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數超1500萬 | 葉嘉瑩先生:「如果有來生,我還願做一名教師!」

2020-12-27 澎湃新聞

【天津@你】天津「健康碼」申領人數超1500萬 | 葉嘉瑩先生:「如果有來生,我還願做一名教師!」

2020-09-10 2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9月10日是教師節,也是南開大學新生報到第一天。當天下午,葉嘉瑩先生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教師節特別放映活動舉行。活動中,以「致敬『弱德之美』」為題,葉嘉瑩先生講授開學第一課,帶領大家感受中華詩詞魅力。

「如果有來生,我還願做一名教師,還要教古典詩詞。」葉先生曾經公開表示,教師是她最看重的身份。作為一名近百歲的老人,葉先生在現場表示,她現在仍在忙於整理詩詞吟誦的錄音工作,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將詩詞的韻律之美傳承下去。

「字從音出,字從韻出。詩詞是伴隨著吟誦自己跑出來的。」葉先生在現場講述了詩詞吟誦之道,並分享了自己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研讀王國維《人間詞話》的經歷。對於詩詞的喜愛讓她廢寢忘食,一天三個三明治,喝水自己燒。「等我熄滅圖書館的燈時,仿佛感覺王國維就在我身邊。」葉先生笑稱,「有人說我是工作狂,苦行僧、傳道士。但是對我來說,是學而忘憂,自得其樂。」

天津「健康碼」申領人數超1500萬、最新軌道交通票務管理規定今起執行、明年本市全面推行京津冀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今天的@嘚嘚來啦,跟著天天,咱走起——

小朋友被爸爸起名叫朱穆朗瑪峰

網友:坑娃的爹呀!

近日,湖北十堰。一名一年級的小朋友名叫「朱穆朗瑪峰」,與珠穆朗瑪峰只差一個字。據十堰晚報,其母親孕期問丈夫取什麼名,其父說「姓朱,就叫朱穆朗瑪峰吧」。後登記出生證名字因沒想好,就直接寫上了。直到辦戶口才知道,戶口上的名字需與登記出生證名字一致。

原標題:《【天津@你】天津「健康碼」申領人數超1500萬 | 葉嘉瑩先生:「如果有來生,我還願做一名教師!」》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詩詞之外的葉嘉瑩:用大半生時間走完返鄉之旅
    事實上,1948年葉嘉瑩隨丈夫渡海赴臺後,常做「回不去」的夢:夢中回到老家北平的四合院,院子卻門窗緊閉,她怎麼都進不了門,只能長久地徘徊於門外。那座四合院於她,是美好的童年、是記憶的安全港、是回不去的故鄉。只是她離那裡越來越遠了。只是,無論在北京、臺灣,還是在國外,她教的一直都是中國的古詩詞。
  • 「來生還願做老師!」幾代教師講述在廣西的講臺時光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教師地位不算高,一人教授多門課「如果有來生,我還願意做一名老師!」已退休25年的顧琪回顧自己的教師生涯,很慶幸自己能成為一名教師。1964年,顧琪從廣西大學物理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南寧市第十四中學。
  • 葉嘉瑩: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
    年輕教師去聽她的課,感慨「葉先生『跑』一大圈還能跑回來,而且幾乎不出錯」。品鑑韋莊《思帝鄉》裡的「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葉嘉瑩告訴學生,不要把它看成僅僅是寫美女和愛情的小詞。做學問和追求理想也需要這種精神,學物理不一定都能獲獎,要對自己的追求有終生不渝的奉獻。那一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物理獎。物理一下子成了熱門,許多學生爭著報考物理系。
  • 葉嘉瑩先生:獨陪明月看荷花
    每一次巨額捐贈都引來大眾目光,其實,葉嘉瑩先生為中國、乃至世界文化所做的貢獻遠超於此!開蒙時延請作教師的姨母來做家教,教授葉嘉瑩和大弟語文、數學、書法,從《論語》入門。上小學後,父親長期在上海工作,與父親的聯繫主要通過每月兩封的文言書信,抗戰爆發後,父親隨政府遷去後方,一度斷了消息,直到抗戰勝利後才回家。葉嘉瑩和弟弟們的教養主要依賴母親。母親對孩子們慈愛,又不放鬆管束。
  • 豆瓣8.1,96歲葉嘉瑩先生唯一傳記電影上映.裸捐3568萬,沒談過戀愛,自稱胸無大志,這位穿裙子的士讓我看到古代才女真正的樣子
    誰都不願意發生苦難,可是極大的悲哀和痛苦,讓你對人生有了另外一種體會。如果不把詩人的小我感情打破,就不會有更高更遠的想法。 自1945年從輔仁大學畢業至今,葉老已整整在講臺上站了70多年了,卻從未有過厭倦,只要有人邀請她講課,她都會開心地前往,如今她95歲高齡了,有時講座長達2個小時之久,卻依舊堅持站著完成,一句「我要抓住老年的尾巴」令人動容。 她甚至表示,「人終有一死,如果真到了那麼一天,我願意我的生命結束在講臺上。」
  • 葉嘉瑩先生:弱德之美笑對人生
    當天,在與白巖松的對談中,葉嘉瑩分享了自己從教七十餘年,傳承中華古典詩詞文化的人生感悟和對教師職業的理解。「我要感謝到場的每一位朋友,我是將近百歲的老人,感謝大家,很多人從遠方來參加、觀賞陳導的電影。其實,我對於電影是外行,我所懂的只是詩詞。」96歲高齡的葉嘉瑩聲音依舊洪亮。
  • 葉嘉瑩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
    隨著《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的公布#99歲的葉嘉瑩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這一話題隨即登上了新浪微博熱搜榜葉嘉瑩先生的一生歷經坎坷,在海外飄零數年,直至晚年才回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葉嘉瑩    上世紀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學教授的葉嘉瑩,願不要任何報酬回國教書。    1979年,葉嘉瑩來到南開大學開始執教。40年來,她應邀到國內幾十所大學巡迴講學,舉行古典詩詞專題講演數百場。
  • 再難有下一個這麼美的葉嘉瑩了
    如果是北大在前或是只能報考一所,那可能會多一個叫葉嘉瑩的醫生。在輔仁,葉嘉瑩遇見了她詩詞道路上最重要的領路人:顧隨先生。顧隨的父親是前清秀才,從小就以唐人絕句代替兒歌,是以為他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功底。1915年他報考北大國文系,校長蔡元培覺得以他的國文水平,讀國文系意義已經不大,因此送他去了北大英文系。所以顧隨對中西文學都有極深造詣。顧隨上課沒有講義。
  • 葉嘉瑩:她是柔弱的女子,也是白髮的先生
    在老師的推薦下,她到臺灣大學教詩詞曲,做專職教授,得以重回她最愛的古典詩詞世界。她把對古詩詞的那種摯愛,沁透在每一堂課中,很快有了名氣,被多民學府聘為兼職教授,並被邀請到海外講課。剛到北美,舉目無親,語言不通,有兩個正在讀書的女兒需要養育,還有八十多歲的老父需要供養,加上丈夫多病不能工作,全家的日用開支全靠她一個人。她不得不硬著頭皮四處求職。
  • 《如果有來生》我想我還要遇見你吧!
    《如果有來生》是歌手譚維維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高曉松作詞,牛奶@咖啡組合成員格非作曲,收錄在2010年3月30日發行的譚維維第四張音樂專輯《譚某某》中。每個人的心中也許都有一個嚮往的生活和愛情吧!我的也希望我的一切正如歌詞中唱到的那樣。
  • 葉嘉瑩: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詩,95歲裸捐3598萬財產
    ,但是在外人看來,我卻一直保持著樂觀、平靜的態度,這與我熱愛古典詩詞的確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詩詞的世界裡,畢業後更直接成了一名國文老師。,自己並沒有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要一次次捉弄自己的命運: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一世逼人來。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我在京西大覺寺與傅瑩大使飲茶。是日恰逢農曆六月初一,是葉嘉瑩先生的生日。我提到即將上映的葉嘉瑩先生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談及這部影片的主題詞「弱德之美」。大使問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時,我尚未深入研習葉嘉瑩先生關於「弱德之美」的著述,但從字面理解,馬上浮現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莫過於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更為遺憾的是引發世界政治的喧囂紛嚷。葉嘉瑩先生提出並由她本人展現的「弱德之美」,仿佛驚鴻一瞥,給了我們很多思考。
  • 桃李天下,傳承一家:葉嘉瑩先生榮獲「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葉嘉瑩:人的精神品格能夠提升,提升以後,他就有他自己內心的一份快樂。他不會每天總是為追求現實的那一點金錢之類的東西而丟掉人生最寶貴的價值。《感動中國》頒獎辭桃李天下,傳承一家你發掘詩歌的秘密人們感發於你的傳奇轉蓬萬裡,情牽華夏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葉嘉瑩2月17日晚8點,「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盛典
  • 優酷最強音樂直播季落幕,5場直播在線累計人數超1500萬
    五場直播在線累計人數超1500萬高清跨屏觀看體驗嗨翻網友從4月30日到5月15日,為期16天的直播體量可謂規模空前。有網友評論道。也正因如此「加料加量」的直播,此次直播季在線累計人數超1500萬,其中,4月30日到5月2日三天直播總在線人數超1189萬,5月8日杭蓋音樂節直播在線人數超176萬。
  • 先生葉嘉瑩:掬水月在手,以詩為舟
    葉嘉瑩是誰?中國當代古典詩詞研究、古典文學大家之一;席慕蓉稱她為「詩魂」,瘂弦贊她為「穿裙子的士」;教書育人75載,曾任教於臺灣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弟子中包括了白先勇、席慕蓉等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加拿大皇家學會史上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在自媒體公號裡,給先生最多的標籤卻是「裸捐3568萬的老師」。
  • 劉夢溪:我和葉嘉瑩先生的相遇相熟
    本文作者(左)和夫人陳祖芬先生一起到天津看望葉嘉瑩先生(中),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我認識葉嘉瑩先生,完全是巧合。雖然很早就讀過她的《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雖然我熟悉繆鉞先生,繆先生和葉先生合作的《靈谿詞說》,我也很早就留意。那是1993年,馬來亞大學召開的國際漢學研討會,於11月18日至20日在吉隆坡舉行。我提交的論文為《陳寅恪的家學淵源和詩學傳統》,按主辦方安排,我和葉嘉瑩先生同一場發表論文。更沒想到的是,會後應《星洲日報》邀請,擔任「花蹤講座」主講嘉賓,又是我和葉先生共同主講。我先講的,題目為《當代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
  • 婚後遭丈夫家暴,中年喪女,葉嘉瑩非中國國籍卻為中國裸捐3000萬
    葉嘉瑩的痛被寫進一首《哭母詩》中:「瞻依猶是舊容顏,喚母千回竟不還。悽絕臨棺無一語,漫將修短破天慳。」婚後遭丈夫家暴,中年喪女,葉嘉瑩非中國國籍卻為中國裸捐3000萬。葉嘉瑩先生從事詩詞教育事業七十多年,一生致力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教研和傳播,不僅精於傳統詩詞學,更融中西文化學識於一爐,著述多達40多部,總共捐款3000萬。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定檔10.16 白巖松推葉嘉瑩教師節回南開大學
    9月10日教師節之際,由陳傳興導演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南開大學進行了教師節特別放映暨研討會,並宣布影片定檔10月16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片方於今日釋出了「荷花」定檔版海報,海報以荷花為主題,反映了葉先生與荷花的淵源。
  • 96歲的她,裸捐3658萬:我有中國詩詞作伴,我不孤單
    2019年,「95歲葉嘉瑩裸捐3568萬元」 的熱搜,讓一位低調的老人突然火了。她是誰?為何這麼有錢?又為什麼捐出去?葉嘉瑩,一名樸素的教師,賣掉家中房產,來支持中國文化研究。她被人尊稱為 「葉先生」。先生,是民國對知識分子最高的稱謂。
  • 《掬水月在手》:感動萬千人的葉嘉瑩
    以相比其他傳記,本書最大的特點是調動一切可用之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將葉先生的自述、詩作與他人的回憶、感發熔於一爐,力求以多元視角呈現出一位立體、豐盈、臻於至境的葉嘉瑩先生,讓古典詩詞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因葉先生的存在而紮根於更多人心中。老師這個職業,葉嘉瑩一當就是七十幾年。1945年,葉嘉瑩大學畢業,就在北平的女中開始了教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