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50年沉浮史:內外交困下的傳媒帝國能否「盡人事,知天命」?

2021-03-06 看電視

歷經半個世紀的載浮載沉,香港電視廣播公司(TVB)的發展歷程無疑是整個香港電視業的一個縮影。本文梳理了TVB50年發展的大致輪廓,從「創世紀」到「大時代」,再到「宮心計」帶來的內外交困,迎來50歲生日的TVB還能迎來「下一站彩虹」嗎?


  文 | 葉實

11月19日,香港電視廣播公司(TVB)迎來成立五十周年慶典。汪明荃、曾志偉、鄭裕玲等200位藝人盛裝出席,共同為TVB慶生。

但與盛典當晚的星光璀璨相比,整個五十周年活動卻整體清冷。經典綜藝《歡樂今宵》復活被指「炒冷飯」,亮燈儀式寒酸的像普通公司年會,宣傳報導更是零零星星——倒是羅嘉良「炮轟」TVB的新聞成為焦點,這位TVB首屆視帝,也是第一位拿到三屆視帝的演員,本來已獲邀參加50周年典禮,卻因幾萬港元的經費問題遭到老東家冷對,臨時被取消邀約。

羅嘉良爆出的「家醜」,也多少反映出這個傳媒帝國走向落日餘輝的不爭事實。由於內外諸多因素,年過半百的TVB已經盡顯疲態,很難重現昨日榮光。從2016年報來看,TVB 2016年全年廣告收益僅為27億港幣,約合人民幣23億元。

對比內地衛視,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東方衛視2016年廣告收入分別約110.25億、80億、50億、45億,按照約定俗成的劃分,TVB 23億元的廣告收入在內地只能算是一家二線衛視。

曾經的華語電視之光,陸港兩地流行文化的引擎,如今卻江河日下,廉頗老矣,不禁令人感慨唏噓。歷經半個世紀的載浮載沉,TVB的發展歷程無疑是整個香港電視業的一個縮影,其所經歷的困厄和心懷的冀望,甚至觀照了整個傳統媒體的痛與夢。

本文試以四部TVB經典劇集《創世紀》《大時代》《宮心計》《下一站彩虹》為綱,粗線條鉤沉出TVB 50年發展的大致輪廓。

1965年,早已憑藉「邵氏影業」穩坐亞洲電影霸主地位的邵逸夫,敏銳嗅到傳媒環境的更迭,轉戰電視業,與利孝和等華人買辦和英資財團一起創辦了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並於1967年11月19日正式開播。

在此之前,獨霸香港電視業的「麗的映聲」為收費電視,而TVB則是香港首家獲得免費無線電視牌照的電視臺,因此又被稱為「無線電視」,TVB開播初期,觀眾約30萬人,因此並未引起霸主「麗的」的足夠重視。

但由於「無線電視」不像「麗的」那樣受地線所限,又是免費播出,加之無線電視還是首家採用彩色播映系統的電視臺,因此在短短幾年時間內,TVB迅速起步,收視和用戶覆蓋趕超「麗的」。

可以說,正是因為TVB的出現,才真正使電視成為一種家庭文化,推動了香港電視平民化的步伐。數據顯示,香港家庭電視機擁有量從1966年的15%,到1975年已增長至90%。

截至1972年底,全港收看TVB的觀眾已高達200萬人,而這一年「麗的」訂閱客戶銳減,觀眾萎縮至30萬人。1973年,「麗的」改為無線免費播出,以期和TVB正面爭奪業已流失的觀眾。

1982年,經過股權變更,「麗的」改名為亞洲廣播電視(簡稱「亞視」),此後幾十年,香港電視一直處於「無線」「亞視」雙雄爭霸的拉鋸戰中,創造了香港電視業璀璨的「大時代」,這一格局直至2016年亞視停播宣告結束。

「大時代」:「無線」「亞視」拉鋸戰,TVB劇集成金字招牌

TVB早於「麗的」多年開辦免費電視,培養了觀眾的慣性收視,在受眾覆蓋面已搶佔先機,遙遙領先於「麗的」。但「麗的」自然也不會安於現狀,一直在伺機等候反攻。

1979年,「麗的」在周間晚黃時段播出武俠劇《天蠶變》,打響了向TVB宣戰的第一槍。由於在此之前,TVB晚間只播出劇情分散的單元劇,缺乏長篇連續劇,因此,「麗的」借《天蠶變》成功突圍,極大縮短了與TVB的收視差距。

TVB不得不在兩周後,叫停所有單元劇,拉回正在拍電影的臺柱鄭少秋、趙雅芝等人,迅速拍出了另一部武俠劇《楚留香》,方挽回頹勢。經此一役,直接奠定了整個香港電視在晚黃時段編排電視連續劇的傳統,沿用至今,而這個思路也影響了新時期內地電視的編播觀念。

此後,TVB與亞視經歷了曠日持久的收視戰,儘管亞視偶爾出奇制勝,但主動權基本被TVB所掌控。兩臺的對壘圍繞電視劇展開,也逐漸形成了香港電視「惟劇集論」模式,催生出了一大批經典劇集,讓「港劇」成為華語圈影響力久遠的品牌,直接影響了大陸流行文化的風向。

儘管亞視在這一時期也有不少力作,如《大地恩情》《勝者為王》《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等,但相比之下,TVB風頭更勝,以至於如今很多人依然把港劇等同於TVB劇。

TVB在諸多類型劇中均有建樹,甚至開宗立派創製了風格獨特的武俠劇、家族劇、宮鬥劇等類型,包括武俠劇《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梟雄劇《上海灘》《千王之王》,家族劇《大時代》《創世紀》《溏心風暴》,職業劇《壹號皇庭》《妙手仁心》,刑偵劇《刑事偵緝檔案》《陀槍師姐》,宮鬥劇《金枝欲孽》《宮心計》等,至今仍是劇迷心心念念的經典。

依託劇集,TVB捧紅了大量演藝新人,成為名副其實的「造星工廠」。1971年,無線電視藝員培訓班成立,這個自產自銷的明星養成基地,培育出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梁家輝、汪明荃、吳君如等眾多明星。

除劇集發力外,TVB也通過「新秀歌唱大賽」「香港小姐」比賽,發掘了梅豔芳、黎明、楊千嬅、蔡少芬、佘詩曼等藝人,龐大的明星儲備以及藉助劇集鍛鍊出的製作隊伍,成為TVB的核心競爭力。

在貫通上下遊人才隊伍的加持下,也得益於邵逸夫的管理有方,再加之亞視股權更迭頻繁、經營不善,TVB牢牢守住了香港電視業霸主地位,在本土的平均收視份額常年超過70%,鼎盛期節目年產量高達17000小時,電視劇年產量700小時,一度為全亞洲最具規模的商業電視製作及營運中心,這一時期是TVB無可爭議的「大時代」。

 

「宮心計」:市場萎縮、高層內耗、藝人離巢,TVB內外交困

但花無百日紅。進入新世紀後,TVB開始顯現出現後繼乏力的態勢。數據顯示,2005年起,TVB盈利不進則退,出現逐年遞減情況,到2014年,淨利潤同比已下降18.9%。

用「內外交困」來形容TVB新世紀後的窘境並不為過。從外部市場環境來看,香港總人口700萬人左右,在相當長的歷史時間內,這個人口基數尚可消化無線和亞視兩大平臺的內容。

但1997之後,香港政府決定給電視市場「鬆綁」,Now TV、有線電視(今年6月閉臺)等市場新秀入局,對於容量有限的香港市場,新入局者必然會分流部分觀眾,削弱TVB的割據姿態。

同時,大陸及亞洲其他國家電視事業的快速發展,對TVB乃至亞視劇集也衝擊很大。數據表明,亞視史上收視最高劇集為購播內地的《還珠格格》,TVB的史上收視最高峰為《大長今》,近幾年TVB的收視峰值是《武媚娘傳奇》,這些皆非香港本土劇集,這表明以TVB劇為代表的港劇,在吸附本土觀眾注意力方面已經大大減弱。

此外,TVB也面臨著全球傳統媒體的普遍性困境,即網際網路興起後對用戶的瓜分,年輕一代不看電視也不可避免的出現在香港電視行業,受眾遷徙的時代命題亦成為TVB新困擾。

從內部來看,TVB的困境並未見少。首先,在邵逸夫時代,傳媒帝國締造者邵逸夫效仿西方管理制度,在電視內容的運營中採取流水線式作業,投資、製作、發行、播映一條龍,每個環節均由他統一管理。

這種集權式管理和制播合一的方式,在起步期是適宜的,促進了TVB初期的繁榮,但當TVB運轉進入成熟軌道,這樣的運營機制無疑會極大束縛內容生產的活力。

邵逸夫

在不少人看來,TVB能夠制霸香港電視多年,更依賴於慣性收視,而非其本身內容的上乘,創意匱乏、劇情「炒冷飯」早已成為TVB劇的典型特徵,眾多TVB觀眾甚至評論稱,「TVB劇集30年無進步」。

其次,邵氏的用人方式也備受詬病。據悉,邵逸夫遵循「頭等人才,三等職務,特等權力」的用人原則,經他發掘培養了大量巨星和優秀製作人,但這些人都要接受低工資和長期合約,由於TVB在香港傳媒業的地位,動輒任意「雪藏」旗下員工,無論是酬勞還是情感均難以籠絡人心。因此,近年來TVB藝人離巢、製作人北上成為一股潮流,導致內部人才斷層,青黃不接。

梁文道在《邵氏邏輯》一文中,這樣形容邵逸夫經驗影視帝國的邏輯:簡單地講,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榨取最大的利潤,把創作人和藝人當成畜生來用。

如果真要花錢,那就非得等到有對手爆了出來,使點橫手把對方幹的全盤掠回;或者不惜抄橋,只不過以本傷人,同人哋鬥大,直至對手完蛋,再回復到正常的血汗農場狀態。這套邏輯到了方逸華手上,更是登峰造極。

此外,高層派系鬥爭也造成人心浮動。在相當長時間內,梁家樹的「梁派」、曾勵珍的「珍派」與樂易玲的「樂派」等在TVB內部的幫派鬥爭,已是公開秘密,彼此撕扯中,不少藝人被迫離開。每年TVB的臺慶頒獎大會已經成了按照派系勢力的「分獎」大會。實權派把精力和資源放在內耗上,其後果可想而知。

TVB四大高層:曾勵珍、樂易玲、梁家樹、陳志雲

「下一站彩虹」:內地戰略、布局網際網路,50歲的TVB能否「盡人事,知天命」?

2010年,102歲的邵逸夫榮休,將TVB轉交給了時年已79歲的太太方逸華管理,兩位年齡加起來近200歲的老人,執掌龐大的傳媒帝國,自然也讓TVB一度前路迷茫。

在老之將至以前沒有找到合適接班人,一直是邵逸夫面臨的尷尬境地。有媒體此前報導,早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還是邵逸夫紅顏知己的方逸華強勢介入TVB業務,引起其兩個兒子邵維銘與邵維鐘的不滿,兄弟倆後來退出董事局,父子不相往來已多年。

邵逸夫榮休前後,就已經在積極籌謀將TVB股權出售,他有意將 TVB 交予內地傳媒大亨黎瑞剛打理。經過股權變革,2016年10月,黎瑞剛先後出任TVB 董事局副主席和邵氏兄弟董事局主席,他的加入為TVB的內地戰略和發展前景帶來了很多轉機。

黎瑞剛

早在2012年,黎瑞剛旗下的CMC就已經與TVB共同出資組建了翡翠東方,負責打理TVB在內地的所有事務。正式入局後,黎瑞剛加速了TVB與內地的合作關係,其中,TVB與視頻網站愛奇藝、騰訊視頻合作了《再創世紀》《盲俠大律師》《使徒行者》等項目,效果向好。

TVB在50年的發展中,積累了一個龐大的片庫,在IP概念備受內地資本推崇的當下,這無疑是一筆巨大財富。事實上經典翻拍也正是TVB擁抱內地市場的一個重要抓手,《再創世紀》《使徒行者》均是TVB經典IP改編,可以預見,未來更多的港劇改編會出現在內地螢屏。

與此同時,黎瑞剛也積極推動TVB的網際網路相關業務,其中,OTT 盒子業務myTVSUPER,在半年多時間裡發展到近 200 萬用戶,同時TVB投入巨資打造了社交媒體平臺BigBigchannel、專為海外觀眾設置的網絡平臺TVB Anywhere、TVB官方移動客戶端iTVB項目等,這一系列動作讓TVB的未來有了更多可能性。

不過,過去香港影視娛樂業較之內地的領先地位,在今天已經發生格局置換,大陸在內容投資製作、市場空間等方面早已遠超香港,另外,網際網路也是真金白銀的燒錢行當,且刀光劍影程度比傳統媒體更為激烈,一著不慎可能就萬劫不復,這也讓TVB面臨的變數依舊很多。

古人講「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並非是聽天由命,而是「盡人事,知天命」,走過50年的TVB,能否如同臺慶口號所言「TVB 50周年華麗轉身邁步同行」,還需進一步觀望,但只要「盡人事」,鳳凰涅槃的希望猶存。

 

看電視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關注「看電視」!


深度行業透視、獨到客觀評論、新鮮內幕資訊


廣電行業、文娛產業資深媒體人運營打理


看電視,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見識的內容行業自媒體。

相關焦點

  • 盡人事,聽天命!
    「盡人事,聽天命」,就是自己努力去做、去付出、去努力,往好的方面發展和進步,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幹自己應該幹的事情,至於成敗得失則就要由客觀環境和時運來決定了。所謂命運:即命由己,因此可以說命就掌握在自己手裡;而運,則是外界環境,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等等。一個人再厲害,也不能掌握外界環境的變化,時勢的變遷。
  • 五十知天命,何為知天命?
    「天命」,其實就是一個人的人生使命。這個使命,因人而異,每個人都需要盡心盡力達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常言道,「盡人事,聽天命」。真正懂得「盡人事」,也就會「知天命」。或者,一個真正「知天命」的人,一定會「盡人事」。所以,「知天命」是一種非常積極的人生觀。一個「知天命」的人,有使命感,會竭盡全力做好分內之事。他有豁達的心態,能扛起該扛的責任,盡心盡力,不懈怠。
  • 盡人事,聽天命 你認為是消極的處世觀還是積極的處世觀呢?
    盡人事,聽天命說的是我們要儘自己最大努力做好一件事,至於結果不要過於期盼,只要盡力了,老天自有安排。盡人事,是告訴我們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最大努力,做到極致。你是一個母親,就該盡到母親的責任,自然無法將父親該做的事情做到極致。你是一個奶奶,就該做奶奶應該做的事,即使做的再好也無法替代媽媽的職責。就像你是一個小學生無法完成大學生的課程一樣。你是什麼樣的角色就盡到你的角色的責任,不要想分飾兩角,更不要妄想自己是個超人,誰都可以代替。你可以盡的努力就是你的人事。
  • 盡人事,聽天命,一切順其自然
    人生無須想太多,只需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盡人事,聽天命,一切順其自然。別和自己過不去,別和別人過不去,別和事情過不去。順其自然,不是無能為力,而是拼盡全力;不是毫無作為,而是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人生的路,從不平坦;生活的苦,接二連三;人生的累,從不間斷。我們要學會適應,努力做好自己,盡人事,聽天命,一切順其自然!願你積極樂觀,開心過好每一天!
  • 「盡人事聽天命」到底是啥意思?
    經常會有人說「盡人事聽天命」,今天想來說一說我對這兩句話的體會。「盡人事」就是,我在我可以自由選擇的範圍裡,可以影響到的範圍裡,竭盡所能,做到最好,做到不能更好。「聽天命」就是,我把我能做的都做了,接下去事情怎麼樣就是我無法掌控的了,那就一切順其自然吧。
  • 「天命」不好 更需多盡「人事」
    「天命」不好 更需多盡「人事」 本報製圖/盧浩     全省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一年看——核心提示   去年10月底起,省環保廳逐月公布城市空氣品質排名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知天命之年記——走向澄明(一)
    五十年前農曆十月十六這天,已經立冬,下了大雪,媽媽生我是頭胎,我是姐妹中的老大,據說媽媽折騰了三天三夜才把我生下來,疼得在地上跪著爬起來的,羊水先破,幹生,難產。媽媽姐妹幾個,心性都隨外婆,極度要強,有很多經歷和值得一提的成績,仍然覺得不甘,一生嚮往做成大事,自然就都希望子女成才,對我寄予希望最多,她們看我已經知天命之年,還是如此辛苦做事,日日惦念我,心疼我! 每年我都不想鄭重的過生日,孩子們說,今年不一樣,50歲,是個大生日,應該過,我知道是親友理解我幹這麼多年公司,壓力大,用各種形式支持安慰我。
  • 佛說: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這2個字
    孔子當年求道於老子,不禁心曠神達,說了一句話:「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上天運行的規律,天命主宰眾生的命運,一個人只有知天命,才能趨吉避兇,遇事化險為夷。到底什麼是天命?
  • 五十知天命,知的「天命」究竟是什麼?這點你也應該知道
    五十歲,已年過半百,這個歲數,在民間有種說法叫知天命。知的是自己的人生軌跡,早已不怨天不尤人。五十歲,也是上有父母要贍養,下有子女要照顧的關鍵年齡,不敢有絲毫鬆懈。五十歲,還未退休,該盡的社會責任還要堅持下去,甚至更加的有建樹。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為什麼要等到五十才知天命?你現在就可以知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盡人事,聽天命:致1979年「未羊」的一生宿命,家有屬羊的速看!
    盡人事,聽天命:致1979年「未羊」的一生宿命,家有屬羊的速看! 1979年屬羊人需要歷經此下三大劫難:第一次大劫是在23歲,錯信小人,走錯路;第二次大劫是在39歲,流年不利,生意失利,婚姻難穩;第三次大劫是在48歲,家宅可能會出問題。
  • 50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懂了,你就不再糾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其中提到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是什麼?如果能懂,我們就會更加豁達明白。第一要直面自己的年齡,真的不再年輕。
  • 人生不過六個字:盡人事,聽天命!
    人的能力有大小,努力過,奮鬥過,就無憾,因為盡人事,聽天命就好。人生,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學會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也不必感覺到要去找別人的麻煩,要去生誰的氣,而是累了就休息,不順就放鬆自己的心情,這樣才能樂觀地生活,也不會讓自己的壞情緒去影響到別人。
  • 盡人事聽天命,凡事盡力就好
    盡人事聽天命,凡事盡力就好,努力過了,就不會遺憾。
  • 五十知天命,請過好50歲的自己
    五十幾歲的人,經過三十年的奮鬥,閱歷豐富,心寬了;爭過了;拼過了;得意過;失意過;該有的都有了,不該有的也不作非分之想,一切都習慣了。當年的豪氣化作了寬容,當年的稜角磨成了圓潤。偶有不順,一笑了之,並不必放在心上。如果你五十幾歲了,就該明白:在愛的世界裡,沒有誰對不起誰,只有誰不懂得珍惜誰。
  • 一個50歲知天命年齡的感悟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就到了知天命之年,50歲了,歲月不饒人呀,你看我的頭髮也開始變白了,身體也不如從前了。唉,回想過去,風雨50年,真的很不容易,曾經艱辛過,茫然過,快樂過,細細想來,走過這麼多路,我有好多煩惱,有難以解開的心結,恍惚之間,青春已漸行漸遠,生活中所經歷過的逆境和坎坷,難以表達,那些年,那些事,仿佛已經很遙遠,又好像就發生在昨天。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所以需要窺得天命。而對於儒家來說,天命主要體現在社會學的價值取向上。一、知天命需要時間上的悟一個人從孩童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從家庭到社會,從工作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磨練經歷,不到一定的年齡階段是參悟不透的,孔子以人生經驗定在了50,也只是個虛數而已,古語有「老者如僧」,也是這個道理。
  • TVB劇《天命》開播, TVB當紅花旦出演皇貴妃被網友贊:貴氣、有古典韻味
    雖然不是TVB力捧的女藝人,這兩年內也沒在TVB這邊拍過港劇了,直至昨晚播出的《天命》很多人都才知道她原來沒有離巢,作為有潛質的TVB花旦之一,李施嬅觀眾緣十足。tvb曾出了很多經典劇集,也培養了很多當家花旦。佘詩曼,黎姿,關詠荷等女星都曾是tvb當家花旦,她們塑造了很多經典角色,自身美貌也讓觀眾驚豔。尤其佘詩曼,如今依然活躍在演藝圈,演技了得,顏值也是女神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