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類學研究者在南蘇丹

2021-01-11 澎湃新聞
南蘇丹,或許是中國人心目中一個太過遙遠的地方。在許多國人的眼中,非洲大陸上不存在五十四個國家,只有一個 「非洲」,那裡終年炎熱,戰爭、貧窮和動亂是永恆的主題。或許可以再加一條:野生動物。但對於人類學家,特別是西方的人類學經典來說,非洲是一塊富礦。對現代性的思考與反思,是人類學貫穿始終的一條線索,與之對應的,是「野蠻」和「原始」。非洲被定義為一個想像的客體。伴隨19世紀末瓜分非洲的狂潮,法國、英國、德國等在非洲大陸上逐步確立了自己的殖民領地,此後,有眾多人類學家來到非洲,研究「原始社會」的文明。南部蘇丹也不例外,這裡先後吸引了埃文斯-普裡查德、戈弗雷·林哈特、莎倫·哈欽森等英美人類學家來此開展田野研究。他們撰寫的有關丁卡族、努爾族和贊德族的幾本重要著述,成為人類學歷史上的扛鼎之作。

南蘇丹的丁卡族男女

2016年,我來到南蘇丹,開始自己的人類學博士論文田野調研。此時的南蘇丹,已經不再是早期人類學家描述的那個牛羊成群、湖泊遍野、植被豐沛的安詳之地。建國之後的南蘇丹,好景不長,獨立成果很快被消耗一空。2013年12月和2016年7月,南蘇丹兩次陷入內戰,總統基爾和前第一副總統馬夏爾,以丁卡與努爾兩族為界限,展開曠日持久的戰爭,生靈塗炭。2014年開始的國際油價下跌,更是讓這個石油出口佔據收入98%的國家受到極大衝擊。然而,用奈及利亞女作家奇瑪曼達·阿迪契(Chimamanda Adiche)的話說:用單一故事來敘述生活是危險的。我試圖穿過南蘇丹日常生活的表象,看看這個國家的另一種機理。

俯瞰南蘇丹首府朱巴附近的白尼羅河(尼羅河的源頭和兩條主要支流之一)

婚禮日的故事

上車的時候,瑞克低頭瞥了我一眼。「要不我借你一雙鞋?」他又想了想,「可我的褲子和衣服你也穿不上。算了,就這樣吧。」瑞克和我身高一樣,體重卻有我的一個半,人高馬大,塊型壯碩,他的衣服我怎麼可能穿得上?

今日是瑞克妻妹的結婚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連中國的老黃曆也明白無疑地寫著:「丙申年己亥月庚辰日,宜結婚、訂婚、嫁娶」。但作為客人,我沒有粉墨登場的行頭。這次來朱巴,我只帶了三雙運動鞋和便鞋。本以為搞人類學的,多在市井鄉野活動,沒什麼登堂入室的機會,加之南蘇丹也不太安全,所以就沒帶什麼像樣衣服。

但我發現自己錯了。名門和上流總是西裝革履,就是南蘇丹的普通民眾,平時出門也一定要把衣服熨燙得稜角分明。三十六七攝氏度的太陽下,穿著一身西裝,走在路上的人比比皆是。保安伊曼紐爾的工作服,也總是用熨鬥燙得平平整整。「Mokwa gumashaat kweis, ita bi kun jemiil(熨好衣服,人也會精神)」,他總愛這麼對我說。

我別說西裝了,連正裝襯衣也沒有,皮鞋一雙也沒帶來。因為平日沒有車,所以總是坐著摩的風裡來雨裡去,朱巴的土路又俯拾皆是,柏油路寥寥無幾,我一雙常用的鞋子沾滿了泥點和塵土。情急之下,只好抓起一雙乾淨點的運動鞋,再套上一件絳紅色的襯衣,一條淡青色褲子。這是我能找到的最為正規的衣服了。

參加婚禮的賓客們

我上了車,擠在後座的中間。左邊的安德魯,也就是瑞克的父親,手裡拿著一本黑皮封套的英王詹姆斯版本聖經。右邊的瑞克,穿著一套棉質藏青色西裝,藍色領帶上的領帶夾閃閃發光。「你知道這套西裝多少錢嗎?才一百二十美元,他們在佛羅裡達開了美國最大的西裝店,你下次可以去那裡買衣服。」他不無得意地捋了捋襯衣袖口,我往左邊挪了挪位置,因為我坐住了他的西裝一角。

瑞克的母親,傑西卡女士坐在副駕的位置,土黃色的裙子上飄蕩著花花草草。就像英國女人喜歡在重大的日子戴上各種爭奇鬥豔的帽子,南蘇丹的女人們愛用假髮裝飾自己,庫紐庫紐市場裡的假髮店生意極好。一陣風吹來,傑西卡的假髮微微顫抖。

瑞克一家,1987年去了美國。南北內戰正激烈的時候,有能力的南蘇丹人跑到了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地避難。2011年南蘇丹建國前,他們回到了朱巴。瑞克一家的想法跟許多人一樣:一個新建的國家,百廢待興,是掘一桶金的大好機會。在南蘇丹波爾和倫貝克出生的父母,也想葉落歸根。但瑞克說,即便他是一個出生在朱巴的南蘇丹人,也要花大量時間適應這裡的節奏。「在南蘇丹辦事很沮喪,因為很多事情不是按規矩來的。」

這話不幸言中了。婚禮的原本時間,是早上十一點,在機場路的新教聖公會教堂。但在半路上又接到電話,告訴我們改到了下午三點。婚禮的時間推遲四個小時?在南蘇丹,這並不奇怪。一件事情你不催個三番五次,喝茶能喝個大半天的南蘇丹人不會上心,更別說替你操心了。在這裡,就得拋下中國人守時自律的習慣。非洲人和中國人的時間觀,完全是兩個錯位的時區。

位於朱巴的新教聖公會教堂

時間還早,我們就先去了新教聖公會教堂,也是朱巴最大的教堂之一。英國新教在南部蘇丹的傳教活動始於1899年,比義大利天主傳教士達尼埃萊·孔伯尼進入的時間要晚四十年。南蘇丹和蘇丹新教聖公會在1976年建立,在南北蘇丹的信眾多達250萬人,當然其中絕大部分在南方。

站在教堂二層,拱形的教堂沒有彩色玻璃的裝飾,素雅乾淨。前方大屏幕上一首接一首地放著聖歌歌詞。今日的演講請了一位名為威廉的牧師,演講題目為「末日即將來臨」。他慷慨激昂,力陳時弊,風格迥然不同於溫和委婉、勸人贖罪的牧師演講。他甚至說,一個惡魔要去大西洋的島嶼,但上帝讓他去天國。惡魔問,天國在哪裡?上帝說,天國的名字叫「南蘇丹」。威廉說,南蘇丹的各部族之間的仇殺令人嘆惋,但他也說,迷霧重重的今天,更不能失去信心,因為困惑本身就蘊藏著答案。

散了場,小乞丐們攤開雙手,將大人物們團團圍住。傑西卡皺了皺眉,「現在怎麼變成這樣了?」我見到了主教丹尼爾·鄧·布勒的兒子彼得。他帶我們去看教會新建的一所教堂地基,裸露的土地上扎著幾束鋼筋。傑西卡攤了攤雙手:「跟我們年輕時比,南蘇丹的基督教徒增加了太多,但是國家形勢卻每況愈下。他們為什麼說一套,做一套?」她說。

婚禮上,等待與新人合影的親朋好友

在去希臘餐廳Notos吃飯的路上,身為丁卡人的瑞克一家憂心忡忡。7月戰爭後,本來還算太平的大赤道州也動蕩起來了,騷亂事件層出不窮,9月份以來已有1900戶家庭的房屋被摧毀。總統基爾以及他手下的丁卡政府軍,和努爾族叛軍以及赤道人(Equatorians)產生了極大的矛盾。距離朱巴只有90公裡的耶伊更是重災區,現在只有老人呆在家裡,年輕人都跑了,市場上出沒的只有軍人。就在今天,耶伊河州一個縣的行政長官朱利葉斯·塔布魯(Julius Tabule)參加禮拜活動時遭到反對派的綁架。聯合國11月底發布的報告稱,南蘇丹可能面臨種族清洗,並警告說350萬南蘇丹人將食不果腹。雪上加霜的還有不斷貶值的南蘇丹鎊。朱巴的一些居民說,如果國家的經濟狀況得不到改善,他們將被迫離開朱巴,去鄰國的難民營生活。

雖然安全是每個人都關心的急迫問題,但對於上層家庭來說,貧民一天能不能吃上一頓飯,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婚禮當然要雷打不動地進行。吃了飯,瑞克先去了主教家裡,給彼得的朋友、美國人蒂姆送一雙婚禮上穿的皮鞋。30歲的蒂姆從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UNC)畢業,四年前來到南蘇丹,得益於與南蘇丹聖公會的關係,在朱巴謀得一份監督和平與發展的差事。多年前,當彼得在北卡德林斯伯勒的吉爾福德文理學院(Guildford College)讀書的時候,他們兩家就成了世交,所以當蒂姆來到南蘇丹的時候,他理所當然地住在了主教家裡。

我下了車。這是一處極其寬闊的宅院,幾乎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紫紅色的三角梅花期正盛,主教和老友們坐在樹下聊天,我們走上前和他們依次握手。七月戰爭爆發前,彼得和妻子黛博拉、兩個弟弟以及蒂姆住在山那邊的一處院子,但那個槍林彈雨的夜晚,水箱被打成了稀巴爛,子彈在牆壁上留下了無數彈道。為了安全,他們搬回了朱巴城中心,和父親住在一起。

上世紀中期,丁卡男女青年的舞蹈(圖片來自1947-1951英國人類學家戈弗雷·林哈特在丁卡人中做的田野研究)

我問彼得,是不是要脫鞋才能進屋。他大笑起來,說:「人類學家的鞋子可以進屋!」我進了屋,外面擺放著一張長方形餐桌,裡面是客廳,彼得的弟弟格朗正在看英超比賽。牆上掛著幾組大幅照片,主教夫婦和六個子女的全家福、年輕時期主教和夫人的結婚照、身著紫色聖袍的正裝照和接見信徒的照片都一一陳列,一個木製十字架傳遞出這個宗教家庭的權威地位。這套房子呈狹長狀,林林總總有十幾間屋子。盥洗室的外面,掛著三個時鐘,顯示的分別是南蘇丹、中國和美國時間。

丹尼爾·鄧在南蘇丹的政治生活中舉足輕重,對南蘇丹2011年獨立發揮著重要作用。2013年他被基爾命名為全國和平、和解與彌合委員會主席。也正是因為如此,主教一家在南蘇丹有著十分尊崇的地位,彼得和弟弟都拿過獎學金,在中國讀過MBA學位。彼得的妻子黛博拉終於換好了衣服,身著淺黃色連衣裙,手持香奈爾包,從臥室款款走了出來。她2014年和彼得結婚,如今已身懷六甲。我們上了車,向機場路駛去。

車子駛到通平商業中心,拐到了對面的聖公會教堂。下了車,我看到多輛軍車,荷槍實彈地護衛在外面。也難怪,現今沒有軍人和武器的保護,從朱巴到外地簡直是寸步難行,因為隨時可能會遭到伏擊。這樣一場盛大的婚禮,嘉賓雲集,高官林立,怎麼可能沒有安保措施?

進了會場,只見白色的紗簾從屋頂垂下,女人們裙子搖曳,男人們皮鞋鋥亮。我看了看自己的運動鞋,不僅啞然失笑,我這身打扮簡直是天外來客。很多年輕女子的臂膀和雙手上繪著海娜,抹胸裝和晚禮服交相輝映。在朱巴的街上,除了在茶坊燒茶的女人,很少能看到女性的身影。這場婚慶上,佳麗們仿佛從四面八方走了出來。

婚禮全程用丁卡語致辭,七個伴郎和七個伴娘,分立兩邊,幾臺攝像機同時工作。沒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等繁文縟節,但取而代之的是雙方親眷的連篇致辭。與頭戴面紗的新娘相比,新郎顯得更為侷促和拘謹。

1955年的南部蘇丹,分離主義情緒高漲,與北部矛盾重重

新娘和新郎的家庭地位顯赫,都來自瓊萊州。新娘的父親是蘇丹人民解放軍的一位高級軍官,新郎的父親曾任蘇丹人民解放運動(SPLM)的經濟顧問。這對新人,一個在達爾石油公司,一個在SUDD石油公司工作,可謂強強聯合。單是婚禮就包括了家庭儀式、教堂儀式和晚間慶典三場。不過,家庭內部儀式早在一個月前就完成了。

自由戀愛在南蘇丹的城市中已經普遍,許多年輕人也不再像父輩們那樣,討四五個老婆。但按照丁卡人的傳統,男女結合依然要首先得到兩個家庭的認可,這首先是通過彩禮予以確認,尤其是牛。牛在南蘇丹人的精神和經濟生活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既用於祭祀,也用於彩禮,更是傳宗接代的重要象徵。在傳統的丁卡社會中,沒有牛的社會生活是無法想像的,難以組織和運行。

作為彩禮,新郎家首先向新娘家送上了600頭牛,不過多以現金交付。按照市價,一頭牛的價格是2萬南蘇丹鎊,600頭牛即折合13.33萬美元。在瑞克父母結婚的年代,男方向女方家庭絕對不可能送現金。「那簡直是一種侮辱!」 傑西卡說。

但時過境遷,彩禮的概念在南蘇丹人的心中已經有了許多變化。在南蘇丹農村地區,因為槍枝橫行,部族之間因為牛的搶掠事件日益嚴重。為了討老婆,成年男子要至少擁有30頭牛,在瓊萊州等地,需要至少80頭牛——這相當於普通工薪族80多年的收入總和。至於兩三百頭牛的彩禮錢,那是想也不敢想的登天數字。另一方面,城市裡的人越來越喜歡要現金。瑞克兩年前結婚的時候,男方給女方的彩禮是250頭牛,但因為他們沒有牛,所以從市場上買了24頭,送給他妻子住在鄉下的叔叔,其他都是用現金方式結算的。

如果用人類學家帕克·西普頓的話,這些買賣牛羊的收入被視為「苦錢」,會給當事人帶來厄運。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戈弗雷·林哈特來到丁卡部族進行研究時,牲畜買賣也是一種被視為不道德的行為。丁卡人認為,子嗣和牛都是神的賜福,屬於宗族的共有財產,一個男人怎麼可能去計算自己有多少頭牛,能換多少錢呢?但因為英國殖民統治的影響,開始強行用現金徵稅,牛羊買賣變得普遍起來。1970年代南部蘇丹發現儲量驚人的石油後,地區的經濟形態更加高度貨幣化,社會生活由此受到極大影響。

教堂的婚慶儀式後,是慶典晚會。賓客們又驅車,移步到加朗廣場旁的自由大廳,這是南蘇丹最為高級的會議廳,國慶招待會、SPLM建軍節等國家級活動都是在這裡舉行的。今晚可謂高朋滿座,男方家屬坐一邊,女方家屬坐另一邊。八九十桌容納下了一千多客人,幾乎全部都是丁卡人。華燈溢彩,錦帶飛揚,像極了中國的春晚。大腕雲集,喬納森·卓克(Johnson Jok)、丁·阿嬢(Ding Anyang)等最著名的丁卡歌手、瓊萊州東託維克縣(Twic East County)民族舞蹈隊都到場獻藝。歌聲響起之時,女人和男人們就會湧到臺前,扭動四肢,盡情舞蹈。一首名為I live and die in Afrika的歌這樣唱道:

我希望富有,我希望揚名

我希望有許多許多的錢,在雲上遨遊

我希望像納爾遜·曼德拉一樣自由,像金字塔一樣高高聳立,如此勇敢

我不願去別的地方

沒有別的地方是我想去的

只願生死都在非洲

新娘拖著長長的婚紗,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高聳的蛋糕山也被人們抬了出來。東託維克縣議員和長老會成員紛紛發表演講,極為讚賞這樁秦晉之美。就連東尼羅河州州長卓勒·頓·巴魯克(Chol Thon Balok)也到場祝詞。作為男方親戚,他總結陳詞說:「把你們的女兒交給我們,你們就放心吧,我們會好好照顧她的。」

晚會從6點多開始,直到11點才結束,賓客們離去的時候,一群流浪兒跑了進來,他們搜羅每張桌子上剩下的汽水,盤子裡的餐食也被掃蕩一空。黛博拉扇著扇子,走到汽車旁:「那幫小孩兒,他們看到雞肉就搶。他們的眼裡,只有肉!」

[背景閱讀]

南北蘇丹曾是一體,先後為土耳其、英國和埃及統治和管理。二十世紀50年代,南部蘇丹開始謀求獨立道路。1955-1972年和1983-2005年的兩次內戰,使這裡成為非洲內戰歷史最長的地區。2011年7月,南蘇丹獲得獨立,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同年,中國和南蘇丹建交。南蘇丹的石油產量在非洲各國中排第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南蘇丹副總統:中國是南蘇丹「患難見真情」的好朋友
    新華社奈洛比8月20日電(記者楊臻)朱巴消息:南蘇丹副總統兼國家應對新冠疫情特別委員會主席阿卜杜勒巴吉20日在南首都朱巴會見中國援南蘇丹抗疫醫療專家組全體成員。阿卜杜勒巴吉說,多年來,在南蘇丹遇到各種困難的時候,中國總是率先提供幫助。
  • 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向南蘇丹贈口罩儀式在南蘇丹駐華大使館舉行
    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電(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張潔副社長推薦,張藝露報導)1月18日,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組織福建愛心企業爹地寶貝股份有限公司,繼續捐贈醫用防護物資,向南蘇丹捐贈50000隻醫用口罩,用於南蘇丹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 中國向南蘇丹提供緊急糧食援助
    新華社奈洛比9月17日電(記者楊臻)朱巴消息:中國向南蘇丹提供緊急糧食援助物資交接儀式17日在南蘇丹首都朱巴舉行。交接儀式上,南蘇丹人道主義事務和災害管理部長馬瓊迪特代表南蘇丹政府和人民感謝中國政府及時向南提供寶貴的糧食援助。
  • 中國赴南蘇丹維和工兵防衛演練獲贊
    新華社奈洛比12月7日電(張曉昆 金正)南蘇丹瓦烏消息:中國第八批赴南蘇丹(瓦烏)維和工程兵大隊7日舉行防衛演練,演練結果受到聯合國駐南蘇丹特派團(聯南蘇團)高度讚揚。
  • 南蘇丹,先了解後投資!
    近年來南蘇丹政府大力收繳槍枝,但仍有大量武器流落民間。  2015年以前,南蘇丹未見針對中國企業或中國公民的恐怖襲擊、綁架案件等事件,主要治安威脅為武裝搶劫。但2016年「7·8衝突」以後,赤道地區發生多起襲擊平民的暴力事件。2017年上半年,一名進行商務考察的中國公民在東赤道地區的卡波伊塔州遭不明武裝分子伏擊身亡。
  • 中國駐南蘇丹女兵與死神擦肩而過 哨位被火箭彈擊中
    8月12日,在南蘇丹首都朱巴的中國維和步兵營營地,女兵班的戰士(從右至左)王瑤、王茜、丁慧、岑儀在進行步槍分解結合練習。南蘇丹首都朱巴的朱巴山腳下,中國維和步兵營營地坐落於此。這裡也是自7月爆發的南蘇丹武裝衝突交火最為激烈的區域。在這裡,中國維和步兵營的14名女兵巾幗不讓鬚眉,展示著中國女兵的獨特風採。新華社記者李百順攝  「走出國門,踏上萬裡之遙的非洲大地……假如有一天我走了,你們不要想起我,這些都是我自己的選擇,我自己無悔。」這是李磊生前在日記中寫下的一段話。
  • 中國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舉行綜合演練
    新華社朱巴4月27日電(朱曉楠 楊臻)中國第五批赴南蘇丹(朱巴)維和步兵營日前完成為期3天的綜合演練,有效提高了官兵在複雜條件下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隨著南蘇丹組建過渡政府的日期臨近,當地安全形勢日益複雜,朱巴城區暴力犯罪不斷,聯合國營區周邊情況頻發。
  • 【樂施會簡報】雨少、歉收和戰爭——南蘇丹糧食安全狀況
    雨少、歉收和戰爭——南蘇丹糧食安全狀況樂施會南蘇丹辦事處    斯特拉·馬德特
  • 南蘇丹獨立
    「南蘇丹很可能對阿拉伯國家保留警惕,尤其是埃及和沙特。」7月14日,聯合國大會接納南蘇丹成為聯合國第193個會員國。冉冉升起的國旗或許可以作為解讀這個新生國家的便捷手段。從上到下平行排列的黑、紅、綠粗橫條分別代表了以黑色人種為主體的850萬南蘇丹人民,以及61.9萬平方公裡的沃土,間隔其中的白色細條代表來之不易的和平。國旗左邊的藍色三角形代表尼羅河,三角形中央的黃星象徵《聖經》中的伯利恆之星,喻指團結和希望。
  • 中國首部海外維和戰地紀實電影《藍色防線》:南蘇丹槍聲裡的戰士
    昨天,中國首部海外維和戰地紀實電影《藍色防線》發布了預告片。該片歷時五年跟蹤拍攝,跨越時間和距離,從中國到非洲大陸,真實地記錄了中國第一支成建制維和步兵營在南蘇丹執行維和任務、保護當地難民營安全的故事。去年的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經緯張穎通過朋友接觸到了這部片子,並有幸私下安排了一場看片,被深深打動。
  • 中國第十批赴南蘇丹維和工兵分隊全體官兵被授予聯合國「和平榮譽...
    當地時間10月22日,中國第十批赴南蘇丹維和工兵分隊在中國營舉辦授勳儀式。268名維和官兵被聯南蘇團授予聯合國「和平榮譽勳章」,以表彰他們在任務期內為南蘇丹和平進程作出的貢獻。小小的勳章是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最高榮耀。
  • 蘇丹和南蘇丹的區別?
    1 國家蘇丹在2011年分裂為蘇丹和南蘇丹,成為了兩個獨立的國家,現在一分為二:蘇丹,南蘇丹。歸根結底其實是人種、宗教及文化差異,導致分開,分開以前其實也一直分治。南部是黑人主要為基督教和當地原始宗教,北面為阿拉伯信伊斯蘭2 港口:蘇丹港口有3個,其中主要港口有1個,蘇丹港口主要包括:蘇丹港(port sudan)、蘇丹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the Sudan),簡稱蘇丹,南蘇丹獨立後有時也被稱作北蘇丹,位於非洲東北部,紅海沿岸,撒哈拉沙漠東端。
  • 中國女兵在南蘇丹維和:上廁所帶塊布 半夜遇槍戰
    來源:中國軍網 仇成梁 攝從馬裡到賴比瑞亞,從剛果(金)到南蘇丹,越是在戰火紛飛的地方,越能看到中國維和人員的身影。
  • 南蘇丹槍聲裡的中國人: 死亡近在咫尺
    27歲的馬仁軍去年從某軍醫大學畢業,抱著年輕人應該多見世面的想法,隨步兵分隊到南蘇丹執行維和任務。 陳自磊像往常一樣,一早起床上班。他在城市西南朱巴山附近的一家醫院做翻譯,是1400名(除維和人員外)在南蘇丹工作的中國公民中的一員。 那天的朱巴,多個街口有軍人把守,檢查過往車輛,氣氛緊張。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在21日上午的會議開場致辭中,中國人類學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教授周大鳴對本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類學重建40年研討會議」的成功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並認為以「強國、強學、強人」為重要旨趣的人類學學科在當前中國的快速發展中任重而道遠。
  • 解讀:南蘇丹為何從蘇丹分裂出來?
    可以看出南蘇丹和蘇丹在歷史上因為捕獵黑奴就有血海深仇,兩者是被埃及和英國殖民者強行整合到一起的。自從蘇丹獨立後,南蘇丹和北方就發生了兩次曠日持久的內戰。2011年,南蘇丹好不容易才分離出來,處境再怎麼困難也不可能和蘇丹再次統一。南蘇丹和蘇丹在種族、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的巨大差異,根本無法融合到一起去。
  • 中孟維和部隊在南蘇丹開展聯合防衛演練
    新華社奈洛比1月15日電(張曉昆 金正)南蘇丹瓦烏消息:鑑於南蘇丹近期安全形勢嚴峻,中國第八批赴南蘇丹(瓦烏)維和工程兵大隊與孟加拉國維和步兵營15日開展聯合防衛演練,以期提升共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
  • 南蘇丹紀行(上)
    世人皆知蘇丹,而不知南蘇丹。有劇可證:美劇《紙牌屋》第一季裡,克萊爾所在機構的物資被卡在南蘇丹,可是她找人協調的卻是蘇丹政府,背地裡擺了她老公一道。So……南蘇丹,年輕的國度, 2011年才成立;內亂,成立後沒消停過;赤貧,它不是第三世界,而是第四世界國家;地盤小,摳一坨鼻屎,往世界地圖東非赤道附近內陸一扔,說不準就能穩穩蓋住。
  • 南蘇丹現群屍坑 政府否認實施種族屠殺(圖)(1)
    南蘇丹動亂持續逾一周,聯合國官員稱數以千計人死亡;中國外交部稱,逾1000名中國人撤離南蘇丹    聯合國官員24日說,南蘇丹持續一個多星期的武裝衝突致數以千計人死亡
  • 中南傳媒向南蘇丹交付援外教材 向世界展現湖南出版擔當
    紅網時刻8月22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蔡娟 瀟湘晨報記者 徐海瑞 攝影 陳杰 通訊員 餘軼)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量身打造國家教育體系,這是中國教育援外模式的首創,也是湖南出版「走出去」的重大成果。今天下午,在第25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湖南展館,「中南傳媒援南蘇丹教育項目教材交付暨結項儀式」如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