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話:
《覺林菩薩偈》創作於2016年,於前幾日由百慕文化推薦全網發行,作為大獅吼的一名小編來說,很感動也很開心,這首偈子的完成有發起人、製作人、創作人、錄製人、發行人、推廣人 等等諸多善緣相聚而呈現於大眾面前。獅吼梵音平臺的網友對這首偈子不陌生,我們去年創作出來就跟平臺的網友們分享過,可是這麼好的作品能全網發行不得不讚嘆黃帥師兄的福德和三石師兄的智慧。學佛也有些年頭的小編本身對這首偈子不算熟悉,更不要談深究了,也是基於黃帥師兄的唱念才喜歡上聽聞和讀誦的,後來才得知它是一個能破地獄的偈子,原來功德如此之大的偈子,地獄如何破除呢?小編今天也摘錄了一些大德的開示跟網友們一起學習分享,再次感謝我們黃帥師兄的《覺林菩薩偈》的推廣發行!再次感謝百慕文化的傾情力薦!感謝網友們的支持和傳播!
《覺林菩薩偈》
作詞:華嚴經
作曲:黃帥
編曲:高義松
錄音:鄧博
演唱:黃帥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叢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小編摘錄大德關於《覺林菩薩偈》的開示:
世人常誦念《地藏經》,卻一直忽略了經前的覺林菩薩偈.此偈譬喻精妙,說理透徹。昔人有云,一偈之功,能破地獄。何況此全一章耶!
願思此言,
勉共傳誦。
(一)覺林菩薩偈淺釋-宣化上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贊品——覺林菩薩偈淺釋
摘自 宣化上人《華嚴經淺釋》
在夜摩天宮寶莊嚴殿中,有十位大菩薩,用偈頌來稱揚讚嘆釋迦牟尼佛的功德。下面是覺林菩薩贊佛偈頌的淺釋。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覺林大菩薩,仰承著釋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人的心好象畫師一樣,想畫畫的時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紙上畫些什麼?如何來配合青黃赤白黑諸彩色? [分布諸彩色],這是依他起性。依一張白紙和種種彩色,繪出依他起性的畫。[虛妄取異相],這是遍計執性。怎樣畫?畫些什麼?其實畫什麼都是虛妄不實的。[大種無差別],這是圓成實性,根本沒有什麼分別。
這位畫師,想畫山水,或畫人物,或畫花卉,或畫飛禽走獸、昆蟲魚蝦等的異相,可是這張白紙沒有什麼分別,而是所有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畫出來的畫也不一樣。
這個大種,叫譬如真如,眾生的形形色色,顛顛倒倒,沒有離開常住真心。也就是沒有離開如來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這裡有真空妙有。眾生就是顛倒相,不應做而做,應做而不做;不應取而取,應取而不取;不應說而說,應說而不說。好象天降冰雹,粒粒是明體。愚痴人認為是珍珠,見它玲瓏可愛,乃撿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這是不應取而取的過失。後來,這個愚痴人遇到真的珍珠,他又想:[這是冰雹,會溶化成水,不可取之。] 這是應取而不取的道理。眾生就是這樣的顛倒,是非不分,黑白不分。起惑、造業、受報、輪轉不已。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在紙的裡邊本來是沒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種彩色,或者用少一種彩色,所畫出來的畫,就有彩色了。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來什麼也沒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來。本來在真裡沒有妄,所謂[真不起妄],所以才說[色中無大種。這個妄不能生真。越畫這個彩色越不同,把本來的白紙蓋住了。好象從真如中生時無明。無明生出煩惱,貪瞋痴都現出來了。畫這畫,雖然說[大種中無,色中無大種,可是這個色也沒有離開這個大種,也就是說離開真也沒有妄。若是離開大種,離開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煩惱無明都沒有了。這是我們真心現出的一種妄想,可是妄想中不會現出真心。妄想也沒有離開真心。這好象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涅槃一樣的道理。茲舉出譬如來說明真如的道理,所以才說[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不是離開真如自性而有煩惱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現真,因為有了妄,真也不現。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在心中本來沒有什麼彩畫,了不可得。雖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畫,可是在彩畫中也找不出心來。心畫還不能離開,如果離開心,就畫不出畫;離開畫,也就沒有畫畫的心。所以不能離開心,另外有個彩畫。畫彩畫是用心來畫的,雖然用心畫的,但是在畫上並沒有心。
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畫畫的心,常無所住,畫了無量無邊那樣多的畫,想不起來究竟畫了多少畫?在大種中示現一切彩色,每張畫與每張畫,互不相知、互不相識。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好象善於畫畫的畫師,當他在畫畫的時候,只知道一個輪廓,究竟畫什麼?也不詳知,不過隨緣應畫而已。由心想畫而畫。一切諸法性,也象畫畫的心一樣。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象工畫師,能畫出一切世間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能畫出來。色受想行識五蘊,也都從心所生,如同畫畫。先生出五蘊的色法,以後種種法都生出,所以說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首偈頌是說眾生的心是重重無盡,佛才說重重無盡的法。好象心和佛是這樣,好象佛和眾生也是這樣。應該知道佛和自己的生滅心,體性都是無窮無盡的。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假設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這樣,能普遍造出一切世間的境界。若能在俗諦中找到真諦,在妄上找到真,返本還原,這個人就能見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實體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來藏性。這個心,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間,所以才說[心不住於身]。身是有形相,心是無形相,遍一切處。也就是[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道理。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說[心中無彩畫]。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變成冰,由冰能變成水。所以說[真中有妄,妄不現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會現出真心。所以才說[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種種佛事。這是事理無礙,圓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設有人想要明了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應該觀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實觀。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來的。
(二)妙境長老開示
覺林菩薩偈、持戒與念佛法門的殊勝
於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一日,開示於正覺精舍
對佛學的釋義也非一成不變.但只要得其精髓,何必拘於表象
這是覺林菩薩偈。共有十個偈,這是第一個偈。由疏抄的解釋,可以明白這個偈的意思,我簡單說一下。
「譬如工畫師」,工,就是善巧的意思,這個人是善於畫畫的人,可以為人師範了,就是一個很成功的畫家,工畫師。我先順一順文。
「分布諸彩色」,就是他用各式各樣的顏色畫畫,或畫一個山,或畫一個樹,或畫一個河流,各式各樣的畫,顏色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彩色,去安排這個山、這個水,就這樣子。
「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畫出這個山、這個水、這個樹、這個花,我們人去看見這個山、這個水、這個人物的時候,我們心裏面就有執著,但是,這個執著者是誰呢?就是畫畫的自己,這個畫家自己畫出來以後,自己就執著這個山水,自己在執著,「虛妄取異相」,就是虛妄的、錯誤的去執著這個山這個水。這個山水是畫的,當然是假的,不是真是山,也不是真是水,但是,你畫出來以後,你就執著這個山、這個水,去執著它。
「大種無差別」,大種,就是地水火風、堅溼暖動,叫做大種。種者,是因也。一切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風組織成的,所以叫做種,種是因,因此而有彼。大,就是廣大的意思,山河大地是很廣大的,都是由地水火風組成的,所以叫做大種。你畫一棵樹,這棵樹也是地水火風組成的,水裡面也是有地水火風,山也是地水火風,在地水火風這一方面來說,是無差別的,但是,在畫出來的東西就是有差別,山就不是水,樹就不是花,各式各樣的差別。就是用堅溼暖動的成份不一樣,堅(就是地)用得太多,就變成黃色,水的成份太多,就變成白色,都是地水火風,但是組織的成份不一樣,所以變現出來(畫出來)的山水就不一樣,但是,在大種這一方面來說,地也好,山也好,水也好,是無差別的。在譬喻上是這樣說。
若是在佛法的理論上說,就是緣起。以緣起來說,「譬如工畫師」,這個工畫師是誰?就是每一個人自己的心。每一個人自己的心,就用畫師來譬喻,畫師能「分布諸彩色」,我們這一念心,就是起惑造業,做種種的虛妄分別,造了種種業,就現出種種的果報,所以叫做「分布諸彩色」。畫師用彩色畫出種種畫,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有種種的虛妄分別,造出來種種的業,去得種種的果報。這樣講,這二句話是這樣的意思。我感覺,清涼國師講的是好。
「虛妄取異相」,異相,就是差別,譬如我們人的生命體,也是色受想行識組成的,天、地獄、惡鬼、畜生,也是,六道眾生所有的果報,都是色受想行識,當然,有正報,有依報,都包括在內了。「虛妄取異相」,就是我們虛妄的分別心,執著這個自己的心所創造出來的果報,都是虛妄不真實的,但是,我們執著它是真實的,我們看見那個流水,認為是真的,看見一個山,也是真實的,看見有一個人來,也是真實的,看見一個毒蛇來了,也是真實的,看見蓮花來了,也是真實的,做夢,我夢見佛了,又是真實的。現在,覺林菩薩說「虛妄取異相」,是你錯了,你認為都是真實的,就是錯了,不對。
「大種無差別」,大種,譬喻什麼呢?譬喻諸法空相,你觀一切法都是因緣所有,都是畢竟空的,在畢竟空上,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虛妄分別的現象,都是不可得的。但是,我們認為是有這一切相,而且還是真實的,這是我們的「虛妄取異相」。但是,在諸法的真實相上看,我們所分別的異相,都是不可得的,叫做「大種無差別」。清涼國師是這樣解釋這段文。
那裡共有十個偈,前五個偈是譬喻,後五個偈是合法。前五個偈裡面,前二個偈,清涼國師的意思是真如是觀,後三個偈是唯心是觀,就是,一個真如觀,一個唯識觀,一個真如的緣起,一個唯識的緣起。就是這樣解釋。我感覺很有意思,用這個畫家畫的畫,來譬喻我們眾生心的惑業苦的虛妄分別,我感覺到很有意味。
很有意味是很有意味,但是,在我們現在的佛教徒,不管是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佛教徒也好,我們都是佛教徒,在今天的佛教的情況來看,口頭說一說而已啊!你沒有真實在日常生活上去深入的觀察,沒有深入的觀察,有什麼關係呢?有關係!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深入觀察,就是隨時有什麼事情發現,你心裏面「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隨時可以用,你隨時能用這樣的智慧,因為你不「虛妄取異相」了,你知道「大種無差別」的道理了,你不去虛妄取異相,因為你很熟了,你常常這樣觀察,你非常的熟悉,就像我們對貪瞠痴是非常的熟悉,一看見可愛的境界出現,愛就來了,可憎惡的境界來了,立刻瞠心就來了,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就是熟了!無始劫來,老是這樣,習慣了,很熟,就這樣用。
我們如果明白佛法說的道理,你如果不作如是觀,只是從文字上這樣講一講,它不熟,你也就不能作如是觀,因為不作如是觀,所以,這種理論,「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心裏面不熟悉;不知道這是內心的分別,現在看見毒蛇來了,實在沒有毒蛇啊!毒蛇是心的影像,是心分別是個毒蛇;一個大蓮花來,實在是心的分別;我做夢,夢見佛,是內心的分別,離開我們心的分別,沒有那件事啊!我們若不深入作如是觀的時候,沒有這種認識,不知道是內心的分別。雖然我還能為別人講,為別人寫文章,但是,寫文章是給你看的,講是給你聽的,我自己是不用的,(南無阿彌陀佛!)我講,是給你聽的,我自己不用——念阿彌陀佛也是對的,沒有什麼不對,但是,你對於這種理論不深刻,隨時有問題的時候,如果念阿彌陀佛的功夫高深,也可能好一點,但是,我認為還會差一點,最低限度差三級,就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如果念佛功夫高的人,習氣稍微輕一點,但是很難停下來,不是容易,就是有這個問題。如果你常作如是觀,經行的時候作如是觀,靜坐的時候作如是觀,當然,觀有止的基礎,不能完全觀,佛菩薩的大智慧,告訴我們要有止還有觀,有觀還有止,一定要配合。如果你只是止,那就與外道是可以共通的。如果只是觀,你的身體受不了,所以用止來平衡它,慢慢的、慢慢的,你就是聖人了。
我們凡夫與聖人有什麼不同呢?凡夫看見山,聖人也看見山,聖人也不是沒有眼耳鼻舌身意,聖人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也看見山水,凡夫也是看了,但是不一樣。凡夫看見山,認為是真的,執著是真實的,在那裡起愛起憎。聖人也看見山,但是看見山是如幻如化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樣觀成功了,觀一切法如幻如化如夢,這是聖人境界,聖人才有這種智慧,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相,不是凡夫啊!凡夫觀察都是真的,不是如夢。凡夫與有聖人有何差別?這就是凡聖的差別,凡夫不能觀一切法空,聖人能觀一切法空,這也是凡聖的差別,是有差別的。我們觀察都是真的,不是愛就是憎,不是憎就是愛,老是在愛憎裡面生活,但是,聖人在心裏面住最聖舍。
我們中國佛教當然是大乘佛教,維摩詰經裡面有訶斥阿羅漢,但是,那是站在大菩薩的境界,是超過阿羅漢以上的大聖人,他們訶斥阿羅漢,是希望他再進一步,用慈悲心、用智慧,說出來這種法語,不是我們凡夫說輕視誰,不是這樣的意思,如果我們那樣理會,就搞錯了。若真實從聖人與凡夫的情形來說,我們要承認我們是凡夫,雖然出家一百年,但是,你還執著都是真實的,你就還是凡夫。阿羅漢已超過凡夫,他是聖人,雖然不如佛、不如大菩薩的那樣圓滿,但是,阿羅漢是聖人。所以,瑜伽師地論說,阿羅漢住最聖舍,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與一切法接觸的時候,他的心裏面住最聖舍。舍是什麼意思?平常說是「無著」,舍就是不執著的意思,只是換一個字,就是「舍」,舍就是棄捨的舍,心與一切法不著。什麼叫做著?什麼叫做不著?就是舍不舍的意思。我們心裏面遇見一切法的時候,就是要取著,如何知道是取著?因為你已經生愛、生憎,就是你已取著了。阿羅漢以上的聖人,不取著、不執著,就像沒有遇見這個境界,心情是一樣的,遇見這個境界與沒有遇見這個境界,心情是一樣的,當然只是「了」,他的心裏面也是有「了別」,但是心裏面並沒有執著,所以,他的心還是保持清淨。我們有取有舍,就是不清淨了。
所以,這個偈頌,「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啊呀,我的心裏面有許多虛妄分別啊!分別出來種種境界啊!「虛妄取異相」,聖人訶斥我們凡夫,你不要搞錯了,你不要執著,你不要執著真是有那麼回事,不是真的,「大種無差別」,一切法都是空相,我們所分別的境界,在諸法空相上看,是一無所有啊!是一無所有的。這是十個偈頌裡面的第一個偈頌。如果我現在講這十個偈頌,是好過昨天,因為今天早晨我起來的時候,我又重新看了一下,比以前好一點。但是,今天,我不是講這個題目,是講「持戒與念佛法門的殊勝」。(中間未完成。)得到菩提的智慧,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得到聖人的智慧了。聖人的智慧,就通達什麼是佛法。八正道裡面,第一個是正見,什麼叫做正見?就是你證悟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你才是有正見。我們一般說那個人沒有正知正見,何謂正知正見?界限在那裡?佛菩薩的話、在教義上,這個界限非常清楚,要到初果聖人才得到正見。沒有到初果,在凡位的暖頂忍世第一,外凡、內凡,到內凡的時候有相似的正見,在我們今天的佛教徒來說,誰是內凡?誰是暖頂忍世第一?都很難說。
感謝您對獅吼梵音的支持,感謝您的收聽和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