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主持新政,開展一系列的變法,引發了北宋末年的新舊黨爭。喜歡他的人,稱讚他是一代賢臣;詆毀他的人,說他是沽名釣譽之輩。可以說王安石攪動了整個北宋王朝的發展走勢,作為他的「政敵」司馬光甚至跟皇帝說過,「有他沒我!」讓皇帝二選一的言論。那麼,王安石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從北宋文人筆記中載錄的一個故事聊起。
有一個叫劉攽的朝中官員和王安石私交很好。劉攽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他協助司馬光一同編纂《資治通鑑》,是整個「工作小組」中的二把手。有一天,劉攽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有事外出,僕從將劉攽帶到王安石的書房中等候。劉攽在書房中看見了硯臺下壓著一篇策論,就讀了起來。劉攽有過目不忘的才能,他看了一遍就把文章內容記了下來。看完之後,劉攽把這篇策論按照原來的樣子擺好。
劉攽等了好久,王安石還沒有回來。他覺得這樣總是在書房中等著不禮貌,就去了廂房接著等。王安石一回來就看見了劉攽,二人立刻攀談起來。說著說著,他們二人就聊到了朝政時局,王安石問劉攽,「針對目前的種種問題,你怎麼看?」劉攽馬上想到了那份在書房看到的策略,就把記住的內容背了出來。王安石一聽,大驚失色,差人把書房硯臺下壓著的文稿取了過來。然後默默地將文稿撕毀燒掉。原來,王安石這個人,發表意見觀點的時候總希望他的論點、論據高屋建瓴、新穎出奇,能夠給人帶來振聾發聵的感覺。他覺得劉攽已經表達過的觀點,就沒必要再贅述一遍了。
看完這個故事,就會發現,王安石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語不驚人死不休原本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形容他寫詩的時候字斟句酌,力求完美。放到王安石身上,可以用來比喻他追求高人一等的見解。他這樣的人,註定要成為一個「獨行俠」,一個毀譽參半的傳奇人物。
王安石所倡導的變法最後以失敗告終,究其根本他的有些政見過於理想主義。這些政策如果在一城一地執行,有認真負責的官員支持,也許可成功。假若推廣到整個北宋王朝,就顯得有些不切實際了。王安石所代表的新黨和司馬光所代表的舊黨,在朝堂上展開了數次激烈的鬥爭。這場鬥爭在王安石和司馬光去世後還一直延續,到了宋徽宗年間,奸臣蔡京混入新黨。蔡京假借改革新政的旗號,排除異己,橫徵暴斂,最終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拓展閱讀
巧用押韻,善用比喻,《孫子兵法》的文學魅力
未能免俗,魏晉名士阮鹹
天下為主君為客,清代著名史學家、思想家黃宗羲
內閣首輔,執掌朝政近20年,明代第一權奸——嚴嵩