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正午陽光出品的現實主義大戲《山海情》將於1月12日在北京衛視黃金檔開播。該劇由高滿堂任劇本策劃,孔笙、孫墨龍執導,侯鴻亮任製片人,黃軒領銜主演,張嘉益、閆妮、黃覺、姚晨、陶紅、王凱特別出演,熱依扎、黃堯、白宇帆、尤勇智、胡明、姜冠南、王莎莎主演,郭京飛、祖峰、白宇、郎月婷友情出演。作為「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山海情》以東西協作對口扶貧的「閩寧模式」為命題,通過描寫寧夏西海固人民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移民搬遷和探索發展的歷程,展現福建的幹部專家和各行各業的人們對寧夏的真摯幫扶,「閩寧模式」也成為中國奇蹟的一個縮影。
「將不可能做到可能」:金牌團隊再聚首尋路「扶貧題材」
從「幹沙灘」變成「金沙灘」,從「鍋裡缺糧、缸裡缺水、身上沒錢」到「勞務輸出、葡萄種植、光伏農業、肉牛養殖、紅樹莓種植」多種產業百花齊放,「閩寧模式」是中國奇蹟的一個縮影。20餘年,閩寧村升級為閩寧鎮;20餘年,在黨中央的指導下,福建、寧夏兩省幾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相助對口扶貧;20餘年,無數幹部群眾為這項事業傾注心血無私奉獻……在這一通過對口扶貧協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範背後,蘊藏著種種感動與溫情、拼搏與力量。
以山為誓,以海為盟。《山海情》的故事,正是從九十年代的寧夏西海固拉開了序幕。這部全景再現西海固移民在國家政策號召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不斷克服困難建設家園的劇作,不僅還原了一個又一個扶貧故事,更傳達了人們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的奮鬥情懷。以個體縮影為敘事基點,以時代變遷為講述脈絡,通過描摹群像抒發家國之志,向來是以製片人侯鴻亮為首的正午陽光團隊擅長的創作模式。此次在《山海情》中,由侯鴻亮、高滿堂、孔笙組成的金牌團隊再度聚首,推出這部兼具歷史厚重感與鮮明時代感的現實主義作品,自籌備以來便備受業內外期待。
歷數這個金牌團隊曾創作過的作品,大多都站在一個重大時間節點,對一段悠長歷史進行回溯,對某類群體進行刻畫加工,從而呈現出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的碰撞融合。講述山東農民向東北遷徙的民族史詩《闖關東》,展現溫州商人傳奇奮鬥的《溫州一家人》,還原新中國鋼鐵建設的《鋼鐵年代》,以及從工、農、商等多角度立體反映改革開放進程的《大江大河》等,即使題材不一群體各異,但其精神內核卻總是能找到相似的地方。此次《山海情》便將目光投向了扶貧題材,聚焦西北底層老百姓二十多年來的巨大變化,如何脫貧致富,如何腳踏實地追求美好生活,以點帶面地用平民視角將整個扶貧工程的宏偉藍圖鋪展開來。
「總局提出了平民視角、國家敘事、國際表達這三點要求,一開始我是懵的。」製片人侯鴻亮表示,不同於《大江大河》有將近十年的時間去發酵打磨,《山海情》的拍攝著實可以用「時間緊、任務重」來形容。無論是對觀眾還是從業者而言都相對陌生的扶貧主題,其背後蘊含的意義也是格外深遠,怎樣才能構化出其應有的格局是團隊面臨的一大難題。「這是一個值得深挖的題材,紮根到生活中,會感受到題材的魅力。」通過對扶貧工作的深入了解,以及在閩寧兩省多地的實地走訪,侯鴻亮認為現在的《山海情》找到了適合用電視劇表達的東西。濃鬱地道的西北風情,群星加盟的演技保障,扶貧也扶志的價值表達,侯鴻亮相信《山海情》將一種不可能做到了可能,也開拓了更多新的創作思路。
村官「當家難」 黃軒化身基層幹部走「脫貧之路」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大風三六九,小風天天有。」飛沙走石的荒漠條件,缺水少電的惡劣環境,既要說服村民們離開祖輩生活之所,從西海固「移民」至「一無所」有的玉泉營;又要穩定軍心,解決用水通電等基本生存問題,協同村民們建設新家園。一切的重擔,似乎都落到了剛剛從農校畢業的年輕村幹部馬得福身上。
演過《羋月傳》中的清俊貴公子黃歇,一句「月兒好看」捕獲萬千少女心;也演過《芳華》中質樸善良的文工團男兵劉峰,顛沛流離坎坷一生的命運引觀眾淚目;還演過《妖貓傳》中的桀驁不羈的詩人白樂天,憑藉漫捲詩書的詩性表演備受業內外讚譽;一人千面的黃軒,用自己深厚的表演功底,在大小熒幕上貢獻了一個個豐滿的角色。而臉龐黑紅,鄉音淳樸的馬得福,則完全打破了觀眾心目中黃軒那些個或溫潤或儒雅的形象。「這是我真正意義上第一次演一個農村人,這個題材之前也沒有演過,除了好奇,更多的是敬佩,我覺得中國扶貧是一個非常了不起且正能量的事情,是值得歌頌的。馬得福是一個基層的幹部,他非常簡單純粹,並且帶一些執拗,從不抱怨,就是積極的想為大家解決問題,真心地希望大家能夠脫貧致富。」黃軒認真解讀道。
從勸說幫助村民完成「吊莊移民」工作,到東西協作扶貧政策出臺後,帶領村民們共同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馬得福的「當家」之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所有拍攝的難都來自於角色,這個人太難了」,黃軒直言。「扶貧太難了,從頭到尾馬得福就沒消停過一天,有時候還裡外不是人。他永遠在一個困難中,永遠在為別人解決問題,不被人理解,有時候說實話我自己演著演著都覺得換做是我可能不會有那麼大耐心,所以基層幹部是真的不容易,什麼事都得管,什麼苦都得往自己的肚子裡咽。」
女性閃耀同繪脫貧新畫卷
在一眾豪邁剛硬的男性角色中,李水花(熱依扎 飾)、麥苗(麥苗 飾)、秀兒(王莎莎 飾)三個獨特的女性角色,為《山海情》蒼涼雄渾的西北風情,平添了一抹柔軟。劇中,曾與馬得福(黃軒 飾)有過情愫的李水花,被父親「賣嫁」至鄰村,在丈夫意外殘疾後,她一個人撐起了整個家。「我覺得這個女性很偉大」,熱依扎評價道。「她有一種責任一口氣在,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外柔內剛的西北女孩。不僅有膽識,內心還非常堅定樂觀,是一個永遠帶著笑面對生活給她帶來的一切未知的女性。她代表著一種希望,代表著整個閩寧鎮在不斷向好的方向走,她有一種母性的力量,像水一樣柔柔地不斷向上湧動。」
如果說李水花是閩寧鎮發展的中堅力量,代表著傳統一代女性的柔韌與剛強,那麥苗的「出走」,則代表著閩寧鎮的新生、活力與希望。劇中,麥苗響應政策到福建打工,在工廠裡,天資聰穎的她很快掌握了生產技術,不斷收穫著內心的自信與成熟。「麥苗是一個非常有趣且典型的角色,她是村子裡這幾個年輕人中走得最遠的一個姑娘,很有勇氣和膽識,敢闖敢拼。」黃堯笑言,麥苗稱得上是自己的「人生楷模」,是自己想要成為的一類人。「她從一個淳樸的『小村姑』成長為一個有自己事業的獨立女性,是特別讓人敬佩的。包括她對愛情的態度,也是要先成為一個完整的我,這種態度我特別欣賞。」而與李水花和麥苗都不同,秀兒似乎介於兩者之間,「她不像水花姐那麼隱忍堅毅,也不是麥苗那樣的小姑娘,她是一個20歲的年輕媽媽,有一個3歲的兒子,性格上大大咧咧且非常直爽,在家庭中也是她衝鋒陷陣多一點。」王莎莎介紹道。
戲骨助陣開闢「金灘」新天地
主旋律與硬實力兼備,扶貧與扶志共存,《山海情》硬核的幕後團隊和紮實的劇本,吸引了一眾戲骨加盟助陣。劇中,張嘉益飾演的馬得福(黃軒 飾)的父親馬喊水令人印象深刻,他有著老一輩農民的憨直樸實,也有以「村官」兒子為傲的市井氣息,是一個脾氣火爆卻頗受村民信任的代理村長;而在家庭中,他不僅是得福的庇護者,也是他的領路人。「像一個傳輸帶一樣,馬喊水連接著老一輩和年輕人」,張嘉益形容道。「年輕人渴望出去闖,要有新的世界,他們要求變化、變得更好,而老一輩有對故土的留戀,所以他就像一個情感的紐帶,把一村的人連起來。」
然而,只有親友的支持遠遠不夠,以陳金山(郭京飛 飾)、凌一農(黃覺 飾)為代表的福建幹部、技術人員的對口幫扶,才真正讓飛沙走石的「幹沙灘」變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灘」。「凌一農這個角色是有原型人物的」,黃覺介紹道。「他是一個從福建來的菌草專家,很直爽,也很務實,刀子嘴豆腐心,還很執著。」而渾身上下充滿熱情和幹勁的陳金山,靠著自己的一顆真心不斷融入當地人民的生活,從最初的西裝革履變成了運動裝扮,只為方便奔波于田間壟頭。而他幽默的說話和行為方式,更是為全劇貢獻了不少正能量的喜劇色彩,讓人尤為期待。
此外,被孔笙導演用微信叫來的祖峰,在劇中擔起了「扶智」的重擔,飾演白麥苗(黃堯飾)的父親白校長。因為物質條件匱乏,關於教育問題他要與村民進行思想觀念上的博弈;因為妻子意外離世的悲劇,他要面對父女之間的矛盾關係。祖峰介紹道,「這個人物是一個很多年前下鄉的知青,之後就一直留在這裡了,教了幾十年的書。我想我們國家是有很多這樣的老師,在山村這種偏僻的地方,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做這樣的貢獻。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不太了解他們,這些人很偉大。」
值得一提的是,《山海情》還邀請到了閆妮、姚晨、陶紅、王凱、白宇、郎月婷等實力派傾情助陣,演技大賞令人期待。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