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篇推文,
給596位窩友。
說是兩部電影,把管虎從臺上一腳從臺上踢到了臺下。
並沒有事後踩踏的意思,也沒有這個資格,就單純地說一下《八佰》這部電影。
豆瓣:7.7分
窩頭覺得《八佰》這部2020年唯一過30億的國產電影,並沒有達到前期觀眾自來水的高度。
甚至,略有失望。
號稱準備數年的作品,並沒有比後來者《金剛川》強多少。
故事根據真實歷史改變,戰事慘烈是真的慘烈,但是用給人一種場景調度上的無力感。
單一分鏡頭可能非常有力,瞬間把觀眾的情緒帶動起來。可是整個電影看起來,又非常的倉促與散淡。
這可能是因為角色太多造成的結果,不僅僅是處於戰鬥中的四百壯士,還有隔岸觀火的吃瓜民眾。
本應該是軍民共情的感覺,卻生生給人一種多此一舉,填充片長的違和。
或許《八佰》的拍攝從一開始就很難,想要在眾多角色中突出故事本身的感人,太過考驗導演以及編劇的能力。
管虎並不是一位以大場面調度見長的導演,他更善於拍攝小人物少角色的作品,比如《上車,走吧》,《殺生》,《鬥牛》。
而《八佰》這樣的群戲,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他的短板。
可是每個人,或者說每個導演都有短板啊。這沒什麼,你讓畢贛拍個《八佰》試試,只會更差……
如果說《八佰》在前半段的表現還尚可的話,那結尾部分真的是有點拉低段位了。
只能用虎頭蛇尾來形容國軍最後過橋的片段,主角團們留守倉庫進行阻擊,大部隊趁夜過橋。
按道理說,就算不著重刻畫王千源、姜武這些炮灰們的英勇事跡,也不至於連三五個戰鬥鏡頭都不給吧。
本來可以體現戰爭殘酷和拔高觀眾情緒的機會,就在一段悲情BGM中彈指間處理了,反而是用大量筆墨表現了租界民眾們的大無畏精神。
這是要幹什麼……搞不太懂。
總之,很多莫名其妙的東西就在腦子裡回閃。從影片最初地方保安團支援上海,看到破敗的城,腦海裡突然出現的是《鋼琴家》的場景。
然而就下意識的認為這是特效的結果,而《鋼琴家》給人感覺的斷壁殘垣卻很真實。
電影的高光時刻很多,排隊跳樓自爆的場景確實很感人很震撼,但也僅於此了。
在整部電影中除了這個片段有連貫性,其他的情結都被不停出現的大人物和小人物打亂了節奏。
《八佰》與《金剛川》兩部主旋律作品,管虎都作為導演,或者導演之一。不知道他怎麼就站在了這個位置上講故事,但是顯然在國產戰爭片的導演裡,他真挺不適合拍這個類型。
比起馮小剛,陸川,張藝謀拍過得《集結號》、《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來說,管虎的《八佰》,也就能在商業上比較成功了,畢竟30億票房,還是挺難的。
一窩電影⊙_⊙窩頭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