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劉備輸了」就沮喪,
聽到「曹操輸了」就歡心鼓舞。
曹操是好人,還是壞人?
有人說是壞人,比如,曹操好色、殘忍,而且又「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當然還有奸詐多疑。
持這樣觀點的人不少,這樣的觀點起源於——宋。
據說,蘇軾描述過這樣一種現象:在宋朝,有一些說評書的,說三國,觀眾在聽的時候,聽到「劉備輸了」就沮喪,聽到「曹操輸了」就歡心鼓舞。
這就說明:宋代人是不喜歡曹操的。而且,這個觀點一直延續到近現代。
所以,到了近現代,才有說「曹操是好人」的主流觀點,比如,曹操扶大漢於將傾,努力將亂世撥為治世,同時,又十分愛惜人才。
而魯迅先生,可以算得上是近現代史上第一個為曹操「翻案」的人。1927年,魯迅先生在廣州作了一篇非常著名的學術演講,題目叫作《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這篇學術演講,就是以「曹操」開場的。魯迅先生說,歷史有這麼一個現象:某朝的年代長一點,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點,其中差不多沒有好人。
為什麼呢?
因為年代長了,做史的是本朝人,當然恭維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別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貶斥其異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記載上半個好人也沒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頗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後一朝人說壞話的公例。
而且,曹操被人詬病,還要一個原因就是,曹操說過這麼一句話,叫:
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只能我對不起別人,不能別人對不起我」。
這句話背後的故事也很被人熟悉:曹操從首都逃回家鄉,路上住在一位叫呂伯奢的朋友家中,後來因為某種原因,曹操殺了呂伯奢全家,殺完之後,說了這句話。
那麼,史書《三國志》是怎麼記載的呢?回答是,沒有記載。
沒有記載,不能證明這件事有,但是,也不能證明這件事沒有。
後來,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在這裡作了三條注。(關於「《三國志》其書以其注」,詳見第20161207期《慧心慧眼者》)
換而言之,這個故事,在史書上有三種版本:
第一個版本,取自《魏書》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裡。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說的是:曹操到呂伯奢家裡之後,呂伯奢不在,呂伯奢的兒子和家人搶曹操的馬匹和隨身包裹,曹操拔出劍來,把他們都殺了,這叫「自身防衛」。
但是,這條記載出自《魏書》,《魏書》是魏國人自己寫的書,估計也不是很靠得住。
第二個版本,取自《世語》(註:不是《世說新語》)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說的是:曹操過度懷疑,以為呂伯奢的家人想要謀害自己,於是,晚上將一家八口全部殺死,然後逃走了。
第三個版本,取自《雜記》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這個版本跟小說《三國演義》的描寫就很接近了:
曹操在呂伯奢家裡,聽到了一些異樣的聲音,以為是呂伯奢的家人想要謀害自己,於是,晚上將全家殺死。最後,很悲涼地說了一句,「寧可讓我對不起人家,也不要讓他們對不起我吧」,於是,連夜逃走。
所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就是小說中「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原版。
從史書到小說,改動有兩處:第一,史書中記載「悽愴曰」,是很悲涼地說,不是小說裡「很理直氣壯地說」;第二,「寧可我對不起別人」,這個「別人」在史書中是有特指的,就是指「呂伯奢全家」,在小說裡,改成了「天下人」。
再後來,毛氏父子在批註小說《三國演義》的時候,他們認為:
退一步說,即使曹操表達的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意思,那麼,曹操和一般人相比,也有「過人之處」。確實,一般人不這麼說,但,往往都這麼做。
提取:《三國志·武帝紀》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風流女孩 | 莊子 | 郭嘉 | 齊家
狄仁傑 | 二十四節氣 | 魚藏劍
商鞅變法 | 約法三章 | 周易 | 老故事
【公眾號】每周
【微信號】every_week
每周每周過
可能積累得越多
然後忘得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