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位於青島市太平路19號,毗鄰棧橋。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后宮歷史上歷經了多次劫難,也經歷過多次修繕,即使是在戰爭中,它也得以保存下來。她的歷史價值不只是供人遊玩,她的建築和文化價值更加珍貴。所以去青島旅遊,一定不可以錯過天后宮!
「先有天后宮,後有青島市」這是老青島人常講的一句話,每年的大年初一,很多老青島人都到這座古老的建築物裡祭拜。500多年前初建成時,天后宮由三間聖母殿和龍王財神兩配殿構成。後歷經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1996年,青島市政府對其進行全面修復,並將其闢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於1998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
青島天后宮現佔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後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築共計殿宇16棟80餘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築群。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其它建築物均為清水牆、小灰瓦,且經蘇州式彩繪點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在整個青島地區的古代建築中,青島天后宮的建築藝術和彩繪藝術都是首屈一指的。
天后宮內,古木成蔭,綠草茂盛,是典型廟宇與園林風格的有機結合。戲樓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前院有四株冬青樹,其中靠牆的兩株為法國冬青,花壇兩邊的兩株為本地冬青。前院東西廂門前是兩株桂花樹,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前後,滿樹的桂花會使整個院落清香飄溢。
天后宮歷史上曾進行過多次維修,規模不斷擴大,現存兩座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兩次重修。1897年德國佔領青島後,欲拆天后宮,後懾於中國人民的憤怒未果。1936年青島商民集資,對天后宮再次擴建,臨太平路新建大戲樓,解放後曾維修。「文化大革命」期間天后宮遭嚴重破壞。戲樓、大殿、配殿以及東西廂房尚存。1965年,天后宮用作市南區文化館和少年宮的辦公地。
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天后宮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擬修復對遊人開放。現在的天后宮,已經成了青島市民俗博物館,同樣也是青島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海內外遊客前來參觀遊覽。在這裡,你可以避開俗世煩惱,尋一份安寧,給自己、為家人祈份平安祝福。 友情提示:參觀天后宮民俗館是免費的,可自行參觀。不要跟團,避免被其中的工作人員忽悠而花冤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