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曾和魯迅住過一個宿舍,為何對他隻字不提?晚年說出原因

2021-01-10 卡斯說說小白兔

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有筆如刀,罵過的人可謂不計其數。

1936年8月20日的《社會日報》上,就刊載了這樣一篇文章:《魯老頭子筆尖兒橫掃五千人,但可惜還不能自圓其說》

看到這個標題,怎麼樣,是不是有那麼一絲氣急敗壞的味道在裡面?

雖然這篇文章沒有署名,但遍尋民國文壇,沒被魯迅得罪過的才是少數。戴望舒,李四光,沈從文,郭沫若,就連親弟弟周作人他也沒放過,和梁實秋的論戰更是持續了八年之久,堪稱「曠古爍今」。

但罵了這麼多人,魯迅卻從來沒罵過陳寅恪。

在我們的印象中,陳寅恪作為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似乎是一個「舊式」的人物。而魯迅,則是一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很「新潮」的角色。這樣的兩個人,會有什麼交集呢?

其實,兩人之間,反倒是魯迅的年齡更大一些,幾乎比陳寅恪大了十歲。

兩人是在前往日本留學的船上相識的。當時是1902年,魯迅21歲,而陳寅恪年僅12歲。

年幼的陳寅恪,當然不是像魯迅一樣的公費留學生。事實上,他能登上這艘船,是因為南京水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的總辦俞明震先生,是陳寅恪的舅舅。

俞明震先生對魯迅的影響極大,也是帶他走出國門的引路人,魯迅曾在書中回憶過他:

「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著《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們道:『華盛頓是什麼東西呀?……」

陳寅恪的哥哥陳衡恪是魯迅的同窗好友,又都是官費留學生,在日本留學期間,二人交往甚密。

根據陳寅恪本人的說法,在日本的經歷是「隨先兄師曾等東遊日本」,並不是來留學的,但為了學習日語,兄弟兩人和魯迅都進入了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大約相當於如今留學之前要讀的語言學校。在弘文書院學習期間,年幼的陳寅恪跟著哥哥,和魯迅住在同一個宿舍,魯迅則多是以兄長的身份照看他。

陳寅恪的性格比較沉靜,雖然年紀小,見識卻很是不俗,更有超出同齡人的專注和耐心。在日本讀了兩年書之後,因為身體原因,陳寅恪回到了中國。

兩人之間不僅有一段同窗之誼,還有另一層緣分。

陳寅恪因為對感情的要求太高,直到36歲都沒有娶妻,也沒有任何感情經歷。而當時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體育課的唐篔也已經是「大齡剩女」,經過同事的撮合,兩個人最終走到了一起。結婚的時候,陳寅恪已經38歲,唐篔也已經30歲了。

了解魯迅先生生平的讀者應該知道,魯迅先生的妻子許廣平,正是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的學生,而唐篔也恰好曾經是許廣平的老師。20世紀50年代,許廣平南下香港途經廣州時,還特意去中山大學看望唐篔。

在魯迅的日記中,多次提到他與陳衡恪密切交往的記錄,直至對方患病去世。至於陳寅恪,雖然年齡相差較大,但在周氏兄弟翻譯的《域外小說集》第一冊和第二冊出版後,魯迅還是送給陳寅恪一套,並鄭重地記入了日記當中。

相比之下,陳寅恪就顯得有些「冷漠」了,在出國之後,幾乎就沒有再提到過魯迅。

直到晚年,他才透露了真正的原因。

在《憶韋素園君》一文中,魯迅曾很辛辣地諷刺道:「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擊和冷落,一瞑之後,言行兩亡,於是無聊之徒,謬託知己。」

因為當時的魯迅名氣已經太大了,而陳寅恪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如果他貿然開口,難免有「蹭熱度」之嫌。

何況魯迅所專精的是「新文學」,陳寅恪所研究的卻是「舊文學」,在當時的充滿火藥味的文學環境之下,兩人的交往難免會被有心人拿來做文章。為了不成為「謬託知己」的「無聊之徒」,陳寅恪於是什麼也沒說。

最終,兩個人還是在彼此的事業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陳寅恪成為了著名的古典文學家,魯迅先生更是成為了20世紀無人能出其右的文化巨人,被譽為「民族魂」。

直到今天,魯迅先生的思想仍然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國人。他絕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更是一座千年難得一見的文化燈塔。

魯迅先生的成就,不僅僅在於文學方面的開拓進取,更在於對那個時代背景下,愚昧、麻木的國民精神的喚醒。我們完全可以說,從魯迅先生開始,民國文壇擁有了靈魂。

時至今日,對於魯迅的讚譽已經太多了,但無論多少褒揚,都無法完全概括魯迅先生的功績。

今天的我們,讀魯迅的書,仍然能夠感受到那種來自靈魂深處的震顫。仿佛有一把刀直直地穿透天靈蓋,刺到了你大腦中最愚鈍的那個角落,從這一刻開始,你的思想就變了一副模樣。

《吶喊》、《彷徨》等都是我們在課本上就耳熟能詳的篇目,但恐怕很少有人完整地讀過這些作品。這一套魯迅作品集,收錄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朝花夕拾》、《阿Q正傳》、《野草》六部作品集,是對魯迅先生作品的一個較完整的整理。6本書,一共58元。

在《懷魯迅》一文中,鬱達夫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我們不應該忘記魯迅,也不能忘記魯迅。

直到今天,魯迅先生的文字仍然在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奮發向前。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們的民族更應該緊緊懷抱著魯迅先生的思想,迎接即將到來的一系列風浪。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下方橫條購買:

相關焦點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鮮為人知的是,陳寅恪與魯迅在日本曾有兩年「同窗」之誼,還曾一度住在同一個公寓,其兄陳衡恪與魯迅又是留日和教育部同事時期的密友,因此,陳寅恪是魯迅相識多年的熟人,但陳寅恪平生從沒有公開提及魯迅,倒是魯迅在日記和文章裡多次記下與陳寅恪的交往。
  • 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1902年春天,年僅12歲的陳寅恪東渡日本求學,在船上他遇到了去日本學醫的周樹人,兩人同室而居,過從甚密,這個人後來有個筆名,叫做魯迅。3年後,陳寅恪先生因為腳疾,輟學回國。1910年,陳寅恪考取官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學習。幾乎是遊遍了整個歐洲。4年後,因為一戰爆發,陳寅恪先生再度回國。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在往後的歲月中,魯迅對胡公這位洋博士多有微詞,時有嘲弄,多不近人情的刻薄言語,帶著輕視與敵意;而胡適方面,舉凡文章、日記、談話,不但對於魯迅的出語不遜沒有任何反擊的意思,還多方維護和頌揚,基本上人前人後,「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宅心仁厚,古風存繼。
  • 近代名人罕見老照片:幼年陳寅恪可愛,青年魯迅桀驁不馴
    今天為大家刊發一組晚清老照片,其中所記錄的人物,均在晚清或清朝滅亡以後對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他們的事跡都曾出現在中學、大學的歷史教材裡,我們並不陌生,一起來看看吧。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天文學、力學和植物學家,創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冪級數展開式,研究各種三角函數、反三角函數和對數函數的冪級數展開式(現稱「自然數冪求和公式」),這些都是19世紀中國數學界最重大的成就。1868年起,李善蘭把注意力集中在數學教育和研究,直至1882年去世。其間所教授的學生先後約百餘人,「口講指畫,十餘年如一日。
  • 緬懷:大師陳寅恪,在今天有什麼意義
    陳寅恪少時即博聞強記,後留學日、德、法、美、諸國,能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文字,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他在海外留學23年卻不拿半個文憑,在他眼裡那僅是一張廢紙而已。陳寅恪也沒有考博,他後來說:「 考博士並不難,但想到要在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而沒時間學其他知識,就覺不值。」
  • 陳寅恪:最後20年_文化_騰訊網
    以後即投身政界,擔任過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杭立武是國民黨「搶運學人計劃」與「搶運兩院古物」最有力的倡議者。葉公超,原清華大學及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出任過外國語文學系主任一職,陳序經和陳寅恪,與葉曾是同事又是熟人。在這段風雨飄搖、很多人都想遠走異鄉的日子裡,杭立武一直未遺忘在嶺南大學的「二陳」。他曾多次派人勸說陳序經動員陳寅恪離開大陸。陳序經一直沒有答允。
  • 被傅斯年稱為「三百年第一人」的陳寅恪,為何連個文憑都沒有?
    陳寅恪和胡適兩個人,一個是被稱為「三百年來最博學的人」,一個則是「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的第一人」。兩個人在當世時都得到了當世人的公認,但我們發現兩個人好像都沒有留下什麼大部頭、照耀千古的著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第一個說陳寅恪「三百年第一人」的人是傅斯年,傅斯年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今天不了解陳寅恪,便不知自由為何物
    ,義寧陳氏曾照亮過中華天空。他說:「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與俗諦桎梏。——只求學問,不求學位,這樣務實的求學治學理念,伴隨著陳寅恪一生。直至他成為名譽四海的大師。
  • 陳寅恪的「哀傷」與「記憶」
    當時陳三立大病,三立大姊痛哭而死,寅恪長兄師曾之妻範孝嫦(範伯子之女)不久亦逝。陳寅恪這一年九歲。而1900年農曆六月二十六日,剛住到南昌西山崝廬僅一年多的陳寶箴,「忽以微疾而終」。突如其來的「重罰其孤」,致使陳三立鍛魂剉骨,悲痛欲絕。如果不是有所待,他已經不想活在這個世界。此後每年春秋兩季都到崝廬祭掃哭拜。眷屬和子女暫住南昌磨子巷,主要靠親友借貸維持生活。
  • 魯迅寫《藤野先生》尋找恩師,先生避而不見,魯迅死後他說出原因
    魯迅寫《藤野先生》尋找恩師,先生避而不見,魯迅死後他說出原因現在人們談起魯迅先生,都知道他「棄醫從文」,他原本在日本仙臺醫專學西醫,後來有感於醫學無法真正拯救國人,遂回到中國,以筆為槍喚醒國人。魯迅後來在《藤野先生》中寫道:我離開仙臺之後,就多年沒有照過相,又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其實,並不是沒有照片,而是當時剛回國的魯迅四處碰壁,還沒有做出名堂,並不想讓老師知道他的窘境。
  • 蓋世奇才陳寅恪: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他裡面穿著皮袍,外面罩以藍布大褂、青布馬褂,頭上帶著一頂兩旁有遮耳的皮帽,腿上蓋著棉褲,足下登著棉鞋,右手抱著一個藍布大包袱,走路一高一下……別看他在生活上不修邊幅,對教書這件事卻有著宗教般的虔誠和儀式感。
  • 陳寅恪之死
    遠在北京的陶鑄曾經給廣東省委打電話,其中談到陳寅恪,「對他的待遇要保持原狀不變」。這是陶鑄一生中關於陳寅恪問題的最後一個指示。1967年1月4日,陶鑄被江青、陳伯達等公開點名打倒了。遠在廣州的陳寅恪,陷入到了「萬劫不復」的境地。各路造反派紛紛上門,要求陳寅恪交代他和陶鑄之間的「黑關係」。
  • 與魯迅通信250封,在周家住到30歲未婚,卻為何沒做魯迅戀人?
    不過,在此之前,也有個女師大學生曾為魯迅先生織過毛衣,此人叫許羨蘇,是魯迅同鄉,本是周建人的學生,她認識魯迅比許廣平早三年,前後在魯迅家住過三次,早在1920年就在周家八道灣的房子裡住過半年,很得魯迅母親喜愛。據研究者統計,她是與魯迅通信最多的人,曾收到魯迅來信155封,是許廣平收到信件的兩倍,如此密切的關係,為何許羨蘇一直沒成為魯迅的戀人呢?
  • 陳寅恪:沒有文憑,卻是300年來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陳先生回答:「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他對學生們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由此,清華園的師生很快就折服於陳寅恪的學識。每每他開課,慕名前去的學生擠滿了教室,常常還有別的教授過來旁聽。
  • 魯迅和弟弟周作人鬧翻搬出房子,原因是?魯迅被指責偷窺弟媳洗澡
    房子並不是魯迅一個人買的。首先要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在1919年,魯迅的確買下了房子,那就是位於北京八道灣11號一所三進的大四合院子,但是這並不是魯迅一個人花錢買的,而是和家人一起湊錢買的。買房子的錢包括魯迅的錢,也包括魯迅賣了故鄉紹興祖宅的錢,還有就是自己弟弟周作人積攢的錢,所以嚴謹點說,這房子並不是魯迅一個人的。買下房子之後,魯迅把自己的母親和原配夫人朱安,還有周作人以及他的太太羽太信子都接了過來。畢竟是兄弟倆一起出錢買的房子,接過來一起住也很正常。
  • 饒佳榮|陳寅恪有過「唐史轉向」嗎?陸揚《視域之融合》讀後
    陸揚曾師從於餘先生,這次師徒在某種程度上可謂是同題競賽,能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呢?我們先看《三變》,該文劈頭就說:「在近代學術界,陳寅恪特別以淵博著稱。從中國傳統的觀點說,他可以算是『通儒』;從西方啟蒙時代的標準說,他近於『百科全書派』。因此他並不僅僅是一位現代所謂『專家』。」
  • 陳寅恪:中國近三百年來最博學的怪才!
    其長兄是著名畫家陳衡恪(師曾)。陳寅恪夫人唐筲,也出於名門,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宣告了祖父和父親政治生命的結束。陳寅恪十歲不到,就目睹了一代世家如夢般消失。他到晚年還有詩寫道:「家國舊情迷紙上,興亡遺恨照燈前」。衰敗之痛和興亡之嘆,是陳寅恪心中的永遠的憂傷。
  • 陳寅恪的「恪」,到底讀kè還是què?
    ▲趙元任,近代語言學家、音樂家,與梁啓超、陳寅恪、王國維並稱清華國學四大導師。然疑團未解,為了回溯更早,我向「朱家姆媽」唐子仁求教。她父親唐鉞與陳寅恪的友誼始於中學。陳唐兩家曾為鄰居,孩子們常旁聽大人們談話。唐子仁成年後曾在音樂專科學院教聲樂,對「音」的辨析力和記憶力都特別強。朱家姆媽證實,她父親稱呼或說到陳寅恪時,末字為「確」音。不僅唐家陳家,「大家都說『確』!」
  • 先父陳寅恪失明的過程
    父親在十三歲正值少年生長發育旺盛,也是眼球長軸發育趨向穩定之際,東渡日本求學,他曾談到昔日夥食甚差,每日上學所帶便當只有點鹹蘿蔔佐餐,偶爾有塊既生又腥的魚而已。即便如此父親在異鄉仍苦讀不輟,以致營養不良,引發「腳氣病」,不得已返國。
  • 魯迅當年也被租房折磨過-虎嗅網
    當時魯迅並沒有想過要在上海常駐,但他在上海幾天,接待了許多朋友,發現他的主要業務合作夥伴北新書局已經紮根上海,他的三弟周建人也住在上海,而且上海文化氛圍非常濃厚,書店眾多,許廣平也有很多同學生活在上海。於是魯迅這才動心,開始想在上海住下去。1927年10月8日,魯迅的日記裡記載:「上午從共和旅店移入景雲裡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