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19:30,由高滿堂編劇、孔笙執導、李立群和殷桃領銜主演的重量級電視劇《溫州一家人》,就要登陸浙江衛視[微博]中國藍劇場。大變革時代中,小人物的命運往往能夠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溫州一家人》的故事用平民視角的講述方式與曲折波瀾的故事感動了無數觀眾。開播之際金牌編劇高滿堂,以及該劇製片人王群力,他們講述了該劇創作過程中的種種難忘的記憶。
李立群殷桃遲蓬張譯,再塑大變革中的一家人
《溫州一家人》的故事,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那個大變革的肇始。家住瑞安古樹村的農民周萬順召開家庭會議,宣布了一個石破天驚的決定:一是賣掉祖屋,讓13歲的女兒阿雨跟隨表舅去義大利上學,二是他和媳婦趙銀花帶著16歲的兒子麥狗闖蕩溫州城,尋找商機發大財。他決心斬斷了自己和家人的退路,一家人由此分隔天涯,踏上了不同的道路。
該劇雲集了眾多實力派演員——被譽為「臺灣戲劇界三位長青巨擘」之一的李立群,塑造了一家之主周萬順;女兒周阿雨的扮演者,是時下炙手可熱的當紅女星殷桃;曾主演《沂蒙》、《女子監獄》、《黃河謠》等劇,以塑造各種母親形象聞名的遲蓬,在劇中出演周萬順的妻子趙銀花;阿雨的哥哥周麥狗,則由因《士兵突擊》、《生死線》等劇而被觀眾熟知的張譯出演。如此星光閃耀的一家人,令該劇頗有看頭。
《溫州一家人》有兩條截然不同的故事線
周萬順、趙銀花與兒子周麥狗留守國內,他們懷揣抱負走出村莊來到溫州,從撿破爛開始自己的創業生涯,一步一步完成原始積累,直至奔赴陝北開闢新的戰場。他們輾轉南北尋找商機,周萬順甚至扛著棺材以命抵夢。面對時代賦予的機遇,他們牢牢攥在手心絕不放棄,以執著和堅韌完成了創業的夢想。
而周阿雨的故事也伴隨著曲折與跌宕,而且13歲就獨自在異國生活的她,不僅要面對語言和文化上的隔膜,還要承受寂寞和對親人強烈的思念。雖然隻身一人,但孤獨、刁難無法擊垮這個柔弱的女子,歧視、陷害也沒有澆滅她心中燃燒的正直火焰。幾番起落,阿雨不僅建立起自己的事業,更贏得了尊重。
如果說,周萬順、趙銀花和周麥狗的經歷記錄了特殊時代國人的創業心路歷程和對人生的深深思索,那麼周阿雨的故事,則表現了百折不撓的海外遊子們以智慧、誠信立足異國的不凡徵途。
「敢為天下先」的溫州人,是中國人的代表
高滿堂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創作的,必須是共和國不能忘記的人,是給我們精神力量的人,而且讓我們的世界觀、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積極和愉快。一句話:『真正的中國人』」。
2008年,一部《闖關東》在全國掀起收視狂潮。兩年後,編劇高滿堂再次攜手導演孔笙、製片人侯鴻亮聯袂推出以小人物為主人公展現奔騰激蕩時代的「工農商三部曲系列」之《鋼鐵年代》。
高滿堂創作的劇本以年代跨度大,人物命運刻畫深入著名。2009年,打造過《闖關東》的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萌生了拍攝一部溫商大戲的想法,與浙江廣電集團的想法不謀而合。雙方開始接洽,並且定下了由「金牌三角」來製作劇集:編劇高滿堂、導演孔笙、製片侯鴻亮。
作為該系列的第二部,即「商篇」的《溫州一家人》,就這樣成為了高滿堂又一部向觀眾兌現承諾的力作,他選擇溫商作為「真正中國人」的代表之一,為改革開放立傳。
在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溫州人敢為人先,敢闖、敢試,永不言敗。他們戀鄉不戀土,走南闖北、築碼頭、打天下。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溫州人,因此他們也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他們以「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的吃苦耐勞精神,創造了市場經濟的先發優勢、零資源優勢,創造了「溫州模式」的創業史詩。
高滿堂、孔笙和侯鴻亮,都是認真、嚴謹、追求高品質的創作者。《溫州一家人》僅劇本就耗時三年,而拍攝周期則長達110天。
選擇做小人物大時代,讓一滴水折射出陽光來
王群力說接到《溫州一家人》編劇任務時,高滿堂卻說了這樣一番話:「第一,我不了解溫州;第二,我就是北方人,很少接觸南方的風土人情;第三,要寫商人,我最不擅長的就是做生意。」不過,他說,自己對創作這樣一部戲很有興趣。
2009年下半年,達成意向之後,高滿堂帶著創作團隊來溫州採風,第一次來了半個月,採訪了大量溫商。在與溫州影視家協會副主席李濤見面時,原計劃兩人只聊一個小時,結果整整聊了四個小時,聊完,高滿堂對李濤說:「我們一起來做劇本」。
之後,李濤參加了幾次提綱的討論。真正提綱出來的時候,還是讓李濤吃了一驚。「提綱竟然有60萬字!這相當於40集的劇本內容,但這僅僅是提綱。」
最初,電視劇取名為《中國故事》,劇本的第一稿有39集;第二稿寫了足足56集。「這時,我有了個想法:分成上下部,上部說『國內故事』,即周萬順一家三口的創業故事;下部說『國外故事』,即阿雨的義大利奮鬥歷程。」高滿堂告訴記者,這個想法最後還是被否定了。
2010年,高滿堂與李濤等人談論劇本時,大家時常會為劇中人物的命運起伏糾結。「甚至說到後來,有的人眼淚汪汪的,一邊說話,一邊抹眼淚。可見,對於溫州人來說,這是一段何等刻骨銘心的歷史啊!」高滿堂感嘆道。這時,這部戲定下了一個主心骨:「不做商戰片,做商人片,刻畫人物命運;做小人物,大時代!」這一基調,為今天《溫州一家人》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2011年年初,第三稿30集的劇本出來了,演員也已確定。高滿堂告訴記者,在文學組與導演組討論劇本時,整整三天,每天從起床談到深夜,一集一集地「磨」。最後,大家達成共識。
而電視劇的名字,從最初宏大的《中國故事》,到發布第一期預告片時改為《創業年代》,後來經過商議,最終定名《溫州一家人》。「從一滴水裡,可以折射出陽光來。」高滿堂這樣評價道。
13歲起闖蕩歐洲,成功女溫商成阿雨原型
高滿堂是北方人,而《溫州一家人》的劇集背景是南方。一開始,南北文化的差異,著實讓製作方有些擔心。但高滿堂紮實的準備和採訪,卻讓這種差異成了亮點。王群力認為,南方團隊往往容易被那些熟悉的東西所迷惑,很難跳脫出來,而北方團隊因為陌生,看到的、總結出的東西往往就很有價值。
「2009年8月,那年最熱的時候,我去溫州採訪經歷過整個改革開放年代的溫州人。」高滿堂告訴記者,去溫州之前,他已經讀了很多關於溫州的資料,壘在一起,居然有一米高。「在溫州採訪結束後,我們又專門去歐洲採訪當地的溫州人,那些傳奇的故事,最後都用在了這部劇集裡。」
在劇集裡,母親趙銀花擺紐扣攤賺錢的故事,來源於溫州著名的橋頭紐扣市場創始人王碎奶的真實經歷;父親周萬順去陝北開採油田的故事,也是來自於一名溫州女商人的真實經歷。讓高滿堂印象最深的,是女兒周阿雨的原型人物之一——廣州溫州商會名譽會長程慧秋。
高滿堂是在一個茶局上認識程慧秋的。在暢談間,程慧秋聊到了自己少年時期被送到荷蘭,在歐洲生活創業的經歷。這些觸動了高滿堂。於是,阿雨擁有了與她相似的創業經歷,都是13歲出國,被送出國的時候很無助,希望得到大人的關心,在國外都是靠打工維持生計。
不過,兩人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狀況是完全不同的。阿雨家為了送女兒出國砸鍋賣鐵,而程慧秋的家境要好得多,家人也沒有四分五散。
今天,程慧秋從事商業房地產投資,還是20個法國紅酒品牌的中國總代理。她說,電視劇播出後,發現阿雨與自己驚人相似,她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不僅回想起了自己的過去,也找到了很多身邊朋友創業的影子。而在劇本改編的書上,高滿堂滿懷深情地寫了很長一段話,送給程慧秋。
「每個溫州商人的故事,粗看相同,細看又不同。最後我們決定將那些個人的故事融合起來,把其中那些能打動人、只屬於溫州人的特質表現出來。」
高滿堂說,他希望改變人們對溫州人群體的習慣性誤讀,能夠真正從這個了不起的人群身上汲取正能量。「這樣,我們這三年付出的無數汗水,也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