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喜後宮幹涉政事,漢武帝處斬鉤戈夫人

2020-12-24 路得安曉曉

看的這些年的古代電視劇,那些妃嬪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後宮不能干政。但是看她們的行事作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沒有一個不幹涉政事的。鉤戈夫人是漢武帝後來得到的寵妃,在位時極其寵愛她,她還是漢昭帝劉弗陵的母親,但是在漢武帝臨死的時候還是選擇將他的寵妃一起帶入地下。史書上記載,是漢武帝擔心留下年輕的鉤戈夫人,會容易形成母強子弱的局面,導致鉤戈夫人獨大幹涉政事,外戚專權。為了給兒子鋪好以後的道路,就帶著鉤戈夫人一起走了。

漢武帝畫像

鉤戈夫人的出身,是否有能力幹政

自古以來,後宮說是幹涉政事,其實就是跟外面的親戚或者官員勾結,讓他們在外面為她們辦事。都是靠外來的力量來改變朝政,很少有靠自己本事的。後宮幹涉政事會帶來外戚專政的情況,尤其是在後宮有地位,有黃嗣的女人。

鉤戈夫人

太后雖然是皇帝的母親,地位很高貴,也是因為皇帝對外要顯示自己的仁孝之心。太后想要幹涉政事,還是要藉助外在的力量。鉤戈夫人的出身並不是很顯貴,她的母族並沒有很大的力量。況且漢武帝對於朝中不聽話想冒頭的大臣們,都採取強硬的策略。大臣們都被他收拾服帖,還有他留下來的霍光等重臣來輔佐兒子繼位。其實鉤戈夫人就算是在漢武帝死後想要幹涉政事,也是非常不易的。

漢武帝和妃嬪

經歷過上一輩恩怨的漢武帝,絕對不會讓自己的王朝再次陷入之前的情況。漢武帝在歷史上算是一位擁有美名的賢德皇帝,但是漢武帝繼位的經歷卻有些坎坷。說是已經繼位,其實真正的朝政大權還在當時的太后,竇太后手裡。這讓身為皇帝的漢武帝很是憋屈,好不容易熬出頭他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兒子重蹈他的覆轍。在漢朝孝道當先,他總不能一刀砍死竇太后,由於竇太后在朝堂之上有很多得力的助力,這段時期是權力欲望大的漢武帝的心魔。還有就是當時的漢朝統治制度,導致皇權不斷的提高,從祖輩起就有後宮幹涉政事,所以不管鉤戈夫人有沒有能力幹政他都不會留下她。

竇太后劇照

《漢書》在漢朝強大的孝道傳統之下,竇太后又有強力的外援在朝堂之上,導致漢武帝即位初年,一直被竇太后管著,像他這麼一位自負,權柄欲望極重的皇帝,這段經歷幾乎成了他人生中的心魔。

總結

皇帝在權力薰心的時候,總是把它當作最重要的,什麼親情愛情通通拋之腦後。又因為登基前幾年的遭遇,讓他逐漸偏執地把後宮推離前朝。他最怕的就是一些皇親貴族架空他的權力,讓他不得不被牽制。從一個夫君來看,就算是最喜歡的寵妃也要親手將她賜死,從一個皇帝來看,為了兒子日後能夠完全地把權力把握在手裡,臨死前不惜一切斬斷所有可能的阻礙,不愧為一代皇帝。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資治通鑑》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路得安曉曉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相關焦點

  • 青梅竹馬,一見鍾情,梨花海棠,漢武帝的這些女人中,他最愛誰?
    比如我們下文中要說的,漢武帝最愛他三位後宮中的哪一位。相信最初,哪一位也是他發自內心的真愛,但走著走著他們之間的感情就變了味,走著走著就散了,這是現代人的分手方式,在古代宮廷可沒有這麼浪漫,帝王的女人一旦不受寵了,結局非常慘烈。
  • 備受漢武帝寵愛的劉弗陵,卻只有短暫的一生
    漢昭帝劉弗陵(前94年-前74年6月5日),西漢第八位皇帝,漢武帝劉徹少子,母為鉤弋夫人。 元平元年(前74年6月5日),因病駕崩,年僅二十一歲,在位十三年,諡號孝昭皇帝,葬於平陵。登基稱帝 繼承大統劉弗陵為漢武帝劉徹的小兒子,母親趙婕妤(鉤弋夫人)以"奇女子氣"得寵,據說鉤弋夫人懷他時同和上古的堯帝一樣都是懷胎十四月而生,雖然他與其他人有不同,可是原本皇位是輪不到他的,他也沒這個能力,因為他太年幼了,但是後來直到發生了出名的巫蠱之禍。
  • 漢武帝的皇后一李夫人
    古代的絕世佳人,傾國傾城的女子,不得不提起西漢第七位皇帝,漢武帝劉徹的皇后李夫人,這個皇后是去世後追封的。
  • 衛子夫死後,漢武帝有過一丁點的後悔嗎?
    從史書記載來看,漢武帝在在位期間,只要是失寵的女子下場都不算好。所以衛子夫死了,漢武帝不出幾日,便又找個年輕貌美的女子頂替她。「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被漢武帝演繹的淋漓盡致,又怎麼可能替衛子夫後悔呢?那麼衛子夫到底是怎麼死的呢?其實衛子夫之死,源於漢武帝晚年時期一場重大的政治事件,史稱「巫蠱之禍」。
  • 李夫人如何從後宮的美女中,脫穎而出,得到了漢武帝的喜愛
    在好多人的心裡都覺得漢武帝是一代明君,他是相當有能力的,並且也有人說他對衛夫人特別的專情,然而在他後宮裡也的確有一些漂亮的女子,可是最受他寵愛的實際上是李夫人,那麼這個女子是如何進入他視線當中的?其實還是來自於李延年寫的一首詩。
  • 漢武帝為什麼臨死也不放過鉤弋夫人?原因這麼荒謬
    (圖)電視劇《大漢賢后衛子夫》中的漢武帝,林峰(飾)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是很多影視劇的主人公。現在問題來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實在太年輕,還不到二十歲。一旦武帝駕崩,年紀輕輕的鉤弋夫人必將母憑子貴,被尊為皇太后,到時候誰來制約這位高高在上的皇太后?非常規的問題,就有非常規的解決辦法,握不住的沙,不如揚了它!武帝果斷誅殺了鉤弋夫人,朝廷內外一片譁然,大臣們下巴都驚掉了!搞什麼啊這是?!難道武帝上了年紀,真的老糊塗了嗎?!
  • 司馬遷揭露了古代後宮女人不可告人的秘密
    當然,女人心術不正,也會禍亂朝廷,導致國家滅亡。比如說夏桀的流放就和末喜有關,商紂王被殺也和妲己脫不了干係。就如我們現在社會,也是如此,一個家庭,男女都必不可少,需得雙方配合才行。所以說,「夫婦之道,人道之大倫也。
  • 鉤弋夫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女人?為何漢武帝要立子殺母?
    鉤弋夫人是誰?為何要殺鉤弋夫人?她是被誰所殺?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從漢朝的外戚幹政現象,和漢武帝與鉤弋夫人的傳奇故事說起。西漢年間,在河北的河間有一位美麗的女子,她的名字叫趙鉤弋,也就是後來我們熟知的的鉤弋夫人。
  •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皇帝,為何沒冊封皇后?那皇后稱呼是誰創的?
    皇后這個職位,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皇帝要掌管前朝,皇后就負責掌管後宮,倆人一前一後的配合,才能把天下治理得很好,皇后象徵著女人當中最尊貴的位置,所以在選皇后的時候也必然是要深思熟慮,選一個真的能母儀天下,堪當大任的人,可是讓人很好奇的是,秦始皇統一中原,成為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但他至死都沒有立了一位皇后
  • 皇帝的女僕:中國古代的宮女是如何進宮的?她們的結局是怎樣的?
    狹義的宮女是指後宮中沒有名號、爵級、秩祿的宮人,有的時候還包括一些級別比較低的女官。她們主要負責宮中的雜役,一般很少能夠得到皇帝的寵幸。那麼,後宮中成千上萬的宮女是怎樣進入到宮中去的呢?後來因為上官婉兒的文採與聰慧被武則天所賞識,讓她參與政事,顯赫一時。此外,中國古代的皇帝常常把敵國或者是前朝的宮人接收過來,有的甚至皇后、嬪妃、公主、宗室女等也被沒為奴婢,這也是屬於籍沒的一種。第二條途徑就是採選,也叫作選美、選秀。皇帝定期挑選和徵聘臣子、百姓家未婚、適齡、才貌雙全的女子進入後宮。
  • 漢武帝劉徹作為上位者,為什麼會產生了「弱者文化」思想?
    後來陳阿嬌玩巫蠱,不過那時候漢武帝才才二十七,壯小夥一個,漢武帝意氣風發,絲毫沒將這樣的事情過分深究。況且阿嬌那次只是神神叨叨吃醋還想再要個娃,沒有直接衝著漢武帝搞巫蠱,所以阿嬌的結局不太可能被直接弄死。因此陳阿嬌玩巫蠱時,漢武帝還屬於「強勢文化」,所以他所有做的事情給人都有一種壓迫感,這也是作為上位者的氣質體現。
  • 漢武帝鐵了心,一定要殺鉤弋夫人,立其子劉弗陵為太子
    鉤弋夫人是漢武帝的寵妃,年輕貌美,好學沉靜,傳說漢武帝經過河間時,召見鉤弋夫人,鉤弋夫人手掌展開,握有一個玉鉤,於是,漢武帝將其帶進皇宮,封為婕妤,居住在甘泉宮中,她的宮殿被命名為鉤弋宮,所以她被稱「鉤弋夫人」。太始三年(前94年),鉤弋夫人生下了劉弗陵。
  • 古代皇帝後宮妃嬪等級、稱號、排名是如何劃分的?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許多人在讀到這句詩的時候可能會覺得白居易必定是用了誇張的寫作手法,因為三千人實在不是一個小數,光是記住三千張面孔就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事實上,在古代許多時期,皇帝後宮佳麗還遠不止三千人,因為後宮佳麗不僅僅包括了那些妃嬪,同時也包括了眾多宮女。
  • 漢武帝為什麼喜歡衛子夫,之後就不喜歡了?漢武帝:只愛十八歲
    漢武帝與衛子夫的關係很微妙,不能簡用喜歡與不喜歡來衡量,因為皇帝最不缺的就是女人,而衛子夫幾乎伴漢武帝走完了一生。在這漫長的幾十年中,漢武帝臨幸過無數女子,可千帆過盡身邊一直還留有個衛子夫,儘管只是若即若離的存在。可見,衛子夫在漢武帝生命之重角色之重要。
  • 揭秘皇帝真正的後宮生活
    另外,紫禁城中還有成百上千、甚至數千宮女,這些年輕女子屬於女僕的行列,跟皇帝不具備夫妻的名分,但其人身權從屬於皇帝,有時也「友情客串」一下妻子的角色。  中國古代歷朝後宮人數不一,也很難統計,因為後宮成員如果沒有為皇家生兒育女,名分地位又不高的話,史書並不記載。至於跟皇帝有過「一夜情」的宮女到底有多少,恐怕連帝王本人也說不清。
  • 漢武帝臨終為何將賜死紅顏知己?漢武帝道出六個字,值得世人深思
    漢武帝擔心鉤弋夫人會像呂雉一樣。當初在漢武帝去世前,鉤弋夫人才二十多歲,妙齡少女,嬌羞可人,漢武帝自然是對鉤弋疼愛有加,可是這樣的花季少女,漢武帝卻在臨去世前處理掉鉤弋夫人。那當時的漢武帝為什麼會隨便找個藉口讓鉤弋夫人和自己一同離開人世呢?後來通過相關的文史資料,我們從中得到了答案。漢武帝曾經解釋道:「女不聞呂后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