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緣起》本來說好的,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十八春》。卻不敢用《半生緣》這個之前翻拍過兩部作品的劇名,臨時改名,已經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開播之後,改名之舉卻讓觀眾覺得「真贊」,說明劇組真有自知之明。三個字:改得好。
直到大結局,看到顧曼楨和沈世君終於牽起了小手,走向新生活。我們終於知道,《情深緣起》跟張愛玲的作品實在沒有半毛錢關係。
萬萬想不到啊,就曼楨這個壯實的體格,祝鴻才還是大著膽子對她下手了,不過,他的下場更慘。
而在小說裡,曼楨的父親早逝,她都沒有那麼慘,畢竟,她的媽媽什麼活兒都做不了,顧家還有當舞女的姐姐曼璐頂著。
她的人生,之所以走向悲劇,正是從被祝鴻才強暴開始的。自從懷上了祝鴻才的孩子,她的人生,犧牲就是主題,追尋愛情,只能在夢裡。
多年過去,有多少觀眾,還在為那句「我們回不去了」唏噓不已。
所以,整部劇看下來,你就會發現。大寫的「格格不入」。
曼璐不像是為生活所迫的舞女,她競選「花魁」,就是把做舞女當成事業了。
一出場,她一點都不在意能不能找個有錢人上岸,氣場全開,把祝鴻才襯託得像個卑微的小跟班。
張愛玲曾說自己,「我只會寫阿媽她們的事」,而能把阿媽她們的事,寫得如此出神入化的張愛玲,作品中的人物,不可能如此俗氣。
顧曼璐的吐血而亡,是那個時代的窮苦女性的悲哀,但顧家大姐姐,不是聖母心,她也會計較。
她對於妹妹的情感,是十分複雜的,絕不是《情深緣起》中,恨不得自己能一直當妹妹保護傘這個樣子。
事實上,一個家庭中,只要有兄弟姐妹,對父母能提供的資源的爭奪,就無法迴避,此乃人性。
從上個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開始,就有兄弟抽籤,誰上大學、誰在家種田並照顧父母。《大江大河》中兩姐弟,就是以姐姐犧牲自己,成全了弟弟的學業。
而家中有兩姐妹的,除非父母真正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的,不然姐妹倆互相攀比、暗中較勁的,都是常事。《金婚》中文麗老師與她二姐常年合不來。
為什麼張愛玲筆下這個角色,會有血有肉呢,因為曼璐雖然很疼妹妹,但那是出於骨肉親情,但是她心底裡,其實也會稍微嫉妒妹妹的,清純、清白,可猜測她比姐姐有更美好的人生。
都是顧家的姐妹,憑什麼曼璐她年紀較大,就得過得那麼悽慘?痛失初戀,流落風塵,無法生育,遭夫嫌棄。而妹妹卻可以跟心愛的男人在一起,妒忌,是出自於人性。
而人性,是與生俱來的,一般人無法完全扭轉它。
所以這是悲劇的伏筆,曼璐不能生育,想利用妹妹為祝家續香火,所以她是幫兇。真解是,臨死之前,她會後悔害了妹妹,但如果時光重來,她可能還是這樣的選擇,畢竟,沒有人能猜到自己能活到幾歲。
服裝方面,初期就太過華麗,舞女又不是真正的大小姐,服裝應該是豔麗又造價不高的,攀上祝鴻才後,才漸漸有高檔貨上身。一出場就有尊貴感,誰信你墮落是迫不得已呢?
而曼楨(蔣欣),也不像是被家人保護得很好的小白兔,身型體格,到後面給過好幾次特寫的裸色短靴,女主從第一集到大結局,都讓人出戲。
特別是結局設定她在被侵犯後,卻沒多久就反轉,看得人頭暈。
既然曼楨能三下五除二地,就將祝鴻才捆在床上,再放一把火,將整個房子燒掉。為什麼她之前沒有力氣反抗呢?
下面這一段更是「瓊瑤」式的煽情。
曼楨的畫外音,隨著火起而響起,「一場意外大火,燒掉了舊日的枷鎖,埋葬了製造悲劇的舊世界,也讓我浴火重生……我自由了。」
劇終於結局,觀眾們也自由了。
還有,她們的媽媽,也不像媽媽。
演顧媽媽的演員,只比嘉玲姐大幾歲。
一般來說,女兒總是媽媽心頭寶。看到顧曼璐為了撐起整個家,而去當舞女,當媽的心應該在滴血才對,而《情深緣起》中的媽媽,對於女兒去掙快錢,好像很無感,平時裡打扮得還挺標緻。
祝鴻才也不是祝鴻才。拼命打扮還是太帥。
錢是女人的底氣,顧家如果原本是有錢人,絕不至於爸爸一去,就逼得曼璐犧牲愛情和前程去百樂門。
祝鴻才的人設是四十歲左右,他為什麼能讓曼璐產生想嫁之心?不就是有錢嘛。錢更是男人的底氣了。
有錢的祝鴻才,到了曼璐家,就低聲下氣地,還對兩位老太太下跪,祝鴻才又不是真心愛曼璐的,又一幅很怕曼璐的家裡長輩的樣子,顧家才是窮的一方好嘛。
不信你去細心觀察一下,一個老人家,如果有幾個子女,有的子女混得很好,有的則混得很差。老人家對每個子女的態度是不同的,他們會對條件好的子女態度更好一點。
《巴哥正傳》中,哥哥是經常出國公幹的金領,能出錢,沒空出力,他老婆更煩照顧老人。弟弟和弟媳住在老北京胡同裡,沒錢又孝順,結果,老太太能想出來,半夜三更兒媳婦粥都熬好了,她還要換飯菜這樣的事。因為當時貼身侍候她的是小兒子兩口子,她覺得他們平時閒著也是閒著。
張愛玲的筆觸是更刻薄的,所以她的《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回了娘家一開始還受歡迎,錢一旦被娘家人猜出,花得七七八八了,就恨不得她早點走。
總而言之,《情深緣起》是一部言情劇,不能深究,看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