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十餘載,中山73歲海歸用剪紙記錄著這個時代

2021-02-13 文明中山


他從小目睹戰亂帶來的苦痛

經歷中年得子、老年喪子後

剪紙成了他的情感寄託

他的作品傳播著向上向善的價值觀

——這名頭頂許多光環,在日本出生的中山老人名叫梁傑康。

近年來

梁傑康一次次患病受傷

妻子和學生苦口婆心地勸他

放下剪刀減少創作

他卻執拗地堅持著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澳門回歸20周年、

港珠澳大橋開通、首屆農民豐收節……

他用剪紙記錄著這個時代

73年前的8月,戰火的硝煙剛剛散去,梁傑康和雙胞胎姐姐出生在日本神戶,身為華人的他們在當地飽受欺凌。1953年,7歲的梁傑康與父母一道接受新中國召喚回國安置在長沙。1966年,梁傑康作為老三屆知青下放到農村,先後從一名知青成長為村辦小學校長。32歲讀電大機械專業畢業後,勤勤懇懇的他逐漸成為技術骨幹。回國後因歸國華僑的身份,他曾受到許多不公平待遇,但從來不抱怨。

為了父母當初希望回到廣東的願望,1988年,適逢中山發展職業教育,梁傑康辭去了長沙技術廠長的職位回到老家,並成為岐江職業中學的一名教師。兩年後兒子出生,他終於在自己的故鄉圓了安居夢。

2004年,梁傑康的兒子梁平意外去世。巨大的打擊讓他幾乎一夜白了頭。悲痛之餘,那些曾經用剪紙逗樂兒子的回憶慢慢湧現了出來,他拿起剪刀逐漸走上了公益剪紙路。

孩子生前一直認為我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爸爸的剪紙是世界上最好的剪紙』,我要把孩子心中的父親形象一直延續下去。

這些年梁傑康先後創作了

許多正能量主題的作品

或記錄本土風情風物

或記錄奮鬥者的辛勤勞動

或記錄好人群像

或勾勒國家工程、時代變遷

他敏銳地捕捉著身邊一幅幅幸福的畫面、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日復一日地創作

將正能量傳遞給大家

一張小方桌,一把木椅

一個放有剪刀、尺子、圓規、

鉛筆、橡皮的鐵皮盒

鮮紅的紙張碎屑一片片飄落

片刻工夫

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便誕生了

最近,梁傑康正為市禁毒協會創作新一批禁毒主題的剪紙作品。等待他的還有澳門回歸20周年的主題創作。在上周,他才剛剛完成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作品。「他哪裡曉得休息的,懶得說他了。」一旁的妻子魯明之又生氣又無奈。

心疼梁傑康的

還有一幫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學生

就職於市青少年宮的中山中專2005屆畢業生黃潔熒,仍記得當年梁老師講臺上的諄諄教導,風趣的講課風格,慈祥的面孔。

1

黃潔熒仍記得,2014年秋天,一場「告別岐江橋」的公益剪紙活動剛結束,梁傑康開始著手創作近百幅「中山好人圖」時卻被診斷患有膀胱癌。腫瘤切除後等待梁傑康的還有10多期的化療。化療期間,藥水注入膀胱後,每次排尿都是刺痛般的劇疼。可就在如此情況下,梁傑康仍然堅持每天創作。「那時我們學生到他家看望,看到他掛著尿袋,整個人都消瘦了,仍起床創作。感動之餘,特別心疼,好幾次我都哭出來了。」

梁傑康從2006開始

幾乎每年都參加由市紅十字會舉辦的

中山慈善萬人行元旦嘉年華

暨百家企業義賣活動

剪紙義賣籌款並參加

每年正月十五舉行巡遊活動

1

今年年初,梁傑康因配合拍攝公益宣傳片意外受傷,斷了兩根肋骨,年三十才出院回家,傷口還沒痊癒。黃潔熒接到了一眾學弟學妹師兄師姐的任務——「必須讓梁老師留在家中休養!」可一再答應學生量力而行的梁傑康卻出其不意地「食言」了。「老師為了公益太忘我,太忙了。」

黃潔熒說,梁老師名氣大了之後,許多商業機構也曾登門邀請他創作並開出不錯的酬勞,梁老師一一都拒絕了。可只要是公益任務,他不管多忙多累,身體條件如何,老伴如何一再反對,梁老都不肯拒絕。

中山詹園的二十四孝、

花苑社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園

都是他的公益傑作

除了義務剪紙創作

從2007年起

他開始在中山義務教小朋友

每到寒暑夏令營

他就奔波在中山各個鎮區

從小欖鎮豐華學校、沙溪鎮虎遜小學和申明亭小學到大湧鎮流動兒童活動中心,他教過的學生多達上萬人。在老人剛退休時,幾乎每周都會和老伴騎一個多小時自行車前往虎遜小學送教。後來年紀大了,老兩口就改乘公交,但從他們所住的小區出發,每次都要轉乘幾次車,才能到達學校。

每次上課也是一場折騰。他需要提前一個星期準備,要把附近超市的剪刀都掃光,同時還要創作幾百幅剪紙作品給孩子們當課堂禮物。

開始時充滿著不解

後來一次次與老師深入交談的黃潔熒

漸漸理解了梁傑康的剪愛情懷

正是認識到人的生命是如此無常,他才想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播撒愛的事業中去。

來源:中山日報

為文明君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我看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成就】中山73歲海歸退休教師用剪紙記錄歌頌新時代
    梁傑康先後創作了許多正能量主題的作品,或記錄本土風情風物,或記錄奮鬥者的辛勤勞動,或記錄好人群像,或勾勒國家工程、時代變遷。最近,梁傑康已完成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珠港澳大橋開通的作品。目前正為市禁毒協會創作新一批禁毒主題的剪紙作品和澳門回歸20周年的主題創作。
  • 三灶城市剪紙非遺傳承人陳潔榮用剪紙記錄城市生活變化
    原標題:三灶城市剪紙非遺傳承人陳潔榮用剪紙記錄城市生活變化   陳潔榮,金灣區非物質
  • 省傳染病防治院張秀文:用剪紙記錄同事抗疫的N個瞬間
    生活報記者 王曉晨58歲的張秀文在黑龍江省傳染病防治院門診心電室工作。她平時愛好剪紙,作品曾多次參展獲獎。身在定點防控救治醫院,張秀文和同事們從除夕開始就返崗了,她被身邊人英勇抗擊疫情的場景所感動,一邊堅守崗位,一邊利用業餘時間為戰疫前線的醫護人員創作剪紙作品。
  • 山西農村婦女剪紙記錄身邊「戰疫人」:以此溫暖他們
    剪紙作品《村口卡哨》。 張月 攝中新網長治2月25日電 (李庭耀 張月)一張紅紙、一把剪刀,醫護人員、公安幹警、村鎮幹部等疫情防控工作人員的形象被剪紙記錄下來。25日,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嶽陽村的李先娥正在進行剪紙創作,她說,要用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記錄身邊的「戰疫人」,以此溫暖他們。李先娥今年46歲,是一名地道的農村婦女。她告訴記者,自己十幾歲時就學會剪紙,「小時候逢年過節,媽媽就會剪紙,貼窗花」。
  • 這個暑假歡樂多!中山街道未成年人活動指南來了→
    本次活動現場探討爸爸與孩子之間的家庭教育問題,並製作家風T恤,活動主要是體現時代家風由父傳子,子承父這樣一個過程,並將家風發揚光大。時間:8月中旬地址:茸梅路8號適合對象:5-9歲兒童及家長聯繫人:陸葉;57786057收費情況:免費言行有譜家風系列活動。活動通過製作家譜、書籤、剪紙等形式,製作家譜並傳承家庭美德。
  • 溫州73歲阿婆出名!她做的粽子堪稱一絕
    前幾日小編去蒼南金鄉探訪這位因製作地道手工古早粽而名聲73歲手藝人張阿婆雙鬢銀髮,戴著老花鏡的她剛結束工作滿頭大汗卻又精氣神十足地說「我不怕累,一定要讓客戶滿意!」說到這個地道的古早味粽子,除了全手工製作外,更令小編感動的是,粽子的整個製作過程。
  • 大雨天,中山73歲阿婆苦等了7小時!看完讓人淚目
    73歲陳婆婆家住在板芙鎮湖洲村。最近她做了一件讓人感動的事……直到媒體到陳婆婆家中採訪,陳婆婆還認為這只是一件小事。
  • 壹粉手把手教你用剪紙記錄春天
    在這個全民抗擊疫情的特別的春天裡,希望就像種在大家心裡的一顆顆種子,閃耀著春的光芒,煥發著生機勃勃的力量。春天伊始,萬象更新!大家眼中的春天是什麼樣子呢?「壹」起跟隨壹粉們的鏡頭來看看吧~2月17日下午,壹粉「幸福豆」向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發來詳細的「春「字剪紙教學視頻和大家分享:給大家介紹一下立體剪紙《春》的剪法,希望能給各位增加點樂趣!
  • 物產中國·中陽剪紙|無所不能的抓髻娃娃也需要一場直播
    即便如此,中陽剪紙的傳承和推廣,也並非易事。武小汾也是深耕其中後,才深刻地了解,她的父親當年是何等的艱難。她要對抗的是時代洪流。文化產品並非生活必需品,再者相比剪紙,還有更容易吸引人們注意力的文化產品。也有人潑冷水:「中陽剪紙有什麼好搞?再有名再有利,我也不愛。」剪紙工作室開辦四年至今,武小汾投入了100多萬元,這些錢來自於她礦泉水公司的盈利。如今也只是勉力維持。
  • 柯城剪紙:剪出喜氣 剪出祝福
    在柯城區,民間剪紙藝人用剪刀或刻刀在紅紙及各種宣紙上,剪刻出各種各樣的傳統民俗小件:老壽星、聚寶盆、雞花、豬頭花、飯花、門大吉、窗花等圖案,用於各種節慶祝福、紅白喜事等民俗風情。這些剪紙作品稚拙古樸、粗獷渾厚、簡潔靈活、自然風趣,以傳統民俗剪紙為特色,具有一定的地域風格。
  • 新影集團總經理姚永暉: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書寫歷史
    用鏡頭記錄歷史,用鏡頭記錄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用真實、客觀的鏡頭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風尚,這是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務。在中國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簡稱「新影集團」)以「用鏡頭記錄歷史,為黨和國家留史」的使命和擔當,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致力於展現中國社會全景風貌,尤其是黨和國家重大事件,為社會提供一個鮮活的中國。
  • 用A4紙造出一條龍,堅持5年,這個「不務正業」的90後妹子用頂級剪紙,讓千萬人點讚!
    陳粉丸,來自廣州的90後紙藝藝術家。一張普通的A4紙通過她的手,能做成立體書、做成三維飛龍,打開她的書更會有搖曳的樹葉飄落,有貼著面膜縫了針的臉,有可觸摸的骨骼。從大學考研失敗到建立工作室做自己的個展,陳粉丸堅持了五年,還在繼續。
  • 阿部幸子——「用剪紙治癒自己」
    22年前,阿部幸子有了剪紙的習慣,當時她在精神病院,經常有自殺、自殘的行為,只有在剪紙時,她才非常安靜,於是醫生允許她每天剪紙10小時,治癒自己。選白色紙頭是因為,我覺得粉色有點女性,黑色有點可怕,藍色也不太對,而白色是可以用一輩子的顏色。
  • 關注|2020年,海歸的高光時刻!
    這一年,海歸的太多瞬間令我們難忘。面對疫情,他們無所畏懼,衝鋒在前;復工復產,他們開足馬力,全力生產;脫貧攻堅,他們盡己所能,扶貧扶志。這一幕幕,是無數海歸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最生動的註腳。在武漢抗疫一線,有許多海歸醫護人員,他們挺身而出,守護著這座城,守護著這裡的人民。
  • 蒙古族剪紙:不該遺忘的草原之花
    我們通過《蒙古族傳統美術·剪紙》中豐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間剪紙,可以發現,上古時代北方遊牧民族的生命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等,在蒙古族民俗剪紙中都有反映。這些古老的文化觀念,是極為厚重的歷史和民俗文化的靈魂和核心,成為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麗師這個「剪刀手」要用剪紙展現最美麗江
    今年70歲的嚴以智出生在永勝縣一個農村家庭,自小聰明能幹,酷愛手工,不管什麼物件,經過他的雙手一倒騰,總會變出個花樣來。20世紀60年代,20多歲的嚴以智是永勝當地的一名民辦教師。物資匱乏的年代,新人結婚時的婚房,也不過是拿紙裱一遍,非常簡陋。「當時北方有剪紙習俗,而我們麗江沒有。所以,我就嘗試著自己用紅紙剪喜字。」
  • 《重生》她用剪紙剪下了「武漢防疫圖」
    重生的女孩用剪紙剪下了「武漢防疫圖」。 黃在醫院接受醫護人員治療時表達了深深的謝意。 黃用剪紙表達了對醫務人員的欽佩。 一輛特殊的警車開到協和醫院的門口。三名年輕的特警隊員把黃攙扶進了的車裡:「阿姨,對不起我來晚了!」 黃在第一天下午被診斷出患有新診斷的肺炎,因此被送往指定醫院治療。
  • 誰不說俺東營好|「東利剪紙」李秀君:一把剪刀,剪出「老東營人」的...
    建設油田,紮根東營50餘年1965年12月初的一天,年僅17歲的李秀君,離開家鄉青島和同學一起坐著敞篷車,高唱著《我為祖國獻石油》來到了勝利油田,從此一住就是55年。在油田工作的30年間,她利用業餘時間學習剪紙,孜孜不倦、精雕細琢,在退休後更是掌握了單色、套色、拼色、染色等多種剪紙的要領和技巧,多次去敬老院拜訪山東省剪紙藝術傳承人王象煥,切磋技藝。
  • 18歲患病少女想拜師學藝:助我完成中國各大紀念日剪紙冊
    「剪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希望能將這門手藝深造並傳承下去。」近日,熱愛剪紙的18歲成都少女劉煜打進了雷鋒熱線。她說,她是一名腎病患者,在長期治病的過程中愛上了剪紙這門藝術。但是身體原因,她少與外界接觸,卻又很想進一步鑽研剪紙,為此她特意求助雷鋒熱線,希望能夠找到一名剪紙大師,向他拜師學藝。
  • 73歲王奎榮近照曝光,至今堅持拍戲,二婚娶小37歲嬌妻很幸福
    73歲王奎榮近照曝光,至今堅持拍戲,二婚娶小37歲嬌妻很幸福提到王奎榮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要是說起他的作品大家肯定都是看過幾部的。1992年主演《愛你沒商量》獲「春燕杯」最佳男配角獎,2009年第12屆中國電影表演學會金鳳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