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春暮
寇準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注】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封萊國公,諡忠愍。菱花:指鏡子。
8.詞的上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什麼作用?(5分)
9.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評道:「忠愍詩思悽婉。」試結合詞句作簡要賞析。(6分)
【參考答案】
8.答:描繪了一幅衰落殘敗、寧靜沉寂的暮春圖景。鶯兒聲老,紅英落盡,小梅綴枝,堂外細雨濛濛,堂內屏風半掩,餘香嫋嫋,給人衰殘沉寂之感。(3分)營造了衰敗孤寂的傷感氛圍,引出下文閨中思婦的形象。(2分)(其他補充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答從描繪的景物看,詞中之景皆處暮春,衰落慘敗,迷濛孤寂,營造出一種悽涼感傷的意境,悽惋動人;(3分)從抒發的情感看,詞人寫閨中思婦,面對衰敗孤寂之暮春殘景,心情黯然,內心滿是對春色逝去的感傷惋嘆、閨中獨處的孤寂落寞以及對遠人的綿綿思念。
【譯文】
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不聞,滿地落花堆積,稀疏的青梅斜掛枝頭,眼見到了春末夏初了。濛濛細雨中,一個消瘦的女子靜靜地獨立在畫閣外,眼前的屏風半掩著廳堂,惟見縷縷沉香從屏風後嫋嫋散來,更添了幾分幽幽的心事。
遙想當年依依惜別時的深情約定啊。如今一別經年,依然杳無音訊,可曉得我這份斷腸的思念嗎?妝奩久未開,菱飾塵灰滿,眼下竟然連照鏡的心都懶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欄杆上,心下縱有萬語千言,卻又向誰人說起?惟有無語凝噎,暗自銷魂罷了。天空灰濛濛的,黯然地銜著綿綿不盡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注釋】
踏莎(su)行:詞牌名。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五十八字,仄韻。
闌(lán):殘,盡,晚。
紅英:紅花。南唐李煜《採桑子》詞:「亭前春逐紅英盡。」
屏山:指屏風。唐溫庭筠《南歌子》詞:「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鴛枕映屏山。」
密約:指男女之間互訴衷情,暗約佳期。沉沉:深沉。此指重大之事,即終身之事。
杳(yo)杳:深遠無邊際。
菱花:指菱花鏡,亦泛指鏡子。慵(yng)將照:懶得拿起鏡子來照。慵:懶散。將:拿。
銷魂:形容極度傷心。
【創作背景】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寇凖被貶為青州知府,任職之際,他為了表達自己仕途坎坷以及對政壇、對君上難以割捨的情懷和自家的失落之情,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所表現的是一個閨中女子在暮春時節,倚樓而望,盼望離人歸來的幽怨情思。全詞語言細膩,深鬱多情,既有全方位的場景描寫,又有細緻入微的景物刻畫,移隋入景,情景交融,描繪了一幅清雅脫俗的仕女相思圖。
上片著力描寫女主人公傷春自憐的孤寂心境。
時序暮春,美好的春景很快就要殘盡,黃鶯的啼聲日漸老澀,再也不是「鶯初學囀尚羞簧」那麼稚嫩清脆、悅耳動聽。先前鬥豔爭妍、繽紛爛縵的紅花,紛紛辭謝枝頭,飄零殆盡。綠葉成陰的梅樹上竟已悄悄結出了小小的青果。
這是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寫。「鶯聲」「紅英」「青梅」,僅僅三項事物,由於極富春的特徵,足以將無邊春色展示具體。「色」與「聲」,「青」與「紅」,「老」與「小」,對照映襯,生動鮮明,鍊字工巧,耐人尋味。「將闌」「漸老」「落盡」而「小」,更是次第分明,動感強烈,春事闌珊的衰殘變化,足以驚心動魄。
妙在雖不言情而情自見:春光易逝,無可奈何,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離騷》)一旦有此感觸,自然也應該是「春色惱人眠不得」(王安石《春夜》)了。
戶外如此觸景生感,華美的廳堂裡一片冷靜,更無伊人相伴,只有迷茫密布的春雨下個不停,催促春光更快地消逝。畫著山水圖案的精美屏風,半開半掩,可無人有心腸去理睬它。香爐裡燃了許久,即將燃盡的一縷餘香,輕輕飄散,搖蕩著,繚繞著,彌散在冷寂的畫堂裡,仿佛幽遠的思緒一樣連綿不絕。
「半掩」「蒙蒙」「嫋」「靜」,用詞精當,刻畫入微,生動地展現出一個華麗精美然而冷落空虛的畫堂環境,巧妙地折射出閨中獨守、百無聊賴的鬱郁情懷、沉沉幽怨,完美地構成了環境與心境的和諧統一。
下片著力抒發女主人公傷別懷遠的深沉離恨。
閨中愈是孤寂,愈加懷念伊人。想當年,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依依惜別,密約歸期,千般叮嚀,萬般囑咐,情意何等深沉。可誰知到如今望不到伊人寄來的音信,盼不見伊人歸來的身影。「沉沉」「杳杳」,巧用疊字,突出離別情思的幽暗深遠與遼闊無際。既然如此,誰還有心情去對鏡梳妝,「菱花塵滿」,細節突出。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詩經·衛風·伯兮》)所以聽憑菱花寶鏡積滿了灰塵,也懶心無腸地不去拂拭它了。思念伊人,情不能已,還是再到樓頭去看看罷,說不定能盼望到伊人意外歸來的行旌哩!可是事實無情,依然只有失望,沮喪之餘,啞然無語。但見萬裡長空,一片陰沉,恰似閨中的心境;唯有芳草連天接地,一直延伸到伊人所在的遠方。借景抒情,造語自然;芳草懷遠,巧於用典。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送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當離情別恨使人傷感至極時,真好像魂魄離體而去一般。悽惋之情,溢於言表;不盡之意,更在言外。
總之,全詞由描寫景物起,又由景渲染情,將暮春時節一位閨中思婦懷念久別愛人的孤寂情懷抒寫得委婉動人。上片寫景,情由景生,景中有情;下片寫情,寄情於景,以景結情。情景交融,意境渾然,於是情經景緯,織成天機雲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