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解抑鬱症和自閉症的區別:別再讓「自閉」變流行
就算是陳奕迅歌裡唱的做一個「外向的孤獨患者有何不可」,人家唱的也不是做一個「外向的孤獨症患者」,概念的混淆往往只是一字之差。而這些都和臨床上的抑鬱症、自閉症扯不上任何關係。今天大班長就來和大家好好聊聊抑鬱症和自閉症到底有什麼區別?
-
重慶孤獨症康復中心:兒童輕微自閉症的十七個症狀同時自閉症的早期...
首先自閉症(別名:孤獨症 英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 其病徵包括不完整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興趣和行為模式。以男性多見,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
-
自閉症兒童—星星的孩子
他們目光澄亮,卻對人視而不見;聽覺靈敏,卻對父母的呼喚充耳不聞;發聲正常,卻不與他人交流;他們或被認為智障,卻常在部分領域能力超常……他們是自閉症兒童。自閉症往往在3歲以前起病,主要表現為在語言、社會互動、溝通交流以及興趣行為等多方面的缺陷,在4到5歲時症狀最為明顯,男女發病比例約為5:1。大約3/4的患兒合併有精神發育遲滯,半數左右的患兒在青春期可能合併癲癇發作。
-
孤獨症科普:輕度、中度、重度孤獨症,如何判斷?
按照現行的DSM-5診斷標準,孤獨症譜系障礙按照社交、溝通、行為的障礙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這三級。 而由於孤獨症的症狀個體差異很大,每個孤獨症人士的特點都不一樣;因此,孤獨症的診斷,目前主要依賴於醫生的經驗。
-
自閉症丨當生命成為謎題,唯有愛才是謎底
自閉症丨當生命成為謎題,唯有愛才是謎01孤獨症(自閉症)譜系障礙孤獨症,又稱自閉症,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對其的全稱為孤獨症(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種由於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該障礙的表現依據孤獨症(自閉症)狀態的嚴重程度、發育水平和生理年齡也會差別很大,因而使用術語「譜系」。孤獨症(自閉症)譜系障礙包括早期嬰兒孤獨症、兒童孤獨症、卡納孤獨症(Kanner)、高功能孤獨症、非典型孤獨症、未特定的廣泛發育障礙、兒童期瓦解障礙和艾斯伯格症候群。
-
《蝸牛不放棄》解密「孤獨症」
早在1943年,美國醫生首次描述了孤獨症患者的特徵。孤獨症被命名至今已有70多年,病因未有確切解釋,它有可能落入任何一個家庭。 在中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孩子」是個柔軟但帶著僵化規訓意味的詞。當它和「孤獨症」碰撞在一起,母性、社會公義、私人利益以及教育理念隨之交疊,並由此引發孤獨症家長們夾雜艱難與希望、反思與超越的抗爭。
-
孤獨症救助,十八年的堅守
原標題:孤獨症救助,十八年的堅守——訪天津宜童自閉症研究服務中心理事長張原平文/申宏磊 劉萌 葉飛文章來源:《中國市長》雜誌2020年10期編者按:2020年9月7日,採訪組一行出了天津南站,往東南方向行駛20餘公裡,抵達天津宜童自閉症研究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宜童」)。
-
《小豬佩奇》的弟弟喬治是自閉症?你對自閉症的偏見究竟有多深?
凡此種種,而一度至今也有很多不明所以的人對自閉症有很大的誤解,認為不愛說話、不愛跟人交往、不愛看人就是自閉症,並且自閉症都不理人、不說話、不看人。網絡上曾經流傳的「我自閉了」,「我太孤獨了」,「我太內心了,懷疑自己是孤獨症患者」,一度將自閉症(孤獨症)帶入了一個嚴重偏離軌道的輿論。
-
你家寶寶是聰明內向孤僻,還是自閉症?幾招教您來辨別
「我的孩子內向孤僻的很,總喜歡待在安靜的環境中,是自閉症嗎?」「我的孩子膽小害羞,是自閉症嗎?」最近老是家長向我諮詢自閉症的問題,很多家長甚至分不清寶寶是內向孤僻,還是自閉症。雖然有時候兒童自閉症早期發現是比較重要的,但是家長沒有必要草木皆兵,隨便就給孩子貼標籤,其實兒童內向孤僻與自閉症的區別是很大的,性格上的孤僻和自閉並不是一回事,完全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
【科普知識】自閉症你了解多少
張主任:是的,除了美國電影《Rain Man》之外,還有韓國電影《我的馬拉松》、日劇《與光同行》,我們自己的由李連杰和文章主演的《海洋天堂》等等均是以孤獨症為主題的,可見全社會對孤獨症的認識與了解在逐年加深。最近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全世界至少有6700萬孤獨症患者,患病率達到萬分之五。每150名新生兒就有1名嬰兒患上孤獨症。
-
孤獨症早期鑑別:發現來自星星的你
孤獨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又稱孤獨症、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的神經發育障礙。孤獨症還伴隨著許多的併發症,雙重精神或神經紊亂是常見的併發症,其中多動和注意力障礙(比如注意力缺陷障礙(ADHD));焦慮、抑鬱和癲癇也是比較常見的併發症(C. Lord et al., 2020)。孤獨症的病因雖然至今沒有明確的定論,但是一些可能的致病因素已經被發現(見圖1)(C. Lord et al., 2020)。
-
自閉症和神經多樣性:一場精神病學的觀念革命
他是劍橋大學孤獨症研究中心主任和三一學院研究員。1985年他創立了自閉症的精神失明理論。 1997年,他闡述了自閉症胎兒性別類固醇理論,該理論的關鍵測試於2015年發表。他還對典型的認知性別差異、孤獨症患病率和篩查、孤獨症遺傳學、孤獨症神經影像學、孤獨症和技術能力以及聯覺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
-
孤獨症迎康復新機,國內首個腦機接口孤獨症研發項目啟動
、強腦科技孤獨症項目負責人楊錦陳博士等國內外行業人士均通過線上和線下方式出席了此次啟動儀式。談及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強腦科技孤獨症項目負責人楊錦陳博士表示,"孤獨症兒童可穿戴腦電波康復系統研發項目"是中國首個腦機接口孤獨症康復研發項目,旨在通過高精度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為孤獨症兒童提供一種安全有效的康復手段。該項目已經有了前期的一些案例和有效性結果,通過與中康的聯合研發,將在近期成為成熟的技術和產品。
-
孩子不愛說話就是孤獨症?不一定!這7點原因不容忽視,家長一定要知道
審閱者: 張黎黎(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王新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一、什麼是孤獨症? 孤獨症,又稱自閉症,是一種複雜的神經行為疾病,症狀包括社交和發育性語言障礙以及與刻板、重複行為相結合的溝通技巧。
-
自閉症與食蟹猴的故事
通常,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有明顯的社交障礙,無法與我們正常溝通,眼睛看得見卻對你視而不見,耳朵沒問題卻對你充耳不聞,自顧自做著重複性的動作,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自閉症又叫做孤獨症。自閉症孩子的父母,無法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融入社會,同時也面臨很多來自他人的誤解和壓力。上世紀四十年代,美國醫生第一次闡述了這種疾病。隨著對自閉症研究的深入,人們對它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
自閉症群體需要社會關愛,思圻國際以融合教育引領行業探索
關愛自閉症(孤獨症)群體是目前全世界關注的熱門話題。在前不久舉辦的2020中國(廣東)國際自閉症學術高峰論壇上,除了線下專家學者展開高層對話之外,論壇的線上直播平臺也吸引數萬人關注和熱議。
-
兒童孤獨症:沒有「神奇療法」,6歲前康復幹預可改善
殘疾按發病原理分為:智力殘疾、視力殘疾、聽力語言殘疾、肢體殘疾和精神殘疾。精神殘疾是指各類精神障礙持續一年以上未痊癒,存在認知、情感和行為障礙,影響日常生活和活動參與的狀況。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介紹,2001年,中國0-6歲殘疾兒童抽樣調查顯示,0-6歲兒童精神殘疾前兩位的致殘原因為孤獨症和非典型孤獨症。2006年,中國0-6歲兒童孤獨症致殘率為0.36%。
-
守護來自「星星的孩子」德州孤獨症康復教育公益論壇開課啦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8日訊 近年來,孤獨症及智力障礙類兒童的發病率逐年攀升,目前我國特殊教育面臨的新情況是:特殊教育學校中傳統的聽力、視力殘疾逐年減少,而孤獨症及智力障礙類等多重障礙類型學生不斷增加。
-
哪些機構和活動可以幫到「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專題
「星星雨」為3—6歲的孤獨症兒童提供以「行為訓練」(ABA)個別化教育方案和學前訓練指導。服務特點是培訓家長;目的是幫助家長獲得有關孤獨症的知識和ABA方法,以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和幫助孩子。家長培訓課程每期由11個星期組成,每年有四期,一期大約有50個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家庭參加培訓。
-
自閉症的歷史,如同一部人性簡史丨世界自閉症關注日
孤獨症是否如性別一樣,在日復一日的表述中失去了它的本質,成為了一個社會建構的標籤?孤獨症人是孤獨的嗎?事實上,所有孤獨症領域的人,包括專家、研究人員、父母、教師以及其他撰寫過孤獨症文獻的人所組成的這個領域,看待孤獨症人的角度與孤獨症人看待自己的角度是相當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