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上午9點半,位於鎮江市丹徒區十裡長山山坳的茗緣茶葉專業合作社門前,一輛掛著蘇A牌照的考斯特汽車停了下來。早早在門口守候的茗緣茶葉專業合作社社長汪月霞一路小跑,來到車門前迎接老客戶何明一行。
「汪總,你在省農民合作社產品展銷會上展示的夏秋抹茶,大家很感興趣,趁著節前放假我們就組團來了。」
「歡迎歡迎,快到裡面來,山裡天冷。」汪月霞將一行13人引進會客室,拿出酸奶和夏秋抹茶,用長柄勺挖出抹茶粉末倒入酸奶中,攪拌均勻後注入小杯給客戶品嘗。「沒人要的『廢葉』夏秋茶居然也能做抹茶,還沒有苦澀味,口感和用春茶做的日本抹茶差不多。」得知每斤500元的價格後,何明當即表示先買5斤,同行的人也紛紛下單。
「不好意思,一人最多1斤,一共試產600斤,目前就剩17斤。」汪月霞解釋說,她和南昌大學付桂明教授合作的夏秋抹茶技術去年才研發成功,今年將投資1200萬元進行規模生產,3000畝茶園計劃產出70噸夏秋抹茶。
剛送走何明一行人,汪月霞的電話就響了,做無菌車間的廠家提醒,節後車間規劃一定要定下來。拿上草圖,汪月霞沿著紅磚鋪成的小路跑到半山腰的廠房。空曠的廠房裡只有一條約10米長、4米寬、3米高的不鏽鋼生產線,傳料槽、漏鬥上還殘留著青綠色茶粉。「廠家試完機就運過來了,還沒來得及清理,前兩天工人都放假了,等節後上班再試一次機。」汪月霞在廠房裡來回走動,比劃設備位置,時不時在草圖上記上幾筆,不一會兒額頭就冒出汗珠。她告訴記者,精製線只是將茶葉去梗切碎成茶粉,茶粉到抹茶還需要石磨機,「這一大片都是給石磨機留的。石磨機能將溫度控制在40攝氏度,保留茶葉全部營養成分,但產量低,1小時只出40克。」
下午2點半,汪月霞約了茶農吳常國商談收購事宜。「很多茶農不相信夏秋茶能變成致富『金葉』,我能說服他們,我爸就被我說服了。」汪月霞信心十足。2002年,汪月霞辭職回家幫助父親種茶;2010年她牽頭成立茗緣茶葉專業合作社,帶領茶農抱團闖市場;2019年合作社獲得「全國先進個體工商戶」榮譽稱號。
「夏秋茶一直沒人採,剛開始我想用它們做紅茶,但競爭大效益低,後來發現沒人做抹茶,就想著我能不能開先河。」說話間,吳常國家到了。這是一棟老式二層小樓。60歲的吳常國以前忙完3畝地的春茶後就幫人開卡車,1個月最多掙3000元,妻子則在家種點蔬菜。吳常國擔心,要打理夏秋茶就不能外出打工,萬一夏秋抹茶做不起來咋辦?「你家春茶是我在收,1畝2萬元;夏秋茶沒那麼高,1畝7000元,這個我們籤協議。以前你到合作社只能打一季工,每月3000元,以後可以打三季工,還是每月3000元。」汪月霞三言兩語打消了吳常國的後顧之憂,他痛快地在收購協議上簽了字。
「很簡單,可不跑一趟當面談就不行。」汪月霞說,大家接受新鮮事物總需要一些時間。
本報記者 董超標
見習記者 錢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