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為何不傳位給親生兒子孫紹,卻傳給弟弟孫權?孫紹最終如何?

2021-02-23 鵬說歷史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不少豪傑趁此打下一份基業。東吳正是憑藉孫堅孫策兩代人的四處徵戰逐漸壯大,然而正當孫策躊躇滿志想要一展抱負時,卻遇刺身亡。孫策臨死前,將打下的基業盡數交於孫權。雖有打仗親兄弟之說,但畢竟親疏有別,比起兄弟,還是兒子更近一步。

那麼,孫策為何捨棄兒子孫紹,反而傳位於孫權呢?其子孫紹最終下場如何?

劉禪如此愚鈍不堪,劉備尚且傳位於他。雖說白帝城託孤時,劉備曾對諸葛亮直言,''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禪平庸,人盡皆知,劉備此言,不過是為了讓諸葛亮輔佐地更為盡心盡力罷了,何嘗真的願丞相取而代之呢?相較之下,孫策如此行事似乎過於大方而不合情理。事實上,孫策深謀遠慮,傳位於孫權在當時確實是上佳之選。

首先,孫權其人有勇有謀,善於用兵又知人善任,確有帝王之資質。

孫堅在奉命徵討劉表時戰死,彼時,孫策十七歲,而孫權僅九歲。孫策素有大志,又為父報仇心切,很快發展起自己的勢力,在江東小有名望。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弟弟會湮沒在兄長光環下,難以有所成就,但孫權顯然不在其列。

孫權在年少時便崇尚俠義,常常蓄養能人賢士,其聲名甚至不在父兄之下。孫策在處理政事時並不避諱孫權,孫權對這些事情的見解都很高明,孫策常常自嘆不如。孫策宴請賓客時,屢次對孫權說,這些人以後將會是他的部下。

由此可見,孫策傳位孫權並非心血來潮,而是為孫權能力折服而早有想法。事實證明,後來孫權也確實將東吳發展得很好。

其次,孫策當時確有一子,名為孫紹,但太過年幼而難以服眾。

孫策去世時,年僅二十六歲,而其子孫紹的年齡不詳。不過,我們可以推測,即使孫策十五歲便有了長子孫紹,此時他也不過十二歲,而此時的孫權已經十九歲,將近弱冠之年。孫權接替孫策位置時並非一帆風順,儘管有周瑜、張昭等人的支持,想要安定住局勢還是頗有難度。當時的廬州太守公開反叛,而廬陵太守則通敵曹操,更有企圖奪權的東吳宗室孫暠和虎視眈眈的山越數萬人。孫權先是率兵滅掉了廬州太守李術並收服其部下,後有滅掉了六千山越人。與此同時,孫權開始廣泛地招賢納士。如此一番動作,江南局勢才算安定,孫權安定局勢尚且不易,何況年幼的孫紹?

孫策本意便是想成就一番事業,為保住江東,他願意傳位給賢能的孫權而非關係更親近的兒子。

孫策舉家遷到江都時,曾和名士張紘數次探討天下大勢,並且表達出想要幹出一番事業的志向。張紘為其所打動,建議孫策南渡,並且願意帶好友助他一臂之力。由此可見,孫策的所有行動都是在建立功業的基礎上。孫策臨死前,曾囑託部下,現今中原大亂,但江東兵眾,地勢又險固,可坐山觀虎鬥。他又囑託孫權,說爭衡天下,孫權不如自己。但保守江東,自己不如孫權。孫策的囑託字字句句皆是希望保住江東的功業,如此看來,他傳位給孫權也是出於自己的志向。

當然,孫權能繼位,也與當時的大勢和朝臣的支持分不開。

朝夕萬變的局勢不可能等一個稚子成熟,即使孫紹上位也很有可能成為他人傀儡。而當時,臣子們朝秦暮楚之事時有發生,呂布就曾數易其主。在這種亂世,更講究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而不是從一而終。若是眾部下從孫紹身上看不到未來,也遲早會各奔前程。

如此,不僅孫紹會眾叛親離甚至被害,江東也會四分五裂,如此來看,還不如傳位給孫權。

孫紹作為孫策兒子,曾有機會成為江東之主,最終卻是淪為''庸才''。在史書中,關於孫紹的記載極其之少,只是記載了他曾被封為吳侯,後又被改封為上虞侯。這樣看來,似乎孫紹的待遇不錯。表面上確實是榮華富貴,但是孫紹沒有官位,又沒有兵馬,可以說是一點實權也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孫紹想要建功立業,無異於是痴人說夢,也只能''淪為庸才''了,而他的兒子孫奉也因為被孫權的孫子孫皓猜忌而被殺。

孫策傳位給孫權,從某種層面上說,確實保全了江東,也保住了自己的兒子孫紹。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孫策也堵住了孫紹的建功立業之路。孫策預料到了孫權可以護住江東,但是忘卻了權力面前人心總是難以捉摸。

相關焦點

  • 孫策明明有兒子,為何要傳位給孫權?孫紹最終命運結局如何
    孫堅、孫策、孫權,但是其三人的承襲方式並不像中國古代的,父喪子承的關係。孫策與孫權本為兄弟,屬於不太正常的承接關係。若孫策膝下無子,在中國古代是有弟承其兄位的,但重要的是孫策膝下有子名為——孫邵。那麼,為什麼孫策為何不傳位給孫邵,而是傳為給孫權呢?而孫策是兄弟五人依次為:孫權、孫翊、孫匡、孫朗,為何就是孫權呢?孫紹最終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 為何孫策不把位子傳給兒子孫紹,卻傳給弟弟孫權?孫紹後來如何?
    在我國古代,皇位講究世襲制,即一代傳一代,極少出現將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讓給旁支的例子。然而在漢末三國時期,東吳君主孫策臨終前卻反其道而行之,將殫精竭慮建立的政權盡數託付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孫紹。
  • 孫策為何不傳位給兒子孫紹或者三弟孫翊,而選擇了二弟孫權?
    孫策的這一舉動,讓很多人都納悶了,自古大多是子承父業,孫策明明有兒子孫紹,而且還有三弟孫翊(yì),為何偏偏選擇了二弟孫權呢?本篇就來分析一波。首先需要明白一點,那就是孫策只是主公,並不是帝王。即孫策名義上只是東漢的一個臣子,袁術稱帝後,孫策和袁術決裂,朝廷任命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
  • 孫策遇刺後,有兒子孫紹,大臣還舉薦孫翊,為何要傳位給孫權
    但孫策連年徵伐,讓他得罪了不少人,所以想殺他的人不少,最終孫策在打獵途中,被仇家許貢門客射中,受了重傷。孫策受重傷後,需要為江東選擇一個新的主公。按照慣例,應該嫡長子繼承父業,所以孫策的長子孫紹應該接管江東。同時,江東大臣還向孫策舉薦,讓孫策的弟弟孫翊接管江東,為何孫策選擇放棄了兒子孫紹,以及大臣舉薦的孫翊,要選擇缺少大臣支持的孫權做繼承人呢?
  • 三國小霸王孫策為什麼傳位給弟弟孫權,而不是他的兒子?
    我們先要明白,自古皇帝或者諸侯傳位有兩種方式:父死子繼或者兄終弟及。孫策傳位給孫權,而不傳位給他的兒子孫紹,這沒有什麼不對。
  • 孫策傳位給弟弟孫權,孫權後來是怎樣對待孫策的子女的?
    孫策臨死前,孫策傳位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不僅如此,他還朝廷加封給自己的爵位(吳候)一併傳給了弟弟孫權。孫策雖然26歲就英年早逝了,但孫策並非無子嗣,他和妻子大喬育有一子孫紹。江東的基業並非風吹來的,是孫堅和孫策這些年辛苦打拼下來的,然而孫策卻並未讓兒子繼承這一切,他選擇的是弟弟孫權!孫策不僅是事業,乃至朝廷封給自己的爵位也毫無保留地傳給了孫權,在孫策過世之後,孫權又是怎麼對待孫策的後代的呢?
  • 孫策死前,為何不把基業交給兒子,而是弟弟孫權?原因很簡單
    此處的孫仲謀,指的是江東之主孫權。他從十九歲起,便從哥哥孫策手中,接過了江東基業,在群雄角逐中,他不但沒有被吞併,反而脫穎而出,與曹操、劉備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要知道,論年齡曹操和劉備基本上相當於他的父輩,他卻從來沒有慫,反而在保住基業的同時,將江東治理的井井有條。不過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惑,那就是古人一般講究父子傳承,孫策去世的時候,明明已經有兒子了,為什麼最終卻是孫權接手了江東呢?
  • 孫權上位後,是如何對待孫策後代的?出乎大家的意料
    不過可惜的是,由於樹敵太多,且自身防衛不足,孫策最終死於刺客的刺殺。而在他臨死之際,他將大位傳給了孫權,就這樣,孫權接替了孫策統領江東。而孫權上位後,雖然在進取方面沒有孫策厲害,但是在守成方面還是不錯的,最終也成功的登基稱帝,建立的了東吳。
  • 孫策去世時,妻子大喬只有二十出頭,孫權是如何對待嫂子的?
    孫策死前,由於其長子年齡還過於幼小,所以不得已之下只有傳位給自己的弟弟孫權。對於江東來說,孫策是江東政權的奠基人,在其父孫堅死後,孫策靠著從袁術借來的三千兵馬打江山,最終奠定了江東孫氏的根基,然而其還未來得及治理江東就死了,最終由孫權接手。平心而論,孫策死前並沒有看錯人,他傳位給孫權,孫權在這之後將江東帶向了巔峰,但是對於孫策他卻並沒有給予其應有的待遇。
  • 孫策被刺殺重病臥床,江東眾臣皆推薦孫翊,孫策為何選孫權接班?
    ——《三國志·吳書·宗室傳》這是《三國志》中對孫翊的描寫。孫策被刺殺公元200年,江東之主孫策在丹徒山中狩獵,遇到刺客伏擊,被射中臉頰。孫策作為「小霸王」,忍著劇痛,將刺客殺死,暈倒在地。在這次刺殺中,孫策重病臥床,一病不起,選擇繼承人問題,被擺上了臺面。這時共有三個繼承人可以選擇,分別是兩個弟弟孫翊、孫權,兒子孫紹。
  • 孫權上位後,哥哥孫策的子孫結局如何?真的是自古帝王多無情?
    不過可惜的是,由於樹敵太多,且自身防衛不足,孫策最終死於刺客的刺殺。而在他臨死之際,他將大位傳給了孫權,就這樣,孫權接替了孫策統領江東。而孫權上位後,雖然在進取方面沒有孫策厲害,但是在守成方面還是不錯的,最終也成功的登基稱帝,建立的了東吳。到這裡,故事似乎都非常圓滿,然而我們卻非常好奇了,孫策死前,為啥要將位置傳給孫權呢?為啥不傳給自己的兒子?
  • 孫策將孫權扶上位,後代的下場卻很慘
    有這麼一對兄弟,成了業內的一股清流,兄弟情深,他們就是孫堅的兩兒子,孫策和孫權。一直以來挺佩服小霸王孫策的胸懷和格局,在他遇刺後,拼盡最後一口氣將江東領導人的位置傳給了弟弟孫權。但哈叔覺得孫權是有負於哥哥孫策的,且聽我慢慢說來。
  • 孫策死前把江山交給了孫權,孫權後來是如何對待大喬母子的?
    然而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孫策年僅二十六歲就去世了,而這時的大喬僅僅只有二十歲而且貌美如花,那麼她是如何度過後半生的呢?相信很多人對孫策的印象僅限於其是孫權的長兄,且娶了東吳美女大喬的身份上。但實際上,孫策的能力比孫權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年少成名,後創業江東,是孫吳政權重要的奠基者之一。
  • 孫權稱帝後只追封孫堅為皇帝,無視傳位的哥哥孫策,是忘恩負義嗎
    雖然父親不在身邊,但十多歲的孫策就開始結交當地豪傑,行俠仗義,很有男子漢的劍膽雄心。同齡人周瑜就被孫策的少年意氣所折服,兩人成為好朋友。當地不少能人志士也對孫策豎起拇指。中平六年(189),孫堅討伐背叛東漢朝廷的董卓,成敗難料。這時候周瑜勸說孫策要保證安全,以防不測。孫策帶著母親、弟弟等搬遷到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孫策這麼一走,江淮一帶的不少名士也跟隨孫策同行。
  • 在孫策去世以後,孫權怎麼處置他的親人?
    傳說故事中的浪漫情節不一樣的是,孫策把俘虜的大喬強娶了過來,並沒有什麼明媒正娶,所以這也就意味著大喬並不可能是孫策的妻子。所以她在孫策旁邊的身份,很可能就是一個貌美的侍妾。而且更重要的是,孫策在奪取了豫章郡之後,四個月就因傷勢過重而去世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們兩個人是不可能有什麼特別深厚的感情。
  • 木匠皇帝朱由校傳位給弟弟,而不是自己兒子,背後有什麼隱情?
    皇帝一般情況下是傳位給自己兒子的,這樣也讓子孫後代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不過傳位給弟弟也不稀奇。歷史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而沒有傳給兒子,這種事並不少見。雖然相比較之下,兄弟之情本就不如父子,而兄尊又不如父,不過本身兄終弟及就是一種繼承方式,這沒有什麼好爭論的。話說的好聽,然而兄終弟及一般情況下是有原因的。
  • 孫策遇刺重病不起,大臣全部舉薦孫翊,孫策為何還是傳位給了孫權
    現在孫家有三位候選人可以挑選,其中有孫策的兩個弟弟孫權以及孫翊,還有長子孫紹。作為長子的孫紹肯定是最有資格繼位的,但是為什麼群臣反而都跑去支持孫翊呢?到了最後繼位的卻是孫權呢?下面我們就來一一分析一下。孫紹當時雖然是長子,但是年紀實在是太小了,那時的他還是一個6歲的孩童,如果讓一個小孩子坐上王位那後果不堪設想。
  • 雖不如意卻遠勝姐姐大喬
    小說中寫到的周瑜是一個小肚雞腸,處處暗算諸葛亮的人物,不料最終卻被諸葛亮氣的吐血而亡。正史中的周瑜,就像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到的那樣「雄姿英發,羽扇綸巾」。不僅才華橫溢,更是一個胸襟寬廣之人,更重要的是周瑜懂得兵法,孫堅去世後,孫家得以在江東立足,周瑜功不可沒。孫策去世之前,親自把孫權託付給了周瑜,不過,周瑜在赤壁之戰後不久便因病去世,年僅36歲。
  • 孫權對哥哥是否太小氣?為何只追封個長沙桓王?誰讓孫紹還在呢
    可惜孫策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只好把大位傳給了弟弟孫權。由此可見,江東基業都是孫策打下來的,如果沒有這個哥哥,孫權後來是不可能稱帝登基的。可惜他哥哥有子嗣尚在人間,所以孫權不可能追封他哥哥為皇帝。孫策的兒子孫紹和孫子孫奉都尚在人間,這一點引起了孫權的疑慮。孫權做了皇帝以後,他的兒子們自然是有繼承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