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電影院裡正在熱播《八佰》這部電影,若干導演和大牌演員都對這部電影拍手稱讚,確實,現在在電影院把若干人看哭的電影真的不多了,充分說明這部電影拍攝的真實和導演對在氛圍上的渲染的強厚功力。不過我想和大家從另一個方面看待這段真實的歷史 。
我想問一下讀者們,南京淪陷,80萬同胞被虐殺,東三省淪陷,淪為日軍殖民地,蔣介石百萬軍隊卻不可一擊,我們大家在學習這段歷史的時候是不是對國民黨軍隊也都看不起,覺得他們是烏合之眾?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八佰」壯士都是國民黨軍隊。與我們以前看到的抗日類題材不一樣,當然不是說以前的抗日題材裡的關於偉大的共產黨派主人公是故意渲染虛假捏造。因為當時共產黨的物質條件遠遠不如國民黨。但最終贏得勝利,這其中的悲壯和慘烈絕對會超出我們想像的。
1931年日軍侵佔東三省後,日本國民的納粹氛圍是愈演愈烈。1937年侵華戰爭全面爆發,日軍勢如破竹相繼佔領上海、蘇州直指南京。國民黨幾十萬軍隊死守南京城,卻在幾天內就被日軍攻破。我們在南京大屠殺的暴行中除了對殘暴日軍的憎恨還有對國民黨的不齒。
我想,在《八佰》這部電影裡大家應該有所感受,那些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中國軍人,不論是何黨何派我們都應該感謝和尊敬他們!
我們再看一下當時日軍的行軍路線,
918後佔領東三省,狼子野心,企圖中原。七七事變不久佔領華北諸地,再兩線進攻:
北線:佔領北平--天津---洛陽--武漢 沿平漢線等鐵路南下
南線:海上於上海登陸 -蘇州-南京--武漢
地圖上大家可以看出來,日本從海上登陸是非常方便的,當時的日軍可謂是軍情高漲,兵強馬壯,佔領上海可謂是勢如破竹。由於從上海撤退的組織的極其混亂,中國軍隊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組織起有效抵抗。
中國統帥部此時深感事態嚴重,在17日和18日三次開會討論南京防禦的問題。會議上多數將領認為部隊亟需休整,而南京在軍事上無法防禦,建議僅僅作象徵性的抵抗,只有唐生智以南京是國家首都、孫中山陵寢所在,以及國際觀瞻和掩護部隊後撤等理由,主張固守南京。中國最高統帥蔣介石期望保衛首都的作戰對納粹德國的外交調停有利,並且以為能夠等到蘇聯的軍事介入。出於內政和外交上的考慮,蔣介石最終採納了唐生智的建議,決定「短期固守」南京1至2個月,根據堅守南京的決策,中國統帥部在12月初日軍接近南京城之前共調集了約13個師又15個團共10萬餘人(他說約15萬人)的部隊保衛南京。這些部隊中有很多單位剛剛經歷了在上海的苦戰和之後的大潰退,人員嚴重缺編且士氣相當低落,而新補充的數萬士兵大多沒有完成訓練。
1937年12月1日,日軍攻佔江陰要塞,同日,日軍下達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南京保衛戰開始。
1937年12月2日,江陰防線失守中國海軍主力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在中日江陰海戰中被全數擊沉,作為南京國民政府唯一一道水上屏障失守。
1937年12月10日日軍發起總攻,12月12日國民政府發布撤退命令,南京淪陷。
所以我認為南京淪陷的主要責任不在於國民黨軍隊,日軍軍情高亢,日本國內大力支持,近乎被洗腦的文化。這樣的情緒加上先進的裝備,當時的中國很難抵抗。當然如果蔣介石領導得當,80萬同胞其中可能會多出10萬的兵力,以班為戰、以人為戰,可能結果不會這麼悲愴。如果指揮得當,可能會給南京死去的同胞以撤離的時間,有句話說:兵是好兵,將卻非仁將,從現在「臺獨」的言辭中「可見一斑」。
我們在這部電影裡至少應該知道,硬漢、壯士、英烈是不分黨派的。不過今天的中國一定會讓那些犧牲戰士們所欣慰,一定會成為世界最強國!這些,我相信,你們選擇犧牲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