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十大經典語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2021-02-13 曾國藩讀書會


1、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國演義》開篇之語。這告訴我們一個十分重要的道理:一切都事在人為。分久了,人心想著要合,天下就統一了;合久了,產生很多矛盾,彼此不能協調,人心急著要分,天下就分裂了。看起來是自然的趨勢,我們稱為天意;但實際上是人為的,取決於人心。

周末七國紛爭,弄得民不聊生,盼望早日統一,所以併入於秦。秦朝焚書坑儒,真正的用意大家不容易了解。秦滅引起楚漢紛爭,又造成西漢的統一。彼時天下大亂,三國鼎立,暗示大家最後也會統一。

2、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東漢末年武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孫權統事後,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託給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史慈遺言,道出了作為武將的生平志願,功未成而身先死,確實不甘,可嘆!

3、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曹操於誤殺呂伯奢之後,說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駭人聽聞之言,並如一顆毒瘤深刻地影響了此後近千年的人文價值觀。時至今日,仍是許多人奉為金科玉律的哲學寶典,可謂《三國演義》中禍害最廣、毒害最深、貽害最久的一句「經典之言」。

4、既生瑜,何生亮。

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才俊橫流的激情時代,即使才華橫溢、妙計可安天下的一代奇才周瑜周公謹,兀自只能在諸葛亮的光輝掩映下苟且而生,更別提其他尋常的謀士良臣了,足可見當時英雄齊聚、百舸急流的殘酷與無情。周瑜的才華放在任何時代都是冠絕天下的棟梁奇材,只可惜他時乖命蹇,竟然與千古智絕的諸葛亮狹路相逢,使其只能淪為陪襯,這不能不說是周瑜人生際遇的莫大悲哀。

「既生瑜,何生亮」,是一個應該蓋世而未蓋世的英雄,在他命危旦夕、已無法再一爭短長時的哀嘆。很痛苦,很悲傷,死也咽不下這口氣,許多有一個強硬對手的敗者,即使不死,也會發出這種類似的感嘆。

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人之將死,其言必善。一代梟雄劉備的臨終之言,沒有驚天動地的豪邁,沒有感人肺腑的溫情,留下的卻是飽含政治智慧和為人處世哲理的深邃之語,時至今日仍是值得後人深切思考的金玉良言。

劉備殷殷囑咐即將繼承帝業的兒子,進德修業、有所作為。好事要從小事做起,積小成大,方能成就大事;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範,否則積少成多,也會壞大事。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願去做,也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隨意去做。

6、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許劭對曹操語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願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的人。

7、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這是對呂布的誇獎之辭,意思是人才如呂布,馬如同三國名馬赤兔,比喻非常優秀的人才,萬裡挑一。總共八個字,卻稱讚了兩件事物,足可見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而且朗朗上口,婦孺皆知。

8、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司馬懿父子逃走,諸葛亮語。這句話說了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說「謀事」,即做事要先謀事,謀事是做事之人可為、必為之為,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二是說「成事」,一方面成事是謀事的結果,先有謀事,方有成事,沒有謀事,難有成事;另一方面,謀事並不一定必然導致成事,成事還有「天」的作用,這個「天」是指機緣、運氣。

9、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郁久居人下!

這句話可以說是三國男人的心聲。三國男人個個躁動不安,個個陽剛血性,在戰場上一通廝殺,除去「高大上」的口號式目標,真正目的還是為了有朝一日不「居人下」。

這句話充滿豪邁之氣,但豪邁裡也透著一些氣憤。它往往是失意和壓抑者的心聲。這種「有理想」的話從呂布這個被人稱作「三姓家奴」的嘴裡說出來真讓人有那麼一點兒吃驚。

10、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有人說《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裡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後期六出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相關焦點

  •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真相
    《三國演義》中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讓曹操背負兩千多年的罵名,也使曹操奸詐狡猾、殘暴不仁、自私自利的反面形象深入人心
  •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這誰說的,不是我!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出自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中,原文為
  • 亂世梟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他說過一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給後人對他的評價他也帶來不少爭議。我們先從頭講起,西漢末年,黃巾軍起義,民不聊生,董卓因平定黃巾軍有功,得以進入朝廷。但董卓才是真正的奸賊,這時的皇帝還是個小屁孩什麼都不懂,權利都握在他的手裡。憑著自己的勢力還有呂布的保護,董卓在朝野無惡不作,大臣和百姓都是敢怒不敢言。
  • 【峽谷小科普】歷史上曹操真的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嗎?
    這也是歷史上的曹操除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以外,最家喻戶曉的一句話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最早出自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但是在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並沒有記錄曹操的這句驚世之言。
  • 寧教我負天下人
    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只能我對不起別人,不能別人對不起我」。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這個版本跟小說《三國演義》的描寫就很接近了:曹操在呂伯奢家裡,聽到了一些異樣的聲音,以為是呂伯奢的家人想要謀害自己,於是,晚上將全家殺死。最後,很悲涼地說了一句,「寧可讓我對不起人家,也不要讓他們對不起我吧」,於是,連夜逃走。
  •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身為i渣男的我也是比較有原則的,咱沒有和他一樣愛睡人妻的癖好,正是這個不羈的癖好害死了他的貼身護衛,也是當時曹營裡最能打的武將,典韋。建安二年,張繡好意投降於曹,可是好色的阿瞞卻睡了人家的嬸嬸,搞得人家一氣之下夜襲了宛城,打的阿瞞軍大敗而逃,典韋,他的長子曹昂以及侄子曹安民就在掩護他的過程中接連喪命,事情就是如此的荒謬。。。。。。
  •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這話是說給誰聽的? | 劉三解
    「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像曹操個人形象的「廣告語」,一句話道盡了千古奸雄的自私與殘忍,過往「品三國
  • 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是曹操做了這種大不義的事情以後,居然連一點羞愧之心都沒有,還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連一向佩服他的陳宮,聽了這句話以後,都覺得難以忍受,說他是個「狼心狗行之徒」,是個畜生,所以棄他而去。小說中的這個描寫是有依據的。是根據《三國志》裴松之註裡頭引用的,但是當時引用曹操的話,說的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 曹操的「真相」——寧叫我負天下人
    開始正文:    一說到曹操,很多人都會想到他那句「寧叫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也會覺得他是一個極端自私,極端「賤」的人。但真的是這樣嗎?    為了解答這個疑惑,今天,我們來談談曹操的「真相」。
  • 寧教我負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負我
    「寧教我負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負我」,世界果真應該如此嗎?萬聖節是一年中為數不多的允許我們做 「壞事」的一晚。但是一些科學家卻說道,除了萬聖節,我們在平時也會縱容自己做一些壞事。心理學家德爾羅伊·鮑赫斯是一位專門研究人性之惡的專家。作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實驗室的負責人,德爾羅伊·鮑赫斯研究了「黑暗」人格的諸多特徵。
  • 【鏗鏘三國談】曹操真的說過「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曹操的名言很多,一句「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將其亂世奸雄的形象完美展現。其實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最早的原始形態,應該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見於《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裴松之注引的孫盛《雜記》。陳壽在《三國志》裡說到,董卓掌權之後,曹操更名改姓歸隱田園的經歷,而裴松志在這裡進行了注釋,共有三條,說的都是曹操手刃呂伯奢的故事。
  • 曹操有沒有說過「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問:曹操是否真的說過「寧叫我負天下人
  • 《三國演義》10大經典語錄,說破天地人!
    《三國演義》開篇之語。這告訴我們一個十分重要的道理:一切都事在人為。分久了,人心想著要合,天下就統一了;合久了,產生很多矛盾,彼此不能協調,人心急著要分,天下就分裂了。3、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 寧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後面還有一句,展現了曹操的格局
    曹操說呂伯奢回家後必然報官,我們的行蹤就會被人知道,到時我等休矣,寧我負人,休讓人負我。陳宮因為記恨曹操過於多疑,而且變化無常,和他分道揚鑣。當初,曹操說出「寧我負人,休教負我」時,不知多少人認為他是一個毒辣的自私鬼。但當聽到他下一句時,卻有源源不斷的能人志士投靠他。他接下來說的就是:若被凌辱、被消滅就是成為君子代價,寧可成為可以實現抱負的奸雄。大奸似忠,奸惡與忠義並不能從表面就看出,你們看錯了我曹操。不能否認的是,曹操的確很多疑,這大概正是因為其精通兵法,知道真真假假毫無定數。
  • 超級霸氣的古風籤名句子,寧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休敢負我!
    2、若天壓我,劈開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來自由身,誰敢高高在上。3、蟄龍已驚眠,一嘯動千山。4、大丈夫提三尺劍橫行天下,何懼一死?5、幾段唏噓幾世悲歡,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6、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
  • 《三國演義》中的五句經典名言,欺騙我們很多年,真相卻是這樣的
    第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負我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因刺殺董卓失敗一路逃亡,途經好友呂伯奢家中,由於自己生性多疑,誤以為呂伯奢一家要殺死自己邀功請賞,就先下手為強,屠殺了呂伯奢滿門,後又揮劍殺死呂伯奢。陳宮譴責曹操的不義行徑時,曹操卻大言不慚的回答:「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負我!」這句話也被認為是曹操說過最霸氣和最自私的一句話,被很多人奉為經典名言。
  • 「寧教我負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負我」
    「我快要死了,但是,還能成為你的眼睛繼續看到未來,你願意成為我的眼睛,讓我相信有未來嗎?」宇智波帶土,一個縱其一生充滿悲情的鮮活角色,因愛而生因愛而墮,也是火影中被塑造最真實的角色。但關於帶土的爭議也一直不斷,那麼在你的心中對帶土又是何種情感呢?
  • 寧可我負天下人究竟是不是真的?
    想要去看明白曹操的真實面目,實際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有關於曹操的信息,我們能夠了解的方向多來自於《三國演義》,而之中的曹操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反派。當然世界上也不存在理所當然的批判,之所以曹操會被眾人所痛恨,正是因為曹操曾經說過一句很重要的話,那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但這真的是事實嗎?其實在曹操說這句話的背景是怒殺呂伯奢之後,當時的曹操或許是心虛,又或者是發自內心說出了這句話。
  • 《三國演義》10句名言,重溫經典的魅力!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陳壽的《三國志》,但一定知道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很多人可能沒有讀過《三國演義》這部書,但一定聽過袁闊成老師講的評書《三國演義》。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對《三國演義》就很熟悉了,諸葛亮、張飛、關羽、劉備這些人,同學們無人不知。
  • 【名著導讀】三國演義趣味動畫第4回(附在線測試+答案)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一百二十回。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人,是一位擅長小說、戲曲的通俗文學家。他在民間傳說、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資料,加以整理和創造,寫成了這部長篇巨著。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