時代」,這一格局直至2016年亞視停播宣告結束。
「大時代」:「無線」「亞視」拉鋸戰,TVB劇集成金字招牌
TVB早於「麗的」多年開辦免費電視,培養了觀眾的慣性收視,在受眾覆蓋面已搶佔先機,遙遙領先於「麗的」。但「麗的」自然也不會安於現狀,一直在伺機等候反攻。
1979年,「麗的」在周間晚黃時段播出武俠劇《天蠶變》,打響了向TVB宣戰的第一槍。由於在此之前,TVB晚間只播出劇情分散的單元劇,缺乏長篇連續劇,因此,「麗的」借《天蠶變》成功突圍,極大縮短了與TVB的收視差距。
TVB不得不在兩周後,叫停所有單元劇,拉回正在拍電影的臺柱鄭少秋、趙雅芝等人,迅速拍出了另一部武俠劇《楚留香》,方挽回頹勢。經此一役,直接奠定了整個香港電視在晚黃時段編排電視連續劇的傳統,沿用至今,而這個思路也影響了新時期內地電視的編播觀念。
此後,TVB與亞視經歷了曠日持久的收視戰,儘管亞視偶爾出奇制勝,但主動權基本被TVB所掌控。兩臺的對壘圍繞電視劇展開,也逐漸形成了香港電視「惟劇集論」模式,催生出了一大批經典劇集,讓「港劇」成為華語圈影響力久遠的品牌,直接影響了大陸流行文化的風向。
儘管亞視在這一時期也有不少力作,如《大地恩情》《勝者為王》《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等,但相比之下,TVB風頭更勝,以至於如今很多人依然把港劇等同於TVB劇。
TVB在諸多類型劇中均有建樹,甚至開宗立派創製了風格獨特的武俠劇、家族劇、宮鬥劇等類型,包括武俠劇《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梟雄劇《上海灘》《千王之王》,家族劇《大時代》《創世紀》《溏心風暴》,職業劇《壹號皇庭》《妙手仁心》,刑偵劇《刑事偵緝檔案》《陀槍師姐》,宮鬥劇《金枝欲孽》《宮心計》等,至今仍是劇迷心心念念的經典。
依託劇集,TVB捧紅了大量演藝新人,成為名副其實的「造星工廠」。1971年,無線電視藝員培訓班成立,這個自產自銷的明星養成基地,培育出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梁家輝、汪明荃、吳君如等眾多明星。
除劇集發力外,TVB也通過「新秀歌唱大賽」「香港小姐」比賽,發掘了梅豔芳、黎明、楊千嬅、蔡少芬、佘詩曼等藝人,龐大的明星儲備以及藉助劇集鍛鍊出的製作隊伍,成為TVB的核心競爭力。
在貫通上下遊人才隊伍的加持下,也得益於邵逸夫的管理有方,再加之亞視股權更迭頻繁、經營不善,TVB牢牢守住了香港電視業霸主地位,在本土的平均收視份額常年超過70%,鼎盛期節目年產量高達17000小時,電視劇年產量700小時,一度為全亞洲最具規模的商業電視製作及營運中心,這一時期是TVB無可爭議的「大時代」。
「宮心計」:市場萎縮、高層內耗、藝人離巢,TVB內外交困
但花無百日紅。進入新世紀後,TVB開始顯現出現後繼乏力的態勢。數據顯示,2005年起,TVB盈利不進則退,出現逐年遞減情況,到2014年,淨利潤同比已下降18.9%。
用「內外交困」來形容TVB新世紀後的窘境並不為過。從外部市場環境來看,香港總人口700萬人左右,在相當長的歷史時間內,這個人口基數尚可消化無線和亞視兩大平臺的內容。
但1997之後,香港政府決定給電視市場「鬆綁」,Now TV、有線電視(今年6月閉臺)等市場新秀入局,對於容量有限的香港市場,新入局者必然會分流部分觀眾,削弱TVB的割據姿態。
同時,大陸及亞洲其他國家電視事業的快速發展,對TVB乃至亞視劇集也衝擊很大。數據表明,亞視史上收視最高劇集為購播內地的《還珠格格》,TVB的史上收視最高峰為《大長今》,近幾年TVB的收視峰值是《武媚娘傳奇》,這些皆非香港本土劇集,這表明以TVB劇為代表的港劇,在吸附本土觀眾注意力方面已經大大減弱。
此外,TVB也面臨著全球傳統媒體的普遍性困境,即網際網路興起後對用戶的瓜分,年輕一代不看電視也不可避免的出現在香港電視行業,受眾遷徙的時代命題亦成為TVB新困擾。
從內部來看,TVB的困境並未見少。首先,在邵逸夫時代,傳媒帝國締造者邵逸夫效仿西方管理制度,在電視內容的運營中採取流水線式作業,投資、製作、發行、播映一條龍,每個環節均由他統一管理。
這種集權式管理和制播合一的方式,在起步期是適宜的,促進了TVB初期的繁榮,但當TVB運轉進入成熟軌道,這樣的運營機制無疑會極大束縛內容生產的活力。
邵逸夫
在不少人看來,TVB能夠制霸香港電視多年,更依賴於慣性收視,而非其本身內容的上乘,創意匱乏、劇情「炒冷飯」早已成為TVB劇的典型特徵,眾多TVB觀眾甚至評論稱,「TVB劇集30年無進步」。
其次,邵氏的用人方式也備受詬病。據悉,邵逸夫遵循「頭等人才,三等職務,特等權力」的用人原則,經他發掘培養了大量巨星和優秀製作人,但這些人都要接受低工資和長期合約,由於TVB在香港傳媒業的地位,動輒任意「雪藏」旗下員工,無論是酬勞還是情感均難以籠絡人心。因此,近年來TVB藝人離巢、製作人北上成為一股潮流,導致內部人才斷層,青黃不接。
梁文道在《邵氏邏輯》一文中,這樣形容邵逸夫經驗影視帝國的邏輯:簡單地講,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榨取最大的利潤,把創作人和藝人當成畜生來用。
如果真要花錢,那就非得等到有對手爆了出來,使點橫手把對方幹的全盤掠回;或者不惜抄橋,只不過以本傷人,同人哋鬥大,直至對手完蛋,再回復到正常的血汗農場狀態。這套邏輯到了方逸華手上,更是登峰造極。
此外,高層派系鬥爭也造成人心浮動。在相當長時間內,梁家樹的「梁派」、曾勵珍的「珍派」與樂易玲的「樂派」等在TVB內部的幫派鬥爭,已是公開秘密,彼此撕扯中,不少藝人被迫離開。每年TVB的臺慶頒獎大會已經成了按照派系勢力的「分獎」大會。實權派把精力和資源放在內耗上,其後果可想而知。
TVB四大高層:曾勵珍、樂易玲、梁家樹、陳志雲
「下一站彩虹」:內地戰略、布局網際網路,50歲的TVB能否「盡人事,知天命」?
2010年,102歲的邵逸夫榮休,將TVB轉交給了時年已79歲的太太方逸華管理,兩位年齡加起來近200歲的老人,執掌龐大的傳媒帝國,自然也讓TVB一度前路迷茫。
在老之將至以前沒有找到合適接班人,一直是邵逸夫面臨的尷尬境地。有媒體此前報導,早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還是邵逸夫紅顏知己的方逸華強勢介入TVB業務,引起其兩個兒子邵維銘與邵維鐘的不滿,兄弟倆後來退出董事局,父子不相往來已多年。
邵逸夫榮休前後,就已經在積極籌謀將TVB股權出售,他有意將 TVB 交予內地傳媒大亨黎瑞剛打理。經過股權變革,2016年10月,黎瑞剛先後出任TVB 董事局副主席和邵氏兄弟董事局主席,他的加入為TVB的內地戰略和發展前景帶來了很多轉機。
黎瑞剛
早在2012年,黎瑞剛旗下的CMC就已經與TVB共同出資組建了翡翠東方,負責打理TVB在內地的所有事務。正式入局後,黎瑞剛加速了TVB與內地的合作關係,其中,TVB與視頻網站愛奇藝、騰訊視頻合作了《再創世紀》《盲俠大律師》《使徒行者》等項目,效果向好。
TVB在50年的發展中,積累了一個龐大的片庫,在IP概念備受內地資本推崇的當下,這無疑是一筆巨大財富。事實上經典翻拍也正是TVB擁抱內地市場的一個重要抓手,《再創世紀》《使徒行者》均是TVB經典IP改編,可以預見,未來更多的港劇改編會出現在內地螢屏。
與此同時,黎瑞剛也積極推動TVB的網際網路相關業務,其中,OTT 盒子業務myTVSUPER,在半年多時間裡發展到近 200 萬用戶,同時TVB投入巨資打造了社交媒體平臺BigBigchannel、專為海外觀眾設置的網絡平臺TVB Anywhere、TVB官方移動客戶端iTVB項目等,這一系列動作讓TVB的未來有了更多可能性。
不過,過去香港影視娛樂業較之內地的領先地位,在今天已經發生格局置換,大陸在內容投資製作、市場空間等方面早已遠超香港,另外,網際網路也是真金白銀的燒錢行當,且刀光劍影程度比傳統媒體更為激烈,一著不慎可能就萬劫不復,這也讓TVB面臨的變數依舊很多。
古人講「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並非是聽天由命,而是「盡人事,知天命」,走過50年的TVB,能否如同臺慶口號所言「TVB 50周年華麗轉身邁步同行」,還需進一步觀望,但只要「盡人事」,鳳凰涅槃的希望猶存。
看電視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關注「看電視」!
深度行業透視、獨到客觀評論、新鮮內幕資訊
廣電行業、文娛產業資深媒體人運營打理
看電視,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見識的內容行業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