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俞樾 湖州發布
「學習強國」湖州學習平臺、湖州發布、湖州晚報、愛湖州聯合推出欄目《湖州味道》,通過個人記憶及研究還原城市現場,展現湖州在歷史各階段的風物、風味、風氣和風度。除了邀約之外,也歡迎網友投稿,稿酬從優。稿件可發送至963458800@qq.com ,主題請寫上「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①|
湖州味道②|
湖州味道③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
湖州味道⑥湖州味道⑦|
湖州味道⑧|
湖州味道⑨湖州味道⑩|
湖州味道⑪全文4803字,閱讀約14分鐘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俞樾
投稿郵箱:963458800@qq.com
2020年12月18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33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湖州三跳位列其中。從市級非遺,到省級非遺,再到國家級非遺,湖州三跳有著什麼樣的獨特韻味,能夠走出湖州、走出浙江,得到國家的認可?今天的《湖州味道》系列,我們一起來用「三塊板」品味「湖州三跳」。除了文字,我們還錄製了音頻,請點開下方音頻,邊聽邊品。
一本倭袍
一本倭袍順風流,
二人遊玩到揚州,
三人結拜在勾蘭院,
四個丫環巧計謀。
一曲湖州三跳《一本倭袍》開篇,以上的唱腔來自於湖州三跳省級非遺傳承人許麗鳴老師。熟悉三跳的老湖州知道,三跳演唱者演繹時手中拿著三塊板,通過這三塊板碰撞敲擊跳躍發出的響聲來進行伴奏,所以叫做「三跳板(三敲板)」。因為板的形狀酷似舊時拉縴的船夫背上背著的纖板,所以三跳也叫作「纖板書」。
三跳從何而來?還真可能跟拉船拉縴有關係。湖州三跳老師父們相傳,在隋朝時期,隋煬帝乘船下江南,遇到水淺之處需要有縴夫拉縴才能通行,而縴夫們在岸邊邊拉邊唱,隋煬帝聽到後興致大起,從船艙中出來,就跟著和。這一唱一和之間就誕生了最早期的古三跳,尤其是三跳中的「幫唱」的形式。當然,這個「古三跳」的由來,是藝人間口口相傳的。
唱和(幫腔)是湖州三跳的一種形式,那麼三跳的演唱內容從何而來呢?劇作家劉甦曾經專門寫了一篇《湖劇》,裡面搜集過一個故事;我在採訪了一些老藝人之後,也大致摸出了一條線:明末清初的時候,許多文人不願意給滿清做官,所以就隱於湖州的市井鄉村。這些文人尤其是一些落魄的秀才很有才華,也很喜歡閒來聽地方曲藝,往往會幫著改一改演唱的故事和詞兒,使之變得更加朗朗上口。當年,有一位嘉興來的秀才叫方長元,落魄地來到了湖州,他是真喜歡「古三跳」,於是乾脆跟藝人們一同在駱駝橋到儀鳳橋這一帶賣藝,也不用什麼桌椅板凳,拿著三塊板站著唱,叫「立唱三跳」。那個時候古三跳的很多內容得到了文人們的潤色而變得更加流行。當然,這也是傳說。
從隋唐到明末清初,三跳的形式和內容在潛移默化中被確立和改良,那麼三跳的腔調是從何而來呢?劇作家劉甦考證後得出結論:「三跳是由機歌產生的湖劇前身的曲藝形式。」這裡就有兩個點值得推敲:第一,三跳是湖劇的前身;第二,三跳和湖劇都是由機歌而來。所謂的「機歌」,就是湖州人養蠶繅絲,尤其是織綢人家在織機前勞作時候所唱的歌曲,往往七個字為一句,合轍押韻,每段唱詞一韻到底。
2016年5月22日,湖州三跳《英臺擔水》獲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節目獎入圍、個人表演獎提名。表演:戴育蓮、裘鋼、胡曙紅、陸在良
湖州的機歌是絲綢之府的江南味道。湖州地區蠶桑和絲織業發達,但是織綢絹的過程是枯燥的,環境噪音也大,所以織工們就創造出了這種男女對唱的機歌,或者叫織歌。
劇作家劉甦說,這種機歌其實來源于田歌,而田歌則來源於湖州、蘇州等地的「吳歌」,還有個文雅的名字叫吳歈,就是《楚辭》中所說的「吳歈蔡謳」,後來還演化出了「崑曲」。我們來聽一下太湖西山的金旭岐老先生演唱的吳歈《十裡桃花陣陣香》,可以感受一下最初的味道:一韻到底。
十裡桃花陣陣香
十裡桃花陣陣香,
千朵桃花一樹上。
凡事要看爺娘面,
兄弟姊妹要想讓。
從上面這首歌的歌詞裡可以看出,江南一帶的民間曲藝大多都是勸人向善的,還有個專門的名字,叫做「勸世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友、愛是最常見的創作出發點。
三跳,是用「湖州官話」演唱,中間還夾雜著一些蘇州、嘉興、無錫等地的方言,所以長三角任何一地的聽客都大致能聽得懂。而三跳曲目在演繹上分成兩類:堂書和正書。堂書是短小精煉的開篇,今天文章開篇所唱的《一本倭袍》就是《倭袍堂書》的開篇;另一類是正書,就是將《隋唐演義》《施工案》等話本小說改編成湖州話版的三跳。後來這種兩種曲目,也成了湖州另一種地方曲藝「琴書」的主要形式。我們不妨來聽一段,原汁原味的三跳——由許麗鳴老師演唱的《送花上樓》節選。
《送花上樓》是《送花樓會》中的一個段落,講的是洛陽解元文必正在問心庵邂逅才女霍定金,無意中拾到了她的一支「珍珠鳳」,意欲當面歸還,卻被定金婢女秋華所阻。於是他改名換姓,賣身到霍府為僕。一日,必正奉太夫人之命去給定金送蓮花,在途中被秋華攔住盤問,秋華見必正一片真誠,才華超群,便引他與定金相會,終使他倆面訂終身。
2019年,湖州三跳書《竹別林》在濟南參加全國非遺曲藝周活動。
熟悉越劇的票友應該知道《送花樓會》也是越劇中的傳統劇。咱們若是仔細聽,你會發現,湖州三跳的開篇有一段「呤嚇調」,這是我們湖州的一大特色。
懂得三跳門道的老湖州人知道,這個「呤嚇調」就是「拖犁頭」的一種形式——用襯詞來幫腔。這種形式來源於「宣卷」這種早期的曲藝形式,而宣卷是江南地區眾多地方戲種的母體。我們再來聽聽宣卷的「味道」,音頻採風自蘇州吳中區群藝館的演出。
湖州的三跳在清末時期,已經風靡了蘇湖嘉一帶,其中有明確記載,最早的三跳藝人叫金榮生,他的學生楊阿培是一位集大成者,被當時的湖州人尊稱為「楊老天牌」。師徒兩代人的出色表演在湖州形成了巨大的票友群,甚至對浙江其他地區的曲藝也造成了很大影響,比如說越劇。剛才我們講到的這種「呤嚇調」就被越劇的前身「落地唱書」融了進去,演變成了越劇老調「呤呤調」。我們來聽聽越劇中的「呤呤調」與「湖州三跳」的「呤嚇調」的不同。請欣賞上海越劇院的史濟華帶來的《懶惰胚》選段。
1889年,越劇前身「落地唱書」的藝人金芝堂輾轉來到餘杭縣的葫蘆橋茶館唱書。結果生意並不是很好,因為不少人都喜歡聽來自湖州地區的「三跳」——當時最流行的曲藝,以至於金芝堂在唱書之餘還要修鞋子補貼家用。當時他就把修鞋攤放在茶館門口,一邊修鞋,一邊偷師,半年聽下來,把湖州三跳的一些突出特點融入到了「四工唱書調」之中,把湖州三跳的尾聲幫腔「呤嚇呤呤嚇」改成了「呤呤調」。所以現在越劇中還保留著一些唱腔,被稱作「湖調」。至此,呤嚇調也分成了「呤嚇北調」和「呤嚇南調」,北調在三跳,南調在越劇。
如果我們現代人穿越到清末,要去聽上一曲地道的湖州三跳,我建議大家穿越到「太和坊直街」,也就是現在的湖州人民路(當時分成了上太和坊和下太和坊),去太和坊的三官堂找剛才我們說到的「楊老天牌」楊阿培。此人不但唱得好,而且過目不忘,今天看的書,明天就能搬上書場演唱,以至於當時有民間諺語「拆字金少堂,唱書楊阿培」。金少堂是因為拆字算命算得準,日進鬥金;而楊阿培因為說書說得好,頗受歡迎。他還有一個稱號「立一千」——一場演出收入一千元。
除此之外,還有王仁堂、王廣源等人也都是在湖州府城隍廟這一帶演唱的曲藝大家。也因為這些大家的出現,湖州城圍繞著上下太和坊的兩邊,從志成路到府廟新建起了很多大書場,三跳藝人們也從茶館走穴進入了書場開專場的時代。
1928年,湖州第一家專門的清書場——東方書場在志成路守仁路2號建成,也就是現在愛山廣場中國電信湖州分局這個位置,當時可容納200多聽眾。一時間,包括湖州三跳、琴書等在內多種曲藝形式都被搬進了清書場中。此後書場的生意蒸蒸日上,聽書的人越來越多。
1938年,府西街開了一家「西園書場」,可以容納400人。
到了1948年,10月12日那一天的《湖州商報》記載:「近來各業反常,店家提早打烊,閒人比較多,書場大出生意。現以東苑書場與興業場人頭最多,吳興茶室次之,西園與東方也不弱,各家日夜聽眾合計約2000人次,盛況空前。」
不論是茶館書場還是清書場,這段時間在湖州都是極度繁榮的,這也讓周圍地區的藝人眼饞,我曾粗略翻閱過民國時期湖州的報紙,經常看到「蘇湖對臺戲,盛況空前」一類的標題。特別是抗戰後的那幾年,經常由湖州府廟一帶,東西兩邊的廂房中的各個書場聯合起來張羅「對臺戲」:西邊的書場請來蘇州評彈藝人坐鎮,東邊的書場請來湖州本土的三跳、琴書、灘簧、湖劇藝人獻藝,連演三天三夜,看兩邊誰的「書籌」更多,勝負各有千秋,一時之間轟動湖城,不亞於現在明星來湖州開演唱會的鬧猛。
1983年,三跳藝人沈梅英在舊館書場演出。
說到書籌,有必要說說書場和藝人們的關係和利益分配。早年間茶館書場演出,主要是賣茶水錢,但是有一些捧場的聽眾會給一些「散券」,場方也會象徵性來收取,聽眾都是隨意給。後期的清書場則多有不同,聽眾就是為了聽書而來,進場前,先到帳臺買「書籌」和茶水費,演出結束後,藝人們按照書籌與場方結算,三七、四六不等,一般場方拿大頭。
當時書場內還有一個場景蔚為壯觀,那就是漫天飛舞的白毛巾。特別是天氣熱的時候,聽到興頭上聽客們叫好的叫好,鼓掌的鼓掌,滿場的熱氣騰騰,場方夥計就準備好了熱毛巾給聽眾擦汗,正所謂「敬客手巾時時絞,汗水渾身歇歇揩」。
而在眾多書場中,有一家書場最特別,那就是「雲天書場」。這家書場位於城隍廟東首的廂房處,這是當時湖州城裡公認三跳唱得最好的曲藝大師許雲天常年坐鎮演出的地方,也是湖州唯一一處以個人命名的書場。
今天我們文章音頻中所有的三跳演唱都來自於許雲天的小女兒許麗鳴老師,許老師也在採訪中向我回憶了小時候在父親書場中看到的情形。
許麗鳴老師回憶:「這個書場有250個位置,我父親說的時候基本上是天天客滿的,這是解放前,我很小,我1946年出生的,我媽媽就把我帶到書場裡面。(我記得當時)每個人有一壺茶,這個椅子上面它都有一個眼一個眼,這個茶杯可以放這裡不倒。演唱的話,是下午唱晚上也唱的,總共一個半小時左右,晚上7:00開始到8:30就好了,下午的1:30說書到3:00。我記得我爸爸呢,有一個好的習慣:下午說好書,就去府廟靠外面有一個浴室去洗澡,湖州人叫『溫堂』。『湖州浴室』泡溫堂,總是這樣的。」
採訪中許老師告訴我,父親給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記憶力特別好。
許麗鳴說:「他有五十幾部傳統書,都記在腦子裡,記憶力相當好,曲藝團要在外面演一個月,沒有書唱了,就來我家來跟我父親說:『叔爹,排個一本書給我吧!』」
2009年5月,湖州三跳省級傳承人許麗鳴在錢業會館演出 費建華 攝
許雲天,師承王廣源,與同門師兄弟董雲魁當時是湖州最著名的三跳表演大師。1947年2月25日的《湖州商報》中曾經記載:「府廟內唱搭板書(三跳在民間也叫滴篤板或滴搭板)的許雲天,別有雲天,生涯鼎盛。聽老聽客稱,許雲天收入每日在五百萬元以上。」
中年後的許雲天,因為常年用嗓,聲色不如從前,就乾脆只說不唱,反而與同行們一起開闢出了湖州的另一門曲藝形式——湖州評話。同時許雲天的琴書也是一絕,成為一代湖州曲藝的集大成者。
至解放前,從金榮生在湖州收徒開始算起,湖州的三跳開枝散葉,形成了眾多幫系。王廣源及徒弟許雲天、董雲魁的湖州幫;沈阿蓮、李連寶、吳四寶組成的南潯幫;田髮根老藝人的金方、銀方、銅方、鐵方、少方等五虎將組成的石門幫;還有德清幫、餘杭幫,甚至紹興、杭州等地都有分脈,「湖州三跳」的從業隊伍空前強大,以至於當時一半以上的書場都是三跳的場次。
2011年6月10日,傳承人朱子松在德清表演三跳。
這些藝人也在自己開枝育徒,收徒前須由人引薦,經人介紹,拜師儀式上,徒弟要三拜九叩,也要交付約合一石米的「拜師鈿」。擺好八仙桌,點上足斤蠟燭,上懸「祖師爺鬼谷子」的畫像(鬼谷子是眾多行業的祖師爺,也稱百業之祖,萬科宗師),再拜師父、師叔、師兄。三年滿師後,師父出於認可的角度,會給與三件器物:一副三跳板、一隻小扁鼓、一塊小碰板,板和鼓的隱秘處有「師承和贈字」,從此便有了從業資格。如果發現沒有師承的偷師自學藝人,可由同行沒收道具,逐出書場。所以師承哪一脈特別重要。
今天的《湖州味道》,我們初初走近了「湖州三跳」,可以說只是講了湖州三跳的前世,如今的湖州三跳發展如何?為什麼能夠進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單?我們將在下篇「湖州三跳的今生」中給大家再好好絮叨。另外,這一期我們「只聞其聲」,用有聲讀物的方式聽到了三跳演唱,下期我們將「再見其人」,將把如今的三跳拍攝下來,以微電影的形式展現給大家看。最後,把一首許麗鳴老師教唱湖州新風實驗小學的孩子們演唱的湖州三跳《十二月花名賦》帶給大家。
來源:湖州發布
部分圖源:文旅湖州
製圖:張馳虹
編輯:金臻瑤
湖 圖
攝於東苕溪綠道
攝影:唐文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過進入「南太湖號」APP的「悅湖」菜單欄,找到「拍客」版塊,進行投稿(不再接受郵箱投稿)。除了贏取積分,您的作品還有機會登上湖州發布和愛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號推薦
原標題:《湖州味道|湖州三跳的前世今生(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