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港劇#香港愛情故事#熱播,劇中男主角陳子朗和女主角邱凱琪相戀七年,還沒有買到房,兩人各住自己家,一直沒有彼此獨處的親密空間。外邊酒店時常滿房,即將走進婚姻殿堂的雙方偶爾想親熱一下也是要排隊…… 兩人非常希望能在婚前買到一套房子,可東拼西湊,算上貸款,卻只夠買一小破房間,連差強人意的程度都達不到。而由此劇引發的關於#麵包和愛情#的話題,也一時間成了朋友間的飯後談資。
麵包和愛情你會怎麼選?當然都想要啦。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舍誰取誰,人生百態,自個兒擇路而往。
買不起房的愛情,要繼續嗎?
到了適婚年齡的姐妹,哪裡顧得上年輕時關於麵包與愛情的辯證哲學考量,直接面對現實考量的是:買不起房的愛情是否值得繼續?
有人說當然可以繼續。買不起房的人多得去了,難道他們就都不配擁有愛情了嗎?二三十歲時買不起房,不代表四五十歲還買不起。得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明星包貝爾和包文婧就是個例子。
包貝爾和包文婧曾一起北漂,在北京打拼,住在沒有暖氣的地下室,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包文婧派過傳單,做過美容師以及健身教練等兼職多份工作,而包貝爾則專心劇演事業,努力發展自己的優勢面,一路走來,兩人相互扶持,後逐漸成名,生活事業愈發明朗,才有了自己的家和房子。在買不起房的那段日子裡,他們選擇了繼續愛情,同心協力,一起熬過了貧窮,堅信先苦後甜,也終究熬出了頭。
買房要的是一份安全感
也有的人說不可以繼續。談戀愛談到要結婚了還是因為房子的問題而分道揚鑣,堅持結婚就一定要買房。
貝殼研究院調研數據顯示,「租房結婚」和「無房不婚」是當下社會較為普遍存在的兩種婚姻觀念,佔比幾乎持平。但是分性別來看,男女生對租房結婚接受與否的態度大相逕庭,60.6%的男性能夠接受租房結婚,而只有44.9%的女性願意租房結婚。也就是說女性接受租房結婚的比例遠小於男性。這是因為女性群體希望房子能給自己生活一個保障,安居才能樂業,女性更加迫切需要的是那一份安全感。
對女性來說,安全感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物質,二是精神。物質帶來的安全感,就是說有房有錢,有穩定的生活條件。精神上的安全感,其實就是情感方面的需求,就是說伴侶須是可靠的,家須是溫暖的。因此結婚不買房在一定程度上會讓部分女性缺失安全感。
感情的婚姻,也要有理性的考量
「買不起房的愛情是否值得繼續」,這個話題答案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人生而自由,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一方面是想生活得更好,一方面是高房價讓人望而卻步,從而讓人不斷妥協,一線城市買不了房,就回二線,二線不行就回三線,三線不行就回四線。其實你還可以走出自己的圈子,走出國門,把視線放得更寬些,選擇也就能更多些,單身女性嫁到國外去,有房子的生活也會更優渥一些。
再者,說句實話,大多數人買房除了安全感,還有個實際問題,是為了落戶解決孩子的上學問題,而嫁到外國,孩子就有了多個選擇。總之,「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了愛情的結晶,大可把眼光放得更寬廣更長遠些。
說白了,愛情與婚姻其實都不必僅局限於眼下的房子到底有沒有、夠不夠得著,而是要按當下彼此的行動和心態來預測婚後共同的生活發展方向是否會向積極面發展,是否值得現在的愛情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