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如何區分命案中的殺人故意和傷害故意?| 庭前獨角獸

2021-03-03 庭前獨角獸

實踐當中,對發生死亡結果的命案,如何認定被告人的故意內容呢?當被告人與被害人關係密切、或者被告人事後積極救助和積極悔罪時,能否否認殺人故意呢?本期小灶將由上海一中院刑庭審判長張金玉,刑庭二級法官助理、法學博士吳亞安對殺人故意與傷害故意的區分標準進行分析,並提供審判思路的指導。

行為是否具有節制性

是區分傷害故意和殺人故意的關鍵要素

實踐中,在對殺人故意和傷害故意進行區分時,可遵循從客觀到主觀的判斷順序,如綜合案件起因、行兇工具、打擊部位及力度、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關係、行為人是否有施救行為、是否表現出悔罪等客觀事項予以認定。然而,當在同一案件中上述各要素印證的結論出現矛盾時,便難以認定行為人的故意內容。

比如,被告人甲與被害人乙系夫妻,兩人因感情糾紛分居,丈夫乙另與丙同居。後來,甲攜帶尖刀與他人一起至乙租住地,入室後甲與乙、丙發生衝突。甲持尖刀捅刺丙手臂數刀,乙上前阻攔,甲又揮刀亂捅,捅到乙頸部,最終導致丙重傷,乙因重傷引發失血性休剋死亡。甲在行兇後曾積極報警,也表現出積極悔罪的態度。

在這樣的案例中,甲既有使用兇器、強力捅刺被害人等情節,同時又有事後救助、積極悔罪等情節,如何認定甲的故意內容便會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從行兇工具、打擊部位和力度等方面看,甲的行為存在致人死亡的高度危險,足以認定其具有殺人故意,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另一種觀點認為,本案系感情糾紛引發矛盾,從甲與乙之關係、甲事後表現出的悔罪態度看,難以認定她有殺人故意,應認定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 

我們認為,當不同要素對主觀方面的印證結論相互矛盾時,可以採用以下思路進行審理。

故意殺人行為與故意傷害行為在客觀方面的區別主要為行為是否具有一定節制性。可以根據相關行為要素能否直接反映行為的致害程度區分其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

一方面,應把所持工具、打擊部位、打擊強度作為第一層次的判斷要素。實踐中,暴力行為致死的原因主要集中於使用具有殺傷力的工具、擊打要害部位、進行強力打擊或多次打擊等方面。上述三類要素直接影響行為致害程度,能夠直觀反映行為人在行為時是否留有餘地和相對節制,故對行為定性具有決定作用。

另一方面,應把案件起因、事後行為(搶救、悔過)等作為第二層次的判斷要素,該類要素無法直接反映行為的客觀致害程度。如案件起因雖可表明犯罪動機,但動機不能代替故意;事後行為雖可表明行為人冷靜後對死亡結果的態度,但對故意的判斷應採用行為時的立場,冷靜後的態度並不能代替行為時的故意,故這兩類要素僅能從側面反映被害人行為是否具有節制性,宜作為量刑的參考因素。

在命案中,可以印證被告人主觀故意的要素有被告與被害人的關係,被告使用的兇器、捅刺部位、捅刺力度,被告事後表現等。其中被告人所持工具、捅刺部位、捅刺力度等要素應作為認定的關鍵要素,被告與被害人關係及其事後表現等則應作為參考要素。

對節制性的判斷,應主要以行為時的各項客觀要素(上述所持工具、打擊部位、打擊強度)作為主要判斷依據,節制性包含工具節制性、對象節制性和強度節制性。其中,當行為人所持工具為刀、槍、斧等具有較大殺傷力的兇器時,則視為欠缺工具節制性;當行為人打擊部位包括頭部、胸部、頸部等要害部位時,則視為欠缺對象節制性;行為人打擊次數達到多次或者力度很大時則視為欠缺強度節制性。通常情況下,至少需存在兩方面的節制性才能有效降低行為的致死危險,即存在被認定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的空間;如果三個方面都無節制或者僅在一個方面有節制則應認定行為總體欠缺節制性,一般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

對工具節制性和強度節制性的判斷一般不會出現行為人認知與客觀相矛盾的情形,但對象節制性會存在行為人認知與客觀不符的情形,對此應審慎判斷。如行為人與他人打鬥過程中,捅刺他人一刀但正好刺在心臟部位,行為人辯稱其在打鬥過程中因處於不利地位,低頭情況下抬胳膊向上捅刺時沒有看清。對此,若能查明該捅刺行為確實發生在雙方打鬥過程中,且打鬥確因瑣事發生,不能排除其辯解屬實的可能性,行為人的行為能夠因認識錯誤而否定欠缺對象節制性,在存在強度節制性(如打擊次數較少)時,可以否定其存在殺人故意。

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在主觀方面也存在明顯不同。具體判斷時,應將二罪罪過區分的關鍵放在行為人的認識因素,而非意志因素。主要原因在於,實行行為不是純客觀的事實過程,而是建立在行為人意志之上的目的結構,這就要求行為人對其實施的行為應具有認識,例如,在實施致人死亡的侵害行為時,如果行為人對行為致害程度不存在認識,則會直接否定其存在殺人故意,不會再考察其對死亡結果所持的意志態度究竟為何。同時,如果把意志因素作為區分重點,那麼對行為人主觀方面的認定會轉化為對行為人人格的判斷,當行為人人格態度不好時,會傾向於認定其存在殺人的故意。

判斷行為人是否明知行為致害程度,主要是看行為人是否明知影響行為致害程度的要素,只要行為人認識到打擊工具、打擊部位及打擊力度(強度)等要素,即可依據以上三個方面是否具有一定節制性來認定行為性質,並認定行為人對此存在明知。當能直接證明行為節制性的要素(所持工具、打擊部位、打擊強度)指向結論與間接證明要素(案件起因、事後行為等)相矛盾時,應優先考慮直接證明要素所印證的結論。如當行為人欠缺工具節制性、對象節制性、強度節制性時,即使雙方關係密切、事後存在救助或後悔等情形,一般也能夠認定其存在殺人故意。

行為的具體樣態也可作為印證故意內容的依據,如捅刺部位集中在要害部位,通常可以證明行為人積極追求死亡結果發生,即存在殺人的直接故意;如果捅刺部位比較分散,部分涉及要害部位,可說明行為人存在情緒宣洩的可能,如果有其他證據相互印證,一般亦可認定為間接故意。

如在上述案件中,即使甲與被害人系夫妻關係,本案系感情糾紛引發,甲也能在行兇後積極救助和積極悔罪,但如果她使用的系尖刀等兇器,且大力捅刺被害人的面、頸、胸口部等要害部位時,仍能夠承認其存在殺人的故意,不應因事前或事後的因素否定殺人故意。如果捅刺部位較為分散,僅少數刀口為致命部位時,可認定她系激憤作案,存在殺人的間接故意。

罪數的判斷標準通常採用構成要件標準說,行為人出於同一犯意、實施一個犯罪行為、侵害一個法益時構成一罪。在故意向多人胡亂捅刺行為中,犯意個數的認定相對明確,存在爭議的是行為個數和法益個數。實行行為的實質是製造了法不允許的法益侵害危險,不能將刑法中的行為等同於生活中的舉動,對行為個數的判斷應當結合保護法益的規範目的,以其造成的法益侵害的危險個數為基準判斷。上述案件中,行為人持刀向多人捅刺時,多個舉動系基於概括故意而為的連續性舉動。該行為造成的法益侵害危險是致「他人」死亡的危險,乙和丙在甲捅刺時,均在該危險涵蓋之下,故其捅刺行為應整體評價為單一行為。

在上述案件中,甲往往是基於同一故意,持刀連續向被害人捅刺,只發生了單一的致他人死亡的危險,其行為應評價為單一行為。該行為同時造成一人死亡和一人重傷之結果,構成故意殺人(既遂)與故意殺人(未遂)的想像競合犯,可從一重處,依照故意殺人罪一罪處理。

對被告人主觀罪過的認定,應當堅持主觀見諸於客觀的認識規律,根據行為人的行為樣態綜合認定其主觀罪過的內容。殺人行為與傷害行為的關鍵區別在於行為是否具有節制性,應將行為時能夠證明行為強度的各要素作為推定主觀罪過的第一層次的要素,將行為前、行為後等要素作為第二層次的判斷要素。具體而言,行為人在打擊工具、打擊部位、打擊力度三個方面,需至少兩個方面具有節制性,方可排除殺人故意;在所持工具、打擊部位、打擊次數上均無明顯節制性,且行為人對此具有明知,並實際發生被害人傷亡後果的,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

相關焦點

  • 生殺予奪、安忍殘賊: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的罪與罰
    自古以來我國便有「殺人償命」的說法,時至今日我國《刑法》中針對故意殺人罪的死刑條款依然印照著這句話。作為侵犯人身權利犯罪中最惡劣的罪名,故意殺人罪被社會所不齒。與之相對的過失致人死亡罪,是從主觀要件上進行區分,最高刑也從死刑降到了七年以下。
  • 保時捷女駕車三次撞人,是故意傷害還是故意殺人?
    從我們普通人的理解和反應來說,吵架吵到激動的時候,可能會推搡、拉扯等行為,但一般都不會因為一般的吵架就要置對方於死地,剝奪對方的生命來發洩。對於保時捷女司機撞人的行為,有人認為是故意傷害,有人認為是故意殺人。那麼從刑法學的角度,到底是故意傷害呢,還是故意殺人呢?
  • 如何準確認定過失致人死亡罪與故意傷害罪(致死)——香坊區法院審理郭某故意傷害致死案
    在本案審理過程中,存在兩種審判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郭某某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致死)。郭某某明知用拳腳、擀麵杖、洗衣板對被害人丁某某實施毆打可能造成丁某某身體傷害,仍放任危害後果的發生,最終導致丁某某死亡。郭某某主觀上具有傷害的間接故意,客觀上造成丁某某死亡的後果,應認定故意傷害罪(致死)。
  • 「馬加爵案」主審法官涉故意殺人被公訴 曾司法解釋「殺人償命」
    根據多方核實,雲南高院發布的上述「決定書」中的被告人刀文兵曾任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監督庭副庭長、審判員,是馬加爵案的主審法官。曾司法解釋「殺人償命」在審理馬加爵案件的時候,刀文兵曾經解釋過「殺人償命」,說這是民間的普遍說法,但也並不絕對。
  • 輕微暴力致人死亡如何定性(故意傷害、過失致人死亡、意外事件)
    梁某某與張某互毆一陣後退至小區綠化地護欄處停下,繼而仰面倒地,在送醫院急救途中死亡。經鑑定,梁某某患有嚴重冠心病,因情緒激動、劇烈運動及一定外力作用致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一審法院認為,被告人張某在互毆中致人死亡,但考慮到被害人自身所患嚴重疾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且被告人有自首情節,故以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減輕判處張某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
  • 刑法: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
    ,主要考慮法益侵害性和可譴責性被害人有過錯:比如長期被家暴犯罪性質:因為戀愛婚姻家庭問題等殺人嚴重影響群眾安全感,比如,極端仇視社會,報復社會殺人動機:為了錢殺人,為了正義殺人犯罪手段:比如用火燒,用潑硫酸犯罪地點:公眾場合社會危害性影響力較大犯罪對象:兒童婦女2.影響目的性的情節,主要考慮能生危險性和再犯可能性
  • 辦理故意傷害罪案件要領——以17個判例為視角
    關於如何具體區分故意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有學者提出,以下事實值得考慮:案件的起因;被告人與被害人平時的關係怎樣;犯罪有無預謀和準備,以及是怎樣預謀和準備的;傷害的部位;犯罪行為有沒有節制;犯罪人的一貫表現;犯罪後態度和表現,等等。另有學者主張,認定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罪時,應當採取從客觀到主觀的路徑。
  • 合肥李今朝涉嫌故意殺人二審開庭 案件定性仍是爭論焦點
    》》》本網曾報導《合肥「渦陽李氏骨科」李今朝殺人案開庭 自稱與其用藥無關》《合肥病人遭骨科醫生埋屍案開庭 死者家屬法庭上痛哭》《「合肥殺人醫生」李今朝因故意殺人被判死緩 口頭表示上訴》《合肥醫生李今朝兒子女婿涉嫌幫助毀滅證據罪受審 當庭認罪》庭前達成和解 被害人家屬未出庭12月7日,合肥「渦陽李氏骨科
  • 美國明州前警員將於6月1日出庭 指定罪名包括三級謀殺罪、二級故意...
    明尼阿波利斯前警員德雷克·肖萬將定於美國當地時間6月1日出庭聽證會。亨內平縣法院新聞發言人也向媒體證實該信息,並表示出席聽證會時間為美國東部時間6月1日下午2點。△明尼阿波利斯前警員德雷克·肖萬  此前,44歲的德雷克·肖萬被指定的罪名包括三級謀殺罪和二級故意殺人罪,而根據明尼蘇達州法律,三級謀殺的定義為,無視生命,通過對他人極為危險的行為導致他人死亡
  • 男子故意傷害致死逃跑 逃亡中搶劫侵犯再犯命案 同夥:這個人很兇
    很快這個猜測就得到了證實,只見那名嫌疑男人再一次出現在了畫面中,但是這一次就不一樣了,只見他的左肩上明顯比剛才多了一樣東西,經過辨認那就是失主劉先生的包。這時他的同夥表示,衛求從不吃米飯,只吃饅頭和麵條,而且他們也不清楚衛求的底細,隨後警方還了解到了一個情況,衛求同夥反映,他根本就不像自己所說的那樣是孤兒,他其實是有親人的,因為就在案發前不久,他的妻子和兒子還來上海看過他,無意間他兒子稱父親不能回家,會被抓起來等等。
  • 勞榮枝故意殺人搶劫綁架案今開庭,三大謎團待解
    另一頭,案件受害人陸中明的妻子和其代理律師劉靜潔則認為,上述揣測沒有依據,僅在南昌滅門案之後,法子英又接連犯下兩起共致4人死亡的命案,且被害人均是由勞榮枝「物色」和「聯繫」的。「如果她是被迫的,為何不選擇逃跑或報警?」劉靜潔反問。
  • 勞榮枝案開庭審理,稱遭法子英脅迫,沒有故意殺人
    南昌市人民檢察院以故意殺人罪、綁架罪和搶劫罪三項罪名對勞榮枝提起公訴,時隔20餘年,勞榮枝在命案中扮演什麼角色,目前指向勞榮枝的證據有哪些,7人之外是否有更多的命案,將通過12月21日、22日的庭審逐漸披露出來。1999年7月23日,合肥一起持槍綁架人質案震驚全國。
  • 故意傷害or正當防衛?福清檢察舉行公開聽證!
    故意傷害or正當防衛?福清檢察舉行公開聽證!承辦人通過現場播放案發視頻,闡述案件審查情況、出示證據並說明證據採信情況,從防衛起因、防衛時間、防衛對象、防衛意圖、防衛結果等方面對嫌疑人陳某甲、陳某乙的行為構成正當防衛進行釋法說理,並且對本案中如何區分相互鬥毆與正當防衛進行了進一步的說理。
  • 12年持續追蹤 殺人焚屍真相大白——「2009.2.27故意殺人縱火案...
    12年了,那樁殺人縱火的案件終於真相大白。被殺害的郭某某家屬等待了許久,無數關注此起案件的市民群眾也等待了很久,而鍥而不捨的柯城警方,更是在真相面前足足等待了12年。12年間,柯城警方從未放棄過偵查,緊盯緊咬命案積案不放鬆,一任接著一任幹,一棒接著一棒查,用盡全力搜尋案件線索,打破偵查僵局,只為揭露真相的這一天來臨。
  • 對於人身傷害類案件,故意傷害還是過失傷人該如何界定?
    在司法實踐中,對於人身傷害類案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經常會主張自己是過失傷人,從而得到從輕處罰。那麼,是其一經主張即可成立嗎?故意傷害還是過失傷人又該如何界定呢?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本罪的客體是他人的身體健康權,即己身以外的自然人對於保持其肢體、器官、組織的完整性和正常機能的權利。犯罪對象必須是他人,自己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的不構成犯罪,但是軍人在作戰時自傷身體逃避作戰義務,可構成戰時自傷罪。
  • 究竟什麼是故意傷害罪中的傷害行為?
    日常生活中,故意傷害罪是一個常見罪名。一般在司法實踐中,只要行為造成他人輕傷以上結果的,均被認定為故意傷害罪。換言之,司法通常是將造成輕傷以上結果的行為等同於傷害行為。當然,僅從傷害一詞的字面意思上說,這樣的理解也並無大礙,傷害即使他人身體組織受到損害。
  • 李玉前故意殺人、孟瑞紅包庇一案,發回重審
    李玉前故意殺人、孟瑞紅包庇一案,發回重審 2020-09-29 10: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名潛逃25年故意殺人逃犯被抓
    這名潛逃25年故意殺人逃犯被抓 2020-11-01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案件故事:如何鑑別故意傷害罪和過失致人死亡罪?
    三天前,陳某剛剛買來不久的手機丟了。三天後,陳某發現同公司的閔某新換了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型號的手機。鑑於閔某與陳某向來有矛盾,陳某懷疑閔某偷了自己的手機。於是質問閔某。閔某不承認,並指責陳某冤枉自己。 晚上回到家裡,陳某越想越氣憤,覺得閔某一定是為了洩憤故意盜竊了自己的手機。第二天晚上,陳某召集了一幫兄弟,堵截在閔某下班回家的路上,強行讓閔某上了一輛汽車,並將其帶到一處僻靜的河邊。閔某正準備報警,他的手機卻被一旁陳某的兄弟搶走了。這時,陳某出現了,再次質問他是否偷了手機。閔某否認。陳某及其兄弟對閔某拳打腳踢。閔某慌不擇路,撲通一聲跳進了河裡。
  • 「上海醉酒男子被碾身亡」,律師談:過失致死和故意殺人的區別
    這起案件引起了很大爭議,爭議點在於,司機朱某究竟是屬於故意殺人還是過失殺人。在刑法上,這兩種罪名對應的量刑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故意殺人罪,最高可以判處死刑;而過失致人死亡罪,根據情節輕重情況,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通過上面這個案例,我們來談談故意殺人罪和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區別。「故意」還是「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