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0M
戳「橙新聞」關注我們
帶你認識一個真實的香港
清倉大賣場這種生意模式,小夥伴一定都不陌生。大賣場裡的東西單價低廉,講究薄利多銷,自然也不能負擔太高的鋪租,通常不會開在一些昂貴的地段。
不過現在世道不一樣了,香港受新冠疫情影響了大半年,旅遊業陷入停滯,零售業大受打擊。
一些實力雄厚的品牌還在苦苦支撐,但是不少店鋪已經停業甚至倒閉,街頭一時而且出現「冰火兩重天」的現象——一邊是各種奢侈品店、一邊是賣雜貨的大賣場。
圖:中新社
銅鑼灣希慎道一帶名店依然林立;租金貴絕全球的羅素街,鐘錶、珠寶店也並無倒閉,整條街道只有兩間鋪位空著。
銅鑼灣希慎道一帶。
但是另一側的駱克道及謝斐道就不一樣了,出現逾30間空鋪。
圖:中新社
駱克道一間新開專賣盆栽及餐具的大賣場,裡面貨品價格只需5元(港幣,下同)至20元。
店員透露,該店的面積不到1千尺(90平方米),然而上手時裝店每月需付租金18萬元,「你說要賣多少件衣服才能夠錢交租?」
圖:中新社
店員還指,老闆專門經營短租生意,視乎不同地段出售產品,目前租約期為兩個月,周末約有5千元的生意額,但扣除工資、租金等成本,估計僅獲微薄的利潤。
傳統遊客區旺角的空鋪也持續增加,西洋菜街和波鞋街分別出現12間及4間空鋪。在鋪位需求漸減下,短期租約店如雨後春筍湧現,主要以家品雜貨店及電子產品為主。
「在香港有理想又有什麼用呢?」
旺角西洋菜街有藥房結業後,立即被大賣場頂替。
店員指,大賣場已開店約兩個月,顧客主要購買如面罩、口罩盒等防疫用品。他認為,越來越多店鋪以薄利多銷賺錢,香港70年代有大量夜冷鋪售賣廉價貨品,現時就像重返當年的經濟模式。
圖:中新社
他還透露,曾於兩年前在太子開懷舊影音店,期望推動香港舊時的電影,但港人近年不再關注娛樂,只關注民生,最終於去年經濟不景下無奈結業,只能輾轉到大賣場當店員,感嘆「在香港有理想又有什麼用呢?」
主要做水貨客生意的上水區,藥房、化妝品店和找換店也成批的倒閉。
有本地媒體探訪時,藥房職員向記者說,2月至今區內已有約4成藥房陸續倒閉,他的老闆已縮減人手,辭退所有兼職員工,餘下的員工則輪班工作,變相每月減薪數千元,「心灰意冷,堅持不住了。」
疫情前上水藥房生意不錯。資料圖
他身旁的同事也擔心將成為失業大軍的一員,哀號「可能明天就沒有工作了!」
問到顧客現時最常購買的貨品,他指著門前的礦泉水說「買水咯!」期間,店外路人屈指可數,僅一名顧客購買6元的罐裝咖啡。
「香港是時候重新洗牌了」
在尖沙咀加連威老道經營千多尺潮流服飾店鋪的老闆抱怨,已經幾個月沒和客人說過英文,兩三個月沒和客人說過普通話,周日只能做幾百元生意,開鋪30年都沒遇到這種情況。
雖然服裝店近期生意大跌 9 成半,但老闆不肯認輸,咬緊牙關堅持,盼疫情令市面重新洗牌,為尖沙咀未來百花齊放鋪路。
圖:中新社
老闆說:「香港是時候重新洗牌了。近十多年香港一直在原地踏步,滿街都是金鋪、化妝品鋪,極度單一化。說穿了都是因為做內地客生意就能吃飽,輕鬆賺錢,還吃大了胃,結果現時一收縮,無內地客之下零售業以至整體經濟立即崩潰。」
他認為,市況如此慘烈其實是社會結構問題,如果香港的根基好,店鋪類型不是這麼偏,商家受的傷害都不會這麼大,「洗完牌後大地回春,自然有其他類型的店鋪,希望我們能支撐到那時候吧。」
圖:中新社
香港市民對大量店鋪陸續倒閉有何想法?有人認為挺好的.......
在旺角逛街的王太太表示,香港店鋪類型千篇一律,認為減少連鎖店、金鋪及藥房不失為壞事,重新洗牌能有助年輕人創業。
圖:中新社
她還指,當老年人也學會網上購物時,藥房等店陸續倒閉是理所當然,「家附近是這些牌子,去商業區又是這些牌子,那我樓下就能買到,為什麼要出門逛街呢」?
不過陪妻子逛街的市民王先生表示,過去從東九龍駕車至旺角需時45分鐘,最近僅需15分鐘即可到達,認為行車順暢反映香港經濟下行。
圖:中新社
商鋪的租金終於降了…
過剩的藥房、金店、連鎖店關門、轉型,是不是能有利於香港年輕人創業還不好說,但是商鋪的租金確實是降了……
旺角通菜街最近有兩間地鋪成功出租,其中一間地鋪面積約1000尺(90平方米),租金為12.8萬元,;而另一間地鋪面積約1,200尺(108平方米),租金僅8.3萬元。
怎麼較大的鋪面租金還更便宜了?
要知道,過去核心區商鋪租金高企,但近期隨著不少品牌縮減規模甚至退租,空鋪增多的情況下,鋪租也無可避免需求下調。
圖:中新社
中原地產工商舖董事總經理潘志明表示,業主未能以長約租出舖位,但又不想商舖長時間丟空,都願意短租給賣散貨的商店,如售賣手機零件的商舖等。過往長約呎租金可達300至逾千元,如以一至三周的短約租出,價錢只有長租約的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