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赤灣天后宮 風水寶地可圈可點 「辭沙」民俗獨一無二
曾祥裕 曾海亮說起深圳的前身今世, 從前是一個小漁村,改革開放給她帶來翻天覆地的巨變。在舊時的深圳文化版圖上固然沒有舉世震驚的人文景觀,但是仍然可尋找到民俗文化的蛛絲馬跡。
曾祥裕風水團隊曾承蒙龍輝先生接待考察了赤灣天后宮 。
深圳市南山赤灣天后宮,坐落在深圳市小南山麓,倚山傍海,風光秀麗。其創建遠溯宋代,營造氣勢宏偉,明清兩朝多次修葺,規模日隆,成為當時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廟宇,凡朝庭使臣出使東南亞各國,經過這裡時必定停船進香,以大禮禱神庇佑。明萬曆初年,三寶太監鄭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舟師遠下西洋,開創海上「絲綢之路」,赤灣天后宮為其重要一站。
赤灣天后宮鼎盛時有數十處建築,一百二十餘間房屋,佔地九百餘畝,殿宇巍峨恢宏,廟貌氣象萬千,是我國沿海地區最大的擁有九十九道門的天后廟,也是深圳歷史上最負盛譽的人文景觀,在中國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各國久享盛譽。
原深圳赤灣天后宮博物館館長龍輝先生是贛縣人,氣質儒雅,曾是國內著名媽祖文化研究專家,生前年來他傾注大量心血對媽祖由「人」到「神」的演變及赤灣天后宮的創建緣起、廢興情況和獨有的祭祀習俗等作了系統全面的研究,並比較研究了中國各地天后宮興廢情況和各自的特色,其研究成果纍纍,聞名於民俗學界。
龍館快步迎進我們,引領我們到宮中參觀,一一解釋。
我們在參觀中,虔誠地跪拜了慈愛祥和的媽祖神像。媽祖被稱為「海神」,護佑航海,消災降福是媽祖「善美結合」的聖靈形象,我國沿海和東南亞一些地區每年都有祭媽祖的習俗。媽祖崇拜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它不是宗教,只是信仰。
深圳天后宮還保留了獨特的「辭沙」民俗。據介紹,「辭沙」源於元、明時期。沿海天后廟大都建築在近海的沙丘上,過去人們出海前,都要祭祀天后,因有「辭沙」之稱。祭祀活動時間一般是農曆三月廿三和秋天舉行,前後持續4天。 「辭沙」是用「太牢」來祭祀,太牢的祭品是牛、羊、豬,將此三牲去肉留皮,用草填實,擺祭於海邊的沙灘上,祭祀完畢,將三牲沉於海中。
龍輝說,「辭沙」這一赤灣天后宮獨有的民俗有望申請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衷心祝願這一寶貴民俗資源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財富,成為凝聚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炎黃子孫人心的紐帶。
在參觀中,我們還對赤灣天后宮的風水格局作了考察,被其內外環境的風水格局所陶醉,認為它是名副其實的「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和會之所」。 經測,天后宮坐山立向為寅山申向。 據清喜慶十九年蔡學元《重修赤灣天后廟記》載:「地濱大海,左控羅浮梧桐之勝,右瞰虎門龍穴之險,其地秀傑,其神靈異。」這裡在風水上氣囿於形,諸水聚注,得天獨厚,山環水抱。正因為有其擇址的優點勝過缺點,才能屢毀屢建,葺而復圯,香火日盛。 天后宮背寅甲山--南山半島的最高山大南山,重巒如湧,萬綠無際。山門前是「門泊東吳萬裡船」的寧靜港灣,一泓海水碧波漣漪,兜收來氣,面向案山是聳立於大海的內伶仃島,山形有情,「朝海拱辰」,正如郭璞《葬書》所說:「勢如巨浪,重嶺疊嶂」。加之左右護山環抱,山上林木蔥鬱,左依左炮臺山,右託右炮臺山,形成龍虎砂衛區穴。
龍輝先生為深圳天后宮歷史文化傳承和發揚光大,作出了獨特貢獻,遺憾他英年早逝(1960-2012.2.23.10:42)。謹以此文,紀念這位優秀的深圳文史專家。
龍輝先生的書法造詣也在國內書法界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